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幾位朋友一起聊天,期間說到學術之壞令人憂慮,又及陳寅恪先生“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我的大體意見為,陳先生關于“三綱六紀”的觀點,是他關于吾國古典文化的一個描述性的事實判斷,不是他認可或贊同“三綱六紀”的價值判斷,相反他是以“不自由,毋寧死”來批判“三綱六紀”的。
某青壯年時既好為議論,又頗作倡議,蓋古道熱腸、俠肝義膽,以為非激揚文字、聳動天下不足以濟世也,遂有國人慎過耶誕節(jié)、孔誕日為教師節(jié)、電影孔子涉嫌侮圣、保護孔廟、反對平墳、八八日為父親節(jié)等系列建言——效果不著而矣!
孔子者,五千年中華文明之中心也。所謂“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即是以孔子為中心,孔子之前兩千五百年——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也,孔子之后兩千五百年——有孟荀董何程朱陸王是也。
漢儒多以“天道”關乎上帝和群神,能決定吉兇禍福,帶有人格化、有意志、宰制性、神秘性的色彩,且常為之占,是為國之大事、政之要務。所以,“天道”首先是宗教命題,至少是宗教與哲學并列之命題
《春秋》是史書、經(jīng)書、政書、禮書、刑書、憲書云云,知之者夥矣?!洞呵铩分疄椤巴鯐?,則須作必要的說明,而其要有三
數(shù)千年來,人類文明之丕變于當今之世為甚——工業(yè)化、城市化、現(xiàn)代化帶來的是“陌生人社會”,數(shù)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的則是“虛擬人社會”。這個新型的陌生而又虛擬的世界,與傳統(tǒng)的熟悉而又現(xiàn)實的世界,有著重大區(qū)別乃至是天壤之別,而此前種種習以為常、視為當然的傳統(tǒng)道德倫理規(guī)范正在逐漸變得失力失效,從而不可避免地將人心人性置···
《春秋》天子爵稱暨孔子改制考(一)】《春秋》爵三等,天子一等,公侯一等,伯子男一等是也。何三等?王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質一文。商質者主天,法三光而爵三等,公侯伯是也,以天子乃天之子而天所命故不爵稱;夏文者主地,法五精而爵五等,公侯伯子男是也,以天子乃天之子而天所命故亦不爵稱。
上帝有著重要的政治神學內涵。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王者受命于天”,是為“天子”。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宣視天為父,事天以孝道也。”
說《春秋》是史書、經(jīng)書、王書、禮書、刑書、政書、憲書云云,皆是就《春秋》之某一特色和優(yōu)長而表出其某一體某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