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來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yè)。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yè),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F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倫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現代世界》《近世東亞儒學研究》《仁學本體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等。 |
作者:陳來
來源:作者博客(新浪)
時間:甲午年五月十六
西歷2014年6月13日
后記
2010至2011年,李澤厚先生出版了《該中國哲學登場了?》和《中國哲學如何登場?》,但我一直未曾注意。2012年夏在吉林大學開會,聽到有學者發(fā)言提到這兩本書,于是在2012年12月我請學生幫我買來這兩部書,并細讀一過。李澤厚在書中說:“后現代到德里達,已經到頭了,應該是中國哲學登場的時候了,當然還早了一點,但可以提提吧。我先冒喊一聲,愿有志者、后來者聞雞起舞,競創(chuàng)新思,卓爾成家,走進世界。”這兩部書所說的“中國哲學”不是泛指當今中國的所有哲學研究系統(tǒng),而是專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直接傳承的系統(tǒng),即所謂“中、西、馬哲學”的“中哲”。因此,這一關于“中國哲學”登場的呼吁,無疑是對作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者的挑戰(zhàn)與促進,而吾人必須響應這一呼吁、回應這一挑戰(zhàn),以促進中國哲學當代的發(fā)展。于是我立意以仁本體回應李澤厚的情本體,期以帶動中國哲學界的更多響應。當然,李澤厚表達的是要“走進世界”即從世界哲學的范圍對中國哲學登場的期盼,而我們的立場則以適應中國當代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參與中華文化的復興、發(fā)展新的儒家哲學的需要為主,并非專以世界哲學為思考基點,但無可否認也包含了針對現代世界的意義。
按韓愈有“五原”之作,《原道》、《原性》、《原人》、《原鬼》等,而沒有《原仁》,因為按照他在《原道》的說法,仁是定名,以博愛為義,不用再加討論了?,F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貞元六書,書名皆以“新”字為首,如韓愈有《原人》篇,馮先生書稱《新原人》;韓愈有《原道》,馮先生書稱《新原道》。但馮先生沒有《新原仁》之作?!霸敝蛔?,兼有二義,一為窮其源頭,一為究其根本。在一定意義上,本書可謂為“新原仁”之書,但不是強調推其源頭,而在推究其根本,闡明其本體義。馮友蘭先生《新原人》自序有云:“此書非考據之作,其引古人之言,不過以與我今日之見相印證?!?nbsp;可謂先得吾人之心。
其實歷史上亦有以“原仁”名篇者,如唐人李韋籌有《原仁論》,見《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救天下者皆曰仁,得天下者皆曰利。則可乎?曰:不可也。不得已而有天下,則曰仁;得已而有者,則曰利也。善畏其利,善決其仁,皆圣也。湯、文王是也。
原意曰:圣人視生民以天下,襁褓在焚溺,無不挈者。然則挈而授其家乎?將遂挈而有之乎?彼家無人而有之,不得已而仁矣。有人而有之,則得已而利矣。夏無人也,湯有以仁。殷有人矣,文王畏其利。前賢明湯意,故曰無伯夷。后圣明文王意,故曰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
但我們的“新原仁”并不是接著唐人這種“有天下”的政治思想講,而可以說是接著《新原人》、《新原道》等現代中國哲學思想講?!靶略省奔磳θ实母玖x進行深入研究,而建立一仁的本體論。
不過,由于在語音上“新原仁”與馮先生的“新原人”無法區(qū)別,容易混淆,而本書是以仁本體觀念為中心,因此本書定名為《仁學本體論》,而以《新原仁》為其別名,并書于扉頁。前輩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欣然為之題名,作者在此特表衷心的感謝!
上月在北師大會議上承牟鐘鑒先生贈其新書《新仁學構想》,其中之義,多與鄙見相合,可見仁學的重建在當代已經是有志于發(fā)揚儒學者的共識。與牟著不同的是,本書集中于“仁體論”,關注在本體的哲學層面。其實仁學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期待在仁學當代重建的時代,有更多的、不同方面的仁學論述不斷出現,共同促進當代儒學的發(fā)展,以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共生和諧。
陳 來
2013年12月于北京清華園
責任編輯:李泗榕
【上一篇】【李汝倫】八十載沉冤案要翻——關于學衡派
【下一篇】【陳來】儒學復興的運勢與條件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