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刻烊烁袘?yīng)論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4-04-13 22:44:19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天人感應(yīng)論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

         

         

         

        引言

        一、經(jīng)典依據(jù)

        (一)《易經(jīng)》

        (二)《尚書》

        (三)《禮記》

        (四)副經(jīng)

        (五)諸子

        二、災(zāi)異現(xiàn)象

        三、孔子之嘆

        四、天人合一

        五、大人得天獨厚

         

         

         

        引言

         

        天人感應(yīng)說認為,人心與天地、民意與天意、人事與天道、政治社會秩序與宇宙運行秩序存在某種潛在聯(lián)系,人類的行為尤其是政治行為,與天象及物象息息相關(guān),可以相互影響,相互感應(yīng),人會上感于天,天會下應(yīng)于人,如果政治失常,就會出現(xiàn)災(zāi)異;如果政通人和,就能和氣致祥,或者天降祥瑞。

         

        對天人感應(yīng),既不能作簡單化、庸俗化和僵化的理解,如讖緯之書那樣,將天人關(guān)系比附得十分細密煩瑣;更不能簡單地否定,斥之為幼稚和迷信。天人感應(yīng)原則無誤,論義理精微高明,有著扎實的經(jīng)典依據(jù)和理論基礎(chǔ),歷代圣賢大儒對于天人感應(yīng)說都有不同程度的認可或解說;論現(xiàn)象無數(shù)無量,有古往今來無數(shù)事實和現(xiàn)象作出強有力的支持。

         

        儒家強調(diào)和諧,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地和天道的和諧,以及個體身心的和諧。而要追求和獲取各個層次的高度和諧,就必須對天人感應(yīng)這個概念有一個基本而正確的理解。換言之,撥去籠罩在天人感應(yīng)說身上的歷史迷霧和思想誤解,還其中道的原色和正理的清白,對于道德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之建設(shè)和改良,對于新一輪中華文化的復(fù)興和中華文明的啟動,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經(jīng)典依據(jù)

         

        關(guān)于天人感應(yīng),中華經(jīng)典中有大量表述。

         

        (一)《易經(jīng)》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弊釉唬骸坝诱?,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保ā兑捉?jīng)-系辭上傳》)天佑就是天助。天能夠佑助于人,說明天人有感應(yīng)。

         

        《易經(jīng)》咸卦就是關(guān)于感應(yīng)的卦。彖辭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卑严讨刑岬健叭f物化生”、“天下和平”和“天地萬物之情”的高度,為天人感應(yīng)論作了最好的哲學(xué)奠基。天地相感,陰陽和合,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則仁義普施,天下和平。觀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相互感應(yīng)的現(xiàn)象,就可以洞察和解悟天地萬物之真實相了。

         

        咸,感也,艮為少男,兌為少女,少男少女最易相感。故名澤山之象曰《咸》。咸,感應(yīng),古人云:“有心之感有限,無心之感無窮?!毕讨兄敢磺懈袘?yīng)現(xiàn)象,包括陰陽、天地、萬物、男女、天人之間的感應(yīng)?!啊断獭?,速也?!彼偈撬偻x。

         

        感應(yīng)之道不受制于距離,感而遂通?!睹献?nbsp;公孫丑上》引用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币庵^德政的推廣流行,比設(shè)立驛站傳達政令還要迅速,形容道德感人的力量和速度。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這個平字值得深長思。她既有治理的“動”義,也有平安、公正、和平、平等、安定的“靜”義。儒家內(nèi)圣外王,歸根結(jié)底無非是內(nèi)平自心,外平天下,平天下亦無非平人心。

         

        平天下,大學(xué)八條目之一,人人平等,天下太平,即《春秋》“太平世”,是儒家最高政治理想,王道最高境界?!渡袝榉丁氛f:“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都不外乎一個平字。

         

        “平天下”的最高境界是“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扒伞保褪窃谧鹬厝f物的本性和個性基礎(chǔ)上成就萬物,讓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天地萬物各得其宜。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高度的平等精神。

         

        平自心是培養(yǎng)和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不平常。佛教以無分別為平,無生滅為常,平常心就是真如佛性,無分別無生滅,離四句絕百非。馬祖說:“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指的就是這個。

         

        平必和,和必平,儒家外求世界和平,自求內(nèi)心和平。自心平,人心平,天下平。用《中庸》的話說,平自心是“盡己之性”,平人心平天下是“盡人之性”。

         

        人與人最容易產(chǎn)生道德感應(yīng),又特別容易自上而下,上感下應(yīng)。圣人得位,政治公道,社會公平,人心大平,天下太平。陸賈說:“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朝而義士至。是以墨子之門多勇士,仲尼之門多道德,文王之朝多賢良,秦王之庭多不祥。故善者必有所主而至,惡者必有所因而來。夫善惡不空作,禍福不濫生,唯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已矣。”(《新語思務(wù)篇》)

         

        對于咸卦之感,張載、王夫之、李贄這些古代治易大家都有深入論述。王夫之說:“故感者,終始之無窮,而要居其最始者也”,“咸之為道,固神化之極致也”。李贄在其《九正易因》中干脆斷言:“天下之道,感應(yīng)而已”。在“順天應(yīng)人”的道德追求和天人感應(yīng)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可以達到高度的和諧一致。

         

        《系辭》又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奔湃唬兄w,靜也,無為也;感通,寂之用,動也,無不為也。體與用、靜與動、無為與無不為完全統(tǒng)一,同歸于易。

         

        古人還有“易以感為體”的說法。《世說新語》中記載:“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鐘東應(yīng),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笨梢姼袘?yīng)之理在《易經(jīng)》中的重要性。

         

        《文言傳》說:“子曰: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彼疂窕鹪?,云龍風虎,是自然界同類相從;圣人作而萬物覩,就是天人感應(yīng)的表現(xiàn),圣人興起和作為,萬物都會自然而然產(chǎn)生感應(yīng)。

         

        (二)《尚書》

         

        《尚書·洪范》認為帝王的政治道德會對天氣變化產(chǎn)生重大影響?!昂榉毒女牎保ㄕ蔚木糯蠓▌t)第八條是“念用庶征”(指幾種檢念君王行為的征兆)其中說到: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圣,時風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說的是君主施政態(tài)度,會影響天氣的變化。美好的征兆:一是肅敬,及時下雨;一是修治,及時放晴;一是明智,及時轉(zhuǎn)暖;一是善謀,及時變寒;一是通圣,及時起風。惡劣的征兆:一是狂妄,久雨;一是僭謬,久旱;一是逸豫,久熱;一是急躁,久寒;一是昏昧,久風。

         

        又說:“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従星,則以風雨?!?/span>

         

        從“曰王省”到“家用平康”,說政善致美,百谷成熟因此豐收,政治因此清明,杰出的人才得到顯揚重用,國家因此太平安寧;從“日月歲時”至“家用不寧”,說政惡致咎,一切都會反過來;“庶民惟星”以下,意謂人君和群臣要以常道齊正潤澤下民。

         

        (三)《禮記》

         

        《禮記·樂記》開篇指出“人心之動,物使之然”,外物能感人心。接著說: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yǎng),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span>

         

        人化物就是人被物所化,物化者就是物人,身為物役,成為物欲和外物的奴隸,雖有人形,缺乏人格??追f達疏:“外物來至,而人化之於物,物善則人善,物惡則人惡,是人化物也?!痹跇淞⒕尤烁裰?,人是很容易“物至而人化物”的。物化則喪心,喪失道德自律的能力,故物化者必是物質(zhì)主義、利益主義和利己主義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

         

        人若不文化德化,必然物化,進而惡化,比動物更壞。凡物質(zhì)主義、利益主義和惡性利己主義者,都屬于物化者,那些信仰邪知邪見、崇拜暴力暴君、鼓吹歪理邪說的知識分子,更是物化的典型。

         

        外物能通過物化惡化人心而惡化音樂,“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睈夯耸?,導(dǎo)致“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惡,勇者苦怯,疾病不養(yǎng),老幼孤獨不得其所”,那么,人事之惡和大亂之道,是否也會影響音樂和外物外境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樂記》說: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jié),流湎以忘本,廣則容奸,狹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span>

         

        世道亂了,禮崩樂壞,音樂淫靡,或悲哀而不莊重,或喜悅而不安詳,或散漫而不合節(jié)拍,或放縱而喪失法度。節(jié)奏緩慢則包藏邪思,節(jié)奏急促則刺激欲念。感受亂逆的氣息,滅除平和的德性,因此,君子輕賤這樣的音樂。

         

        《樂記》更多的是從正面強調(diào)好音樂作用,并提出“大樂與天地同和”的觀點,將音樂的和諧與宇宙的和諧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何其深刻而偉大。若無對萬物一體、天人合一之真理的圓滿證悟,是不可能產(chǎn)生這樣深刻而偉大的音樂思想的?!昂凸拾傥锊皇А?,“ 和故百物皆化”,陰陽調(diào)和,天人和諧,一切井井有序。音樂之用大矣哉。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后草木茂,區(qū)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span>

         

        《樂記》常常禮樂并舉。大人是圣人得位,舉禮樂即制禮作樂,如此,天地的功用將昭顯出來。天地和合融洽,陰陽之氣蒸騰互補,溫暖的氣息覆育萬物,然后草木茂盛,植物萌發(fā)嫩芽,禽鳥振翅高飛,走獸骨角生成,冬蟲蘇醒,鳥兒孵卵,獸類懷孕,胎生的不會死在腹中,卵生的不會未孵化就破裂。這是樂道的美滿結(jié)局也。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yīng)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粫r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span>

         

        這一段話將音樂極天蟠地、感天動地的偉大作用闡述的淋漓盡致,從音樂角度對心物感應(yīng)、天人感應(yīng)作了最生動而深度的說明。

         

        程頤說:“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盡性至命,必本于孝弟。”(《明道行狀》)意謂窮究天道的神妙,認知萬物的變化,是因為通達于禮樂。可見禮樂作用的偉大,其極致可以窮神知化,上達天道。

         

        窮神知化語出《易·系辭下》:“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碧瓶追f達疏:“窮極微妙之神,曉知變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極也?!?/span>

         

        于此可見儒家道德的厲害。圣人德之盛極,可以窮神知化,那么,圣人在位,順天應(yīng)人,敬天保民,建設(shè)良制良法政治文明,自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陸賈說得好:“昔舜禹因盛而治世,孔子承衰而作功,圣人不空出,賢者不虛生?!笨鬃訜o權(quán),自有作用發(fā)揮;舜禹得位,自必造就盛世。

         

        馬一浮說:“《正蒙》云:一故神,二故化。禮主別異,二之化也;樂主和同,一之神也。禮主減,樂主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皆陰陽合德之理?!保ā丁诽┖鸵松綍Z)禮樂根源于“陰陽合德之理”,天人不二,自有感應(yīng)。

         

        禮樂制度是政事、人事之大者,其精神卻是形而上的?!抖Y記·禮運篇》指出:

         

        “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xié)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yǎng),其行之以貨利、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span>

         

        這段話大意是,禮制必須以太一為根本。太一分化而成天地,轉(zhuǎn)變而為陰陽,變化而出四時,列舉而為鬼神。大一內(nèi)在于萬物稱為命,這個命法象于天道。禮制一定必須以天道為根本,天道運行而達于大地,分列而達于萬事,變化而順應(yīng)四季,協(xié)和于行為標準。禮制供給人類生活叫做養(yǎng),它通過貨利、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等禮儀規(guī)范實行養(yǎng)人之道。

         

        《系辭》說:“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笨梢怨矃ⅰ6Y之太一,即易之太極,都指天道?!抖Y記》這段話將禮與天地、陰陽、四時及鬼神打成一片,從禮制的角度,闡述了天人合一之理。制禮作樂,大人之事也。

         

        另外,《樂記》中子夏在回答魏文侯關(guān)于音樂問題時說:“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闭f的也是天人感應(yīng)。

         

        湖北荊門郭店楚簡的《成之聞之》篇中記載了子夏類似說法:“是故小人亂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倫以順天德?!枪饰ň拥揽山蠖蛇h措也……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可以至順天常矣”云。

         

        (四)副經(jīng)

         

        對于天人感應(yīng),歷代儒家典籍和大儒多有闡說。

         

        《大戴禮記》說:“圣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谷不災(zāi),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災(zāi)者,生于天;天道不順,生于明堂不飾;故有天災(zāi),即飾明堂也?!保ā洞蟠鞫Y記?盛德》)

         

        疾是大病,疫是瘟疫,災(zāi)是水火為害,明堂是帝王會見諸侯、舉行祭祀、宣明政教的場所。圣王窮神知化敬天保民,政治文明制度合理,可以最大限度地禁戒人禍并且減少天災(zāi)。

         

        韓嬰《韓詩外傳》說:“傳曰:國無道則飄風厲疾,暴雨折木,陰陽錯氛,夏寒冬溫,春熱秋榮,日月無光,星辰錯行,民多疾病,國多不祥,群生不壽,而五谷不登。當成周之時,陰陽調(diào),寒暑平,群生遂,萬物寧。故曰:其風治,其樂連,其驅(qū)馬舒,其民依依,其行遲遲,其意好好。《詩》曰:匪風發(fā)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span>

         

        成周之時指周成王時。成王康王時代,海內(nèi)晏然,四夷賓服,被稱為歷史上四大盛世之首?!吨鼙炯o》記載:“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煽抵H,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

         

        韓嬰舉成周之時“陰陽調(diào)寒暑平,群生遂萬物寧”為例,說明有圣王必有王道、有盛德必有盛世的道理,非常有力。但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有圣王有盛德,可以少天災(zāi),可以將天災(zāi)的危害減到最輕,但并非一定沒有天災(zāi)。舜禹時有大洪水,湯有七年之旱,不能因此否認他們的盛德。因此,話不能說過頭。某些公羊?qū)W家和儒家典籍,在這方面就犯了絕對化簡單化的毛病。儒家經(jīng)典有正副之別,四書五經(jīng)為儒家正經(jīng),言論中正圓滿,副經(jīng)大體正確,但有出偏的地方。

         

        下面摘錄古籍中部分有關(guān)天人感應(yīng)的言論供參考,不再一一解說。

         

        《韓詩外傳》又說:“善為政者,循情性之宜,順陰陽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際。如是則天氣奉養(yǎng)而生物豐美矣。不知為政者,使情厭性,使陰乘陽,使末逆本,使人詭天。氣鞠而不信,郁而不宣。如是則災(zāi)害生,怪異起,群生皆傷,而年谷不熟。是以動傷德,其靜亡救。故緩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為治?!对姟吩唬簭U為殘賊,莫知其尤?!?/span>

         

        陸賈《新語》說:“傳曰:天生萬物,以地養(yǎng)之,圣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shù)生焉。故曰張日月,列星辰,序四時,調(diào)陰陽,布氣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陽成雷電,陰成雪霜,養(yǎng)育群生,一茂一亡,潤之以風雨,曝之以日光,溫之以節(jié)氣,降之以殞霜,位之以眾星,制之以斗衡,苞之以六合,羅之以紀綱,改之以災(zāi)變,告之以禎祥,動之以生殺,悟之以文章。故在天者可見,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紀,在人者可相?!保ā兜阑罚?/span>

         

        又說:“圣人因其勢而調(diào)之,使小大不得相逾,方圓不得相干,分之以度,紀之以節(jié),星不晝見,日不夜照,雷不冬發(fā),霜不夏降,臣不凌君,則陰不侵陽。盛夏不暑,隆冬不霜,黑氣苞日,彗星揚光,虹蜺冬見,蟄蟲夏藏,熒惑亂宿,眾星失行,圣人因天變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保ā端紕?wù)篇》)

         

        又說:“故世衰道失,非天之所為也,乃君國者有以取之也。惡政生惡氣,惡氣生災(zāi)異。螟蟲之類,隨氣而生;虹蜺之屬,因政而見。治道失于下,則天文變于上;惡政流于民,則螟蟲生于野?!保ā缎抡Z·明誡篇》)。

         

        董仲舒《春秋繁露》說:“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yīng)而起也……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物故以類相召也?!渡袝穫餮裕褐軐⑴d之時,有大赤鳥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保ā锻愊鄤悠罚?/span>

         

        又說:“凡災(zāi)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zāi)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必仁且知篇》)

         

        周敦頤《經(jīng)學(xué)理窟》說:“書稱天應(yīng)如影響,其福禍果然否?大抵天道不可得而見,惟占之於民,人所悅則天必悅之,所惡則天必惡之,只為人心至公也,至眾也。民雖至愚無知,惟於私己然后昏而不明,至於事不干礙處則自是公明。大抵眾所向者必是理也,理則天道存焉,故欲知天者,占之於人可也?!?/span>

         

        張載《張子正蒙·乾稱篇》說:乾稱父,坤成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庇终f:“以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斯视懈?,本一故能合。天地生萬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

         

        《朱熹正蒙注》說:“自天地言之,只是一個氣。自一身言之,我之氣即祖先之氣,亦只是一個氣,所以才感必應(yīng)?!薄熬裱獨馀c時運相為流通。到鳳不至,凰不出,明王不興,其徵兆自是恁地。”王夫之說:“民之視聽明威,皆天之神也,故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而吉兇應(yīng)之?!?/span>

         

        《鹽鐵論·論災(zāi)》說:“故好行善者,天助以福,符瑞是也……好行惡者,天報以禍,妖災(zāi)是也?!薄稘h書·刑法志》說:“爭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于前,而國滅亡于后。報應(yīng)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匡衡說:“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蕩,善惡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動乎上,陰變則靜者動,陽蔽則明者晻,水旱之災(zāi)隨類而至?!保h元帝問給事中匡衡以地震日食之變,匡衡上書如是說。選自《資治通鑒》)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敘》:“世運既變,治道斯移,則始於粗糲,終於精微,教化大行,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殘賊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fā)銜哺而游,毒蛇不螫,猛獸不搏,抵蟲不觸,朱草生,醴泉出,鳳凰、麒麟游於郊陬,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

         

        綜上所述,天人感應(yīng)論為儒經(jīng)和歷代圣賢大儒所認可,可謂之儒家共識。

         

        (五)諸子

         

        對于天人感應(yīng)論,諸子百家大多持肯定態(tài)度。

         

        《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漁父篇》說:“同類相從,同聲相應(yīng),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jīng)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庩柌缓?,寒暑不時,以傷庶物,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禮樂不節(jié),財用窮匱,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span>

         

        《黃帝內(nèi)經(jīng)》認為人體內(nèi)氣受自然界的大氣和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會出現(xiàn)規(guī)律性的變化,人體臟腑之氣與四時氣候變化相應(yīng)?!鹅`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yīng)也。”

         

        《管子侈靡篇》:“圣人者,陰陽理,故平外而險中。故信其情者傷其神、美其質(zhì)者傷其文,化之美者應(yīng)其名,變其美者應(yīng)其時,不能兆其端者,災(zāi)及之?!?/span>

         

        《呂氏春秋·應(yīng)同篇》:“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yīng)。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平地注水,水流濕;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魚鱗,旱云煙火,雨云水波,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龍致雨,以形逐影,師之所處,必生棘楚。禍福之所自來,眾人以為命,安知其所。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庇忠渡腆稹吩唬骸疤旖禐?zāi)布祥并有其職。”

         

        《呂氏春秋·明理篇》將災(zāi)異分為風雨、寒暑、陰陽、四時、人、禽獸、草木、五谷、云、日月、星氣等許多方面,每個感應(yīng)之中又區(qū)分出許多種復(fù)雜情況。

         

        《淮南子》認為,宇宙萬物稟陰陽之氣而生,故萬物能夠同類相生,同氣相應(yīng)。其《覽冥訓(xùn)篇》說:“夫物類之相應(yīng),玄妙深微,知不能論, 辨不能解?!薄短┧子?xùn)篇》說:“故圣人事窮而更為,法弊而改制,非樂變古易常也,將以救弊扶衰,黜淫濟非,以調(diào)天地之氣,順萬物之宜也?!?/span>

         

        《潛夫論·本政》說:“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陰陽。陰陽者,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span>

         

        墨家反儒,但在這方面亦不謀而合?!赌臃▋x篇》說:“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曰:殺不辜者,得不祥焉?!薄渡型衅氛f:“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則天災(zāi)將猶未止也。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jié),雪霜雨露不時,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災(zāi)戾疫,飄風苦雨,存臻而至者,此天之罰也?!?/span>

         

        《天志篇》說:“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天子賞罰不當,聽獄不中,天下疾病禍福,霜露不時?!?/span>

         

        《天志篇》又說:“曰:殺不辜者,天予不祥。不辜者誰也?曰:人也。予之不祥者誰也?曰:天也。若天不愛民之厚,夫胡說人殺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此吾之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也?!泵鞔_指出亂殺無辜將導(dǎo)致的惡果。當然,墨家對天道作了人格化處理,認知過于膚淺,不為儒家許可。

         

        二、災(zāi)異現(xiàn)象

         

        《春秋》中有大量關(guān)于天人感應(yīng)的事實記載,包括各種災(zāi)異現(xiàn)象。天人感應(yīng)說又稱災(zāi)異說。災(zāi)異現(xiàn)象有其自然性和合理性,與宗教神跡大不同。

         

        災(zāi)與異有別,董仲舒說:“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zāi)。災(zāi)常先至而異乃隨之。災(zāi)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詩云:畏天之威。殆此謂也?!保ā侗厝是抑罚┎怀V兗捶闯,F(xiàn)象,小者稱為災(zāi),是上天的譴責;大者稱為異,是上天的懲罰。

         

        《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之間的災(zāi)異,有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蟲、民人饑疫、盜賊不禁、刑人滿市等等?!妒酚洝ぬ旃贂?、《漢書·五行志》也有大量災(zāi)異記載。

         

        《左傳》認為,物反常為妖,天反常為災(zāi),人反常為亂,妖災(zāi)因亂而作?!蹲髠鳌ば迥辍?,伯宗回答晉候語云:“天反時為災(zāi),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zāi)生。故文,反正為乏?!笨追f達疏引伏虔云:“言人反正者,皆乏絕之道也?!笨梢娞鞛?zāi)源于人禍,人禍強化天災(zāi),天災(zāi)人禍,相互促進。

         

        “妖由人興”這句話出自《左傳·莊公四年》:六年前,在鄭國國都的南門下面,門里一條蛇和門外一條蛇相斗,門里的蛇被咬死。過了六年而鄭厲公回國。魯莊公聽說這件事,向申繻詢問厲公的回國與妖蛇有沒有關(guān)系。

         

        申繻回答說:“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币馑际钦f,一個人是否會遇到他所顧忌的事,是由他自己的氣焰決定的。妖孽的出現(xiàn)是由于人事。人沒有毛病,妖孽就起不了作用。人拋棄正道,妖孽就出現(xiàn)了,所以才有妖孽。

         

        既然妖由人興,人們關(guān)注的重點不應(yīng)是妖孽,而應(yīng)是人事。如果人事美善,即使有天災(zāi)也無害?!蹲髠髡压哪辍罚骸按笥瓯?,季武子問于申豐曰:雹可御乎?對曰:圣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zāi)”云。

         

        申豐此言說的圓。圣人為王,陰陽協(xié)調(diào),天不下大雹,即使下大雹,也不會造成危害。天子德盛,政治良好,不僅沒有人禍,也有能力把各種天災(zāi)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兀。臧文仲曰: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wù)穡勸分,此其務(wù)也。巫兀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公從之。是歲也,饑而不害?!辟夜荒晗?,魯國發(fā)生大旱災(zāi),僖公要燒死女巫以求雨,臧文仲力阻之,并提出了一系列抗旱保民的措施,被僖公采納。因此,這一年雖然大旱,但沒有產(chǎn)生大害。

         

        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指出:孔子作《春秋》,“書邦家之過,兼災(zāi)異之變”,凡是《春秋》所譏刺的,必然有災(zāi)害現(xiàn)象出現(xiàn):凡是《春秋》所痛惡的,也必然有怪異現(xiàn)象出現(xiàn)?!耙源艘娙酥鶠?,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yīng)?!比耸掠惺?dǎo)致陰陽失調(diào),陰陽失調(diào)就引起風雨失節(jié)。人事的極善極惡,都可以引起天變,導(dǎo)致重大災(zāi)異。

         

        因為天人感應(yīng),世愈亂災(zāi)異愈多。《春秋》記載了災(zāi)異一百二十二,如日食三十六,隕石一,不雨七,無冰三,大雨震電一,雨雪三,大雪雷三,地震五,山崩二,大水九,大旱二,饑二,無麥苗一…諸如此類。

         

        《公羊傳》十六次說:“此何以書?記災(zāi)也。”又三十二次說:“此何以書?記異也?!比纭按篥?。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則何以不言旱?言雩則旱見;言旱則雩不見。何以書?記災(zāi)也?!焙涡葑ⅲ骸昂嫡?,政教不施之應(yīng)。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志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span>

         

        需要說明的是,董仲舒和某些公羊家對災(zāi)異與人事作了過于刻板牽強的對應(yīng)。如何休認為,旱災(zāi)是政教不施的緣故;董仲舒說:“臣行刑罰執(zhí)法不得其中,怨氣盛,并濫及良善,則月蝕?!焙禐?zāi)和月蝕原因很多,未必與政教不施、刑罰不中有關(guān),月蝕更未必是董仲舒的責任。

         

        定元年冬十月《春秋》書曰“隕霜殺菽”。董仲舒說:“菽,草之強者。天戒若曰加誅于強臣。言菽,以微見季氏之罰也?!闭f這個現(xiàn)象是上天提醒定公應(yīng)該及早誅殺季氏。其然,豈其然乎?

         

        又說:“王者與臣無禮貌,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風者,木之氣也,其音角也,故應(yīng)以暴風?!庇终f:“五星失行度者,臣非其人,賢不肖并立,臣亂于下,則星錯于上?!逼淙?,豈其然乎?

         

        一些災(zāi)異現(xiàn)象或與“國家之失”有關(guān),但全部歸咎于政治或帝王,并將災(zāi)異和帝王行為一一對應(yīng)起來,列表一般作了一個系統(tǒng)的類比,如陰雨象征什么,天旱象征什么,四時失時象征什么,日月失序象片什么,山崩地裂象征什么,皆未必然也。神無方而易無體,天人之間相互影響感應(yīng)的方式和結(jié)果,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和不可預(yù)測性。

         

        或稱“董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一人”,過了。他是外王大師,于漢朝儒制建設(shè)有奠基之功,然內(nèi)圣不足,不足為道統(tǒng)傳人。他說“天”,宗教味過重。天人感應(yīng),原是天人不二、心物一元題中應(yīng)有之義,他的理解卻有僵硬膚淺之嫌;“屈民伸君”說偏離民本論(非違悖,蓋有“曲君伸天”說配套)

         

        讖緯之書特別喜歡將天象與具體的人事一一對應(yīng)羅列起來,例如,“當赦而不赦,月為之蝕?!保ā渡袝暋罚俺叫欠笟q星,為兵?!保ㄋ抉R彪《天文志》)諸如此類,更是高于僵化和簡單化了。真理過了度就成了謬誤。

         

        宇宙自然與人類生命同乎乾元道體,本于“一體之仁”,天人有感應(yīng),理所當然,人事世事變遷與天象物象變化之間的感應(yīng)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具體方式和表現(xiàn)更是千殊萬異,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焉能一概而論?

         

        三、孔子之嘆

         

        楚簡《魯邦大旱》篇記載:“魯邦大旱,哀公謂孔子:子不為我圖之?孔子答曰: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第二冊《魯邦大旱》)孔子認為魯邦大旱的原因大概是“失諸刑與德”,最好的抗旱辦法就是“正刑與德,以事上天。”在刑法和道德上撥亂反正,做好敬天保民的工作。

         

        《子罕篇》中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鳥不來,河圖不出,我沒有希望了!孔子以鳳圖之說,表達言不得用、身不得位、道不能行的悲哀和無奈。吾已矣夫,意謂我沒有希望了,我沒有辦法了,我見不到文明盛世了。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夫子“吾已矣夫”的深沉嘆息,透過兩千五百多年的時光,讓我共鳴而潸然,也讓我體會到了孔子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

         

        鳳鳥,祥瑞之禽,百鳥之王。鳳鳥的出現(xiàn),象征著圣王出世,行道有望。史籍記載,鳳凰舜時來儀,文王時鳴于岐山,黃帝時、少昊時、周成王時都來過?!渡袝ひ骛ⅰ氛f:“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疏曰:“簫韶之樂,作之九成,以至鳳凰來而有容儀也。”簫韶是虞舜之樂。簫韶之曲連續(xù)演奏九章,鳳凰也隨樂聲翩翩起舞。

         

        《白虎通》說:“鳳凰者,禽之長也,上有明王,太平,乃來居廣都之野?!庇衷疲狐S帝時,鳳凰蔽日,而至止于東園,終日不去”。張尚瑗《三傳折諸?左傳折諸》:“鳳鳥適至”注引《中候握河紀》云:“堯即政七十年,鳳凰止庭。伯禹拜曰:昔帝軒提象,鳳巢阿閣。

         

        鳳凰來儀為圣王出現(xiàn)的標志,關(guān)此,緯書中廣有記載?!渡袝ぶ泻睢罚骸包S帝時天氣休通五行期化,鳳凰巢阿閣讙于樹?!庇终f:“周公歸政于成王,天下太平,制禮作樂,鳳凰翔庭?!薄洞呵锞暋罚骸包S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致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薄稑肪暋氛f:“是以清和上升,天下樂其風俗,鳳凰來儀,百獸率舞,神龍升降,靈龜晏寧?!薄稑肪暋せ巍氛f:“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來翔?!?/span>

         

        圖指河圖,其出現(xiàn)是圣人受命而王的預(yù)兆。傳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上馱著八卦圖出現(xiàn)?!吨芤住は缔o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尚書·周書·顧命篇》記載,康王登基的時候,“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焙訄D與大玉、夷玉、天球等放置在東邊??装矅鴤鳎骸胺送跆煜拢堮R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薄端臅尩亍氛f,河圖不必定伏羲時出現(xiàn),黃帝時也出,堯舜禹時疊出,成王周公時又出,載諸史志。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道體之天。孔子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ā栋速罚┑米镉谔欤\告、祈禱是沒有用的。反過來也可以說,無違于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就用不著祝禱,應(yīng)天敬天,就是禱天,故孔子中說“丘之禱久矣”。

         

        (《述而篇》)“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吾誰欺?欺天乎?”(《子罕篇》)“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

         

        上述的天都是在“性與天道”的意義上說的??鬃游迨烀?,對天人之間息息相通、互相感應(yīng)的關(guān)系,自然有者深刻的理解。

         

        四、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yīng)的理論依據(jù)或者說哲學(xué)基礎(chǔ)是萬物一體和天人合一。

         

        在儒家話語系統(tǒng)中,天是個多義詞,或指自然的天,物質(zhì)的天,與地相對的天,如《詩經(jīng)·綢繆》“三星在天”之天,孟子“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之天,《荀子·天論篇》中的天;或指天性的天,即“天命之謂性”的天性,即性體;或指天道的天,道體的天,即“天行健”的天,《尚書》中的昊天指的就是道體,上帝則是道體的形象化,相當于莊子說的真宰。

         

        道體是宇宙的本質(zhì),性體是生命的本質(zhì),即人的本來面目。道體性體,其實一也,于宇宙而言為道體,于生命而言為性體。生命小宇宙,宇宙大生命;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這些說法似乎很深奧,其實是宇宙生命之常理,不僅僅是比喻而已。明白于此,就不難解悟天地萬物一體同仁之理,不難對天人感應(yīng)說作出正確理解了。

         

        道體的天與自然的天是本與末、體與用、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關(guān)系,道體為本質(zhì),自然的天為現(xiàn)象,宇宙萬象包括人類都是現(xiàn)象---都是乾元道體所“現(xiàn)”出來的“象”。

         

        人類生命和天地萬物無論怎樣千殊萬異,但追根溯源,都借資和根源于乾元,相互之間自然有相通處,可以相互感應(yīng)。

         

        《易經(jīng)》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乾元即道體,統(tǒng)天的天則是自然的天,乾元是宇宙萬物的原始資本,當然也是宇宙的最高統(tǒng)帥。天地萬物一體同仁,就是因為同出于乾元,統(tǒng)歸于乾元。

         

        俗話說五百年前是一家,科學(xué)家說,180億年前宇宙萬物是一點,那可比一家子親密得多也。那個點就是奇點,宇宙是一個大系統(tǒng),相互之間有著先天性的聯(lián)系,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天都存在著各種因果感應(yīng)關(guān)系,故宇宙生命是一個息息相通的命運共同體,也意味著萬物有某種共同點,有可以相通處??茖W(xué)家說的奇點,非《易經(jīng)》之乾元,但可以方便理解為一種初始的乾元之氣。

         

        前面《世說新語》中遠公“易以感為體”之說并不準確,蓋易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義,感應(yīng)屬于變易的范疇,不易才是更加根本的。正確的說法是“易以乾為體”,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元統(tǒng)括簡易、變易、不易三義。

         

        天人有感應(yīng),是因為天人一體,萬物一體,宇宙萬象包括人類無不“以乾為體”。《易經(jīng)》乾卦開宗明義一句“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就是對“萬物一體”最中正的闡說。乾元為萬物之體,儒家天人感應(yīng)論就建立在萬物一體論基礎(chǔ)上。乾主坤輔,乾父坤母,乾坤統(tǒng)于乾元,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一切。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不二;“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鼻げ欢?。乾元主管宇宙的啟動,坤元負責萬物的造作。知是主管義,如知縣知府,乾元知宇宙萬物,是宇宙最高主管。作是造作義,坤元負責萬物的生成。乾坤都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乾元側(cè)重于創(chuàng),開創(chuàng),開辟;坤元側(cè)重于造,制造。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器不二。乾元為道,萬物為器??鬃诱f“君子不器”和“下學(xué)上達”,就是要求君子通過三綱領(lǐng)八條目的各種學(xué)習(xí)和實踐活動,上達“性與天道”。

         

        孟子深證天人合一之理,故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北M心知性則知天,存心養(yǎng)性可事天,蓋人之本心本性即天性,完全同一。

         

        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保ā睹献颖M心上》)萬物皆備于我,這個我自然是就本性而言。人之本性即天之本體(道體),萬物以道體為本,這才是“萬物皆備于我”的深意。對這一妙義真理,賢人解悟,圣人徹證。

         

        “反身而誠”不僅是一般的反躬自問,而是“反”到自性深處,“反聞聞自性”,那才是樂在其中,至樂無窮。“反身而誠”的誠字,指的是天之本體、人之本性的特征。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篇》)將誠字提到了本體論的高度。

         

        這也是子思和《中庸》的思想?!吨杏埂氛f:“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span>

         

        《中庸》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span>

         

        將人性、物性、天性統(tǒng)一于本性,天人合一于至誠,就是與天地參?!盾髯犹煺撈氛f:“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睏顐娮ⅲ骸叭四苤翁鞎r地財而用之,則是參乎天地。”

         

        如此,感應(yīng)祥瑞和前知吉兇就是邏輯的必然,故《中庸》接著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論語正義》解釋:“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國家之將興,必先有嘉慶善祥也。文說禎祥者,言人有至誠,天地不能隱,如文王有至誠,招赤雀之瑞也。國本有今異曰禎,本無今有曰祥。何為本有今異者?何胤云:國本有雀,今有赤雀來,是禎也。國本無鳳,今有鳳來,是祥也?!?/span>

         

        解悟萬物一體,自然明白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道理:人類和宇宙是全息的,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宇宙也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guān)聯(lián)的統(tǒng)一整體,因此,心壞一起壞,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會反過來傷害人類,人對任何人犯罪最后都會傷害自己。

         

        惡就是一種害他害己的輪回,個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要遭惡報,人類危害自然危害天地萬物同樣會招致嚴重惡果。惡就像飛去來器,無論投向哪個方向,害的是誰,最終都會回轉(zhuǎn)來害了自己。

         

        雖與儒家的認知有所不同,但佛道兩家對天人合一之理也有相當深刻的認證。佛教說:“萬法唯心,三界唯識?!崩献诱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又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鼻f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保ā洱R物論》),“萬物齊一”、“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保ā肚锼罚叭f物一府”( 《天地篇》)他們都是得乎道的有德者。

         

        五、大人得天獨厚

         

        對于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之理,有的人生而知之,有的人學(xué)而知之,有的人學(xué)而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儒家大學(xué)重在學(xué)習(xí)此理,大人必能覺悟此理?!洞髮W(xué)問》開宗明義: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明其明德,致其良知,解悟天地萬物一體之理,自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自然仁者愛人,具有民胞物與、己饑己溺的情懷,充滿親親仁民愛物的道德沖動,吉兇與民同患。這就是大人,大在其心,大在其德。所以《易經(jīng)》說: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下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高明配天,博厚配地。天德健動,生生不息,新新不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德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大公至正。大人“與天地合其德”,就是兼?zhèn)涮斓刂隆?/span>

         

        儒家圣王都是大人,都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和“天人合德”的榜樣。如周文王,《詩經(jīng)》中歌頌、贊美文王詩篇的很多,最有名的是《維天之命》,是《周頌》的第二篇,周公為祭祀周文王之作。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span>

         

        前四句說文王奉天承運,品德純美;后四句說文王德業(yè)澤被后代,后代當遵其遺教發(fā)揚光大。大意是:是那上天之命,莊嚴粹美無極。多么莊嚴啊光明輝耀,文王的品德純粹無比。美好啊讓我寧靜,我接受牢記恩惠。順著我文王道路,后代實踐全心全意。

         

        周成王效法文王、武王之道,繼文武之治后又開創(chuàng)了成康之治,創(chuàng)造了“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的政治奇跡?!对娊?jīng)》贊美他弘揚善德,受到人們的愛戴,也得到上天的福佑:“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樂》)

         

        一些大臣也很大。如仲山甫,原是一介平民,曾經(jīng)務(wù)農(nóng)經(jīng)商,周宣王元年,受舉薦入王室,任太宰。他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nóng)民開墾荒地,大力發(fā)展商業(yè)等,造就了周宣王時期的繁榮,史稱“宣王中興”。

         

        《詩經(jīng)·大雅·烝民》是頌揚仲山甫的詩歌。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監(jiān)有周,昭假于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span>

         

        意謂天道生下眾多人.有著形體有理則。人民秉持性之常,最為愛好是美德。上天監(jiān)臨周王朝,昭明之德降下土。保佑這位周天子,生下宰輔仲山甫。

         

        本詩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yīng)之理形象說明,開頭四句尤有深意,揭示了“天命之性”的本質(zhì)性美好。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與孔子的闡釋作為“性善論”的依據(jù)。朱熹《詩集傳》說:‘昔孔子讀詩至此而贊之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而孟子引之以證性善之說。其旨深矣。讀者致思焉?!?/span>

         

        《小雅·桑扈》說:“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鶯其領(lǐng)。君子樂胥,萬邦之屏。”云。

         

        大意是,小青雀靈俏地飛飛,羽翎斑斕耀五彩。大周天子心歡暢,受到上天護佑,福祿無疆,堪稱萬民的屏障,堪稱諸侯的榜樣。如果他不內(nèi)斂和恭謹,就沒有如此厚福!正因為不驕躁不傲慢,自有萬千福祿聚身上??梢?,敬天保民,大善大德,人不求福,福來求人也。

         

        大人必得天祐,自有天相,當然,也自能正確理解天人感應(yīng)說。政善草木榮,德盛天地和,反過來,人心不仁,天心不佑;道德崩潰,天崩地裂;人心敗壞,天塌地陷。

         

        《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描寫了地震及同一時期發(fā)生的日蝕等多種反?,F(xiàn)象,歸因于朝廷“不用其良”壞人專權(quán)敗政。厲王、幽王之時,“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百川沸騰,山冢碎崩。”(《小雅·十月之交》),《詩經(jīng)》作者認為這是上天的災(zāi)異譴告,是對政治失德和反常敲響的警鐘。

         

        政治無道,社會無序,人心無明,天災(zāi)地禍包括地震地陷都會特別頻繁。蓋惡心惡業(yè),感召各種惡物,包括惡制惡法惡魔惡鬼邪說邪教。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水和空氣的污染,都源于人心的惡化,大量破壞污染都是人為的。

         

        惡習(xí)是一切罪惡的根源,罪惡是一切人禍的來源,也是很多天災(zāi)的引線。如果沒有罪惡和人禍,天災(zāi)會減到最少,縱然發(fā)生,其危害性也可以減到最低。惡習(xí)與惡行相輔相成,惡習(xí)發(fā)而為惡行,惡行又凝而為惡習(xí)。儒佛道都是化解和改良人類惡習(xí)的對癥之藥,其中儒家又是最為對癥和有效的。

         

        很多環(huán)境問題,表層原因是生態(tài)問題,深層原因是政治問題,更深層原因在人心。人心惡化,一切惡化,意念思想言行風俗社會政治制度文化,一切無不惡化和污染,直到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空氣。

         

        下面邪氣怨氣戾氣旺盛,上面陰氣穢氣毒氣持恒結(jié)聚不散,故霧霾特別嚴重的國度,人性往往特別敗壞?,F(xiàn)中國“災(zāi)害這邊獨多”的狀況,為天人感應(yīng)論提供了最好的現(xiàn)實證明。西方若袖手旁觀,也會受到影響,中國一人天下一家故。

         

        2014-3-23余東海

         

        本文資料來源:

         

        (清)王珍聘《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一版

         

        (清)程樹德撰《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8月第1版

         

        (清)陳立撰《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1版

         

        《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12月第1版

         

        陳戍國《禮記校注》 岳麓書社2004年5月第1版

         

        楊天宇撰《周禮譯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李民、王健撰《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第一版。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xué)林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