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形影神》《飲酒》《桃花源記并詩》三組詩文及歷代詮注,揭開陶淵明思緒流連的獨特地帶與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隱的心路歷程。
本書系統(tǒng)考察了梁啟超1896—1903年之間的思想歷程,從政治思想的視角突出梁啟超以教育為核心的變法主張,通過對《變法通議》《新民說》等核心文本的分析,刻畫出梁啟超早期政治思想從側重民智轉向側重民德;著重討論了孟德斯鳩、盧梭、耶林和伯倫知理對梁啟超所產生的影響,特別強調孟德斯鳩對政治美德的論述構成梁啟超公德思想的主要···
通過對《孝經》五刑章的詳細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呈現孔子的律法思想,主要有以下三個要點:首先,刑法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人們的遷善之心;其次,孝是一條根本性的律法,是規(guī)范社會秩序其他法律的基礎,是諸法律的律法;再次,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來的孔子律法,可概括為“四尊五勿”:尊天,尊親,尊圣,尊君;勿殺人,勿奸淫,勿侵···
雖然張祥龍的現象學儒學呈現出某種明顯的現代特征,但我們并不能夠因此而簡單地將他劃入現代新儒家的行列中。像賀麟那樣的現代新儒家都是現代性的擁躉,都立足現代性立場論衡儒家傳統(tǒng),而張祥龍則不然,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是現代以來第一個充分認識到現代性的嚴重問題、進而對現代性進行了徹底反思的儒家學者,他由此而開啟的思想方向···
本書聚焦沃格林的《秩序與歷史》,尤其是《天下時代》,試圖回答“沃格林不同時期究竟如何看待中國文明”和“我們應當如何評價沃格林的中國文明研究”這兩個關鍵問題,在梳理其秩序哲學全貌并且高度認同其秩序哲學理路的基礎上,補充沃格林原有分析的不充分性,修正不正確性,進而回應中國文明如何通過持續(xù)不斷地向西方文明進行深度學習,···
在將沃格林關于意識的平衡的主題擴展為教化的平衡之后,通過對《中庸》中論述圣人之道的一段話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得出結論說,中國文明中強烈的宇宙論關切,并非像沃格林在韋伯的影響下所認為的那樣,是精神突破不徹底、不完全的表現,而是出于教化的平衡這一重要考量有意保持的。
愛你夾谷對君王,愛你凜然的模樣,愛你陳蔡絕口糧,理想仍不放。愛你內心的堅強,打開希望的天窗,愛你和我那么像,喪家狗一樣。來嗎,值嗎,這沉淪的人間??箚?,抗啊,以最寬柔的剛,致那衰世中的挺立與堅韌,誰說高高在上的才是圣人?
我們被迫在現代面臨著艱難的文化處境,這種艱難當然是就我們的傳統(tǒng)在現代的斷裂所造成的心靈撕裂而言的。斷裂自有斷裂的價值,現代性能夠征服中國也自有其合理之處,最起碼,個人的解放與自由是現代性帶給我們的巨大成就。就算傳統(tǒng)在許多方面有著現代性無可比擬的優(yōu)點,但只要舉出現代性所標榜的自由的價值,那么我相信,大多數有理性···
道通天地,與至圣先師同壽,立德功言于九州;思入風云,與海德格爾同游,匯中西印為一流。
總而言之,我認為張灝先生的研究達到了一個尚未被很多人意識到的深度。盡管他的主要著作在大陸都出版了,但左右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錯誤引導使得大家不太容易真正理解張灝先生的研究的意義。相信隨著學術不斷發(fā)展深化,這種狀況會慢慢改變。
“軸心時代”與“幽暗意識”是張灝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兩大主題,其實都是從反思現代中國的烏托邦主義這個主題引申出來的。張灝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著墨不多但呈現出頗為復雜的面目,極為深刻但也存在著頗為嚴重的問題。如果在此我們不再像張灝那樣服務于為一種以低調民主為根本特征的低調現代性辯護,而是在沃格林式認知的引導下回到···
近十幾年以來,儒學的話語逐漸進入了中國社會的公共領域,成為人們討論公共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之一。這一現象自然來自官方、學術界等多重互動,已經且仍在極大地改變著原來學院化的儒學研究范式。過去的儒學研究往往被置于中國哲學的學科下,抽象化、思辨化既是其優(yōu)點也是其缺點;而現在,儒學研究的主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原有的中國哲學···
冷風報春雪滿樹,驚見此、淚如雨。 單衣破屋逃無路, 殘羹難咽,鎖鏈難脫, 八子庭堂舞。 觸動愁思千萬縷。 人間地獄猶未去。 官衙懼責推幾度, 助惡罰善,真相難見, 疑無春歸處。
李澤厚和近代以來幾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一樣,有著一個共同的想法,即在天人問題的高度上全盤解決古今問題和中西問題。而同樣的問題也在于,如果在對古今問題和中西問題的理解上,預先已經站在了現代和西方的立場上,那么,古典和中國的意義,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真正呈現出來。
太極圖的五層圈分別對應于太極、天道、地道、人道和萬物化生之道。第一層圈表征太極本體,是天地之心與天地之理的結合;第二層圈表征天道,即萬物通過氣化而初生;第三層圈表征地道,即萬物通過形化而再生;第四層圈表征人道,即人類文明的開端與確立,即肇始于伏羲而完成于孔子的人文挺立過程;第五層圈表征一個可能被人文力量所轉化···
余英時雖然自覺地注意到了中西歷史經驗的獨特性,自覺地區(qū)分了韋伯問題與韋伯式問題,但是,韋伯的觀點一直縈繞在側,對中國獨特歷史經驗的把握仍然受到韋伯觀點的不適當的牽制,仍然有先入為主的嫌疑。
2021年7月12日,清華大學哲學系唐文明教授于2021年“古典傳統(tǒng)與人文教化”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學校做《成德之教與君子之學》講座。參與本次暑期學校的全國各高校的百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旁聽學員參加了講座。
首先,沃格林將中國文明厘定為一種沒有徹底擺脫宇宙論秩序的人類學秩序,這一點仍有進一步探討的余地;其次,沃格林的天下時代說將人類社會從宇宙論秩序到心性論秩序的變遷理解為一個歷史性的進展過程,而從中國文明內部的參與者視角來看,由皇、帝、王、霸所代表的歷史變遷則可能被刻畫為一個歷史性的倒退過程,這至少從表面上看起來···
申言要回到儒教傳統(tǒng)中固有的歷史意識來看現代,在目前后啟蒙主義的思想氛圍中,仍然是個令人驚駭乃至可能引起精神恐慌的想法。但鑒于思想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這一步必須邁出。從破的一面來說,無法破除作為現代性意識形態(tài)之一的歷史哲學的迷思,也就無法破除現代性的迷思;從立的一面來說,無法回到儒教傳統(tǒng)中固有的歷史意識,也就無法···
本文聚焦儒家倫理傳統(tǒng)的思想定位及其與現代性的張力,以陳來的《儒學美德論》為中心展開討論,指出儒家倫理思想是一種美德倫理學,盡管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而現代以來對公德與私德的區(qū)分必然導致公德壓倒乃至摧毀私德的局面,這正是現代社會在美德問題上面臨的普遍困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