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歐陽輝純】論忠德的起源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03-11 19:44:20
        標簽:
        歐陽輝純

        作者簡介:歐陽輝純,男,西元1976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著有《理念與行為的統(tǒng)一:中國倫理思想論集》《傳統(tǒng)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中國倫理思想的回顧與前瞻》《朱熹忠德思想研究》《儒家忠德思想與實踐研究》等。

         

        論忠德的起源

        作者:歐陽輝純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中國傳統(tǒng)儒家忠德研究》之《忠德起源》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二十日乙酉

                   西歷2015年3月11日


         

        摘要:忠德是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德目。它起源于何時,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認為忠德既不起源于原始社會蒙昧時期,也不起源于西周或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是起源于堯舜禹時期。這可以從理論上、從出土文獻以及傳世文獻中得到很好的證明。西周時期,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再是忠德的起源問題了,而是忠德的發(fā)展、繁榮、總結(jié)的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時期,是繼往開來的時期。

         

        關(guān)鍵詞:忠德  起源說  堯舜禹時期


        一、問題的提出

         

        忠德是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上重要的德目之一,其基本內(nèi)涵是盡己為人。但它究竟起源于什么時期?對此學界有不同的看法。

         

        筆者認為,忠德不是起源于原始社會蒙昧時期。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道德意識還處在形成過程中。那時候自然力十分強大,人們更多是依靠大家共同的勞動,單純的個人無法生存,脫離集體就意味著死亡,個體無法選擇獨立生活。他們只能盡心盡力為集體付出,這其實不是出于主體的自愿,而是出于外在自然條件的被迫。他們“以群的聯(lián)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wèi)能力的不足”。[[1]]

         

        在原始社會蒙昧階段,因為人的“自覺”和主體意識才初步發(fā)展,“人的依賴關(guān)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chǎn)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保踇2]]他們服從集體的意志和行為,忠于集體,但那也是出于被迫,而不是自愿。因此,這在很大程度上原始人這種“忠”,不能算是一種“忠德”的行為與自覺。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就說他是有德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固定要素時,他才可以說是有德的。”[[3]]對一個人是如此,對人類早期道德的萌芽也是可以這樣理解的。比如,我們說幼兒有孝敬父母的舉動和行為,但是我們不能說幼兒具有孝的德性。因為這種孝的行為還不是他的一種固定的習慣。不僅如此,幼兒的頭腦中還不能自覺知道孝的意識,他們的頭腦中還沒有孝德的主體意識。同樣原始蒙昧時期人的忠德也可以如此來理解。

         

        倫理關(guān)系是客觀的,但是如果沒有被主體領(lǐng)悟和認識,那不能算是一種倫理關(guān)系,也不能算是一種的德性。著名倫理學家宋希仁教授認為:“只有形成客觀的關(guān)系又通過人為的有意識的調(diào)節(jié),才能構(gòu)成倫理關(guān)系?!保踇4]]“單有這種客觀的物質(zhì)性的關(guān)系還不能構(gòu)成倫理關(guān)系,因為動物也有這種關(guān)系(如父與子——引者注);只有人具備自覺的意識和思想,能夠領(lǐng)悟這種關(guān)系,并有相應的觀念和規(guī)范調(diào)節(jié)維系這種關(guān)系,才能構(gòu)成倫理關(guān)系?!保踇5]]

         

        忠德行為是一種屬于“德性”范疇中的行為,而“德性”在道德行為過程中凸現(xiàn)是一種道德主體的行為,而不是一種被動行為。黑格爾說:“倫理性的東西,如果在本性所規(guī)定的個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保踇6]]還說:“德毋寧應該說是一種倫理上的造詣。”[[7]]宋希仁教授也說:“德是在這個過程中的主體意志的主觀規(guī)定,而主體只有進入客觀的倫理關(guān)系才能形成現(xiàn)實的德?!保踇8]]蒙昧時期的原始人處于不文明時代,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我與集體、社會和大自然的區(qū)別。因此,我們說原始蒙昧時期還沒有出現(xiàn)忠德意識與規(guī)范。

         

        忠德是不是出現(xiàn)在西周或春秋戰(zhàn)國時代呢?也不是。西周或春秋戰(zhàn)國時代忠德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十分豐富了。西周以后忠德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尤其是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等為代表先秦儒家學派已經(jīng)系統(tǒng)地總結(jié)和發(fā)展了忠德理論,而不是忠德的起源問題了。

         

        從傳世文獻來看,西周以來忠德已經(jīng)普遍流行了。《左傳》出現(xiàn)“忠”字72次,《國語》出現(xiàn)52次,《管子》出現(xiàn)34次,《莊子》出現(xiàn)23次,《論語》出現(xiàn)18次。先秦諸子如孔子、墨子、慎到、孟子、韓非子等等對“忠德”有了成熟的分析和論述。有的著作還設有專門的章節(jié),如《慎子·知忠》篇、《韓非子·忠孝》篇、《呂氏春秋·仲冬·至忠》篇,等等?!蹲髠鳌愤€把“忠”看成是一種美德,是具有廣泛意義的道德德目。如:“忠為令德,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左傳·成公十年》)“忠為令德,其子弗能任,罪猶及之,難不慎也?”(《左傳·昭公十年》)《左傳·文公十年》還把“孝、敬、忠、信”稱為“吉德”?!蹲髠鳌の墓四辍愤€稱,“忠、肅、共、懿、宣、慈、惠、和”為“八元”,“忠”為“八元”之首。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三代禮樂文化基礎上又綜合東夷文化遺產(chǎn),采取“述”和“作”的方式,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價值的儒家思想,他是第一個對“忠德”做了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和論述的思想家。

         

        因此,忠德在兩周時代(包括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是人們普遍使用和踐履的道德范疇了。筆者認為,在兩周時代,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再是忠德的起源問題了,而是忠德的發(fā)展、繁榮、總結(jié)的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是繼往開來的時代了。著名學者陳來教授說:“研究一種思想的起源,首先是要關(guān)注此種思想體系的諸元素在歷史上什么時候開始提出,如何獲得發(fā)展,這些元素如何經(jīng)由文化的歷史演進而演化,以及此種思想的氣質(zhì)與取向與文化傳統(tǒng)的關(guān)聯(lián)?!保踇9]]筆者認為忠德起源于人類文明早期時代,具體地說起源于堯舜禹時期。

         

        二、從出土文獻與理論上看忠德的起源

         

        堯舜禹時代是真實的存在還是神話傳說?答案是肯定前者。不過,自晚清以來一些學者尤其具有疑古派學者,采取一刀切的辦法,認為堯舜時代是一種神話傳說,是不真實的。疑古思潮固然是一種學術(shù)研究可取的方法,但是,這種不充分分析證據(jù)材料而懷疑一切的思維模式,有時候也很難得出公正的結(jié)論。著名學者王國維說:“疑古之過,乃併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tài)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處理也?!保踇10]]

         

        近年來隨著考古資料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證實了堯舜禹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真實的存在。雖然,儒家對堯舜的“禪讓”具有美化的成分,但是這并不能否定其真實性。

         

        著名學者金景芳認為,“堯、舜、禹時代的部族聯(lián)合體是中國在部落聯(lián)盟之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是中國從原始社會向國家過渡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部族聯(lián)合體的組成、管理和領(lǐng)導機構(gòu)與后世的國家機器相比,盡管還很原始、很簡單,但在某些方面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國家機器的基本特征,我們稱之為準國家或半國家,實質(zhì)上就是中國的早期國家?!保踇11]]這里金景芳肯定了堯舜時代的存在。

         

        李學勤教授認為,“考古研究已經(jīng)使我們窺見相當于傳說中堯、舜時代的社會、文化的真相。例如已有不少報道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其年限上限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2400年間,下限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正好與堯、舜傳說的時代大致相當。陶寺發(fā)現(xiàn)了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其中有結(jié)構(gòu)復雜的建筑基礎,有規(guī)模頗大的貴族墓葬,出土了玉器、銅器及陶制的禮樂器等,還出現(xiàn)了文字。最近發(fā)掘的一處特殊建筑基址,有學者推測與‘觀象授時’可能有關(guān),而后者正是《堯典》的一項內(nèi)容。大家知道,陶寺的地理位置同文獻中‘堯都平陽’正好接近。由此看來,認為傳說中堯、舜時代文明業(yè)已初步建立,是妥當?shù)?。”[[12]]

         

        王克林先生在《陶寺晚期龍山文化與夏文化——論華夏文明的起源》一文中詳細地論述了華夏文化產(chǎn)生的種種表現(xiàn)。同時也肯定了堯舜時代的存在。他認為:“中國古史記載的唐堯、虞舜,都當是氏族部落名?!保踇13]]王克林先生還在另外一篇論文《陶寺文化與唐堯、虞舜——論華夏文明的起源》中詳細地論述了唐堯和虞舜所在的地域。[[14]]

         

        錢耀鵬先生認為,“在堯舜禪讓傳說故事的背后,至少可能存在著善惡相對獨立的早期國家,與五帝時代普遍筑城建國、王國林立的歷史發(fā)展特點相吻合?!薄皥蛩炊U讓故事可能是有所依據(jù)的歷史事實,即堯舜禹三者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保踇15]]   

         

        王和先生在肯定了堯舜時代存在的同時,更多地是考察堯舜禪讓的真正原因。他說:“中原地區(qū)部落聯(lián)合體首領(lǐng)的世襲制至少從陶唐氏執(zhí)掌最高權(quán)力的時候便已經(jīng)開始。所以,首領(lǐng)世襲制必須與其他因素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成為正確判定前國家時期與國家時期分野的標志?!保踇16]]

         

        筆者認為,堯舜“禪讓”的美德有其道德渲染的可能性。王國維曾經(jīng)說過:“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二者不易區(qū)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保踇17]]但是,不能因為“禪讓”道德存在“緣飾”的可能性,就否定堯舜禹是歷史存在的事實。因此,筆者還基本認同裴傳永先生的看法,他認為:“堯天舜日的時代并非是以物質(zhì)文明的突出成就而彪炳史冊,那個時代之所以堪稱盛世,主要是由于精神文明特別是社會道德的高度發(fā)達。”[[18]]忠德是人的德性的一種表現(xiàn),是人的主體與自我意識覺醒的體現(xiàn)。堯舜時代是人類的文明時代的開始,忠德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jīng)把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稱之為“軸心時代”。他認為在這個時代,中國出現(xiàn)了孔子、老子、孟子等大思想家;在古希臘出現(xiàn)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在印度出現(xiàn)了釋迦牟尼等。雅斯貝爾斯的分析和論述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軸心時代”文明的發(fā)展與繁榮,以及人的主體“終極關(guān)懷的覺醒”,不是從天而降的,破土而出的。它必然根植于產(chǎn)生這種思想的文化歷史土壤之中。對中國的“軸心時代”的文明來說,前“軸心時代”中國的文化發(fā)展至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千五百年的歷史,這一千五百年的文明發(fā)展中,忠德作為一個道德范疇,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能夠在西周及春秋戰(zhàn)國時代達到繁榮,成為“令德”,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忠德本身也有一個起源、發(fā)展、演變和繁榮的過程。

         

        中國最早的古書之一《尚書》開篇就講《堯典》,儒家提倡的圣賢道德典范是從堯舜開始的。錢穆先生認為:“《尚書》始于堯、舜,《論語》道古亦僅及堯、舜,史記乃上溯黃帝。此從孔子與六經(jīng),實不失為謹嚴之態(tài)度?!保踇19]]

         

        李民教授認為:“《堯典》所寫的社會現(xiàn)象雖然是斑駁陸離,但經(jīng)認真研究仍可看出,其所寫的主要方面正是禹以前的堯、舜時期氏族制度瓦解并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歷史狀況。”[[20]]

         

        呂紹剛先生說:“若說中國文化史從炎黃開始, 則證據(jù)顯然不足。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諸多文化內(nèi)容, 都可以在堯舜那里尋到源頭, 再往前推就困難了。我認為講中國文化史(原始文化除外)宜從堯舜講起?!币驗椤皣壹跋嚓P(guān)制度以及諸多重要思想觀念萌芽于堯舜時代?!保踇21]]

         

        著名學者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中說:“唐虞以降,國家統(tǒng)一,政治組織,漸臻完備。于是立國行政,始有確定方針。……據(jù)此,是一代有一代所尚之道,其道各有所弊。而夏道進于虞,故虞、夏往往連言?!保踇22]]“夏道尚忠,本于虞?!臅r所尚之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保踇23]]柳詒徵先生不僅指出了忠德的起源,而且指出了忠德起源最初的內(nèi)涵。這種看法是值得肯定的。

         

        裴傳永先生在《忠觀念的起源與早期映像研究》一文中說:“堯舜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道德昌明的一個時代?!薄皥蛩磿r代所孕育、產(chǎn)生的道德觀念除了孝、恭、信、公、讓、義、慈、直、清等之外,還包括忠。”[[24]]

         

        柳詒徵和裴傳永先生肯定了虞夏或堯舜時代忠德的存在,這是有道理的。筆者同意兩位先生的觀念。

         

        我們認為忠德起源于堯舜禹時代,但是,我們也很難確定地說出忠德起源于何年何月,因為道德的起源是個逐漸演變發(fā)展的過程,它除了受外部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外,還有忠德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史繼承性。再說,中國的歷史在公元前841年之前沒有準確的年代。因此,要具體地說出忠德起源于何年何月那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忠德百家爭鳴的時代,忠德的內(nèi)涵已經(jīng)成熟,而且呈現(xiàn)多元化的價值維度。如果不是從以前的忠德范疇中汲取營養(yǎng),忠德是不可能突然成熟的。如果忠德忽然之間就能成熟起來,如果這樣的話“這未免有點像傳說中的老子,生下來便有了白胡子”。[[25]]所以說,春秋戰(zhàn)國時代忠德的繁榮是有其淵源的,它是不可能速成的,必然有它的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與邏輯。

         

        三、從傳世文獻看忠德的起源

         

        中國古代社會,據(jù)說經(jīng)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等幾個階段,但是這只是一種傳說,是否真實存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堯舜禹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傳世文獻中有大量的論述。不僅如此,這個時代也是忠德的起源時代。

         

        《說苑·君道》記載:“禹曰:‘堯舜人之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這已經(jīng)表明,在堯舜時代人們已經(jīng)有了忠德的起源,個體意識的覺醒已經(jīng)出現(xiàn)。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論斷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p>

         

        《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瘓蛟唬骸づe貴戚及疏遠隱匿者?!娊匝杂趫蛟唬骸旭嬖诿耖g,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边@里大概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第一次以是否有“德”作為人才選拔的標準。堯想自己的帝位傳給后世,西邊的諸侯認為他們自己的德性淺薄,不堪大任,因此推薦有德有才的舜去繼承帝位。

         

        其實,堯有很多的兒子,他是為了氏族部落聯(lián)盟的利益,不把帝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德高才厚的舜。這是忠德“盡己為公”的體現(xiàn)?!秴问洗呵铩っ洗杭o·去私》中說:“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這里體現(xiàn)了堯舜忠于集體和部族聯(lián)盟的忠德勇氣。所以堯的這種德性被稱之為“美堯”,稱他這種禪讓為公的忠德行為為“美堯之事”或“美堯之功”?!渡袝虻洹分姓f稱贊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鬃右泊鬄榉Q贊堯舜的忠德行為。他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孔子高度贊揚了堯舜擁有天下而一心為公不為私的道德品質(zhì)。

         

        堯在位時為了治理了社會,他還設立“誹謗之木”。崔豹的《古今注》談到了這件事:“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蛑^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保ù薇豆沤褡ⅰ柎疳屃x第八》卷下)堯把這個“誹謗之木”設在要道上,為了讓更多的聽取民眾的意見,以便及時解決問題。同時也能讓有權(quán)的人受到輿論監(jiān)督。

         

        不僅如此,堯還“巡狩行教,勤勞天下”。《淮南子》中說:“堯之有天下也,非貪萬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為百姓力征,強凌弱,眾暴寡。于是堯乃身服節(jié)儉之行,而明相愛之仁,以和輯之。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大路不畫,越席不緣,大羹不和,粢食不毇。巡狩行教,勤勞天下,周流五岳。豈其奉養(yǎng)不足樂哉?舉天下而以為社稷,非有利焉。”(《淮南子·主術(shù)訓》卷九)堯的這種一心為公,忠貞愛民的忠德行為,為歷代所稱贊。

         

        墨子說:“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也。”(《墨子·節(jié)用中》卷六)根據(jù)他的這個“謹忠”、“謹厚”、“忠信相連”標準,堯治理天下的時候做到了。所以,他稱贊堯說:“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阯,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俛仰周旋威儀之禮,圣王弗為。”(《墨子·節(jié)用中》卷六)

         

        《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大為稱贊堯大治的時代:“當堯之時,未賞而民勸,未罰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說,愉愉其如赤子。”不僅如此,堯還以天下為己任,忠心愛民。賈誼在《新書》中說:“帝堯曰:‘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饑,曰此我饑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市卸x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后行,是故德音遠也?!保ㄙZ誼《新書·修政語上》卷九)

         

        堯的繼任者舜,雖然出生在一個“父頑”、“母囂”、“象敖”(《尚書·堯典》)的家庭背景中,但是他也是用自己的實踐行動,證明了自己是忠于民眾忠于集體忠于部落聯(lián)盟的道德典范。郭店楚簡《唐虞之道》中說,舜做兒子的時候,能夠做到忠心事父,“古者虞舜篤事瞽盲,乃戴其孝”,做堯的臣子時,能做到“為堯也,甚忠”,“忠事帝堯”。[[26]]

         

        舜帝以敬為忠,有一顆大公無私的忠德之心。賈誼評價說:“帝舜曰:‘吾盡吾敬以事吾上,故見謂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謂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謂仁焉。是以見愛親于天下之人,而歸樂于天下之民,而見貴信于天下之君。故吾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保ㄙZ誼《新書·修政上》卷九)

         

        舜忠心履行自己的德性,并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感化他人?!皻v山之農(nóng)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嘆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而舜往為之者,所以救敗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韓非子·難一》)舜帝見到歷山的老百姓互相爭奪田產(chǎn),他到那里耕作,一年后,那里百姓的田界就很正常了。撈魚為生的百姓為爭水中的高地而爭論不休,舜前去那里一年后,老百姓就自愿把水中的高地讓給年紀大的。東夷人制造的陶器質(zhì)量不好,不堅固容易破碎,舜到那里一年后,東夷人生產(chǎn)的陶器就很堅固了。舜是在用自己的德性感化周圍的人。

         

        舜帝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驗證了忠德的最初內(nèi)涵,他待人忠厚,忠心做人。不僅如此,他在位期間還設立了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保ā妒酚洝の宓郾炯o》)同時,他還對堯時的賢人做了合理的分工:“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保ā妒酚洝の宓郾炯o》)

         

        舜帝以自己的忠德和德行為忠德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而受到歷代思想家的稱贊,尤其是儒家。孔子稱贊虞舜時說:“后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親而尊,安而敬,威而愛,富而有禮,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義,恥費輕實,忠而不犯,義而順,文而靜,寬而有辨?!陡π獭吩唬骸峦┩旅魑┟?。’非虞帝,其孰能為此乎?”(《禮記·表記》)

         

        禹(也叫夏禹)是舜帝的繼任者,他為了治理洪水,勤奮備至?!坝碛H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保ā肚f子·天下》)他曾經(jīng)多次路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皠谏斫顾?,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于溝淢?!保ā妒酚洝は谋炯o》)大禹為了民眾的利益,為了徹底治理洪水,他不僅盡心竭力,而且節(jié)衣縮食,不敢奢侈,自己住簡陋的房子,卻花費大量的物資用來修筑溝渠。最終洪水被治理,“事已成,功已立,為萬世利”(《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因為禹常年在外治理洪水,據(jù)說腿部曾經(jīng)受傷,走路一拐一瘸的,被人稱稱之為“禹步”。后世用“禹步”來贊美他的忠德行為??鬃臃Q贊禹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保ā墩撜Z·泰伯》)

         

        禹是夏代的開創(chuàng)者,最后由他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夏代初期推崇的還是忠德,或者說夏代是真正把忠德作為治國之道。也就是說后世講的“夏道”其實就是講的是“禹道”。到了夏朝末期,因為夏桀殘暴,放蕩不羈,殘害百姓,拋棄了堯舜禹以來的為民而盡忠盡力的忠德,因此,民眾才推翻他的統(tǒng)治。

         

        《禮記·表記》曾經(jīng)記載了孔子對夏代道德特點的評價:“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后威,先賞而后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笨鬃舆@里講的夏道,其實就是禹道??鬃诱J為夏代的道德原則是親近人,待人忠厚,重獎賞而輕刑罰。“近人而忠”是在孔子看來是夏道“忠德”的基本內(nèi)涵。孔穎達解釋孔子的這句話是說:“‘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者,宗廟在外,是‘遠鬼神’也。朝廷在內(nèi),是‘近人’也。以忠恕養(yǎng)于民,是‘忠焉’也。所為如此,是‘親而不尊’也?!保踇27]]

         

        《說苑·修文》篇說:“夏后氏教以忠,而君子忠矣?!薄栋谆⑼x·三教》說:“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又說:“三教所以先忠何?行之本也。三教一體而分,不可單行,故王者行之有先后。何以言三教并施,不可單行也?以忠、敬、文無可去者也?!薄叭说乐髦?,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為人教也?!薄栋谆⑼x·三教》認為,忠是夏代道德教化的核心,是“行之本”,對于夏代統(tǒng)治者來說,盡忠的最高境界是以忠為核心“至道教人”。

         

        董仲舒也認為,要想把漢代的社會治理好,就應當用夏代的策略,實行忠德教化。他說:“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后,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保ā稘h書·董仲舒轉(zhuǎn)》)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太史公曰中總結(jié)說:“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彼抉R遷意思是說,夏代的政治教化是教人忠厚老實。不過忠厚老實如果走到極端就會使人粗野,所以,殷商統(tǒng)治者就倡導敬天地鬼神。這種敬天地鬼神狀況發(fā)展到極點就使人迷信鬼神,所以西周的統(tǒng)治者吸取了殷商統(tǒng)治者的教訓就教人講究禮樂文明,但是這種禮樂文明走到極端,就會使人鄙薄虛偽,所以要改變這種鄙薄虛偽的狀況,反過來又倡導忠厚老實的忠德品質(zhì)。司馬遷好像通過一個循環(huán)論證的方式,論述了夏、商、周這三代忠德的發(fā)展變化。表面上看,西周的忠德變化好像是重復了夏代忠德的同一內(nèi)涵,其忠德形式相同,但是卻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而且是一種新的發(fā)展,帶有西周社會時代的烙印。司馬遷表面上以一種循環(huán)論證的方式,揭開了西周晚期“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道德混亂的現(xiàn)實。

         

        忠德為什么在當時社會中普遍流行,圍繞這個問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許多思想家如孔子、慎到、孟子等思想家紛紛作出了精到的分析和論述。西周忠德的發(fā)展是夏代忠德否定之否定的發(fā)展,是對夏代忠德的“揚棄”。夏代的忠是和堯舜禹時代的忠是一脈相承的,是屬于忠德的源頭。西周時期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忠德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忠行的方式已經(jīng)呈現(xiàn)多種多樣了,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還和其它的德目發(fā)生沖突,例如與仁、義、孝、悌、信等德目就是如此。

         

        由上所述,我們認為忠德既不是起源于原始社會蒙昧時期,也不是起源于西周時期,更不是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是應當起源于堯舜禹時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3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3]][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70.

        [[4]]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

        [[5]]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

        [[6]][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68.

        [[7]][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70.

        [[8]]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

        [[9]]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17.

        [[10]]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后的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2.

        [[11]]金景芳,呂文郁.論堯舜禹時代是由原始社會向國家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J].學習與探索,1999(3):126.

        [[12]]李學勤.舜廟遺址與堯舜傳說[N].光明日報,2005-8-17(11).

        [[13]]王克林.陶寺晚期龍山文化與夏文化——論華夏文明的起源(上)[J].學術(shù)論壇,2001(5):18.

        [[14]]王克林.陶寺文化與唐堯、虞舜——論華夏文明的起源(上)[J].學術(shù)論壇,2001(1):9-17.

        [[15]]錢耀鵬.堯舜禪讓的時代契機與歷史真實——中國古代國家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線索[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0(5):134.

        [[16]]王和.堯舜禹時代再認識——關(guān)于中國國家起源問題的幾點思考[J].史學理論研究,2001(3):32.

        [[17]]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后的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1.

        [[18]]裴傳永.忠觀念的起源與早期映像研究[J].文史哲,2009(3):114.

        [[19]]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1.注:書名號為引者所加。

        [[20]]李民.《尚書·堯典》與氏族社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2):83.

        [[21]]呂紹剛.中國文化史宜從堯舜講起[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8(3):161-167.

        [[22]]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9.

        [[23]]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0.

        [[24]]裴傳永.忠觀念的起源與早期映像研究[J].文史哲,2009(3):114-115.

        [[25]]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9:82.

        [[26]]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24.

        [[27]]十三經(jīng)注疏(清嘉慶刊本)[M].阮元 校刻.北京:中華書局,2009:3563.


        原載歐陽輝純著《中國傳統(tǒng)儒家忠德研究》之《忠德起源》(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繁體字版),發(fā)表本刊時略有改動。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