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強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歷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詩學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魏晉風流》《驚艷臺灣》《世說學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余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
“親親互隱”的迷局(外一篇)
作者:留白(劉強)
來源:新浪博客
時間:2011年9月21日
父親違了法,兒子該怎樣做?或者,兒子犯了罪,父親又當如何?這問題很早就在困擾著人們。《論語·子路》篇的一條記載就是好例: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 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span>
顯然,標舉孝悌的夫子并不主張父子之間互相“檢舉揭發(fā)”,以“人倫”(社會法則)破壞“天倫”(自然倫理)。對此,朱熹解釋說:“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保ā墩撜Z集注·子路注》)這種“親親互隱”的觀念遂成為儒家親情倫理的重要內容?!睹献印けM心上》也有一段著名的“公案”,說是假若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作為天子和人子的舜該怎么辦呢?孟子的答案是,先讓當時的執(zhí)法者皋陶“執(zhí)之而已矣”,以維護法律的權威,盡到天子的責任;然后作為兒子的舜,又當“竊負而逃”,和父親一起到海邊隱居,“棄天下猶棄敝蹝”,以成全人子之道。這兩條故事,加上《孟子·萬章上》所載,舜對“至不仁”的兄弟不僅不處罰、反而“封之有庳”的事例,都是早期儒家“親親互隱”觀念的實踐延伸。
有意味的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親親互隱”竟在學術界掀起一場論戰(zhàn),而且,對具體問題的探討,很快升級為所謂“崇儒”和“反儒”的觀念之戰(zhàn),主義之爭。這是讓旁觀者如我始料未及的。
論戰(zhàn)的發(fā)起者通常都是反對派。2002年第2期的《哲學研究》,刊出劉清平教授《美德還是腐敗——析〈孟子〉中有關舜的兩個案例》一文,認為“孔子和孟子自覺確立的主張血緣親情至高無上的儒家根本精神,正是這種‘情大于理’、‘情大于法’觀念的始作俑者”,將“親親互隱”指為滋生腐敗的“溫床”。應該說,這種觀點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論者試圖通過對儒家血親倫理精神的“清算”,為當前的反腐敗斗爭開一劑“藥方”,出發(fā)點也不可謂不善。
不過,話又說回來,將儒家親情倫理視為腐敗之“溫床”,則難免以偏概全之弊。論爭由此展開。在長達兩年時間里,先后有十幾位學者參與爭鳴,最后由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擔綱主編,將爭鳴文章匯于一帙,即《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作為“正方”主將的郭教授在序言中說:“本書的出版,也標志著這場爭鳴的結束?!鳖H有“鳴金收兵”的意思。沒想到,時隔兩年之后,同為武漢大學教授的鄧曉芒先生在通讀完這部論文集后,竟然撰文發(fā)難,再次試圖把“親親互隱”釘在“腐敗”的恥辱柱上(《再議“親親互隱”的腐敗傾向——評郭齊勇主編的〈儒家倫理爭鳴集〉》,載《學?!?/span>2007年第1期)。
鄧教授的宏文我仔細拜讀了,但說實話,我沒有被說服。鄧教授說:“不僅古希臘社會,而且任何一個人類社會都會存在有‘為親屬隱罪的觀念’,就像說任何社會中總有想要損人利己的人一樣。這并不能證明為親屬隱罪或損人利己就是什么天下之公義。”如果我沒有看走眼,作者流露出了顯而易見的“道德主義”傾向,甚至把法律問題和道德問題混為一談。試想,如果真有這么一種“天下之公義”,它對人類普遍存在的本性(哪怕是弱點)一概不管不顧,那我們憑什么要接受它、尊奉它?就像人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球一樣,所謂天下公義的設計,難道不應該充分考慮對人的本性予以尊重與呵護么?想當年,宋明理學家們鼓吹“存天理,滅人欲”,盛極一時,影響了數百年,最終不還是露出了“假道學”的廬山真面?
讀過《論語》的人,應對夫子的“謹言慎行”印象深刻。夫子可能也有說錯話的時候,但他很少不負責任地信口開河。我們有理由相信,當葉公標榜那個告發(fā)父親攘羊的“直躬”兒子時,一向秉承“直道”的夫子,對這件事情的“反腐敗”意義和貌似正義的一面不會沒有考慮。但他還是向這一在世俗眼里頗具“大義滅親”色彩的“直躬壯舉”,提出了大膽質疑。當夫子說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這句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時,那是需要“雖千萬人,吾往矣”勇氣的!明眼人誰都看得出來,孔子絕不是贊成偷竊行為,以及其它一切犯罪行為,他只是不贊成由兒子來揭發(fā)父親??鬃拥臐撆_詞也許是:執(zhí)法人員和旁的人完全可以把這件事“搞定”。(如果一定要有人“舉報”,也不該是當事人的親生兒子。)所謂“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如果為了一頭羊,非要顛覆天賦的父子情、仁之本,這損失是不是太大了點兒?子告父這樣的事發(fā)生一次也就罷了,如果把那個兒子樹立成“道德標兵”、“法制模范”,這和用貞節(jié)牌坊把婦女都教唆成“烈女節(jié)婦”一樣,最后只能變成“名教殺人”。別的不說,禍國殃民的“文革”就殷鑒不遠。李零先生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說:
“文革”第一天,我父親就是黑幫,到“文革”結束也還是黑幫,直到1979年才平反。當時,我想,我父親是不是有問題,不知道,就算他是壞人,他就不是我父親了嗎?這時候,你就會想到孔子講的忠和孝??鬃诱f,孝就是“無違”,勸父母必須委婉,不聽,只能照著辦,兒子不能揭發(fā)老子,老子不能揭發(fā)兒子,“直在其中矣”。這和我在“文革”中的經驗滿擰,我親眼看到我的同學,出于害怕,打罵父母親,在墻上貼辱罵父母的大字報,甚至帶人抄家。他們把自己的家抄了,就沒地方住了,以至流落街頭,偷東西。(2007年05月17日《南方周末》)
李零先生慣以“解構”的方式言說,這里明明可以給孔子唱唱贊歌的,他偏要來個“這和我在‘文革’中的經驗滿擰”。事實上,“文革”發(fā)生的“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學生打老師”等種種人間慘劇,不都是“大義滅親”、“革命有理”惹的禍么?“文革”的悲劇恰恰證明了夫子的高瞻遠矚、目光如炬!
《莊子·田子方》里有句話:“中國之君子,明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痹谖铱磥?,葉公正是莊子所謂的“中國之君子”。而孔子,不僅“明于禮義”,更“善于知人心”。夫子比葉公看得更深刻,更廣遠。他看出,鼓勵一個兒子告發(fā)他父親的危害,遠比容忍一個兒子的“沉默”更其巨大。前者不過是浮在表面的“標”,后者才是維系人性穩(wěn)定的“本”?!捌ぶ淮?,毛將焉附?”子貢曾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竊以為,“父子互隱”這一段談的正是“性與天道”,是一般“中國之君子”難以洞悉參悟的“性與天道”。
仔細想來,把“親親相隱”釘在“腐敗”恥辱柱上的學者,實在有些“暴殄天物”。他們把儒家先賢對此一問題的“形上”思考,不費吹灰之力地做了“形下”處理,孔子明明是在談“性與天道”,也即所謂“語上”,腐敗論者則將話題“壓縮打包”,使哲學問題降格而為政治及法律問題。反對“親親互隱”,很容易滑向另一個深淵,也即所謂“大義滅親”,這種觀點看似“政治正確”,實則是以破壞的方式建設,以反人性的、“釜底抽薪”的方式維護所謂道義,其行為也許能獲得暫時的“道義”滿足,但久而久之,必使“人將不人,國將不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用“大義滅親”的方式反腐敗,不啻將一把割闌尾的手術刀,直接插進了心臟!
其實,正如“親美派”不一定就是自由主義者一樣,“反儒”也未必就是真正的“現代”。在我看來,親情倫理本質上是一種“底線倫理”,它既符合人本主義,也符合人道主義,不惟儒家獨有,放之四海皆準。不僅我國自漢代以迄民國,“親親相隱”受到歷代法律的保護,國外同樣如此。范忠信教授在《中西法傳統(tǒng)的暗合》一文中,列出大量西方法律條文,說明在德國、法國、韓國、日本乃至我國臺灣的現行法律中,針對“藏匿犯人罪”、“隱滅證據罪”、“包庇罪”等犯罪,都有“直系血親或配偶”可以“免除處罰”的條款規(guī)定。(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朝鮮、古巴、越南四個國家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里,不允許親情回避。)可見,在法制社會中,對“人性弱點”的正視和尊重,早已是法理學的常識。如果說它有缺陷,那也是人本身的缺陷,而離開了人,一切學術、公理豈不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事實上,現代法律的精神恰恰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哪怕是罪犯)的人權和尊嚴為歸依的。那種無視“人性弱點”的“天下之公義”,就像一個總是用意識形態(tài)烏托邦強奸民意的“國家”一樣,人們大可以“棄之如敝屣”。
如果進一步探討“親親互隱”在法律上的可行性問題,竊以為,除了向上述法治國家學習外,還可引入“沉默權”這一理念。既然對于被告人,都可享有不被強制說出于己不利的供詞的“沉默權”,為什么親屬不可以依法享有同樣的權利?“沉默權”還包含有被告人有權聘請律師,如果其沒錢請律師,法庭有義務為他指定律師等權利。而律師的職責是盡量為被告人作辯護,使其依法享受應該享受的權利。作為被告人的親屬,當然無權充當辯護律師,但保持沉默、避免讓親人遭受更嚴厲的司法處罰,這樣的心理應該是能夠被理解和尊重的吧。在我看來,“親親互隱”的“隱”,既可以當作“容隱”,也可以理解為“沉默”。
最后,我想說的是,無論爭論什么問題,都應以人為本,兼顧學理,而不能將學理凌駕于人本之上。須知人類數千年積累的倫理經驗,遠比“現代性”之類的名詞術語可靠得多,也高明得多。就“親親互隱”這一問題的論爭而言,我們真應學學孔子“傷人乎?不問馬”的人道精神,來一個“傷人乎?不問主義”。否則,高考作文中出現揭發(fā)貪官父親以求得高分的事例還會增多,為這樣的功利動機搖旗吶喊的道德刀斧手更會層出不窮,而在一個充斥“大義滅親”的所謂正義之士的地方,要想建設真正的“和諧社會”,豈不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原載《社會學家茶座》總第23輯,收入個人隨筆雜文集《有刺的書囊》,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附錄】
一場不必休止的辯論
留白
自2006年9月以來,我先后在上海學悅教育和同濟大學開設《論語導讀》課程,聽課對象既有大學生,也有中小學生及其家長。面對大學生的課程一般是一個學期。我采取的是逐條講解的辦法,這樣,一個學期大概只能講完一半《論語》。在學期末,我總要安排一次主題辯論,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題目就從《論語·子路篇》的這一條記載提煉而來。正方的觀點是贊成孔子的“親親互隱”,反方的觀點則是贊成葉公,姑且名之為“大義滅親”。從這個辯題來看,我不排除在潛意識里,有把辯論的結果,當作檢驗學術界圍繞“親親互隱”所進行的這場爭論的一個參照系或PH試紙的意圖。
辯論的準備時間一般是3-5周,事先我不做任何暗示,只讓學生搜集資料,獨立思考,選擇自己認同的觀點,在辯論開始的那節(jié)課前,請他們根據正反兩方的觀點分開就坐。結果我發(fā)現,幾乎每一次,贊成“親親互隱”的一方的人數都有壓倒性優(yōu)勢,而且呈逐年增加之勢,最近一個學期正反雙方人數差不多達到了6:1的比例。也就是說,一個班級如果60多人,贊成“大義滅親”的甚至不到10個,在教室中顯得勢單力薄。學生們準備的很認真,充分調動了自己的知識儲備,查找了很多資料,當然包括學術界的一些論爭文章,有些學生甚至引用了我這篇文章的段落和觀點,而并不知道作者是誰。辯論的過程當然是正反雙方各執(zhí)己見,針鋒相對,據理力爭,場面上煞是好看。勝負的結果是次要的,讓我感到高興的是,正反雙方的態(tài)度是友好的,大家在辯論中交流了思想,增長了見識,疑義與析,取長補短。
在辯論中,有許多精彩的場面,也有很多順手拈來的信息。譬如,有位反方學生說,如果鼓勵“親親互隱”,就會增加執(zhí)法成本,提升辦案難度,讓犯罪分子逍遙法外,對于法律的伸張和社會的安定很不利。他還舉出一個論據,即最近河北高院出臺的《量刑指導意見》,明文規(guī)定:“被告人親屬舉報被告人犯罪,提供被告人隱匿地點或帶領司法人員抓獲被告人,以及有其他協(xié)助司法機關偵破案件、抓獲被告人情形的,可以酌情減少被告人基準刑的20%以下?!彼运澇伞按罅x滅親”。馬上就有正方學生反駁說:我們贊同“親親互隱”,并不是主張讓犯罪者逍遙法外。要知道,政府和公檢法等執(zhí)法部門,是納稅人花錢雇傭來為大家服務的,有義務通過各種手段來打擊犯罪,捍衛(wèi)正義,如果靠鼓勵親屬們互相揭發(fā),“大義滅親”,來提高執(zhí)法效率,實質上是一種“不負責任”、“推卸責任”甚至是“瀆職”,而鼓勵“大義滅親”,不僅是“無能”,更是“無情”的表現。試問那些頒布法令的人自己會這樣做嗎?己所不欲,何施于人?如果最基本的家庭親情倫理都不能被保護,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弄得人將不人,國將不國,指望那樣的社會執(zhí)法成本會降低,豈不是開國際玩笑?
還有人提出,最近發(fā)生的“我爸是李剛”事件就是“親親互隱”的結果,可見親親互隱貽害無窮。馬上就有人反對:既然如此,這件事怎么會傳得沸沸揚揚?說明“親親互隱”即使有害,它的害處也不過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路不平,旁人踩”。像這樣的惡性事件即使想“隱”也“隱”不了。我們寧愿看到公共權力和輿論監(jiān)督正常運轉后的“疏而不漏”,也不愿意看到李剛把兒子扭送公安機關的“大義滅親”——后者如果不是虛偽,至少也是人性扭曲的結果。應該說,這位同學的觀點是很有穿透力的。
作為教師,我雖不愿充當“仲裁者”,但也不得不做簡短的點評。在點評中我也表達了我個人的立場和觀點,那就是我贊成并尊重“親親互隱”,并對“大義滅親”的正當性和天然合法性表示懷疑。因為人類歷史上的所謂“大義”從來都是變動不居的,大義之所以“大”,常常是因為它的制定權和解釋權牢牢掌握在“肉食者”或既得利益者手里,所以,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甚至不同階層,都有屬于自己的“大義”。這種“大義”只能是暫時的,相對的,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而人倫親情,或者干脆說這世界上誰生了你、誰給了你生命這一點則是唯一的,不變的,絕對的,維護這種唯一不變的絕對的親情不受侵害,不僅是人的一種值得尊重的本能,同時也未嘗不是另一種“大義”。義者,宜也??鬃诱f“直在其中”,其實也就等于他在另一個場合中所說的“義之與比”。行其所宜謂之義。當“大義”變得“不近人情”,“大義”就只能是“大人先生”的“大義”,對于凡夫俗子,則不妨網開一面。所以,當我們的這種保護家人和親情的“私權”遭到捍衛(wèi)“大義”和“公道”的“公權”的挑戰(zhàn)的時候,我們有權利“以不變應萬變”,做捍衛(wèi)“私權”的“釘子戶”。因為道理明擺著:沒有“私”,就無所謂“公”;取消了“己”,也就無所謂“群”。質言之,儒家傳統(tǒng)中的“親親互隱”思想,其實是與西方的人權觀念等普世價值不謀而合的,完全可以進行“現代性轉換”。
辯論到最后,反方有位女同學終于說:捫心自問,要我去“大義滅親”我肯定做不到,我只是覺得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一種超乎私欲和私利的“大義”,僅此而已。這個說法讓我眼前一亮。這其實一語道破了“大義滅親”論者存在著的“知”與“行”的分離。一種很難有效貫徹“知行合一”原則的理論和觀點,常常會變成“己所不欲,硬施于人”。這種理論和實踐的背離現象,已經遠不是學理上的自相矛盾問題,它對人心的扭曲甚至是人格的侵蝕恐怕也不容小視。而“親親互隱”就不存在這種道義困境,它從一個人性的原點出發(fā),更容易“知行合一”。
從這個角度言,“親親互隱”,不僅是“直在其中”,“義在其中”,而且,也是“恕在其中”的。任何一個個人,真的做到“大義滅親”不一定是壞事,但是如果以此要求所有人都去“大義滅親”,甚至以“親親互隱”為不義,為非法,必欲誅之而后快,特別是,這種一元論的義憤情緒一旦變成政策的安排和法律的規(guī)定,那就容易成為一種文化上或道德上的專制,其最終結果,必然會導致政治上的獨裁和暴政。
最后我想說的是,如果在三十多年前搞這樣一場辯論,可能贊成“大義滅親”的要占絕對優(yōu)勢,甚至沒有人膽敢捍衛(wèi)“親親互隱”這一顯然“政治不正確”的觀點。但是今天我看到的是,這些80后、90后的大學生們,已經從單一思維走向了多元思維,在政治道德判斷之外,又多了人性和人道的判斷,甚至是現代法制常識的判斷。我常聽到不少人表達對80后、90后的擔憂,說他們功利而實際,缺乏理想和抱負,其實這真是杞人憂天。80后、90后們,即使不是最為清醒和理性的一代,也是最為自我和自尊的一代,至少,他們可能不再像父輩甚至祖輩們,那么容易被“大義”所“忽悠”了。這是讓我感到欣慰的。
一直想寫一寫我對這些課堂辯論的感想,現在終于完成了,頗有如釋重負之感。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那么,就讓辯論繼續(xù)進行下去吧。
2011年2月8日寫于有竹居
(按:兩文均收入郭齊勇先生主編的《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一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批判》目錄
郭齊勇:“親親相隱”、“容隱制”及其對當今法治建設的啟迪——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郭齊勇:論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兼評儒家倫理是所謂“血親情理”
丁為祥:批評傳統(tǒng)是怎樣成為一種“傳統(tǒng)”的?——鄧曉芒對儒家倫理“澄清”之再澄清
丁為祥:邏輯、法律與“原子”公民——鄧曉芒先生的“連環(huán)鎖子甲”
丁為祥:反思與反省——鄧曉芒《儒家倫理新批判》題外之思
龔建平:“邏輯”是否可以取代“仁德”?——答鄧曉芒先生對儒家“親親”倫理的質詢
龔建平:批判的前提——回鄧曉芒教授
龔建平:“植根于身體感受”之心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鄧曉芒《儒家倫理新批判》之我見
胡治洪:指“誤”者之誤——《再議“親親相隱”的腐敗傾向》一文謬誤舉隅
胡治洪:辯誤者再誤——析《就“親親互隱”問題答四儒生》
胡治洪:迷誤者終誤——回應鄧曉芒先生,兼答張傳文、黃邦漢兩先生
胡治洪:全盤皆錯的“判決性實驗”
陳喬見:誣妄的批判——答鄧曉芒教授
陳喬見:《儒家倫理新批判》的貧困
周浩翔:為“親親互隱”正名——回應鄧曉芒教授
郭齊勇、陳喬見:蘇格拉底、柏拉圖與孔子的“親親互隱”及家庭倫常觀
林桂榛:蘇格拉底對“子告父”表示贊賞嗎?——就柏拉圖《歐緒弗洛篇》的“虔敬”問題等商榷于鄧曉芒教授
陳喬見:邏輯、理性與反諷——就《游敘弗倫篇》的解讀與鄧曉芒教授商榷
顧麗玲:從《游敘弗倫》看蘇格拉底的敬神
俞榮根、蔣海松:親屬權利的法律之痛——兼論“親親相隱”的現代轉化
范忠信:“期待之可能性”與我國刑事法的“法治圣賢定位”——從“親親相隱”的角度觀察
劉 斌:“親親相隱”與“大義滅親”
留 白:“親親互隱”的迷局
林桂榛:“父子相為隱”與親屬間舉證——親情、法律、正義的倫理中道問題
林桂榛:關于“親親相隱”問題的若干辨正
陳壁生:孔子“父子相隱”思想新解
陳喬見:私與公:自治與法治——兼論儒家“齊家”與“治國”之分際
崔發(fā)展:容隱現象的發(fā)生與容隱制的建構
崔發(fā)展:六法體系形成中的容隱制問題——以禮法的合流與分離為線索
孫 奕:《唐律》中“容隱”觀念的制度化
歐陽禎人:試析劉咸炘的話本小說《瞽瞍殺人》
王 劍:“瞽瞍殺人”故事的創(chuàng)作、詮釋與修改——從孟子、劉咸炘到當代學人
唐文明:儒家倫理與腐敗問題
秋 風:走出偏見的牢籠 ——《儒家倫理爭鳴集》書評
郭齊勇:牟宗三先生會通中西重建哲學系統(tǒng)的意義
郭齊勇:牟宗三先生以“自律道德”的理論詮釋儒學之蠡測
羅義?。簣A教與圓善:康德與牟宗三——讀牟宗三先生《圓善論》
徐 瑾:牟宗三真的“誤讀”康德了嗎?——就“智性直觀”問題與鄧曉芒老師商榷
徐 瑾:從“智的直覺”論牟宗三對康德“道德律”的批判
高山杉:“錯位”之錯位
高山杉:“健在”且“日新”的“已故”斯通普夫教授
廖曉偉:論鄧曉芒對牟宗三中西哲學比較的批判——讀鄧曉芒教授駁牟宗三諸文有感
周浩翔:牟宗三對康德“物自身”概念的理解與詮釋——兼與鄧曉芒教授商榷
責任編輯:泗榕
【上一篇】【薛莉】中國思想界尋求共識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