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古人春節(jié)是如何拜年的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3-02 20:44:09
        標(biāo)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古人春節(jié)是如何拜年的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十二日丁丑

                   耶穌2015年3月2日


         

        古人過春節(jié),時興送賀卡

         

        按我們的習(xí)俗,過春節(jié),親友間要往來拜年。宋朝時,給朋友、同僚送賀卡拜年,是盛行于士大夫群體的時尚——對,就是送賀卡。別以為送賀卡是現(xiàn)代社會才出現(xiàn)的事情。南宋人張世南記載說,每逢過年,“凡在外官,皆以狀至其長吏”,那些在外地為官的士大夫,春節(jié)前都會派遣仆人,帶上賀年卡給京城的領(lǐng)導(dǎo)拜年。過年只送賀卡,沒送銀行卡,想來那時候的官場風(fēng)氣還算清廉。

         

         

         

        不獨在外為官者熱衷送賀年卡,其他士大夫也是如此。與張世南差不多同時代的周密說:“節(jié)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欲以為常?!绷硪晃荒纤稳酥茌x也記錄了宋人過年送賀卡的習(xí)俗:“正至交賀,多不親往。有一士令人持馬行,每至一門喊數(shù)聲,而留刺字以表到”??磥硭纬税菽?,多半不會親自登門,而是叫仆人帶著賀卡,騎著馬,挨家投帖,每到一家大門口,大喊幾聲“某某某來拜年了”,然后留下賀卡就走了。

         

        由于宋朝流行送賀卡拜年,當(dāng)時便發(fā)生了一樁趣事:上面提到的周密,他有個表舅,叫吳四丈,生性滑稽,不拘小節(jié)。有一年春節(jié),因為家中仆人都有事情忙,抽不出人手去送賀年卡。吳四丈再不拘小節(jié),這送賀卡的年數(shù)也不能省了。正不知如何是好之際,恰好友人沈子公派了仆人來拜年。吳四丈一面接待沈家仆人,一面漫不經(jīng)心取出沈家的賀年卡來看,發(fā)現(xiàn)沈家要拜年的人家,都是自己的親友。吳四丈心里一動,想出了一個餿主意:請沈仆喝酒,然后偷偷將沈家的賀年卡都換成了自己家要送的賀卡。沈仆不知情,飯飽酒足之后,匆匆告辭,往其他各家投帖拜年去了,其實送出去的都是吳家的賀年卡。后來吳四丈將此事告訴了沈子公,把上回?fù)Q下來的一大束沈家回帖還給他。兩人哈哈大笑。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覺得宋朝的送賀年卡已經(jīng)有點“變味”了?一些宋朝人也有這樣的感覺,他們說,“送門狀習(xí)以成風(fēng),既勞于作偽,且疏拙露見為可笑?!薄安徽\之事,不可為也。”認(rèn)為過年派人送張賀卡,是敷衍了事,虛偽,沒有誠意。

         

        盡管正統(tǒng)的士大夫?qū)λ唾R年卡不甚待見,但這種拜年方式還是越來越流行,到明清時,投帖拜年成為普遍的交際禮儀,并且越來越“變味”。明朝文人文征明有一首《賀年》詩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可見朝野上下送賀卡拜年已風(fēng)靡一時。

         

        縱觀明清官場的“投帖拜年”習(xí)俗,有兩個發(fā)展趨勢似乎很明顯:一是越來越“隨便”;一是越來越“隆重”?!半S便”與“隆重”似乎方向相反,但它們卻糾纏在一起出現(xiàn)在明清的拜年習(xí)慣中。

         

        先來說“隨便”。明朝人陸容觀察到,“京師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應(yīng)門,則皆卻而不納,或有閉門不納者?!币馑际钦f,明朝的京城人從正月初一開始拜年。老百姓之間拜年,多出于真心誠意;那些京官就不同了,都是投機(jī)分子,派人投送賀卡,如同散發(fā)小廣告,不管認(rèn)不認(rèn)識,只要看到是權(quán)貴的府宅,就上前投送拜年帖,有時候,送賀卡的仆人還因此吃到閉門羹。

         

        明朝官員為什么要天女散花一般派發(fā)拜年賀卡?無非想借拜年之機(jī),多認(rèn)識一些官場上的朋友,即使一時未能結(jié)交上,也希望這張署了自己姓名的賀年卡能給對方留下一個印象。這種官場風(fēng)氣延續(xù)到清代。清朝人褚人獲也說:“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簡,有稱呼??滴踔袆t易紅單,書某人拜賀。素?zé)o往還,道路不揖者,而單亦及之,大是可憎?!鼻宄诉^年,也是連平日在路上見了面也不相識的人,也要給他送一張“紅單”(賀年卡)。很不環(huán)保。

         

        再來說“隆重”。明清時期的官員對投帖拜年非常重視,陸容說,“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結(jié)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還。三四日后,始暇拜其父母。”這些京城的官員,春節(jié)期間,每天退朝之后,都結(jié)伴同行,親往領(lǐng)導(dǎo)家拜年送禮,到了夜里才醉醺醺回家。大年初四初五,才有時間給父母拜年。真是“爹親娘親,不如領(lǐng)導(dǎo)親”。

         

        送賀年卡的規(guī)矩也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鄭重,賀卡要裝在制作考究的“拜匣”中,送賀卡的仆人恭恭敬敬拜見貴家主人后,拉開匣蓋,由對方將賀卡取出來。拜匣越是高大上,越能顯示出給領(lǐng)導(dǎo)拜年的誠意。本來投帖拜年是圖個省事,現(xiàn)在倒好,又多了幾分繁文縟節(jié)。

         

        登門拜年也好,投送賀卡也好,本是表達(dá)新年祝福、寄托彼此感情的方式,弄成了拉關(guān)系托人情的工具,那就非常沒意思了。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