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歐陽輝純】王陽明貴州龍場再悟良知之道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07-24 22:10:54
        標簽:
        歐陽輝純

        作者簡介:歐陽輝純,男,西元1976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著有《理念與行為的統(tǒng)一:中國倫理思想論集》《傳統(tǒng)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中國倫理思想的回顧與前瞻》《朱熹忠德思想研究》《儒家忠德思想與實踐研究》等。

          

         

         

        王陽明貴州龍場再悟良知之道

        作者:歐陽輝純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道德與文明》2015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初九日辛丑

                   耶穌2015年7月24日

         

         

         

        【摘要】明代殘酷的政治生態(tài)與政治壓迫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出“良知”的政治歷史背景。他的“良知”說,是對孟子、理學和佛學的傳承和發(fā)展。“吾性自足”是其“良知”的主要內(nèi)容。長期堅持的執(zhí)著精神是產(chǎn)生王陽明龍場悟出“良知”之道的主要方法。王陽明的“良知”說彰顯了人的主體價值,具有民間性、世俗性、普遍性和社會性,代表了儒學發(fā)展的新方向,在儒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王陽明;貴州龍場;良知;吾性自足;執(zhí)著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是明學“自性之學”的真正創(chuàng)立者。王陽明是傳統(tǒng)社會集內(nèi)圣和外王于一身的“儒學完人”。清代康熙年間的著名學者馬士瓊說:“唐、宋以前無論已,明興三百年,名公巨卿間代迭出,或以文德顯,或以武功著,名勒旗常,固不乏人,然而經(jīng)緯殊途,事功異用,俯仰上下,每多偏而不全之感。求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氣,所云參天地,關(guān)盛衰,浩然而獨存者,唯我文成夫子一人而已?!保ā锻蹶柮魅ね跷某晒募颉肪硭氖唬┻@段話雖然有溢美之詞,但贊譽王陽明為中國歷史上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式的人物并不為過??v覽王陽明的一生,他最為人所稱道且具神秘色彩的是貴州龍場悟出“良知”之道。這種瞬間的生命頓悟和感念的體驗,其實并不是一種神秘主義不可知的體證,而是具有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的,同時也與王陽明執(zhí)著的個體體驗、學習經(jīng)歷、知識結(jié)構(gòu)和自身人生的經(jīng)驗與宦海沉浮分不開。

         

        一、王陽明龍場悟出“良知”的政治歷史背景

         

        如果我們認為王陽明龍場悟出“良知”之道是一夜頓悟的結(jié)果,那么就把王陽明推向了神壇的位置,認為他是天才的思想家,不學而能。這樣我們就犯了神秘主義錯誤,與儒學的實踐精神不相吻合,更與其“良知”的精神背道而馳。時代是產(chǎn)生哲學家最好的土壤。王陽明龍場悟出“良知”,不是一夜頓悟的產(chǎn)物,而是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和他自身長期思考體察和學習的結(jié)果。

         

        明代殘酷的政治生態(tài)與政治壓迫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出“良知”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在胡居庸謀反被殺之后,宣布廢除實行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宰相制是秦朝以來實行的“士人”與君主共治天下的一種良好的政治制度,也是“士人”讀書登第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階梯。宰相對國家的治理和政府治權(quán)的貫徹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程頤曾經(jīng)說:“天下治亂系宰相?!痹紫嗟穆殭?quán)是“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tǒng)”(《宋史·職官志》),其功能是“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執(zhí)大政”(《宋會要·職官》)。著名學者余英時教授說:“盡管以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言,治天下的權(quán)源仍握在皇帝的手上,但至少在理論上,治權(quán)的方向(‘國是’)已由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決定,治權(quán)的行使更完全劃歸宰相為首的士大夫執(zhí)政集團了?!保?]《自序二》同時,宰相對限制王權(quán)專制具有重要的監(jiān)督作用。對于士人來說,最大的政治理想不是推翻王權(quán)自己做皇帝,而是希望有朝一日考中進士,成為輔佐皇帝的樞紐之臣,實行王道政治,實現(xiàn)齊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明代先后設(shè)置了直接聽命于皇帝的東廠、西廠、內(nèi)行廠和錦衣衛(wèi)等特務組織,用來監(jiān)控、暗殺和密裁政府官員,殘酷無比?!睹魇贰氛f:“明錦衣衛(wèi)獄近之,幽系慘酷,害無甚于此者?!保ā睹魇贰ば谭ㄈ肪砭攀澹┩瑫r,明代皇帝并不尊重士人出身的政府官員,在上朝時如果犯錯誤,或者一時忤逆皇帝,輕則廷杖,重則推出午門外斬首。王夫之說:“身為士大夫,俄加諸膝,俄墜諸淵,習于訶斥,歷于桎梏,褫衣以受隸校之凌踐,既使之隱忍而幸于得生?!保ㄍ醴蛑蹲x通鑒論·漢高帝》卷二)廠衛(wèi)、錦衣衛(wèi)、廷杖等專制手段的施行,能讓官員“隱忍而幸于得生”就已經(jīng)是不幸中的萬幸了,這對于那些“上憂君國之休戚,下畏小民之怨讟”(同上)的士大夫不僅是一種精神打擊,而且是一種肉體折磨。

         

        我們從現(xiàn)存的文獻比較中可以知道,漢代丞相犯錯誤,也不會被殺,最嚴重也是允許丞相在家中自裁,保留一份人臣的尊嚴。唐代的君主對大臣更是親密有加,我們從《貞觀政要》中可以看出來。宋代君主比較寬仁,“不殺士大夫”、“文臣無歐刀之辟”(王夫之《宋論》卷一)、“其于士大夫……誅夷不加也,鞭笞愈不敢施也”(王夫之《宋論》卷十)。但是因為明代實行高度集中的皇權(quán)專制制度,所以,很多士人都不愿意出仕為官,也很少給皇帝上書暢談國家治理之策。這與宋代士人積極給皇帝上書形成鮮明的對比。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實行特務組織,監(jiān)控和暗殺政府官員,這一方面加強了專制王權(quán)的絕對權(quán)力,另一方面士人“得君行道”、“以道進退”的仕途也被阻斷了。宰相制度被廢除,士人“得君行道”、“以道進退”的政治理想也同時化為泡影了。他們既然不能在“廟堂”上實現(xiàn)理想,轉(zhuǎn)而在民間“移風易俗”。這正如荀子所說的,“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荀子·儒效》)。在這種相權(quán)被廢,朝廷又實行嚴酷的特務組織,造成全國官員人心惶惶的政治生態(tài)背景下,廣大士人對“學而優(yōu)則仕”的興趣不大,轉(zhuǎn)而將全部精力轉(zhuǎn)入民間,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價值。

         

        王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到三十五歲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到此時已經(jīng)為官七八年了,這中間經(jīng)歷了許多的政治事件,最嚴重的一次就是得罪大權(quán)在握的宦官劉瑾,遭廷杖三十,這損害了他的健康,王陽明五十四歲病逝,與這次廷杖損體有關(guān)。當然更可怕的是,王陽明因為得罪劉瑾被貶為龍場驛丞,他在去貴州龍場的路上還遭到了劉瑾派出特務的暗殺。只是王陽明睿智,逃過了這次死亡追殺,有幸活著到了貴州龍場。這種嚴峻的政治生態(tài)和政治壓迫,對于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儒家思想者來說,心理和生理不能不受到強大的沖擊和刺激。

         

        同時,貴州龍場自然環(huán)境惡劣?!锻蹶柮髂曜V》正德三年(1508年)記載:“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保ā锻蹶柮魅つ曜V一》卷三十三)這對王陽明無疑也是極大刺激。在這種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下,他選擇住在龍場山洞的石槨之中,王陽明已經(jīng)做好了隨時死亡的準備。但是,作為一代偉人,在死亡之前他不可能不思考自身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一切。所以,在龍場悟道的那夜他還在思考“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同上)的追問。在這種現(xiàn)實的刺激之下,才有龍場頓悟“良知”之道的發(fā)明,因此,我們說龍場悟出“良知”之道,肯定不是一種神秘主義體驗和頓悟。

         

        當然,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出現(xiàn),除了上述嚴峻的政治生態(tài)和政治壓迫之外,還與王陽明平時的學習和成長經(jīng)歷、家庭教育等因素相關(guān),但是嚴峻的政治生態(tài)和政治壓迫無疑是其龍場悟道的主要“刺激源頭”。

         

        二、王陽明龍場悟出“良知”之道的理論傳承、主要內(nèi)容和方法

         

        《王陽明年譜》正德三年(1508年)記載,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郁,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diào)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jīng)》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jīng)臆說》。”(《王陽明全集·年譜一》卷三十三)這是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精彩表述。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具體內(nèi)容是體認到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良知”的真正內(nèi)涵?!傲贾笔堑赖轮黧w應對萬事萬物的磨難而不被外物挫敗的道德主體精神的挺立和張揚,是主體自己決定自己的一種道德呈現(xiàn)。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王陽明通過改造和發(fā)展格物致知而成“良知”?!傲贾笔菍Α案裎镏轮钡睦^承和發(fā)展,是宋明理學在道德認識論和道德修養(yǎng)論上的一次偉大的“揚棄”和“損益”,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良知”是對孟子、理學與佛學的傳承和發(fā)展。

         

        “良知”是對孟子“良能”的發(fā)展。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良知”是指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情感,是先驗性的,其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是“愛其親”、“敬其兄”,具有“仁”和“義”的內(nèi)涵。不過,在應用范圍上,孟子主要將“良知”鎖定在家庭倫理中。[2]P24-25在個體道德心理層面上說,孟子“良能”只是一種心理層情感,并不具有哲學的高度。宋明理學認為,孟子提出“良能”之后,在漢代就中斷了。漢代儒學主要注重訓詁和師法,更多的是強調(diào)儒學的政治功能,如董仲舒的公羊?qū)W。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與中國文化的激蕩與融合,到了唐代佛教大盛。佛教重視心,尤其是禪宗特別強調(diào)佛心與佛性。佛學講的心,指的是未經(jīng)污染的真如心。被私欲私利蒙蔽的心,佛教認為是“假心”。導致“假心”產(chǎn)生的主要是十二因緣。因此,要想成就佛法,就要破除“假心”,獲得“真如”。佛教認為通過“定”和“慧”兩種方法可以破除“假心”,獲得佛心即“真如”?!岸ā本褪欠椒?,一般指坐禪,“慧”的方法主要是悟道。[3]P366佛教的這些獲得佛心的方法刺激了宋明理學家,這自然包括王陽明。

         

        宋代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和陸九淵等借鑒佛學的方法結(jié)合傳統(tǒng)儒家的思想資源,構(gòu)建了體系縝密的理學和心學體系。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和朱熹的思想資源,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立“良知”說。同時,這也與王陽明早年接受佛教的訓練有關(guān)。佛教中的天臺宗和華嚴宗,尤其是華嚴宗,強調(diào)理事圓融、事事圓融、理事無礙。這為王陽明通過“良知”打通人內(nèi)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因此,“良知”是對孟子、理學和佛學的傳承和發(fā)展。王陽明構(gòu)建的“良知”說,已經(jīng)不同于孟子的“良能”和佛教的“唯心”說,而是打通了人內(nèi)心“理”和外在的“事”與“物”,是內(nèi)在和外在、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萬物、主體與客體的融合與統(tǒng)一。

         

        2、“良知”的主要內(nèi)容是“吾性自足”。

         

        “吾性自足”出自《王陽明年譜》,是他貴州龍場悟道的體驗,“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矣?!保ā锻蹶柮魅つ曜V一》卷三十三)“吾性自足”代表了“良知”的主要內(nèi)容。

         

        很多研究者認為,王陽明的“良知”的主要內(nèi)容是內(nèi)心自我的呈現(xiàn),是一種心靈的直覺體驗。這種觀點散見在當今的中國思想史、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倫理思想史和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等著作中。其實這是值得商榷的。王陽明貴州龍場悟道,悟出的“良知”不是一種心靈的臆想,不是現(xiàn)代心理學上說的一種單獨的孤標傲世的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更不是禪宗唯心的無念虛空。王陽明的“良知”說,是打通了人自身內(nèi)在的“良知”或者如孟子說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的“四端之心”,是人本身的仁心、義心、禮心和智心組合而成的“良心”,是與外在事物“理”的統(tǒng)一,是人自身的“良知”溝通自我、內(nèi)心與身外“存在”的統(tǒng)一?!傲贾本褪恰袄怼?,這是王陽明反復強調(diào)的,但是“理”只有一個,因此“良知”只能有一個。心中的“理”即“良知”就是外物的“理”?!傲贾焙汀袄怼逼鋵嵰粋€“理”。“理無內(nèi)外,性無內(nèi)外”(《王陽明全集·答羅整庵少宰書》卷二),因此,“良知”就無內(nèi)外,“良知”是內(nèi)在和外物的統(tǒng)一,即是理、性、心、意、物等的統(tǒng)一。

         

        “理”的一切活動都歸于“一”?!袄怼辈皇敲撾x自我和外物,同樣,“良知”也就是“一”,不能脫離自我和外物。王陽明說:“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fā)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fā)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致;就意而言謂之誠;就心而言謂之正:正者,正此也;誠者,誠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謂窮理以盡性也。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學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認理為外,認物為外,而不知義外之說,孟子蓋嘗辟之,乃至襲陷其內(nèi)而不覺,豈非亦有似是而難明者歟?不可以不察也?!保ǎā锻蹶柮魅ご鹆_整庵少宰書》卷二))王陽明這里把理、性、心、意、物都歸于“一”。這是“理”的“一”,因為“理”就是“良知”,所以也是“良知”的“一”。同時,這一切也都是“良知”的運行與呈現(xiàn)。王陽明還進一步指出,“理”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的。如孝之理,不是不變的,只有行孝才知孝之理?!胺Q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保ā锻蹶柮魅髁曚洝肪硪唬┧?,后來王陽明為了讓人體知“良知”,提出“知行合一”。這樣才能讓人完全把握“良知”的內(nèi)容。這就是王陽明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良知”的主要內(nèi)容。

         

        3、長期堅持的執(zhí)著精神是產(chǎn)生王陽明龍場悟出“良知”之道的方法。

         

        王陽明龍場悟道并不是一時的頓悟和醒覺,而是長時間的生活體驗、宦海沉浮和生命考驗的結(jié)果。盡管《王陽明全集·年譜一》在敘述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時候,猶如鳳凰涅槃、神鬼莫測?!叭找苟司映文郧箪o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郁,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diào)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矣。乃以默記《五經(jīng)》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jīng)臆說》。”(《王陽明全集·年譜一》卷三十二))這是目前我們所知王陽明龍場悟道最詳細的記載,他悟出“格物致知”的時間是“中夜”?!爸幸埂?,一般的時間應該指子時,即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很多人覺得神秘原因就在于此,因為這是王陽明“中夜”忽然悟出的心理體認。其實,我們從王陽明“悟道”之前的經(jīng)歷來看,他這種“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與他長時間的執(zhí)著有關(guān)。我們可以舉出兩個例子來證明。

         

        一個例子是青年時代合巹之夜離家出走。王陽明十七歲結(jié)婚,合巹之夜當天忽然離家出走,至于出走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有的說是因為他患有結(jié)核病,做出異常的舉動并不奇怪。但是依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結(jié)核病和異常舉動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同時,心學大師陸九淵也患有結(jié)核病,他卻沒有做出異常的舉動。這說明,患結(jié)核病的人會做出異常的舉動,并不具有醫(yī)學上臨床表現(xiàn)。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王陽明對認識事物的執(zhí)著。王陽明十七歲時沉溺于道家。所以,當時他在鐵柱宮遇見道士,就想請教道家養(yǎng)生之術(shù),談了一夜,忘記了合巹之夜,第二天才被岳父派人尋回。至于他和道士具體談了些什么,我們今天不得而知。盡管《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記錄了王陽明與道士交談的逸聞,但是這畢竟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4]P77但是,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王陽明對認知事物的執(zhí)著。這種執(zhí)著的求知性格,為他在貴州龍場處于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萬山叢棘中悟出“良知”提供了基本心理條件。

         

        另一個例子是格竹失敗。王陽明青少年時代,跟隨父親住在京師。他父親的官邸有許多竹子,當時他和錢氏談論成賢成圣的問題,讀到程頤的一句話:“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倍⒓聪氲健案裰褡印敝袄怼?,兩人日夜冥思苦想,終無所得。三天之后,錢氏因疲勞過度而病倒,只好放棄。王陽明認為錢氏精力太弱,所以自己更加努力“格竹子”。[4]P72他取了竹子來研究,東看也不成,西看也不成,摘了葉也不成,格了枝也不成。[3]P351七天之后,王陽明同樣因為疲勞過度而病倒,最后嘆曰:“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保ā锻蹶柮魅髁曚浵隆肪砣┩蹶柮鳌案裰褡印钡膬?nèi)容記載在《傳習錄》下卷中?!锻蹶柮魅肥珍浀摹蛾柮飨壬曜V》記載王陽明此時的年齡是二十一歲。但是清華大學陳來教授考證,王陽明十九歲的時候祖父去世,父親王華回余姚治喪三年,所以二十歲時王陽明應當在余姚?!赌曜V》記載應該有誤。但是不管是不是二十一歲,“格竹”事件卻是真實的。這個例子說明,盡管他少年格竹子用的是物理學的方法去認知“天理”導致失敗,但至少說明他對事物的認識是執(zhí)著的。當然,他用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方法去認知理學關(guān)于宇宙萬物通變之“天理”,這方法本身就不對,失敗是難免的??墒牵覀儾荒懿慌宸倌晖蹶柮鞯挠職夂蛨?zhí)著。可以說,這是他后來龍場悟道的一次少年預演和彩排。

         

        由此可見,王陽明從合巹之夜離家出走,到格竹失敗,再到龍場悟出“良知”之道,是其執(zhí)著的秉性造成的。龍場悟道不是神秘的產(chǎn)物,也不是外在神意的“坎陷”(牟宗三語),而是他長期的生命體驗、生活經(jīng)歷和執(zhí)著的秉性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

         

        三、王陽明龍場悟出“良知”在儒學思想史上的價值

         

        王陽明的“良知”說彰顯了人的主體價值,具有民間性、世俗性、普遍性和社會性,代表了儒學發(fā)展的新方向,在儒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唐宋易代之際,中國思想史上儒、道、釋都發(fā)生了革新運動。佛教的革新運動是慧能新禪宗的出現(xiàn)。這場革新使印度佛教經(jīng)由兩漢之際傳入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與中國固有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吸收,到唐代完成了印度宗教中國本土化的歷程,形成了中國本土宗教——新禪宗。道教在漢代創(chuàng)立,經(jīng)魏晉南北朝與儒家和佛教思想的相互吸收和相互交融,到了唐宋時代也形成了以全真教、金丹道教等為代表的成熟的新道家派系。儒學經(jīng)漢唐訓詁章句之學,并不斷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成果,形成了宋明理學、心學和氣學。新儒家即宋明理學在新禪宗止步的地方向前邁進了一步,而這一步的最后完成則是王陽明“良知”說的提出。

         

        宋明理學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哲學思想體系,至少可以分為:程(程顥、程頤)朱理學和陸(陸九淵)王(王陽明)心學。程朱理學朱熹是集大成,陸王心學最后由王陽明集大成。在宋明理學發(fā)展史上,王陽明是整個理學發(fā)展史上最后的完成者。這是他的“良知”說在思想史上的獨特價值。因此,我們說王陽明良知”的價值,彰顯了人的主體性,具有民間性、世俗性、普遍性和社會性,是中國民間思想覺醒的重要代表,它是中國思想史上人的主體性的一次大發(fā)展和大轉(zhuǎn)向。

         

        在王陽明之前,中國儒學思想史上,儒家思想主要是在士君子或士大夫中流行,廣大民眾對儒家思想是陌生的。他們的所作所行不過是按照士君子和士大夫制定的要求來執(zhí)行,而在眾多的儒家思想家中,出身陶工、樵夫、商人的寥寥無幾。王陽明的“良知”主張人人自己為自己做主,自己就是自己的“良知”承載者和體現(xiàn)者?!傲贾笔恰拔嵝宰宰恪钡模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良知”。自己是自己“良知”行為的發(fā)動者、執(zhí)行者和評判者?!傲贾弊屓俗约簺Q定自己的命運,自己成為自己主宰,自己宰制自己的言、行、思、容,自己成就自己。王陽明的“良知”呼吁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所以,他說“滿街都是圣人”。一個人沒有成為圣人,不是因為人本身沒有“良知”,而是自己被“私欲”所遮蔽,污染了自己心中的“良知”。這是“良知”對人性的高度贊揚。所以,這對儒家思想深入民間和社會底層起到了極大的推廣和鼓勵作用。

         

        正是因為王陽明的“良知”才使得中國儒家思想徹底民間化、世俗化、普及化和社會化。王陽明“良知”說的提出和推廣,改變了漢唐儒學貴族化、官僚化和知識化的趨向,指明了儒學平民化和世俗化的發(fā)展新方向。這為后世一些儒家思想家出身“草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如泰州學派的王艮(早年砍柴為生后隨父經(jīng)商)、韓貞(出身陶工)、朱?。ㄒ钥巢駷闃I(yè))等。王陽明的“良知”說也為明末清初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的“啟蒙”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總之,王陽明的“良知”在儒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價值,這也是王陽明研究者津津樂道王陽明貴州龍場“悟道”,把龍場看作是心學“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2]歐陽輝純.論王陽明“良知”的倫理內(nèi)蘊[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3]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M].臺北:學生書局,1988.

         

        [4][日本]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