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若干種。 |
陳明:原道二十年
記者:周懷宗
來源:原載 北京晨報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初三
西歷2014年12月24日
陳明:《原道》主編,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等。
認識陳明,是因為儒學,認識《原道》,是因為陳明。
在很多年前,陳明就被稱為中國當代新儒家的領(lǐng)軍人物,他的名字和他主編的儒學刊物《原道》在學術(shù)圈里廣為人知,影響頗巨。
日前,《原道》雜志在北京舉行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紀念座談暨學術(shù)研討會。二十年間,當年的艱難啟行的刊物,已經(jīng)成為國家核心期刊,當年激情飛揚的年輕人,也已經(jīng)名滿天下,但陳明只是說,“士不可以不弘毅”。
和“道”相關(guān)的雜志
《原道》的創(chuàng)辦,對陳明來說,是一個偶然的契機,但也是必然的結(jié)果,他說,“90年代初,社會重趨活躍,學術(shù)界也形成了一股同人刊物熱。幾個下海經(jīng)商掙了點錢的同學不忘書生本色,也想做點什么,于是我就被推出來負責。但他們想辦的是‘新湘評論’之類的政論,而我在做完博士論文后相對80年代思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對傳統(tǒng)有了新態(tài)度,二是對社會有了新思考,這樣在董事長和總經(jīng)理之間就出現(xiàn)了分歧。”
分歧的結(jié)果是分道,最初的支持者離開了,陳明留下了,“他們出了買書號的錢后不再支持,而我在買書號的同時不僅早已想好了刊名、宗旨,而且連稿子都約了許多并且都是老師輩的名家,不發(fā)出來怎么交差?只好另外拉上劉樂賢、靳大成等幾個同學,咬牙跺腳砸鍋賣鐵就給印出來了。本打算交了差就散學,卻沒想到學界、社會都給予了相當?shù)年P(guān)注和肯定,當時博思書店老板還說今后就給他賣,于是就一路走來了。”
為什么要把刊物取名叫《原道》,又要尋找什么樣的道?陳明說,“是因為當時有個刊物叫‘原學’,當時同人刊物熱中有股思潮,就是反思80年代,認為以前學術(shù)性不夠。我覺得,中國的問題不是知識性研究足以應對的,80年代的熱情、理想也不應因?qū)W術(shù)性的不足而加以否定,所有這一切,可以說有一種叫做‘道’的東西在,我們必須繼承和堅持?!?/p>
“士尚志,志于道”,這既是《原道》的宗旨,其實也是陳明自己的人生理想,“《原道》一開始,就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道’進行探索追問。當然這是一個儒家式的問題,一種儒家立場定位。我的博士論文寫的是《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結(jié)論是儒學在歷史上功用巨大價值正面,那么在今天它又該發(fā)揮哪些功能?如何發(fā)揮呢?所以我們強調(diào)要經(jīng)世致用,從思想和社會實際的互動關(guān)系中去理解闡釋和建構(gòu)儒學的新形態(tài)。這是第二點?!?/p>
把時間浪費在有意義的事上
陳明說《原道》的宗旨二十年來一以貫之,沒有動搖過,《原道》選擇稿件的標準也同樣沒有動搖。然而一本刊物,并不僅僅是有理想,有宗旨就可以一帆風順的。更多現(xiàn)實的困難在影響著這本刊物的未來。
陳明感慨,“對于一個上無掛靠、下無資助的刊物來說艱難是常態(tài)。有次電梯里遇見任繼愈老先生,我向他約稿,他說你更需要的是錢吧?事實確實如此,每輯2萬塊錢書號費就夠我頭疼的了,但壓力可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有政治壓力。第一、二輯出來,因為李澤厚、辛巖和我有關(guān)大躍進、曾國藩和臺灣文化復興運動的文章,有人告狀,領(lǐng)導找我談話,要我寫檢查,學術(shù)委員會已經(jīng)通過的副研究員職稱也被否定”。
所以,有時候也會憤怒,也會抱怨,也會發(fā)牢騷,陳明說,“有時候會牢騷似的說渴望被收編,無論是權(quán)力還是資本。但真正在自己的心理,從沒想到過放棄,因為覺得還是可以承受,也還可以熬過去。這也就是所謂把時間浪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吧?!?/p>
有意義的事情,最終不會變成沒有意義的堅持。2012年,一個對《原道》來說很好的機會出現(xiàn)了——成為核心期刊。陳明說,“當時國內(nèi)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之一的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對沒有刊號的輯刊開放。因為我們的《原道》口碑一直不錯,我有個同事李懷濤是南京大學負責人張一兵的學生,他鼓勵我送選,張一兵老師本身也是學界人士,對我和《原道》印象也不錯,于是就成了” 。
說起來輕松,但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風雨,對于陳明來說,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和痕跡,在《原道》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座談會上,陳明展示了幾幅當初創(chuàng)刊時期的照片,照片中的人,許多已經(jīng)成為了當世知名的學者,但直到今天,他們對于儒學,對于中國文化的理想從未消失,陳明說,“時光流逝,也留下了一些東西,本來就是這樣的”。
在岳麓書院辦刊
名正而言順,對于《原道》這份刊物來說,轉(zhuǎn)變?yōu)楹诵钠诳彩顾辛烁鼘拸V的天地,陳明說,“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將《原道》納入CSSCI,也就是說,《原道》正式進入了核心期刊的行列,它意味著《原道》這份個人創(chuàng)辦的刊物,在某種形式上被承認了?!?/p>
陳明說,“現(xiàn)在的學術(shù)生產(chǎn)和評價制度被很多人批評,我也認同。但是將《原道》納入到CSSCI,成為核心期刊,卻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對《原道》來說是一個轉(zhuǎn)機,而對出版而言,何嘗也不是一個特殊的轉(zhuǎn)機——一個私人創(chuàng)辦的刊物成為C刊。對《原道》來說,這個轉(zhuǎn)機很重要,因為成為C刊之后,它的政治身份似乎也被洗白,而很多地方也需要這樣的學術(shù)平臺”。
成為核心期刊,最終要選擇一家學術(shù)機構(gòu)“落戶”,而陳明選擇了岳麓書院,他說,“當時我與一些單位交涉,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对馈窔w它;它們提供出版所需的資金、聘我為兼職教授。”
為什么選擇岳麓書院?陳明說,“我的考慮是,書院是儒家道場,而我自己又是湖南人,就在書院對岸的湘江邊長大,有一種認祖歸宗的意思和意義。直接的好處則是我不用再為每輯的書號費發(fā)愁,這個平臺可以充分運轉(zhuǎn),離開我它依舊可以繼續(xù)發(fā)揮作用”。
堅持二十年,如今的《原道》,不僅僅是平臺擴大了,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也擴大了。
對于陳明來說,二十年的堅持算是有了一個好的結(jié)果,但陳明并不認為這是修成正果,而是一個更加積極的開始,他說:“成為C刊,交予岳麓書院,談不上什么修成正果。我是從儒家文化內(nèi)在生命力和發(fā)展去理解,因為這兩點,這個平臺可以有更大的拓展,可以吸納更多的年輕人進來。不是C刊,不便向年輕人約稿,他們要面對考評。這當然是大好事?!?/p>
儒學讓我更豐富
在當代新儒家學者中,陳明是非常特別的一位,不僅僅是因為他在儒學領(lǐng)域的素養(yǎng),也因為他為儒學的復興而付出的許許多多努力,他思想敏銳,觀點犀利,又待人謙和,很有儒家的君子之風。而他為儒學四處奔走時,又像一位社會活動家。
很多人的眼里,是陳明和那些為《原道》辛苦堅持二十年的人們的努力,才成就了《原道》,但在陳明眼里卻并非如此,他說,“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事情的真相或本質(zhì),并不是我陳明為儒學做了什么,而是儒學為我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容和積極的意義。”
在傳統(tǒng)文化日漸興盛,在儒學被大多數(shù)人所重視的今天,陳明對于儒學的過去未來,也有他自己獨到的認識,他說:“制度價值奠基、社會認同維持、個體身心安頓,這些在歷史上都是儒家文化扛大梁。近代以來,從西方引進的革命敘事和啟蒙規(guī)劃這兩種思想體系,在運作了百年之后,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它們實際并非足夠有效。這也是儒家文化近二十年來日益受到關(guān)注的原因?!?/p>
而傳統(tǒng)的儒學,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這樣一個和傳統(tǒng)時代完全不一樣的現(xiàn)代社會,在斷裂百年之后,究竟應該怎樣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陳明說,這不是簡單的復古就可以實現(xiàn)和完成的,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說,“如何回歸社會,如何因應時代課題和需要,需要儒學人士和社會各界從方方面面進行努力,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樣的勢頭”。
二十年過去,不論是陳明自己,還是《原道》,都已經(jīng)有了許多變化,許多成長。陳明說,未來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原道》就是要把中華文化之道大化流行。我很期待,到20年后,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還因為《原道》、因為中華文化、因為儒家,在一起相聚?!?/p>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陳來】朱熹的歷史與價值
【下一篇】紀念顏子誕辰2535年祭祀大典隆重舉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