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正淘汰、逆淘汰和偏統(tǒng)論
——仁本主義歷史觀之一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三十日甲子
耶穌2015年4月18日
一
一部人類歷史,是文明和野蠻、正善和邪惡、真理和邪說、進步和反動、華夏和蠻夷、光明和黑暗的斗爭史。雙方仿佛拉鋸戰(zhàn),此消彼長,此起彼伏。
據(jù)亂世,黑暗占完全上風(fēng);太平世,光明為絕對主導(dǎo)。在升平世、即升向太平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光明雖然占上風(fēng),但不是絕對的,常常光明中有黑暗,甚至黑暗會壓倒光明。
也就是說,在升平世,歷史是螺旋式前進的,常常會拐彎倒退,甚至局部地、暫時地拐回據(jù)亂世。例如,中國歷史從戰(zhàn)國開始繞了一個大彎,漢朝轉(zhuǎn)回來了;從民國開始繞了一個更大的彎,至今未能轉(zhuǎn)回來。
光明占上風(fēng)的時候,為正淘汰,又稱為順淘汰,具有正義性和進步性,野蠻成主流的時候,為逆淘汰,是社會常道、政治正道、歷史潮流的反常和反動。例如,暴秦統(tǒng)一天下就是典型的逆淘汰,后來劉項滅秦則是正淘汰。
需要指出的的是,很多人會誤判順逆,或認逆為順,或認順為逆。最典型的是劉邦滅項羽,很多人認為是流氓戰(zhàn)勝貴族。其實,劉邦雖算不得君子,卻比項羽卻強得多。
劉邦對儒家的態(tài)度有一個轉(zhuǎn)變的過程,從輕蔑排斥到尊崇器重,其德性也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智慧也隨之水漲船高,豪邁豁達,寬仁大度,有智有勇,知人善任,善于納諫,樂于從善。
項羽“喑惡叱咤千人皆廢”,匹夫之勇而已;“見人恭敬慈愛”婦人之仁而已,實則狹隘殘暴,嫉賢妒能,師心自用,頑固自是,殘忍嗜殺,小節(jié)或有可觀,大處一無可取,雖梟張一時,莽夫加屠夫而已,非真英雄也,其敗亡是必然的,遲早的事。
劉項相爭,劉邦轉(zhuǎn)弱為強,最終勝出,是軍事的勝出,也是文化和德性的勝出。劉成項亡,正是人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的結(jié)果。李清照僅憑“不肯過江東”一事許項羽以人杰鬼雄,詩人筆法耳,婦人之見耳。蔡東藩說得好:
“惟觀于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為非戰(zhàn)之罪,罪固不在戰(zhàn),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fù)誰尤!”(《前漢演義》)
儒家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以品格論英雄,以德性論英雄。德高者勝為正淘汰,德劣者勝為逆淘汰。德高者雖敗猶榮,德劣者縱成功,也是賊寇。
二
在正淘汰時代,正人正義力量容易成功;在逆淘汰社會,惡人惡勢力容易得勢。這種社會以力服人,或唯武力,或唯權(quán)力,或武力權(quán)力密結(jié),為叢林社會和惡社會。
文化逆淘是最嚴重和根本的逆淘,最容易導(dǎo)致社會政治全方位的逆淘。文化逆淘意味著正理不彰,邪說泛濫,正邪不分,是非不明,善惡顛倒,為不良勢力崛起和成長提供了最佳的社會土壤和群眾基礎(chǔ)。反儒社會,民意也會喪失理性和公正性,特別容易被誤導(dǎo)、愚弄、裹挾和利用。
幾千年來,凡是儒化程度較高的社會,文明程度也較高;凡是異端邪說占上風(fēng)的時代,文明必遭破壞,野蠻也占上風(fēng),這已成為中國的歷史規(guī)律。反儒是最大的文化反常和逆淘。所以,在反儒時代,惡勢力最容易成長和成功。古今中外的極權(quán)惡制,往往有反常思想學(xué)說為先導(dǎo)。暴秦的成功有賴于法家學(xué)說的獨秀,洪楊的興起有賴于拜上帝教的泛濫。
在政治上,儒家是民本位,強調(diào)仁民親民保民,庶之富之教之,強調(diào)“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反儒意味著反之而動。法家反儒,為君本位,君為重,社稷次之,民為輕,以忠君為最高道德,不論君主的明昏仁暴,一味強調(diào)效忠。這個原則一錯,一切不可收拾。
注意,即使邪說邪法,也會講道德講正義,問題出在道德和正義的標準上。標準錯誤或者顛倒,越講道德越缺德,背道而馳。法家和各種邪說的問題就出在道德標準上。比如,黃宗羲早已在《原君》中指出,讓國民不敢自私不敢自利,是政治大惡,惡君之行。對民眾“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教育和要求,是反道德的。
儒家愛有差等而無止境,愛有親疏而無局限,不偏不倚,大中至正。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贝搜詫Υ肆x理作了準確的表達,一言而決,無庸再議。比較之下,墨子無差等的“兼愛”,楊朱有己無他的“為我”,都出了大差,皆非正論。
“親親仁民愛物”這個秩序不能顛倒,更不能為物而害民,為民而滅親;“仁民”也有層次,先國內(nèi)后國外。如果是儒家社會,殺本國之貧、濟異國之富的情況就難以發(fā)生。
儒家的諸多文化政治道德教條都非常中正。例如,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毫無疑問,如果反掉了這一切,人與社會必然反常。
反儒的人與社會往往“家不家”。儒家強調(diào)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狈慈逡馕吨雌涞蓝兄彝ブ懈缸訜o親,夫婦無別,長幼無序,甚而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兄不弟兄不弟,更甚而父子相殘,夫妻相叛,兄弟相滅。五四至今,例子無數(shù)無量。
無儒還好說,反儒最可怕,這種社會甚至小人也罕見。小人者,小心人也。傳統(tǒng)社會的小人,不懂孔子但懂得尊重孔子,良知不明卻也不喪,百姓日用而不知。孟子說:“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彪m然孳孳利己但不損人。今日跖之徒,特別惡劣,為了利己不吝損人。
倒孔運動堪稱一條歷史分界線。在此后的思想和語境中,很多詞語和概念都變義或變質(zhì)了,如革命、起義、大同、啟蒙等等。大同是同道,不是共產(chǎn);革命只能革暴君暴政的命,不能以某個階級為敵也。
啟蒙更是變成了蒙啟,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何可得也。啟蒙派于西學(xué)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了解,宣傳追求民主自由有功,卻屬無用功,蓋他們昧于中華文化,昧于道德心性,蓋釜底抽薪似的抽掉了本土文化道德根基,不僅讓禮制成為不可能,也讓民主成為不可能。
反儒社會是極權(quán)主義的最佳土壤。反掉仁愛,激發(fā)仇恨;反掉誠信,流行欺詐;反掉天理,泛濫邪欲;反掉良知,爆發(fā)惡習(xí);反掉中道,橫行邪說;反掉正義,樹立歪理;反掉民本,利益君本;反掉王道,興起暴政。注意,霸道非仁義和王道,卻假借仁義和王道的名義,唯有極權(quán)暴政,才反仁義王道。
在這樣的社會,少數(shù)正人和正派人讓政治社會正常化的努力,就像愚公移山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必定困難重重,往往勞而無功,智慧如果不足,很容易白白犧牲。故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睙o道就是政治失常、反常和逆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政治性反儒派都是反派人物、反面角色:一是暴君,如秦始皇洪秀全;二是奸相,如商鞅李斯韓侂胄;三是宦官。這個群體反儒派特別多,反得特別狠,東漢張讓、唐朝仇士良、明朝汪直劉瑾魏忠賢就是其中佼佼者。五四以后,反儒成了正義事業(yè),大量正派人物加入了反孔反儒大合唱。
空前的顛倒導(dǎo)致空前的劫難。五四至今,劫難不斷。軍閥割據(jù)是劫難,日寇侵華更是劫難;民國是劫難,共和國更是劫難,是浩劫---文革是浩劫,“改革”也是浩劫。反儒崇馬雙重劣,雙重劫。近現(xiàn)代政治、制度、教育、科學(xué)各個領(lǐng)域的落后,尤其是道德的惡劣,都可以從“反儒崇馬”四個字中找到根源。
三
一部人類歷史,歸根結(jié)底,是良知和惡習(xí)的斗爭史。由于惡習(xí)深重,人類進步的道路注定無限曲折,充滿難險;由于良知不滅,人類終將穿越一切艱難險阻,向著理想進進不已。正義和邪惡并存,光明和黑暗交織,但光明畢竟更為根本,正義才是“天下的主人”。
正義會缺席但不會永遠缺席,光明會被蔽但不會永遠被蔽,歷史會倒車但不會永遠倒車,社會會倒退但不會永遠倒退。人類歷史總體上是從據(jù)亂世向升平世再向太平世發(fā)展。人類文明是螺旋式上升而永無止境的。無論拐多少彎,多大彎,終將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在太平理想實現(xiàn)之前,文明與野蠻拉鋸。置身于黑暗占上風(fēng)的逆淘汰社會,尤其不幸。但對于正人君子來說,逆緣可以變順緣,不幸也是一種幸運。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第二十七章)能否行道,有賴于外緣,特別是政治社會環(huán)境;能否成就仁德,取決于自己,即完全看自己的努力。環(huán)境之惡,反而會成為有志之士成仁的助力和品格的襯托。東海有詩自勉曰:
曠古風(fēng)霜莫逞兇,人間自有歲寒松。
花花草草摧殘遍,浩氣凌霄貫始終。
四
敵對雙方有各種情況,并非都有正邪之別,除了一方正善一方邪惡,有的雙方都邪惡,有的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義性。《尚書泰誓》說“同力度德”,雙方力量差不多,德高者勝;反過來也成立,同德度力,雙方力量都有一定正義性的時候,或者說,雙方正邪對比不太懸殊的時候,力大者勝。
明朝取代元朝、清朝取代明朝、民國取代清朝就是這種情況。
明滅元、民滅清都有一定的正義性,但不能因此認元清為蠻夷和邪惡。清滅明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進犯,卻也不乏歷史合理性,不屬于逆淘汰。元明清和民國都屬于中華偏統(tǒng),它們之間的戰(zhàn)爭,只能論勝負,無關(guān)乎正邪。
儒家強調(diào)華夷之辨,華是中華,華夏,代表文明;夷是夷狄,蠻夷,代表野蠻。
中華又有正統(tǒng)、偏統(tǒng)之別,偏統(tǒng)政權(quán)的文明度遠高于夷狄但遜色于正統(tǒng)。因此,偏統(tǒng)有一個特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從正面看,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好東西;從反面看,可以挑出大量毛病。
當(dāng)然,即使是夏商周漢唐宋正統(tǒng),要挑毛病,照樣多多,這就需要一定的“歷史的體諒”,不能用現(xiàn)代文明標準要求古代王朝。就像“有志于學(xué)”士,比小人強得多,比君子有所不足,但有志于學(xué),有志于成德成圣。
偏統(tǒng)這個概念是我專為元明清民(民國)四代發(fā)明的,可以視為我對中華史學(xué)的貢獻之一。于此四代,認其為中華正統(tǒng),固然不行,不夠格;以之為蠻夷政權(quán),卻也不宜。不宜有三:一不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符合歷史事實;二貶低了儒家的作用。元明清以儒立國,民國也相當(dāng)尊儒,居然蠻夷不改,儒家作用何在?三不利于中華文明和中國領(lǐng)土的歷史認知。偏統(tǒng)說的提出,如理如實,恰到好處。
判斷一個政權(quán)的正偏優(yōu)劣,必須從主導(dǎo)文化、政治模式、制度架構(gòu)、社會狀態(tài)、物質(zhì)科技發(fā)展程度等各方面作出綜合考量,對君臣品格和政策措施也要作全方位的觀察。元明清為偏統(tǒng)的結(jié)論,就是綜合考察的結(jié)果。
元明清都是尊儒家為主體文化,以儒家為指導(dǎo)思想的,并非逆淘汰時代,而明滅元、民滅清的時候,易如反掌,勢如破竹,可見當(dāng)時天心厭亂,民心思定,整體民意已厭倦戰(zhàn)亂也不向前朝,故元明清都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清滅明難度略大,但也有限。當(dāng)時李闖和殘明特別惡劣腐敗,人心盡失,民心思定,清朝收拾殘局,重建秩序,有其歷史大勢的必然。抵抗意志的衰退喪失,也意味著天道民心對明朝的放棄。因此,盡管清滅明正義性不高,但不屬于逆淘汰。
元朝取代宋朝也不能說為逆淘汰。只能說,正統(tǒng)王朝的衰落期,敗于偏統(tǒng)王朝的興盛期。古代儒式家天下君主制,君相賢明,法度嚴明,可以代表中華。但若君昏臣奸禮崩樂壞又不能改良,就違反了敬天保民的道統(tǒng)精神,等政治品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喪失中華代表性和天道合法性,退為一家一姓的小朝廷,甚至淪為劣質(zhì)利益集團。
家天下君主制本屬“歷史的權(quán)道”,制度品質(zhì)有限,存在先天性疾弊,難以擺脫興衰敗亡的歷史輪回。到了晚期,各種弊端集中爆發(fā),導(dǎo)致內(nèi)憂外患深重,即使沒有外敵,也會自潰自滅。這是家天下的宿命。
換言之,正統(tǒng)不是一勞永逸的。如果政治違反了道統(tǒng),就會喪失了正統(tǒng)的地位和維護正統(tǒng)的能力,“咸有一德”、得乎天命的人物和勢力就可以取而代之,另開政統(tǒng),以續(xù)道統(tǒng)。道統(tǒng)原則有三:以民為本、為政以德和齊之以禮,三個原則相輔相成相互貫通。
宋朝雖為中華正統(tǒng),但南宋品格不斷降低,韓侂胄的反理學(xué)運動,已自絕于儒家和中華,宋末權(quán)奸賈似道當(dāng)?shù)?,官德低下,民不聊生。幾個君主雖非暴君,但昏庸無能,重用奸相,其罪維均。而忽必烈在潛邸時即廣招諸國大儒,立下以儒立國之志。登基之后,已大力推行儒化工作,其君臣之英明雄武,蓋世無雙。此消彼長,南宋朝廷已無文化道德優(yōu)勢可言,軍事武力更加不行,敗亡是必然的。
有學(xué)者論斷,如果不是元朝的武力中斷,宋朝有望實現(xiàn)政治現(xiàn)代化,何其幼稚乃爾。虛君立憲制,清末有可能,宋末沒可能,并非清廷高于宋廷,時代不同耳。
注意,元對宋的戰(zhàn)爭雖然不乏歷史合理性,但不能作過度理解,說元滅宋“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仿佛宋民簞食壺漿歡迎解放似的。過猶不及,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崖山一戰(zhàn),為宋朝殉葬的軍民就有二十多萬。同樣,元清滅亡的時候,也各有不少殉葬的烈士和懷念前朝的遺民呢。
一句話:元對宋,明對元,清對明,雙方都有一定的正義性,同德度力,力大者勝。
五
認可忽必烈和推崇文天祥,兩不矛盾。文天祥誓死抗元,自有正義性;元朝消滅南宋,統(tǒng)一中國,以儒立國,結(jié)束了持久的分裂戰(zhàn)亂局面,不乏歷史進步意義。后來元朝失政,明太祖起兵滅元,但仍然高度推崇忽必烈,仍尊元朝為正統(tǒng),還為諸多為保衛(wèi)元朝而犧牲的烈士祭奠或立廟,正是儒家風(fēng)范。
關(guān)于元朝,明太祖和明初諸儒最有發(fā)言權(quán),明儒宋濂領(lǐng)銜編撰的《元史》最為權(quán)威?!对贰贩治鲈谭ǖ檬дf:“此其君臣之間,唯知輕典之為尚,百年之間,天下乂寧,亦豈偶然而致哉!”同時指出:“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保ā对沸谭ㄖ尽罚?/p>
這也是元政的得失:能仁厚,正是拜儒家所賜;但過猶不及,偏離中道之正,以致緩弛而生弊。元朝社會自由度之高和賦稅之輕在歷史上首屈一指,但這種高和之輕并不符合儒家中道,太寬仁了,仁而不義,貉道也。不過,比起明清,還是略優(yōu)。明政嚴苛,清政狹隘,與元朝同為偏統(tǒng),都是過分,比較而言,我與元。
或說“為蒙元統(tǒng)治辯護的儒者余東海先生”如何如何,僅這句話就暴露了他的虛和渾。蒙古帝國和元朝大不同,元脫胎于蒙但換了文化政治之骨。我只承認元朝為偏統(tǒng),不及蒙古—蒙古帝國不在我的研究范圍內(nèi)。
我論元朝,如理如實,自有儒經(jīng)和正史憑據(jù),是者是之,非之非之,非之不是攻擊,是之不是辯護。肯定元朝的偏統(tǒng)地位并非為蒙元辯護,也不是否定宋朝的正統(tǒng)性,任何嚴肅的學(xué)者對此心知肚明。
正史的真實性可信度是最高的。要深入了解某個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法律文化教育社會各方面真實狀況,必須通過該朝的正史,各種野史僅有參考價值,道聽途說則毫無意義。要了解研究元朝,《元史》是必讀書。那什么“初夜權(quán)”、“九儒十丐”之類傳說當(dāng)論據(jù),是對讀者和自己的侮辱。
儒家強調(diào)公正公平,對人對事都必須公正,贊美批判都必須公平。對歷史人物和歷代王朝,也必須給予如理如實的評價,如理是符合中道義理,如實是符合歷史事實。對于元清政治得失,應(yīng)該實事求是。謬贊虛美,尊為正統(tǒng),固然不可;惡意貶低,斥為蠻夷,同樣不行,同樣是對公道和儒家的背離。
關(guān)于元朝,我有系列文章《忽必烈儒化:一次華麗的歷史轉(zhuǎn)身》和微博系列《元朝微集》詳述,臺灣著名史學(xué)大家李則芬《明人歪曲了元代歷史》亦可參看,茲不詳論。
六
關(guān)于民國和清朝。承認三民主義革命一定程度正義性,并不意味著否定清朝的中華性。根據(jù)華夷之辨,“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清朝高度儒家化,無疑屬于中華政權(quán),但畢竟是異族,儒化不夠徹底,常常表現(xiàn)出滿族主義的嚴重傾向,入關(guān)時殺戮過重,得國不正。我給它它打六十分。
元明清都一樣,有善有不善,爭議特別大,或見其善而贊美之,過度拔高;或見其不善而抨擊之,完全否定。唯儒家“正法眼”,才能“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給以如理如實的評價。關(guān)于清朝政治的種種,這里不論,只指出一點:清末的改良努力和憲政追求,就非蠻夷政權(quán)所能。
中國憲政追求發(fā)端于晚清儒家群體領(lǐng)導(dǎo)的戊戌變法??涤袨樵凇渡锨宓鄣诹鶗?、代擬《清訂立憲開國會折》,《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提出定憲法,開國會,行三權(quán)鼎立之治,建議光緒帝“上師堯舜禹三代,外采東西列強,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quán)鼎立之制”。
大學(xué)士孫家鼐勸光緒:“若開議院,民有權(quán)而君無權(quán)矣。”光緒答:“朕但欲救中國,若能救民,則朕無權(quán)何礙?”變法失敗,憲政追求遭受重大挫折,但一蹶又振。日俄戰(zhàn)爭前后,眾多開明之士和清朝中央地方大員,包括軍機大臣瞿鴻暨、直隸總督袁世凱、兩江總督周馥和湖廣總督張之洞都要求立憲。
《鎮(zhèn)國公載奏請宣布立憲密折》中指出:“憲法之行,利于國,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憲法既立,在外各督撫,在內(nèi)諸大臣其權(quán)必不如往昔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優(yōu),于是設(shè)為疑似之詞,故作異同之論,以阻擾于無形。彼其心非利有所受于朝廷也,保一己私權(quán)而已,擴一己之私利而已”。
或說立憲有損君權(quán),載澤指出立憲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nèi)亂可彌;或說立憲利漢不利滿,他說:“方今外強逼迫,合中國之力尚不足以御之,豈有四海一家自分畛域之理?”“不為國家建萬年久長之祚,而為滿人謀一家之私有”,“忠于謀國者決不出此?!?nbsp;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上諭,派員考察各國憲政;光緒三十四年八月一日,清政府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憲法保障國民諸多權(quán)利,包括參政,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jié)社以及人身權(quán)利不受侵犯等等。但清廷堅持以九年為預(yù)備立憲期,導(dǎo)致立憲派的大規(guī)模請愿抗議,要求立即召開國會,組織內(nèi)閣。
清廷接受了資政院關(guān)于取消皇族內(nèi)閣、召開國會的建議。于十月三十日連發(fā)三道上諭,表示要“誓于我國軍民維新更始,實行憲政?!辈⒘⒓瘁尫耪畏福_放黨禁,命令資政院起草憲法,在頒布憲法前擬定重大信條十九條,宣誓于太廟?!妒判艞l》采英國虛君共和制,比《欽定憲法大綱》更為先進。
晚清憲政運動當(dāng)然是內(nèi)憂外患形勢所迫,卻也相當(dāng)真誠,光緒康譚集團不用說了,慈禧也頗有誠意。如果康譚智慧手段略高,或者光緒大權(quán)在握,或者光緒慈禧任一位壽命略長,或者革命黨具備湯武精神,真正以民為本,不是為了革命而革命,中國就有立憲成功之望??上v史不能假設(shè),眾緣共推中國滑向最壞的道路…
或問元與清有何不同。答:元清都是異族而尊儒。因為儒化,都屬中華;因為異族,有民族主義傾向,或蒙族主義,或滿族主義,偏離儒家之中正,都不過中華,故為偏統(tǒng)。此為兩朝之同。元政過寬,寬而近乎弛;清政過嚴,嚴而近乎酷,此為兩朝最大的不同。在嚴酷方面,明清不謀而合。
元清還有一個共同點:在民眾抗爭激烈、矛盾高度激化的情況下,雖然鎮(zhèn)壓,意志不強,最后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退讓。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順帝的號就是朱元璋加的?!对贰ろ樀邸贰按竺骰实垡缘壑樚烀吮芏?,特加其號曰順帝”云。
清朝對革命黨也是強而不硬,兇而不惡,直到最后退位,多少體現(xiàn)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和禮讓精神。
清帝退位詔書表示:“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nèi)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tǒng)治權(quán)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nèi)厭亂望治之心,遠協(xié)古圣天下為公之義”云云,雖屬無奈,懂得政治大義,畢竟是尊孔尊儒的效果。
置身當(dāng)代社會的反元反清的勇士們,多是民族主義者,以民族區(qū)分華夷,以漢族為華,凡異族皆夷。在他們眼里,洪楊幫為華,曾國藩和清王朝為夷。儒家的華夷之辨,則是文化和文明為基本標準,尊儒為華,悖儒為夷;有禮為華,無禮為夷;文明為華,野蠻為夷。
責(zé)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