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姜志勇】儒家治理智慧與中國改革戰(zhàn)略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10-11 13:44:48
        標簽:
        姜志勇

        作者簡介:姜志勇,江西南昌人,1980年生,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政治學碩士。曾在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發(fā)改委工作,現任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處副處長,多年從事內部材料寫作,長于政治分析。學術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和當代中國政治。

         

         

        儒家治理智慧與中國改革戰(zhàn)略

        作者:姜志勇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 大公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八月廿七日戊午

                   耶穌2015年10月9日


         

         

         

        大公網特約評論員 姜志勇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開展了新一波改革運動,其涉及面之廣、集中度之高在中國歷史上的歷次變法中都是罕見的。不過,改革進行一年多來,雖然成功的啟動和出臺了眾多改革,但也遇到了難題和挑戰(zhàn),在把改革當作促發(fā)展的手段時,也陷入了功利性與長遠性、經濟增長和政治社會求穩(wěn)互相矛盾的深層困境中,這些問題和改革的戰(zhàn)略有關。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的改革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鄧小平的改革戰(zhàn)略,即以經濟改革為主,進而通過經濟的變革來帶動其他領域的變革,并深信經濟改革會培養(yǎng)和催化改革的內生動力。不過,和鄧小平改革更重視經驗主義不同,新一輪改革的戰(zhàn)略更重視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即在具體的改革推進工作中,特別是在改革方案設計中,把改革當作一項可以由理性安排的事情來做,包括從改革方案的設計、時間表安排、協調機制等環(huán)節(jié)都體現了極其濃厚的理性精神,對于地方偏離理性路線的改革落實工作也要予以糾正。而為了保證這個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領導人采取了兩大措施:一是強調中央的權威,特別是中央在改革中的權威,而這是通過中央深改組對全國改革的統籌規(guī)劃及頂層設計來實現的;二是強調法治和規(guī)矩,國法和黨規(guī)在改革中具有底線作用。

         

        可以看出,改革戰(zhàn)略具有濃郁西式風格,體現了西方的治理術,即強調找準問題、科學設計解決方案,這對于解決具體的問題有作用。事實上,今天中國面臨眾多具體而重要的問題,采用西式治理術,對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這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社會變遷和改革困境

         

        不過,理性主義的改革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非理性主義的問題,這包括地方落實不積極、部分民眾抱有改革冷漠癥等,還有社會對改革的耐心越來越不足,作為手段的改革如果不能及時的促進發(fā)展,或者改革紅利不能及時產生的話,民眾很快就會對改革失去耐心,進而判斷改革是沒有成效的,甚至失敗的。這些問題的出現和中國三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遷有關。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變遷,民眾的利益、價值觀等都多元化,和改革有關的重要方面有四個:一是理想主義消褪,功利主義成為行為的取向。這其中包括政治理想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在政治理想主義方面,國人的政治理想主義和改革開放初期比起來差距很大,時至今日,對政治還抱有理想主義熱情的人越來越少了。在道德理想主義方面,現實的道德狀況不容樂觀,道德冷漠現象越來越普遍。二是集體主義、集體意識消褪,個人主義、多元主義抬頭,整齊劃一的改革方案很難滿足民眾的多元需求;三是改革精神消褪,求穩(wěn)思想逐漸抬頭,求變思想不斷被邊緣化。在吃飽穿暖之后,面臨教育、醫(yī)療、住房等壓力,民眾更希望獲得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擁有一個穩(wěn)定的生活,而不是處于變化之中;四是相對于外在的經濟增長,民眾更在意內在的精神追求。

         

        社會變遷使得中國社會患上了深層的病癥,整個國家和社會深陷不健康狀態(tài)中,典型的幾個病癥是信仰的失落、道德的缺失、價值觀的經濟化以及人心的不安全感增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冷漠,雖然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但獲益群體日益少數化,大部分人尤其是平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變得越來越焦慮和易怒,這也導致了惡性事件日益增多。

         

        目前中國社會的問題不是外科手術式的治療能解決的,需要更深層、更人文的關懷。這給理性主義的改革帶來了挑戰(zhàn),也暴露了西式治理術的不足,那就是它在專注于具體問題的時候往往忽視了整體的問題,它更多的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而不是專注于整體或整個問題的解決。雖然這一輪改革中對于不同改革之間的協調配合非常強調,但一個個具體療法之間的配合不能等同于整體的治療和對整體的關注。

         

        因此,要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需要從兩個角度來推進,一是對于那些嚴重的具體問題,通過西式的治理術把這些病癥治理好,以免它們進一步惡化;二是對于整體的不健康問題,用整體治理術進行調理,通過引導社會人心來增強整體的免疫力。

         

        儒家治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整體的治理術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好的經驗,而這其中又以儒家的治理思想最為典型。在四書之一的《大學》中,國家的善治要以個人正心、誠意、修身以及家庭的和諧為前提,只有當個人問題和家庭問題解決之后,整個社會的和諧才能夠實現。這套治理術因其更側重于整體的深層建構,且見效慢,不能跟上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節(jié)奏,而被遺棄。但在今天,當我們面臨社會快速變化帶來的種種問題時,再反過來思考儒家治理術,就能發(fā)現其在現在具有重要的價值,它不但能夠治理現代社會的病癥,而且能通過調理整體,夯實整體社會的民眾心靈和家庭基礎。

         

        2014年9月,習近平在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fā)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儒家文明是禮樂文明,通過制禮作樂來進行教化,在今天,儒家治理智慧也可以成為國家治理之道的一部分,和西式治理術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事實上,在習近平的領導下,儒家治理智慧正在被吸納到改革之中,首先在文化和民間基層社會治理上被吸納,比如對于市民公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禮儀的強調,根據孔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思想,他要求“一些重大禮儀活動要上升到國家層面,以發(fā)揮其社會教化作用?!?/p>

         

        雖然有最高領導人的推動,但由于五四以來對儒學的長時間批判,對儒學持不信任、質疑,甚至否定態(tài)度的人還很多,加之受文革思維、自由主義等左右思想影響,儒家治理智慧要深刻影響中國還需要很長時間,政府目前也只是在謹慎小心的吸納,但正如《周易·系辭》指出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未來的國家治理體系要現代化,必然要同時從兩個角度進行改革,一個是建立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機制,一個是建立如何解決整體問題的機制,只有兩個方面同時具備,國家治理體系才能實現現代化。

         

        (姜志勇,國家信息中心副處長,生民書院院長)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