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強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歷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復(fù)旦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F(xiàn)任同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詩學(xué)研究中心主任,詩學(xué)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xué)與語言學(xué)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魏晉風(fēng)流》《驚艷臺灣》《世說學(xué)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dǎo)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余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
孟子的遺產(chǎn)——“孟子學(xué)說的現(xiàn)實意義論壇暨香港孟子學(xué)院揭牌儀式”上的發(fā)言
作者:劉 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十九日庚戌
耶穌2015年11月30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xué)演講廳
尊敬的各位師長、各位同道:
大家好!
能夠來香港中文大學(xué)參加這次盛會,于我而言是非常高興且備感榮幸的事。一方面,孟子是我非常崇敬和熱愛的圣賢,另一方面,香港中文大學(xué)也跟我非常敬仰的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創(chuàng)辦的新亞書院直接相關(guān)。同時,能夠借此機會與這么多前輩、師長、故交新知邂逅相遇,更是平生快事!今天我要向大家報告的題目是——《孟子的遺產(chǎn)》。
我們知道,在民間,孟子作為亞圣一向與至圣先師孔子齊名,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然而,近百年來,隨著孔子在歷次運動中的被打壓,先秦儒家的真精神日漸湮滅,國人不讀經(jīng)典,道聽途說,致使孔子和孟子的偉大思想及圣賢氣象,被人為地扭曲、遮蔽和抽離,“孔孟之道”甚至一度成為一個貶義詞。這種精神和文化上的霧霾,使國人的心靈空間長期得不到廓清,文化信仰因而失墜,道統(tǒng)與文脈因而中斷,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言,中華文化在近世以來,“靈根倒懸”,“花果飄零”。當(dāng)今之世,儒學(xué)能否一陽來復(fù),中華文化能否貞下起元?重新樹立文化信仰,傳承圣賢道統(tǒng),特別是為孔子和孟子正名,恐怕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在我看來,孟子為整個中華民族留下的遺產(chǎn)至少有以下幾種:
第一, 留下了一部經(jīng)典。
《孟子》其書,祖述孔子,為《論語》之羽翼。后經(jīng)西漢司馬遷、東漢趙岐、中唐韓愈、南宋朱熹等先賢遞相開掘,始由晦而顯,終于從一子書而躍升“十三經(jīng)”之一,成為古代士子之必讀書。其后又有清代戴震(撰《孟子字義疏證》)、焦循(撰《孟子正義》)為之考釋、董理,使這一經(jīng)典的闡釋價值得到極大釋放,以至于成為儒學(xué)文獻中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并行的偉大經(jīng)典。毫無疑問,對《孟子》其書的研討,一定會前赴后繼,代代相傳。
第二, 成就了一位圣賢。
眾所周知,在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是從壽命長短角度對孔子和孟子兩位圣人表示敬意和贊美。
孟子其人,乃孔子“道統(tǒng)”真正之傳人,也是儒家“學(xué)統(tǒng)”真正之大師,更是儒學(xué)形上學(xué)真正之巨擘。孟子將孔子踐仁體道之工夫進一步發(fā)明弘揚,終使儒學(xué)自成一天人合一、明心見性、性命與天道遙契之大格局,大系統(tǒng)。夫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泵献右舱f:“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又韓愈《原道》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泵献悠淙?,得無弘道之人乎?孟子祖述孔子,辟楊墨,傳道統(tǒng),使千載斯文不絕如縷,厥功至偉,后人謂之“亞圣”,不亦宜乎!
第三,發(fā)現(xiàn)了一套良知。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這一論說,從一終極意義上彰顯人之為人的天賦智慧與善根善性,真可謂正大光明。從此,“良知良能”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人文價值和倫理意義的文化理念與道德精神。不僅如此,孟子還將此一良知由天道下貫及人事,推演出一系列類似古希臘哲學(xué)“自然法”意義上的“正義體系”。諸如“行王道”、“法先王”的仁政思想,“民貴君輕”、“與民同樂”、“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仁愛思想,等等,都是涉及天下治理、公序良俗的一整套良知公義系統(tǒng)。孟子的良知說不僅能夠貫通形上與形下,直接啟發(fā)了王陽明的良知學(xué);同時還可接通東西政治學(xué),其民貴君輕說、君主易位說、商紂一夫說,都與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若合符節(jié)。這是孟子思想最具現(xiàn)代性和普適性之所在。
第四,開掘了一汪心泉。
孟子在孔子“仁學(xué)”之基礎(chǔ)上,進一步推展出“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心學(xué)”體系,為整個民族的心靈鑿出了一汪清泉。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告子上》)將孔子的“仁”與“人心”結(jié)合起來,使儒家的“修身”和“內(nèi)圣”功夫論更具可操作性。孟子提出的“人禽之辨”,從道德屬性上將人和禽獸區(qū)別開來,并將人之所以為人的“四端之心”,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與仁、義、禮、智四種核心價值加以綰合,這真是無比偉大的發(fā)明!余如“赤子之心”、“求其放心”、“恒心”、“存心”、“養(yǎng)心”、“盡心”諸說,無不活潑光明,顛撲不破。孟子的心學(xué)思想,正如他所說,可謂“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這汪心泉自其凝聚之日,便成為滋潤整個民族文化心靈的精神乳汁,開啟了后世以陸、王為代表的心學(xué)正脈。
第五,培育了一脈善根。
與孟子的心學(xué)緊密相關(guān)的是他的人性論。子貢感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泵献诱窃诖嘶A(chǔ)上,探討性命與天道之關(guān)系,并提出人性善的思想。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ā侗M心上》)孟子的“性善論”,徹底證成了儒家“天人合一”之文化模型?!吨杏埂分恢v“天命之謂性”,乃從“上”往下講;至孟子講“性善”、“良知”、“心之四端”,又講“盡心、知性而知天”,存心養(yǎng)性以事天立命,則是從“下”往上講,通過“心”“性”這一入口,使“人”與“天”徹底貫通。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闭菍γ献有陨普摰倪M一步體認和弘揚。
孟子道性善,其方法論無他,正是近取譬、善類推的恕道原則,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錢穆先生說:“蓋孟子道性善,其實不外二義:啟迪吾人向上之自信,一也。鞭促吾人向上之努力,二也。故凡無向上之自信與向上之努力者,皆不足以與知孟子性善論之真意。若從別一端論之,則孟子性善論,為人類最高之平等義,亦人類最高之自由義也。人人同有此向善之性,此為平等義。人人能到達此善之標的,此為自由義。凡不主人類性善之論者,此皆不主人類有真平等與真自由者。”此真可謂探本之論!
第六,凝聚了一股正氣。
孟子還提出“養(yǎng)氣”說,稱:“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焙沃^浩然之氣?孟子說:“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泵献拥摹爸责B(yǎng)氣”說,實則在孔子的“君子”人格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人格”理想,即“大丈夫”人格。何謂大丈夫?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币坏B(yǎng)成此一種“大丈夫”人格,則即便遭遇千難萬險,亦能做到“雖千萬人,吾往矣”。正因為有孟子將這股天地之浩然正氣,涵養(yǎng),提撕,擴充,傳遞,才鍛鑄了中華文化中最具人學(xué)價值的“士大夫精神”。自古以來,多少志士仁人秉承此一種正氣,百折不撓,愈挫愈奮,寧為玉碎,不求瓦全,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獲得了類似“道成肉身”式的生命體驗。文天祥《正氣歌》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闭菍γ献印梆B(yǎng)氣說”的隔代回應(yīng)。
以上,是我對孟子遺產(chǎn)的個人解讀。竊以為,這一部經(jīng)典、一位圣賢、一套良知、一汪心泉、一脈善根、一股正氣,不僅是吾國吾民之寶貴遺產(chǎn),也是全人類之普世價值,必將與天地同其長久,與日月同其輝光!值此香港孟子學(xué)院成立之際,謹以此文表示欣喜之情與祝賀之意。
2015年11月28日寫于上海浦東守中齋
責(zé)任編輯:梁金瑞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