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爾雅臺】學而第一:AI時代的最佳課綱(中)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4-07-15 17:57:53
        標簽: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臺,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業(yè)于互聯(lián)網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資深架構師,現(xiàn)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學而第一:AI時代的最佳課綱(

        作者:爾雅臺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爾雅臺”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七日丁丑

                  耶穌2024年7月12日

         

        回到《論語》。學而第一共16章,這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教學課綱。在全球文明體系里面,把「學」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孔子。西方是你要信靠,而孔子不是,他首先談的是「學」。誰學?我學,從我開始。我從什么時候開始?從小孩開始。你看,這是一個生命的成長之學,不是一開始對成人講的。所以,為什么說是最佳課綱?根據正在這里,它讓我們擺脫信靠方式,為全人群提供一種普適的生命成長教育。

         

        今天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打算一章一章地去解釋。市面上有許多書,都有解釋,都能查,文意基本都沒錯。這些書,我們大家都能看到,出版物很多,對理解每章的文意很有幫助。

         

        當然,有幾章的文意解釋,需要重點說明一下。

         

        首先,是這個“三省吾身”。這個“三”,我的解釋很簡單,就是數(shù)字三,就是指后面三個,區(qū)別于世面上的,沒有很多的迂回和解釋,就是簡單直白??鬃踊卮饘W生很多時候都是簡單直白。那么我們今天對孔子的語言很有親切感,他沒有很迂曲的東西。

         

        第二句話:“賢賢易色”。這個色,有別于夫婦關系的男色女色,其實是容色、氣質、和顏悅色。跟賢者學習,養(yǎng)成賢者的氣質。所以,“賢賢易色”指的是這個,是跟賢者學習,以成就自己的氣質,這是許多書沒有解釋清楚的。

         

        第三句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觀誰,父還是子?區(qū)別于大多數(shù)的觀子,我這里的解釋是觀父。后面“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即無改于父之志、父之行。觀父輩的志向與事跡,這個不同于其它解釋。誠然,漢唐以來的解釋,觀子是主流。但我們看,朱子在《四書或問》,其實傾向于認為應該是觀父,但不知為何在《四書集注》又沒有改。大概是因為當時的人都講觀子,當時已經比較流行這個講法,但他明確說了應該是觀父的。

         

        第四句:“禮之用,和為貴”。這里主要是有個斷句的問題,我們今天的很多本子是這樣段句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边@是欠妥的。這個斷法,大抵也是后人根據朱子《四書集注》的插注來的,但這是有問題的。準確的斷句應該是這樣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這個“先王之道斯為美”,是總結“禮之用,和為貴”的,是接前面的,而不是啟后面的。

         

        學而第一這16章,為什么說就構成了一個AI時代的最佳課綱?我們把這16章分為三段來看,它其實就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教學大綱??鬃又v「學」的觀點,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二三四,它有個很清晰的邏輯。與我們今天的普遍認知不同,它是非常嚴謹?shù)挠羞壿嫷摹?/span>

         

         

         

        第1~5章就是一個為學的總綱。理解這個總綱,就能理解孔子怎么教人成人的。怎樣培養(yǎng)一個有德性的人,或《大學》講的大人,大寫的人,頂天立地的人。它這個根本的「學」就在這1~5章里。

         

        第6~10章,是朱子小學的概念。朱子在《大學章句序》里不是說了嗎,“人生八歲”“皆入小學”,“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學”。也就是說,14~15歲以下就是小學,以后是大學,這是朱子的二分法。因此,朱子這個“小學”大致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小學+初中,也就是K9,九年制業(yè)務教育這個階段。

         

        第11~16章,是朱子大學的概念。15歲以上基本算成年,稱冠者,學校有成人禮,是吧?!暗茏尤雱t孝出則悌”是小學,“觀其志觀其行”是成人了嘛,是大學。當然,過去說是十四、五歲,現(xiàn)在說十八歲,時代不同了,有幾歲的差異倒不是什么大問題。

         

        孔子是這樣講德性的確定性成長的。你的生命不管怎么變化,它都有確定性的成長,它就是確定性成長的大綱。業(yè)的事,孔子不講??鬃又恢v一個人的生命怎么圓滿,德性怎么成長??鬃硬皇遣粫蛘?,但別人問他兵馬,他都說不知道,說不懂。他不談這些東西,因為他知道,只要你的德性有了,人的聰明才智那玩意都會自然疊加上來。

         

        我們現(xiàn)在很多搞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讀經的,他講什么呢,小孩讀《道德經》!這是很奇怪的事??鬃咏倘?,重在守正。一個人、一個生命的成長,尤其小孩的成長,首先是守正。我們說守正出奇,但這個奇,你長大了自然都會出來。古怪稀奇的東西,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會,那東西不需要教的。

         

        因此啊,教育,尤其是年輕人的學校教育,重要的是守正。這就是孔子《學而》這一篇的基本思想,所以朱子說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這就是《學而第一》,它是這么一個體系,分三個部分來看。

         

        當然啊,我這樣講《論語》,確實有點高,可能會不太好懂。所以我這本書啊,我這本《論語義解》啊,當初出版的時候,原名叫論語中級讀本,是個中級。那為什么呢,就是現(xiàn)在很多白話文的只是一種簡單的文意的解釋,可以定為初級,你要了解《論語》的基本意思,現(xiàn)在的很多這種初級注本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我們要進一步深入,深入到孔子之道的主干上來,深入孔子的德教體系中去,那對于這個經典的思考就要高位一點。我們讀《論語》,要時刻注意的是,孔子是以那個業(yè)來呈現(xiàn)和強調其背后的德。德肯定是更高位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字面的意思,我們需要穿透紙背,從字面往外去領悟這些東西。

         

        我們先看1~5章。

         

         

         

        論語開篇子曰學,學什么,怎么學?“學”怎么解釋,這個最有講究。朱子解釋的是效、效法,向老師學,向先進學。也就是仿效的意思,你先進,你的德行比我好,我就通過效仿你,來成就我自己,來成長我自己。

         

        朱子把學解釋為效,沒有錯,但是不完整。他只是講了「學」的一部分內涵,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關注點。但是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學什么?大學這么多課程,天下這么多知識,你要學什么,你應該學什么?所以今天讀《論語》,“學”是個大問題。

         

        孔子不可能教你學AI、學計算機,那么《論語》所說的這個「學」,學什么?學德性的成長。怎么理解呢?《易經》有一句話,“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因此,學什么?這個學,顯然指“進德修業(yè)”之事。

         

        《論語》都是教弟子的問答,是孔子根據弟子問問題的機鋒而隨機說的。但他的話都是有根據的,都是有很深刻的內涵的。這個根據在哪?自然是在六經里。所以,“學而時習之”是什么意思?就是《易經》講的“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鬃邮前蚜浀膬群髁烁ㄋ椎霓D述。

         

        時,什么意思?我們今天很多的解釋,是按時,比如按計劃排課程表之類。這是我們今天的時間觀念,是工業(yè)思維的產物,顯然是錯誤的,孔子沒有這個觀念。實際上啊,這個時,是及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人生到什么階段就該做好這個階段的事。該學習就學習,該戀愛就戀愛,該成家就及時成家,指的是這么一個意思。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修德要及時,過了這村就沒了這個店,這才是“時”的意思。

         

        因此,學,學什么?學“進德修業(yè)”,是德和業(yè)的事。而且學要及時,及時以你的業(yè)成就你的德,促進德性的沉淀和成長。這才是孔子之教,德為體,業(yè)為用。我們傳統(tǒng)的史書,對人的評價,其實貫徹的就是這個思路。關鍵的歷史人物,文人們都會很嚴謹?shù)亟o他們一個謚號——比如“宋仁宗”——就是蓋棺的時候給你的德一個評價。不是蓋棺的時候不能給你評價,因為人有無限可能,與人合作與共事有無限可能,在蓋棺的時候再給你評價。

         

        當然,我們近代以來,價值觀比較紊亂了,蓋棺也評價不了。今天評價好,明天又不喜歡,價值觀經常在變。但是你看歷史,看二十四史,它的價值評價長期是穩(wěn)定的,它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根據周公之禮來評價,是周公制禮作樂規(guī)定下來的價值評價系統(tǒng)。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根據這個一以貫之之道來評價,這是吾人長期的傳統(tǒng)。

         

        因此《論語》開篇曰「學」,它學的就是進德修業(yè)。而且它通常不著重談業(yè),而是著重談德。它談業(yè),只是通過業(yè)來看前人的德是怎么修成的,以供后進來學,來為學。所以,進德修業(yè)主要是這么一個內涵:以德馭業(yè),德業(yè)相濟。這是開篇第一章論「學」的核心。而這個核心,恰恰是我們白話文講《論語》,長期都沒講到這個點上來的。

         

        什么是德呢?需要特別指出,它不是我們今天談的道德,這是二個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國文化長期以來是儒釋道三家,這里我們不談宗教只談學術,在學術上不同流派之間是可以會通的,其根源是由于儒釋道三家孔子長期居C位。今天情況不同了,西方宗教勢頭正盛,對我們的許多傳統(tǒng)的觀念造成沖擊。我一朋友是基督徒,我們吃飯時就喜歡辯論上帝到底存不存在,也討論中國學術、孔子之道如何能夠與西人宗教、西方學術有效會通。

         

        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我們現(xiàn)代以來的儒家哲學,其對孔子的解釋都是一個哲學化的體系。而西方除了哲學還有神學,而哲學取代不了神學,取代不了上帝。如果用哲學的方法講孔子,那自然就會得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個結論。這實際上是在矮化孔子,矮化吾國固有的學術。

         

        吾人當然沒有神學,但有經學。經學不是現(xiàn)代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哲學,而是融哲學與神學一體的,是吾人獨有的學術體系。這個體系沒有西人的那種哲學與神學二分與割裂,而是一個更有機的經、史、子、集的體系。

         

        比如說,西人動輒言上帝,我們的文化里面有上帝嗎?在西人哪里,上帝是圣父、圣子、圣靈的三位一體。從吾人的視角看,其所謂的圣父,其實就是天的主宰,吾人謂天心;其所謂的圣靈,萬物皆有靈,其實就是“天命之謂性”,吾人謂天理、性理;其所謂的圣子,道成肉身,其實就是“率性之謂道”而全其性者,吾人謂之圣人。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其義深矣。接下來還有一句“修道之謂教”,這個“教”名堂就大了,中西文化的分野正在這里。西方文化,其早期的開創(chuàng)者其實都在社會底層,其設教的傳播對象也是社會底層,是給底層民眾解決苦難的。因此,其“上帝”的人格化言說,比較簡單直接,底層民眾容易懂,搞“神道設教”也容易使底層民眾敬畏??鬃又绖t不同,它是圣王之道,是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所以它起點處的視野和格局就很高很大,它不搞“神道設教”,敬鬼神而遠之,是個文教傳統(tǒng)。

         

        所以,你說中國人有沒有信仰?答案是:既有又沒有。西人以三位一體的上帝型塑對天道的敬畏,我們中國人則是以敬天法祖來型塑對天道的敬畏,顯然異曲同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中國人不是“無神論者”,我們是有信仰的。但另一方面,西人所謂的“信仰”,是對上帝這個人格化唯一真神的信仰,是一種“神道設教”。吾人的“敬天法祖”則不然,它是一個更彌散的非人格化的,更符合天地宇宙理性演化的敬畏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西人“信仰”這個模型,套在吾人身上。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沒有西人的這種“信仰”,我們有自己獨特的安身立命之道。

         

        因此,進德修業(yè)這個德,不能矮化為今天所謂的“道德”,它是個與西人“上帝”比肩的一個概念。理解這一點,才是理解孔子,讀懂《論語》的關鍵。

         

        蓋《論語》所謂的“德”,是指性德、天德,是天地之間“止于至善”的那個總的德相。這個總的德相,一言之就是“仁”。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就是孔子對于天地宇宙總的德相的一個指稱。

         

        當然,一個字叫仁,那二個字呢?叫仁義??鬃釉蝗?,孟子曰義,所以后世孔孟并稱。然后到宋儒,進一步拓展,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記得二十年前有個學術會議,香港的一位學者,是個大學校長,在談到三綱五常時,就說三綱不接受,五??梢越邮?。三綱能不能接受今天暫且不談,五常是中國文化最高的價值,這個大抵是今日學術界的主流共識。

         

        唯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五常視為倫理的、道德的,與西學的概念類比,五常是奧古斯丁說的那個“上帝之城”中的至善,是天地宇宙的最高價值。這是極有高度的,中國人講仁義,仁義是很高的,被今天的哲學搞矮化了,顯然是要不得的。

         

        毫無疑問,中國文化的特點,是仁義法。但這個仁義法,從哪里開始?從孝悌開始。這就是第二句話,“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注意這個本,是根本的意思,不是今天哲學講本體論的那個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總是要邁出第一步,這個叫本。為仁義的根本是孝悌,從孝悌開始。

         

        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家國天下,現(xiàn)代化卻是原子化的個人。原子化的個人很渺小,很寂寞。你看現(xiàn)在城市人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再窮也肯定比過去物質豐富,但是還是很孤獨,很困惑,為什么?因為你是原子化的個人。

         

        而過去是家、國、天下,三者好比一個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但確是同構的合在一個立體的網絡里。天下是個立體的世界,個體生命呈現(xiàn)為這個立體中的節(jié)點,跟其它的生命形成一個有機的且有序的關聯(lián)。這是一個生命的親密關系,生老病死都在其中安頓,所以古人從不孤獨。孤獨的境遇,往往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主題,是現(xiàn)代人生活中的主題。

         

        這個立體網絡,是如何安頓仁義秩序的?從家開始。什么叫仁?父母之間,親人之間,叫仁。什么叫義?下輩對上輩為尊,叫義。親親與尊尊,縱橫交織,從而型塑出一個立體的網絡秩序,就是仁義秩序。顯而易見,這個仁義秩序,是家開始的,是從孝悌開始的。

         

        所以,你看,仁義是要有載體的。從家開始,這就是仁義初始的載體。2012年大大到曲阜,他講了一句話,說中國人講孝悌,這個價值非常好,但現(xiàn)在這個時代,這個商業(yè)文明,孝悌在哪里安放呢,是個問題。找不到地方,只因你遠走了,走散了,家找不著了。回家的路在哪?這對我們今天是個問題。

         

        前幾天剛好有個老教授在朋友圈上講,他接待了一個從北京來的老先生,很厲害的,參與起草了《民法典》。這老先生自詡他的重要貢獻,是堅持把婚姻法放到《民法典》中去。當年蔡元培廢除讀經,貌似進步實則罪人,這位老先生亦如是。吾人自古婚姻合兩姓之好,上拜天地下祭祖考,豈可草率地視為契約關系、合同關系,而放進《民法典》?價值體系紊亂如斯,才是今日中國之憂啊。

         

        所以今天的民法式婚姻本身是個大問題,我們過去絕不是這樣的,歷史絕不是這樣的。夫妻關系絕不是個商業(yè)的契約的關系,它從關雎開始,從孝悌開始,構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家族的社會教化的體系,從這里出發(fā),一幅宏大的仁義秩序畫卷徐徐展開,吾人文明方可大可久。

         

        因此,《學而》第二章講“為仁之本”,意義非常重大。當然,這不是孔子的話,是有子的話?!墩撜Z》為何要這么編排?顯然不是隨意的,而是有很深的考量的,是非常講邏輯的。第一章曰「學」,學什么?進德修業(yè)也,為仁、行仁也。如何“為仁、行仁”?所以接下來第二章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本,正如前面已經指出的,不是西方講本體論的本,而是事物根本的本。凡事都有根基,“為仁、行仁”的根本在孝悌,孔子的仁義法就是從孝悌始。它是這么一個邏輯。

         

        為仁之本自孝悌始。那如果不為仁而失德,從哪里開始的?從巧言令色開始。所以你看,這是第三章,本質上是從一個人的機心開始,巧言令色就是機心。我們人在世間,這個機心呀,是躲不過的,所以你看佛家也是花了很大筆墨來討論這個事的。許多事呀,一有機心就會搞得很復雜,人類的道德水準就會因此急劇下降,用佛家言就是我們始終陷在六道輪回之中,不得解脫。

         

        所以,第二第三章是對舉:為仁之本自孝悌始,失仁之端自巧言令色始。它響應第一章的進德、為仁,由仁義行。注意,是由仁義行,而非行仁義。行仁義,有可能是刻意的機心,最后會變成空洞的口號,內心不實。而由仁義行,是你內心的自發(fā)流露,不是刻意偽裝的,是自然而然的。

         

        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你看,是不是有許多人,積極上進,刻意表現(xiàn)?雖然做了很多,但這不是仁義,是行仁義,拍拍胸脯說我行仁義,但你自己的內心都不一定信。你內心信,而由仁義行,這個其實還是很難的。

         

        我們早年在互聯(lián)網的時候,它是很講原則的,核心是一個誠信。那時候馬老師總是說我們要做一個未來的企業(yè),我們要或102歲,我們不為賺錢而賺錢,我們是有使命感的。剛開始我們是不信的,他在洗腦,在忽悠我們。馬老師便說我是說給自己聽的,說給我的內心聽的,我一定會身體力行,你不信沒關系,你們看著好了,當然你們也可以借假修真,試著參與進來,我們可以一起來。

         

        他說的是不是真的?或者最大的可能,自己不信還忽悠我們?那好,咱們在那擺著,看五年十年,看我們誰能做到。所以今天大家都罵馬老師,但我們這些離開的曾經的阿里人,我們都不罵他。雖然,他不一定是標榜的做得那么好,但這十幾年走過來,他是真做到了,他所有的吹過的牛,他是真信,所以他能堅持并成事。

         

        秘密在哪?一句話,誠信自律,它真真切切地做到了,十幾年如一日地做到了。沒什么秘訣,對吧?古人教人,都是這么要求的。但我們今天這個時代,過去高速發(fā)展的二三十年里,誰感拍拍胸脯說我做到了?馬云做到了,互聯(lián)網人做到了。

         

        但互聯(lián)網為什么后來總是被挨罵?從我一個前互聯(lián)網人的立場來看,二0一四年阿里上市,引起了市場的瘋狂,是根本原因。許多資本,許多資金,都投進來做互聯(lián)網,許多人,許多傳統(tǒng)行業(yè)的不知互聯(lián)網為何物的人,都搖身一變,成為互聯(lián)網人,大家都瘋了,市場都瘋了。結局呢,沒這么多錢賺,許多人血本無歸,于是紛紛掉頭罵馬云,罵馬云是個騙子。

         

        聰明人總是很多的,我們看這幾年網上有大量罵馬云黑互聯(lián)網的段子,很精彩,很有才,我很喜歡看。但有一個根本點,是我們今天這個商業(yè)時代,有意無意忽視的,就是馬云也好,互聯(lián)網人也好,他們曾經有一種使命感,誠信自律,堅持十幾年去成就一件事,這個我們大家有幾人能做到?罵馬云是很容易的,以馬云的這種心性去做事,恐怕千難萬難。

         

        世人都巧言令色,但總有人能堅持本色,是這么一個概念。我們在企業(yè)里都講KPI,幾乎所有的企業(yè)都有KPI。但我們知道,比如小米,就曾提倡去KPI。在人性面前,很多術的東西只能有限使用,沒有萬能藥方。視人為人,才是企業(yè)的長久經營之道。企業(yè)文化,如何去培養(yǎng)這么一種正向價值觀,去調整和校正我們的德性,去培養(yǎng)和形成這種德性的氛圍和場景,才是關鍵。阿里的成就,顯然跟他們搞政委體系,搞價值觀考核,長期堅持培養(yǎng)這種誠信的文化密切相關。

         

        當然,這幾年形勢復雜,很多事情出來了,很多商業(yè)價值都變了。前段時間有朋友跟我講AI,找我怎么給他介紹投資人。我瞧他做的就不是AI,他根本就不是這個領域的,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視野和能力,他只是想用他過去的生存方法來投機,來蹭AI的油。我們早期互聯(lián)網人特別不喜歡這個事,我們20年前都不做,你現(xiàn)在還找我們做這個事,我們就再沒錢吃飯也不干你這事。這就是價值觀,商道即人道。

         

        所以,為仁之本自孝悌始,失仁之端自巧言令色始,要對舉。那如何保證孝悌不偏,如何規(guī)避巧言令色?這就是第四章,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邏輯關系看清沒有?世人既然都如此難免機心,那怎么對治,怎么學?關鍵在自省,關鍵在修身。

         

        修身是功夫,需要個人力行。只有力行的體驗才有價值,因為它來自于你的內心。如果是變成考試,用筆寫出來,話講得再動聽也不一定是對的。雖然話動聽也沒錯,但不一定對,它需要的是三省吾身這個事。所以,不是理論講得很好、書寫得很好、字寫很多、話講得很漂亮,而是在三省吾身,在日新其德里面。當然這是很難,不容易做到,包括我,我也做不到。

         

        三省吾身而成德,有德了可以干什么呢?“道千乘之國,使民以時”。這個如何理解?就是《論語》第二篇講的為政,有德行了就可以去為政。我們看,《論語》是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先學,學了以后為政。

         

        政如何解釋?我的書為什么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話文?我翻譯不了白話文。我看到一些書,大都把這個“政”解釋為我們講的政治。錯!孔子講的為政不是我們今天講的政治。《論語》也絕不是一本我們今天講的政治學方面的書。

         

        那《論語》為政是什么?我們人生啊,總是在家里家外輪流轉,在家里是靠親情靠父母恩,是不是?那在外面呢,顯然不能恩了?那靠什么?靠義。我們在外面做事都要合義,這個合義的作為就叫政。

         

        比如我過去是一個技術人員,程序寫得好,這個是事,但不叫政。我們經理程序沒我寫得好,但他管理做得好,這個是政。他管理的水平我們達不到,就是我們?yōu)檎乃竭_不到,沒他那個水平。

         

        為政,是管理,不只是政治。或者說,政治只是為政之一,但為政還包含政治之外的人和事。你到任何地方去,比如在企業(yè)里,都要管理,都要管不同的事,這個就叫為政。

         

        為政以德,這是《論語》第二篇講的。我們今天搞投資的人,許多都喜歡學段永平,他的口頭禪就是這幾個字:本分,平常心。整個商道,好的商業(yè)人才,講到最后還是這個,商業(yè)的魂在這,人生的魂也在這。商業(yè)即人生嘛。

         

        學是因,政是果。從學開始,從一個大人之學成為一個大人開始,成為一個在社會中立得住的人,你的德行在社會立得住,這就政了??鬃邮堑陆蹋麤]有講一定要讓你成為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他只是關注德性的沉淀和成長。因為唯有如此,人的生命才得圓滿。

         

        這就是為學為政的一個體系。第一部分就是講這么個總綱。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