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繗⑷耸侄尉热诵摹寮艺翁厣?/h3>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shí)間:2014-12-27 19:02:43
        標(biāo)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shí)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diǎn)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殺人手段救人心

        ——儒家政治特色之一

        作者:余東海

        來源原載于 《南華早報(bào)中文網(wǎng)》

        時(shí)間:甲午年十月二十

                   西歷2014年12月11日

         

         

        儒家重不重視法律,能不能夠殺人,本不是問題。禮制是禮樂刑政的統(tǒng)一,刑即刑法、法律。德治涵蓋法治,仁政不礙征伐,德教不礙刑殺,這是儒家常識??刹簧偃苏`會,講道德就是不講法律,施仁政就不應(yīng)該殺戮,一說到嚴(yán)刑重法,就屬之于霸道或法家,以致有封疆大吏說出“對恐怖分子不能施仁政”的傻話。

         

        這個誤會還相當(dāng)古老,至少可以追溯到漢宣帝。漢宣帝教訓(xùn)“柔仁好儒”的太子即后來的漢元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漢書-元帝紀(jì)》)這段話將德教與刑法割裂開來了,以為周政是純?nèi)蔚陆痰?。殊不知周政漢政都是儒政禮制,即任德教,也重刑罰,教而不誅謂之虐,教而不改誅之宜。

         

        周政漢政,具體制度法律形式不同,但本質(zhì)完全一致,都是儒家政治。漢朝自劉邦起就從思想上摒棄了法家,儒道并尊,到武帝完成獨(dú)尊儒術(shù)工作,此后道統(tǒng)政統(tǒng)學(xué)統(tǒng)合一,三統(tǒng)皆儒。漢制屬于家天下小康式王道,遠(yuǎn)高于霸道。霸道尊王攘夷,不錯,但不能克己復(fù)禮建設(shè)禮制。宣帝視漢制為“以霸王道雜之”,是自我貶低。后人將霸道等同于商韓法家,遂有陽儒陰法說,更是誤解。

         

        漢宣帝是尊儒的好皇帝,但思想理論糊涂。其子漢元帝好儒而“柔仁”,同樣糊涂。仁道剛?cè)嵯酀?jì),豈能唯柔?

         

        儒政禮法并重,德主刑輔,重德慎刑,并非不要或不重視刑法。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法律建設(shè),歷代史書中多辟有《刑法志》。《尚書》中的《盤庚》、《微子》、《金滕》、《康誥》,《梓材》、《多方》、《立政》諸篇都有關(guān)于古代刑法的記述,《呂刑》篇專門論述刑法,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系統(tǒng)的刑法文獻(xiàn),是周政的重要內(nèi)容。

         

        周穆王在各地游歷之時(shí),見到某些諸侯任意施刑,遂命呂侯以“明德慎罰”為指導(dǎo)原則,“作修刑辟”,對周初刑法改革修正,重新制定了一部法典。因?yàn)槭菂魏钪鞒中抻?,故稱為《呂刑》。

         

        慎刑慎罰并非一味輕刑輕罰?!秴涡獭氛f“刑罰世輕世重”,意謂刑罰隨世輕重,刑罰的輕重要根據(jù)當(dāng)時(shí)社會的實(shí)際情況而定。《周禮-秋官-大司寇》說:“刑新國用輕典,刑亂國用重典,刑平國用中典”,這成了歷代儒家王朝的刑罰原則。

         

        鄭玄云:“新國者,新辟地立君之國。用輕法者,為其民未習(xí)于教也。平國,承平守成之國。用中典者,常行之法也。亂國,篡弒叛逆之國。用重典者,以其化惡,伐滅之也?!狈缇褪菤⒎ズ拖麥纭?/p>

         

        亂國人性敗壞,如果刑法寬緩,犯罪成本低小,就會導(dǎo)致罪惡行為上升而難以控制的局面。宋李覲說:“篡殺叛逆之國,紀(jì)綱大壞,風(fēng)俗大惡,強(qiáng)弱相勝,眾寡相暴,從而緩之,則羊狠狼貪,難以制矣?!保ā吨芏Y致太平論五十一篇?刑禁第一》)

         

        《呂刑》中周穆王介紹了“上帝”對苗民的嚴(yán)厲懲罰?!懊衽d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上帝監(jiān)民,罔有馨香德,刑發(fā)聞惟腥?;实郯я媸局还?,報(bào)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p>

         

        大意是說,苗民互相欺詐,紛紛亂亂,沒有中正誠信,以致背叛誓約。受了虐刑和被侮辱的人,都向上帝申告無罪,上帝考察苗民,沒有芬芳的德政,刑法所發(fā)散的只有腥氣。顓頊皇帝哀憐眾多民眾無辜被害,于是報(bào)“為虐者”以威,將“苗民”滅絕,滅其人,絕其后,使他們沒有后嗣留在世間。

         

        這就是猛藥去疴,重典治亂。文中的上帝和皇帝,或說指黃帝,或說指顓頊,或說是帝堯。因接著有“乃命重黎,絕地天通”事,應(yīng)以顓頊為是,因?yàn)榻^地天通是顓頊時(shí)事。重黎都是顓頊時(shí)人名,重主管天神,黎主管臣民。

         

        寬仁二字常常連用。其實(shí)政治一味寬松,反而不義,有傷于仁。如賦低稅輕法律松弛,就是元政一大弊端。例如,自忽必烈建元至順帝初年七八十年間,天下死囚審讞已定,卻不執(zhí)行死刑,皆老死于囹圄。這么做,寬容有余,但傷害了法律的嚴(yán)肅性,導(dǎo)致民不畏法,不可取也。政治寬縱成了元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朱元璋有鑒于此,變寬為嚴(yán),又過于嚴(yán)苛了。要遵循政治中道,不容易也。

         

        仁政,禮法并重,仁義并重,義是正義、適宜義,義德體現(xiàn)于政治,包括義刑義殺義戰(zhàn)。義刑即正義合宜的刑法。《康誥》說:“用其義刑義殺。”曾運(yùn)乾說:“義,宜也。刑罪相報(bào),謂之義刑義殺?!绷x刑也就是《呂刑》中說的祥刑。刑罪相報(bào),就是有罪必罰,罰必當(dāng)罪。

         

        義戰(zhàn),正義之戰(zhàn),包括剿殺內(nèi)匪和抵抗外敵,包括自上而下的征伐和自下而上的革命,是王道仁政的內(nèi)容。儒家慎殺,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但不能不阻止和懲罰罪惡。對罪惡的縱容,無異于對善良的犯罪。便是大赦也須謹(jǐn)慎。有人批評諸葛亮惜赦,諸葛亮回答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愿為赦?!?/p>

         

        《尚書》中多數(shù)篇章都涉及刑法、誅罰、征伐和殺戮,《湯誓》、《太誓》、《牧誓》、《武成》等更是革命的檄文。即使圣王在位,有時(shí)候也不得不訴諸于武力,堯舜不能不誅四兇,周公不能不平叛和東征,都是為了盡他們敬天保民的責(zé)任,都是在其位謀其政的表現(xiàn)。易經(jīng)謙卦五六爻亦講征伐,謙德有助征伐。

         

        懲惡就是揚(yáng)善,罰罪就是保民,革命就是順命,順天應(yīng)人,替天行道。到了條件成熟、應(yīng)該革命的時(shí)候,如果不起而革命,就是違天逆命,不負(fù)責(zé)任,就有罪。《太誓》中周武王說:“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币庵^商紂的罪惡,象穿物的串子已經(jīng)穿滿了,上天命我討伐他;我若不順從上天,我的罪就與商紂相等。

         

        若有菩薩心腸,必有霹靂手段;若是赤子情懷,必須除惡衛(wèi)道。曾國藩麾下大將彭玉麟有一副名聯(lián):“烈士肝腸名士膽,殺人手段救人心?!迸碛聍氪_實(shí)是這樣的人。他書生從戎,膽氣過于宿將,兩軍對敵勇于殺戮,對貪官惡少也毫不容情,李鴻章的侄子就死在他手里。殺人手段救人心,以殺止殺,以殺人為救人手段,是儒將風(fēng)范,也是儒政的一大特色。

         

        但彭玉麟堅(jiān)決反對濫殺無辜,對曾國荃誘殺降兵和屠城暴行很是不齒,數(shù)次要求曾國藩大義滅親。不僅不許濫殺無辜,對罪犯也強(qiáng)調(diào)罰當(dāng)其罪,不許輕罪重判,這是儒家不言而喻的共識,是儒家與法家、仁政與暴政的重大區(qū)別。

         

        順便破除兩個相關(guān)的誤會。第一個誤會是:儒生斗不過流氓,儒生要戰(zhàn)勝流氓,首先要變成流氓。大謬不然,儒生斗不過流氓,或是因?yàn)槿寤潭忍?,無智無勇,或?yàn)樘厥猬F(xiàn)象,非常態(tài)也。流氓斗不過儒生才是社會常態(tài)和歷史常態(tài)。儒士從商則為儒商,從戎則為儒將。像彭玉麟那樣的儒將,古來俯拾皆是,曾國藩集團(tuán)中就不少。

         

        儒生從政則為儒官,為君則為明君,仁者無敵。儒家主導(dǎo)了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從堯舜到明清,所有較為持久和興盛的王朝都是儒家締造的,儒門中智勇雙全的圣賢君子英雄豪杰層出不窮,堯舜禹集團(tuán)(可三)、湯伊集團(tuán)、文武集團(tuán)、劉秀集團(tuán)、王陽明集團(tuán)、曾國藩集團(tuán)等等就是儒家政治群體中的佼佼者。試問天下什么流氓集團(tuán)惡勢力配做他們的對手?

         

        第二個誤會是:打江山要反儒。對于政治勢力,“革命就要反儒”這種謬見是致命的。除了洪楊,古來從無公開反儒的人物和勢力而能成功“打江山”的,可謂“反儒成功自古無”。古代最大的政治反儒派秦始皇,也是坐穩(wěn)江山后才公開反儒的,其相父呂不韋的門客和朝廷博士群體多是儒生。即使焚書坑儒之后,朝廷仍然保留了一隊(duì)儒生。洪楊成不了大氣候,反孔反儒是要因。

         

        明白了儒家以殺止殺的征伐和革命精神,知道了仁者自可無敵、仁政最善除暴的道理,上述兩個誤會自然就消除了。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