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小東作者簡介:吳小東, 筆名空山,民間儒者,讀經(jīng)教育實踐者,千人行書院院長。西南大學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曾任中學、高校教師,2003年從高校辭職,任編輯記者,2006年接觸讀經(jīng)教育,任讀經(jīng)教師,2008年創(chuàng)辦千人行書院,實踐王財貴教授"兒童讀經(jīng)"教育理念。 |
文禮書院參訪記
作者:空山
來源:蓁謙學堂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初四日甲子
耶穌2015年12月14日
從泰順文禮書院回來幾天了,腦海中一直隱隱浮現(xiàn)著茂林修竹,藍天白云, 鼻孔里,好像還呼吸著清新潔凈的空氣。那一群可愛的學子,還有,我們可親可敬的先生。
先生精神很好,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先生和同學們同步作息,每天早晚帶領(lǐng)同學們拜先師,行上下課禮,還和同學們一起就餐。餐前舉祭,由先生領(lǐng)祭,雖然簡潔,卻肅穆莊嚴。課間先生和同學們一起習武,雖然也是和同學們一起學的新套路,但一招一式,嫻熟勁整,形神兼?zhèn)?,堪為表率?/p>
先生每天都在辦公室兼書房辦公讀書,隨時接待同學,答疑解惑。偶爾也會到教室巡視。適德國留學生季珊蓉來訪,先生侃侃而談,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中時有驚人之語。我有幸在座,深感先生之學,居安資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
書院學生目前分兩班,一是已背完30萬字的正式班,一是雖然也背了很多經(jīng),但還沒有達到30萬字的預備班。先生態(tài)度很明確,一天背不夠30萬字,一天不能成為正式學生。預備班的學生全天讀經(jīng),與私塾學堂沒有區(qū)別。他們都渴望盡快完成規(guī)定背誦量,轉(zhuǎn)為正式學生,但書院的氣氛不是單純背經(jīng),因此背書的效率不算很高。有位同學說,他很羨慕那些在私塾完成30萬字包本的孩子,這些孩子進了書院,如脫籠之鵠,任意高飛。
書院班的學生,每天早上溫經(jīng),溫經(jīng)后自讀;上午解經(jīng);下午學外語;晚上習才藝。每天要寫日志,交先生批閱。一天的學習生活很緊湊,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多數(shù)學生覺得時間不夠用。冬至前后,書院規(guī)定五點鐘起床,但還有個別學生,如臺灣來的林子熙,仍然像往常一樣,四點就起床到教室讀書學習。先生也是如此,有人問他現(xiàn)在有什么困難,他說:"最大的困難是我每天只有24小時。"
書院班學生目前主要工作是解經(jīng)。解經(jīng)是自學,自己看各家注解,方法是"移注法",就是對于不理解的經(jīng)文或字詞,選擇相應注解抄在經(jīng)文下面。義理上的疑難,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隨時請教先生。在書院三天里,我親見兩位學生到先生處執(zhí)經(jīng)叩問,先生為之解答,娓娓不倦。
我曾懷疑這種自學式的"移注法"是否真的能理解經(jīng)義,就和幾位學生討論,發(fā)現(xiàn)他們對移注過的經(jīng)典,理解基本順適,特別是孫子龍,他才十四歲,入書院不到兩個月,已解完《論語》,我請他講"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孰謂微生高直"等章,他講得很是得當。他的移注,也寫得工工整整,看上去賞心悅目。他從小讀經(jīng),沒有上過學。林子熙在解《詩經(jīng)》,他先把經(jīng)文抄在本子上,再把注解寫在下面??粗舟E密密麻麻的本子,我肅然起敬。子熙只上過小學一年級。
他們都很好學,先生屢次說他們"好教"。他們與現(xiàn)在的大學生相比,恐不啻天淵之別。沒有一個人無所事事混日子,都是忙碌而從容。我想這不只是有先生在的緣故,最重要的是,他們有包本背誦30萬字經(jīng)典的功底。大量讀經(jīng)提升了他們的能力,磨煉了他們的心性,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最重要的經(jīng)典,他們已經(jīng)用最單純的方式吸收進來,最難的學習,他們已經(jīng)走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現(xiàn)在放開去理解,去學知識、才藝,不過是順理成章。在書院三天,親身接觸這些老實大量讀經(jīng)出來的孩子,我所有的疑慮都消失了。他們不會理解嗎?不會閱讀嗎?不會認字寫字嗎?不會才藝嗎?沒有道德感嗎?沒有歷史文化情懷嗎?會厭惡讀經(jīng)嗎?……都完全不是問題了。
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自然中流露出真誠。學生請教先生,到先生門外先深深一躬,進門走進先生再一躬,請益后鞠躬退出。先生下樓吃飯,總是健步如飛,年輕人都跟不上,問之,則曰:"同學都在等我,怕飯涼了。"同學之間,切切偲偲,其樂融融,老同學教新同學英文、梵文、武術(shù)、古琴等等,都認真負責,習以為常。
和學生們在一起,最打動我的是他們心態(tài)的穩(wěn)定與自信。他們沒有一般學生常見的空虛焦躁,而是看上去充實快樂,胸有成竹。他們一生的基礎(chǔ)已經(jīng)打好,如今只是按部就班順其自然地發(fā)用。他們真的如一江滿盈的春水,輕易推動著大小船只自在航行。他們好像有無窮無盡的興趣、能力和耐心,足以克服一切困難,在學問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只有到了此時,看著他們,才會知道,一個人在13歲之前老實大量讀經(jīng),把所有經(jīng)典裝到肚子里,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書院的學習生活,就是這樣的渾樸單純,又蓬勃精誠。我想一個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切磋琢磨,日積月累,身心一定會發(fā)生不可思議的變化。他們躲在這里,好像兩耳不聞窗外事,但一旦走入社會,或?qū)⑹亲顑?yōu)秀的。書院旁邊的山坡上,菉竹挺立,青翠的枝葉無聲地搖曳。
到書院的第二天,天朗氣清,先生得知我們要去看選定的書院新址,主動陪我們同去。先生似乎對新址的每一個山頭,每一道山谷都了如指掌,帶我們一一去看,如數(shù)家珍。新址是群山環(huán)抱中的一大片梯級斜坡,背山面水,一望空闊。
佇立最高處,眺望連綿群山,不由想起王勃"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的名句。先生說這里最"聚氣"。我想是的,這個地方,將聚集全天下飽讀詩書的孩子,他們在這里讀書治學,韜光養(yǎng)晦,就是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元氣",為人類的永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元氣"!蔡孟曹先生曾說,"這塊地方,好像一直在等待我們,已等待了一千年",如今,先生終于來了,全天下飽讀詩書的孩子終于來了。
一百年前,國民政府廢止讀經(jīng),馬一浮先生力勸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設(shè)立通儒院,聚有讀經(jīng)功底之學子,傳習中學,并習外語,如此"十年、廿年之后,必有人材蔚然興起,此非一國之幸,亦世界文化溝通之先聲也"。然而蔡元培未置可否,此事隨廢。一百年后,讀經(jīng)風氣在先生多年不懈的推動下,已自民間漸漸恢復,如今又有了文禮書院之設(shè)立。書院初創(chuàng),百事待舉,然一片蓬勃嘉祥之氣,盈貫其中,無數(shù)先賢的悲愿,或?qū)⒂诖诉_成,中國文化復興和世界文化融合的希望,將于此扎根。佇立山頂,四顧蒼茫,默祝文禮書院新址早日破土動工,早日落成!
責任編輯:梁金瑞
【上一篇】【張新民】江蘇省儒學學會成立盛典賀信
【下一篇】【干春松】20世紀國學思潮的審視與反思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