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慕朵生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chuàng)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復興論壇并任總編。 |
習近平助推中國“國服”浮出水面
作者:慕朵生
來源:中國儒教網
時間:2014年3月25日
23日,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身著中式服裝出席荷蘭國王舉辦的盛裝晚宴,受到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和交口稱贊。筆者以為,主席夫婦這一舉動,不僅極大彰顯了中華文化自信,而且預示著中國“國服”開始浮出水面。
眾所周知,中國服飾文化傳統(tǒng)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以至于古代中國一向“衣冠上國”和“禮儀之邦”著稱于世,且兩者密切相聯(lián)、互為一體,共同成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載體,正如唐代大儒孔穎達所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由于我們一度唯西方文化馬首是瞻,不僅打倒了“孔家店”,而且割裂和拋棄了自己的服飾文化傳統(tǒng)。所以,曾幾何時,中國幾乎是全民“橄欖綠軍裝”,毫無生機和活力。就正裝而言,則先是“毛氏中山裝”一統(tǒng)天下,繼而又逐漸演變成“西裝”獨占鰲頭,使“西裝”成為雖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卻不言自明的“國服”。
《國語》有云:“服者,心之文也?!币馑际牵┦裁礃拥姆b,體現(xiàn)著什么樣的心境。如果說把“西裝”作為“正裝”,反映了特定時代我們對自身服飾文化傳統(tǒng)的疏離,以及與“國際化”接軌的努力,那么,伴隨著國力日隆,我們已逐漸走出“事事不如西方”的歷史陰影,開始以更加自信和自豪的心態(tài)回歸包括服飾文化在內的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一直以其直觀性、簡易性、大眾性等特點,成為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馬前卒和急先鋒,或說成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暢快表達。此次習主席所著中式服裝,業(yè)界通稱“中華立領”。它既以中山裝為基礎,又融合西方服飾元素,簡潔質樸,莊重典雅,借助中國最高國家領導人出席國宴這一重大場合,實現(xiàn)了一次完美的登臺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國服飾文化的獨特傳承和優(yōu)美風范。
輿論普遍認為,習主席在重大外事場合下帶頭穿“中華立領”,必將鼓勵和帶動更多的人,尤其是國家公職人員,開始穿著中式服裝,甚至有可能推動“中華立領”同樣成為雖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卻不言自明的“正裝”和“國服”。
當然,鑒于中國傳統(tǒng)服裝歷經數(shù)千年傳承,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款式和特色,目前“漢服”、“唐裝”、“長袍馬褂”和“旗袍”,以及現(xiàn)代的“中山裝”、“立領裝”,就都各有大批的粉絲和擁泵。所以,到底選用哪一款作為“國服”更為適宜,目前業(yè)界還存在一些討論和爭議。
不過,筆者以為,“國服”重在“國”而不在“服”,是一個系列而不是某一特定的款式。就是說,凡是能夠體現(xiàn)中國性和表達民族性的服裝皆可列入“國服”的范圍。比如,剛健有力的“中華立領”,就比較適合在公務以及外事場合下穿戴,而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的“漢服”,則完全可以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文化活動中穿戴起來。那么,把“中華立領”和“漢服”都作為“國服”,使我們穿著多一種選擇,又何樂而不為呢?
此前,筆者曾多次建議國家領導人能在除夕之夜身穿民族傳統(tǒng)服裝發(fā)表新春賀辭,以進一步增強全球炎黃子孫對中國文化、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借此“國服”開始浮出水面之際,再次呼吁這一夢想成為現(xiàn)實。
責任編輯:泗榕
【上一篇】【林少華】高考:外語應為母語讓路
【下一篇】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作者文集更多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