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的_大地资源中文第三页_国产精品酒店在线精品酒店_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唐文明 著《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歷史與社會》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5-02-17 19:36:35
標簽:
唐文明

作者簡介:唐文明,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山西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著有《與命與仁:原始儒家倫理精神與現(xiàn)代性問題》《近憂:文化政治與中國的未來》《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家》《敷教在寬:康有為孔教思想申論》《彝倫攸斁——中西古今張力中的儒家思想》《極高明與道中庸:補正沃格林對中國文明的秩序哲學分析》《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歷史與社會》等,主編《公共儒學》。??


唐文明 著《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歷史與社會》出版


書?名: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歷史與社會

作?者:唐文明

叢??書:三聯(lián)人文,2025年1月

定?價:69元

頁??數(shù):314頁

開??本:1/32

字?數(shù):183千字

ISBN:9787108079855

?

編輯推薦

?

體味陶公淵明詩文真趣,尋訪靖節(jié)先生彭澤高蹤

于儒道隱逸間,聆聽古人的美學追求與價值理想

?

陶淵明之隱的性質是儒家還是道家,是逸民還是隱者的問題,歷來備受關注,其中的分判關節(jié),在于確定他是否承認君臣一倫。作者在細究《形影神》《飲酒》《桃花源記并詩》三組詩文及歷代注解后,依據(jù)陶氏自然之說上的神不滅論、感應論、委運順化觀,歷史之說上的大道淪喪-存亡續(xù)絕論,及其生平行狀,社會之說上的桃源虛實論、賢者避世論、士人弘道論,等等,以“亦儒亦道”“亦逸亦隱”定位詩人的歸隱形態(tài),而更加貼近他的精神本色。

?

本書以哲學尤其是儒門的出處之道切入陶學研究的深層問題,勾連經(jīng)典文本、義理考據(jù)、學說脈絡、歷史現(xiàn)實與人物行狀,深察淵明詩文與傳世評釋;作者功力深厚而思路清晰,問題獨特而闡述流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是在現(xiàn)代視野下激活與理解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思想世界與政治倫理的佳作。


?

內容簡介

?

出世與入世既是面對現(xiàn)實政治的選擇,也是面向內心價值的抉擇;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文化身份和各異的出處態(tài)度交織,共同塑造了古代文人的傳世形象與精神氣質。晉人陶淵明以詩文與不仕聞名,影響貫穿古今;而陶氏之隱屬儒家還是道家,為逸民還是隱者的問題,歷來備受關注。


本書圍繞《形影神》《飲酒》《桃花源記并詩》三組詩文及歷代詮注,揭開陶淵明思緒流連的獨特地帶與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隱的心路歷程。作者從哲學的角度將他的精神世界關聯(lián)于原始儒學的核心義理,又將其人格行狀放入所處的生存處境與政治現(xiàn)實,從而把陶淵明思想定位在“隱逸之間”:以儒者為底色,以隱者為歸宿。

?

作者簡介

?

唐文明?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副院長,中華孔子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政治哲學與中國哲學。

?

200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同年任教清華大學哲學系至今。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極高明與道中庸:補正沃格林對中國文明的秩序哲學分析》、《與命與仁:原始儒家倫理精神與現(xiàn)代性問題》、《近憂:文化政治與中國的未來》、《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家》、《敷教在寬:康有為孔教思想申論》、《彝倫攸斁:中西古今張力中的儒家思想》及學術譯作若干篇,主編《公共儒學》。

?

目錄

?

引言?逸民還是隱者——陶淵明的思想定位問題

渴望不朽與縱浪大化——從《形影神》組詩看陶淵明的自然觀念

形、影之苦與陳寅恪的新自然說

陶淵明的神不滅論

陶淵明的反報應論

《神釋》正解

自真風告逝,大偽斯興——從《飲酒》組詩看陶淵明的歷史哲學

寫作背景與文本結構

說避世之緣由

明歸隱之志趣

申不就之主意

陳飲酒之隱情

表弘道之初心

雖有父子無君臣——從《桃花源記并詩》看陶淵明的社會理想

仙與隱

隱與儒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的謀篇布局

余論?儒教隱逸主義的另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后???記


?

引言


人的思想離不開其生活處境。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處境自有其復雜性與艱難性。按照目前多數(shù)學者的認知,陶淵明既在桓玄手下干過事,也在劉裕手下干過事;而桓玄與劉裕,先后都成了東晉的篡臣??梢韵胍姡瑢τ谧⒅孛?jié)的陶淵明而言,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不降志辱身而保全性命,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江州刺史檀道濟去看望陶淵明,發(fā)現(xiàn)陶淵明躺在床上,因貧困挨餓已多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钡罎z以粱肉,麾而去之。


說實話,這則對話看得我心驚肉跳,我甚至試圖想象陶淵明回答檀道濟時的表情。陶淵明肯定會認為用“天下無道”來描述他所處的時代非常恰當,而這當然也是他決意歸隱的原因所在;不過,當面對由新朝任命的地方官將篡奪而立的新朝稱為“文明之世”,他是無法與其理論一番的。對于地方官給他的饋贈,他表面上接受,等其走后又“麾而去之”,這正是其態(tài)度的鮮明表達。


?

陶淵明的政治處境如此,他的文化處境又如何呢?魏晉時期玄學大盛,其主題或可概括為“課自然以責名教”。而名教與自然之爭到了西晉一統(tǒng)時期,也逐漸傾向于像裴 、郭象那樣的調和立場。到了東晉,尤其是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一個新的變化是佛學的發(fā)展??梢哉f,經(jīng)史之學、玄學與佛學,構成陶淵明生活世界中三種最重要的思潮。就這三種思潮對于陶淵明思想的影響而言,我們應當有如下基本認識。

?

首先,陶淵明是在經(jīng)史之學的浸潤中長大的?!吧倌旰比耸?,游好在六經(jīng)”,這是陶淵明最清楚不過的自我道白。陶集引用《論語》的次數(shù)僅少于《莊子》,這是陶淵明“游好在六經(jīng)”的顯著表現(xiàn)。而《史記》《漢書》中的人物事跡、思想觀念不時地出現(xiàn)在陶淵明的筆下,這也表明陶淵明深深浸潤于正統(tǒng)經(jīng)史之學所營造的文化氛圍中。

?

其次,陶淵明對《莊子》相當熟稔,其思想觀念深受《莊子》的影響。至于魏晉時期的玄學討論是否或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到陶淵明,我們從陶淵明的詩文中無法獲得清晰的判斷,但不難看到的是,在玄學討論中出現(xiàn)的一些時代性的思想主題同樣也出現(xiàn)在陶淵明的詩文中。

?

最后,陶淵明與慧遠、劉遺民、周續(xù)之、顏延之等人的交往足以說明佛學在陶淵明的生活世界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而且,陶淵明受佛學影響極小,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慧遠等人從佛學立場上開展出來的一些重要的思想主題也是陶淵明感興趣或必須面對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

晉、宋易代之際復雜而艱難的政治處境,再加上儒、道、佛三教思想交鋒、交流的文化處境,使得陶淵明在直面自己所處時代的問題時產(chǎn)生的思想也呈現(xiàn)出復雜的面向。真德秀說:


予聞近世之評詩者曰:“淵明之辭甚高,而其指則出自老、莊;康節(jié)之辭若卑,而其指則原于六經(jīng)。”以余觀之,淵明之學,正自經(jīng)術中來。故形之于詩,有不可掩?!稑s木》之憂,逝川之嘆也;《貧士》之詠,簞瓢之樂也?!讹嬀啤纺┱掠性唬骸棒宿r(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睖Y明之智及此,是豈玄虛之士所可望耶?

?

雖其遺寵辱,一得喪,真有曠達之風,細玩其詞,時亦悲涼感慨,非無意世事者?;蛘咄街x熙以后不著年號,為恥事二姓之驗,而不知其眷眷王室,蓋有乃祖長沙公之心,獨以力不得為,故肥遁以自絕,食薇飲水之言,銜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顧讀者弗之察耳。淵明之志若是,又豈毀彝倫、外名教者可同日語乎?


這是以陶淵明自始至終為名教中人,且理由不限于“恥事二姓”一事。以淵明之旨出自老、莊,這當然是更為常見的觀點,畢竟歸隱不肯出仕的行為往往被關聯(lián)于道家。過去也有人說淵明“早會禪”,乃至譽淵明為“第一達摩”,這當然是完全不顧歷史而進行的純粹思想性的解讀,與陶淵明自己的心路歷程完全無涉。


關于陶淵明的思想該如何定位,讓我們先來看朱子的兩處說法:


陶淵明,古之逸民。

?

“杜子美‘暗飛螢自照’語只是巧,韋蘇州云‘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此景色可想,但則是自在說了?!币蜓裕骸啊秶费a》稱韋‘為人高潔,鮮食寡欲。所至之處,掃地焚香,閉閣而坐?!湓姛o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當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欲有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晉、宋間詩多閑淡,杜工部等詩常忙了。陶云‘身有余勞,心有常閑’,乃《禮記》‘身勞而心閑則為之也’?!?o:p>


朱子一處說他是逸民,一處說他是隱者,其實若以《論語》為依據(jù),則逸民與隱者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論語·微子》記載了楚狂接輿、長沮、桀溺和荷蓧丈人等幾位隱者的事跡,然后說到逸民: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敝^:“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o:p>


?

此章在理解上有難點,此處我們僅就“逸民”概念做一說明。對于孔子說自己“無可無不可”,朱子引用孟子說孔子的話來解釋:“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無可無不可’也?!比缓笠弥x良佐的話來說明七人何以為逸民:“七人隱遁不污則同,其立心造行則異。伯夷、叔齊,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蓋已遁世離群矣,下圣人一等,此其最高與!柳下惠、少連,雖降志而不枉己,雖辱身而不求合,其心有不屑也。故言能中倫,行能中慮。虞仲、夷逸,隱居放言,則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污也,權而適宜也,與方外之士害義傷教而亂大倫者殊科。是以均謂之逸民?!逼渲小皝y大倫”一語,正來自《論語·微子》中記載的子路對隱者的批評: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o:p>


由此可見,逸民與隱者的區(qū)別在于逸民不廢君臣之倫而隱者相反。于是問題就是,既然逸民與隱者一樣隱居不仕,那么,何以言其不廢君臣之倫?說逸民不廢君臣之倫,意思是說,就人類實現(xiàn)其本性的積極生活而言,逸民承認君臣一倫的重要性,認為君臣一倫與父子一倫皆屬于自然,皆出于人的本性。而隱者則否認君臣一倫在人類實現(xiàn)其本性的積極生活中的重要性,認為父子一倫屬于自然,出于人的本性,君臣一倫則出于人為,不屬于自然。

?

對君臣一倫的肯認與否棄正是儒家與道家在人倫問題上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因此,從基本立場上說,逸民屬儒家,隱者屬道家,這是區(qū)別逸民與隱者的要點所在。由此亦可推知,逸民與隱者雖然在行為上都表現(xiàn)為隱居不仕,但其理由并不相同。逸民選擇逃逸于政治之外,僅僅是因為他們想要在一個亂世中保持其品節(jié),或者有激于世無明君而逃逸,或者眷念于舊君之誼而逃逸,其隱含的信念卻是承認君臣一倫乃人之大倫,是有君主義。而隱者卻認為君臣一倫的存在或相應的人為主義正是世道澆漓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們選擇隱居,其隱含的主張其實是無君主義。

?

?

那么,陶淵明到底是逸民還是隱者?此一問題的提出顯然與過去學術界討論陶淵明到底是儒家還是道家的問題類似,只不過我們這里對問題的提法更切近陶淵明自己的精神生活。直觀地看,無論是像伯夷、叔齊、柳下惠等孔子所說的逸民,還是像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論語》中記載的隱者,以及孔子之后的歷史時段中出現(xiàn)的一些隱逸之士,都多次出現(xiàn)在陶淵明的筆下,且對于這兩類在基本立場上并不一致的高潔之士,陶淵明都給予了由衷的贊揚?;蛘撸瑥奶諟Y明引用最多的兩部著作是《莊子》與《論語》這一點上,似乎也能看出,他的思想里既有儒家的面向,又有道家的面向。

?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當然需要避免標簽化的解讀,因為實際的情況正是,陶淵明內在于自身的政治與文化處境,對他所遭遇的一些人生問題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思想探索。雖然他并未寫作過我們現(xiàn)在所認為的那種哲學性的議論文,而是通過詩歌和散文表達自己的思想,但這既不意味著他對當時的那些主流的哲學性討論不了解,也不意味著他通過自己的強力探索所達到的思想境界不深刻??梢哉f,在玄學早已開辟的儒、道互質與會通的歷史背景中,又直面佛學的發(fā)展所帶來的挑戰(zhàn),陶淵明忠實于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旨趣的深邃思想。

?

本書從《陶淵明集》中精心挑選了《形影神》《飲酒》《桃花源記并詩》這三篇作品,從哲學的進路展開深入、細致的解讀,并將這三篇中蘊含的深邃思想關聯(lián)于陶淵明的其他作品,充分揭示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歷史與社會。《形影神》組詩的主題是自然,這可以從這首詩簡短的序言中明顯地看到:面對形、影各自所遭遇的苦,神試圖通過辨析何謂自然以開釋二者。而貫穿于《飲酒》組詩的一個核心看法是“道喪向千載”,這是陶淵明歷史哲學的一個精煉表達,對于我們理解陶淵明的歸隱行動與思想定位至關重要。

?

至于《桃花源記并詩》,王安石一句“雖有父子無君臣”,準確地道出了桃花源里的社會秩序,而這正是我們的一個主要關注點。正是從對這三篇作品的深度解讀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陶淵明由儒而隱的心路歷程;對陶淵明所流連的思想地帶和其獨特的思想旨趣,我們也能夠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看法。而且,將陶淵明具有獨特旨趣的深邃思想關聯(lián)于原始儒學的核心義理,還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思考儒教隱逸主義的另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