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儒家文化和馬克思主義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五月廿一日癸未
耶穌2015年7月6日
習近平先生傾向中華文化,發(fā)表了一些尊孔尊儒的講話,有人就說習近平貶棄馬克思主義(下稱馬家),去馬歸儒了,這當然是過度解讀。東海早就指出,毛澤東是“立馬反儒”,馬克思加秦始皇;習先生則是“存馬推儒”,在不改變馬家立場的前提下推重儒學,馬克思加孔夫子。
馬克思加秦始皇是惡上加惡,馬克思加孔夫子則是惡中有善,有向善之幾。這對于靠反儒起家的共產(chǎn)黨來說,難能可貴。習近平的尊儒講話,是對百年蒙昧主義思潮的一次歷史性異議,為儒學復興、中華重建提供了一線生機和希望,為中國最終棄馬歸儒提供了方便。
儒家九死余生,影響依然薄衰,朝野對儒家的反感和誤會依然深重,因此,“存馬推儒”作為權宜之計,頗有必有,情有可原。但必須指出,時間拖久了,流弊極大,必然導致各界思想更加混亂,國家精神更加分裂,官員民眾都無所適從。
因為儒馬兩家在道德標準、文化立場、政治模式、制度設置等等各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
儒家聞過則喜,馬家聞過則怒;儒家和而不同,馬家同而不和;儒家周而不比,馬家比而不周;儒家成人之美,馬家利人之惡;儒家尊師法祖,馬家欺師滅祖;儒家誠信和諧,馬家欺詐暴力;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馬家己所不欲專施于人。
儒家“民貴君輕”,馬家“黨貴民輕”;儒家“唯有德者居之”,馬家“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儒家“春秋責備賢者”,馬家善于責備弱者;儒家“禮不下庶人”,馬家求全責備于民;儒家五常三綱,馬家或階級斗爭為綱或經(jīng)濟建設為綱。
最根本的是世界觀矛盾。儒家世界觀是仁本位,馬家世界觀是物本位。世界觀的矛盾導致生命觀、人性觀、價值觀、政治觀統(tǒng)統(tǒng)矛盾,這些矛盾具有不可調和性。儒馬之別是華夷、王暴、正邪、善惡、人禽之別。
或說:儒家和馬克思主義同樣具有革命精神。答:因指導思想、原則宗旨和領導集團的不同,革命品質會產(chǎn)生優(yōu)劣正邪之別。論文明性正義性,儒家革命最高,如湯武劉秀;其次是有大量儒家支持參與的革命,如劉邦李唐;其次是民族主義革命,如朱元璋孫中山;其次是一般農(nóng)民革命,如陳吳;邪教“革命”最惡劣,如洪楊之亂。馬家“革命”純屬造反。反人性、反人道、反人權也反革命---徹底反掉了革命所應具有的抗暴救民的正義性。
或說:“儒馬有不同點也有共同處,錢穆高度肯定社會主義,儒家大同理想與共產(chǎn)主義不是殊途同歸。”答:大同理想與共產(chǎn)主義,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我有《大同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一文闡說,茲不贅。錢穆先生確曾肯定社會主義,認為中國自古即有社會主義的雛形和思想傳統(tǒng)。這是他的思想誤區(qū)。
儒家愛社會,非常重視社會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但決不認同社會主義,就像愛家愛國忠君但不允許家庭、國家和君主主義化一樣。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在政治序列中,民永遠居于主體地位。早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哈耶克就指出了集體主義、極權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一致性,指出了民主主義的反自由性--與自由主義存在本質區(qū)別。而馬邦學界至今還在為社會主義和五四民主主義涂脂抹粉,何其無知落后乃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習近平的尊儒表態(tài),讓一些馬家知識分子聞風而動,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儒家友好關系的文章紛紛出籠,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文就頗有代表性。
陳先達說:“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資源、智慧和啟發(fā),但也要防止以高揚傳統(tǒng)文化為旗幟,反對馬克思主義、拒斥西方先進文化的保守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說儒家“反對馬主義”沒錯,說儒家“拒斥西方先進文化”則是栽贓---這么做的恰恰是馬家自己。
陳先達說:“馬克思主義立足點是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儒學中沒有階級,只有君子與小人之別?!贝搜源_實指出了儒與馬的一大原則之異。儒家不論什么階級,不論有產(chǎn)無產(chǎn)貧富貴賤,嚴于君子小人之別,正邪善惡之辨。這與強調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的馬主義自然格格不入。
陳先達說:“不懂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很難把握。”相反,馬主義者不可能真正把握仁本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辯證法這些儒家的精髓。陳文以馬為體,以儒為用,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儒學進行肆意歪曲和惡意利用,鄉(xiāng)愿茍且,混亂夾雜,似儒實馬,左支右絀,為馬列化儒學、殖民化儒學作了典型性示范。
不過,曾經(jīng)瘋狂批儒反儒、以儒為敵的馬家學者能夠含含糊糊地說些儒家好話,確實不失為一大進步。春江水暖鴨先知,此之謂也。
或說:“中國現(xiàn)在的馬克思主義其實早已不再是原教旨的馬克思主義了,經(jīng)過多次中國化,其內容已經(jīng)更接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贝穑涸讨家埠茫拚髁x也好,馬主義有三大原則始終一貫:哲學物本位,政治制度黨主制,經(jīng)濟制度公有制。此三原則與儒家的仁本位、禮制和民有制格格不入。
馬家不能與儒家結合,與法家則一拍即合,因為兩家思想精神高度默契。
商韓派法家是古典極權主義學說,其性惡論反仁本,君本位反民本,法術勢反禮制反教化,又有輕罪重罰、草菅人命、軍國主義、陰謀權術等等特征,所以最容易與馬家結合。
法家倡法術勢,儒家重禮道時,針鋒相對。儒法之爭是禮與法、道與術、時與勢之爭。非禮之法必是惡法,違道之術必是邪術,悖逆時中原則之勢必是惡勢力。儒家是真善美的高端,法家是假惡丑的典型。尊儒是順緣善緣,重法逆緣惡緣;近儒是趨向五福,近法是接近六極。古今不良思想和勢力都容易認同法家,中外良性學說和力量都能夠尊重儒家。近儒是親君子,近法是近惡人,近儒者赤,近法者黑。
儒法之爭,是善惡之爭,正邪之爭,華夷之爭,仁政惡政之爭,禮制惡法之爭,圣賢盜賊之爭,真理偽理之爭,天理人欲之爭,文明野蠻之爭,光明黑暗之爭。
儒馬之爭何嘗不是如此?
馬家與民主主義、平等主義也血脈相通。
民主平等是自由主義的價值觀,與儒家外王學也有共鳴點,但一旦主義化,就喧賓奪主了,既悖儒家思想,也違自由原則,與反文化、反法治、反良序的極權主義一拍即合。無論主觀意愿如何,鼓吹這兩種主義,都是為虎作倀。
民主的要義是民眾授權,強調的是政權的民意合法性,可不是民眾決策。很多政治社會事務不宜“走群眾路線”。換言之,在具體行政工作中,民眾不能做主,民意僅供參考。西門豹說:“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辈∪耸中g需要家屬授權,但家屬無權主導和指揮手術。
啟蒙派中至今依然流行很多錯誤思想,例如錯認民主主義、平等主義、科學主義為民主平等科學,錯認馬克思主義為真理,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正道,錯把仁本主義和個人主義當做壞東西等等,都是非混淆黑白顛倒的大錯。因此,儒門必須有人站出來說點真話正理。借用孟子的話說:能言距馬列者,圣人之徒也。
或說:“馬克思主義還擁有憲法地位,最好暫時不要異議,以免有違憲之嫌?!贝穑赫驗轳R家擁有憲位,我才特別憂慮而嚴加批判。如果它已經(jīng)退為百家之一,影響危害有限,我還未必愿意為之耗費太多時間精力呢。注意,言論自由包括批判憲法及其指導思想的自由。如果憲法不能異議,還談何修憲?
馬克思主義儒家化的努力,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馬克思主義的危害性,但這只能是權宜之計。以權力將儒與馬勉強拉扯在一起,將正邪善惡強制性燴成一鍋,結果是馬不馬儒不儒。名不正,一切都無法歸正。去馬立儒,盡管艱難,卻是國之希望和勢之所趨。
去馬立儒就是去惡歸仁,以仁為本。仁本主義有三本:道德以仁為本,政治以民為本,社會以人為本。尊重民意,追求憲政,維護人權,倡導四大自由,強調法律人格平等,反對言論罪和文字獄,都是仁本主義題中應有之義。我們主張,堅持仁義之本,驅除唯物之邪,海納西方之善,重建中華之美。
日前清華大學教授貝淡寧“中共應該正名”的意見,值得重視。共產(chǎn)黨與唯物論、黨主制和公有制血肉交融,既違反民主自由原則,也悖逆仁本思想和大同理想---大同是同文同德,不是共產(chǎn)共物。棄舊圖新,改邪歸正,必須正名。
共產(chǎn)黨可以更名為仁民黨或新民黨。仁民是仁愛人民之意,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仁民,包括重民保民親民,庶之富之教之?!坝H民”是《大學》綱領,朱熹解“親”為“新”。新民之意是,人自明其德后,當推己及人,使廣大人民去其舊習,成為新民。
仁民黨或新民黨,意味著這個黨是遵循中華道統(tǒng),堅持仁本主義、維護人民權利的黨。這樣的黨才能領導人民建設和諧幸福的家園,領導中國走上長治久安的道路,才有“趕英超美”和實現(xiàn)大同的希望。這樣的黨才值得人民支持和擁護,值得國際社會尊重。
有關鏈接: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
http://www.lfshouyuan.com/article/id/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