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小東作者簡介:吳小東, 筆名空山,民間儒者,讀經(jīng)教育實踐者,千人行書院院長。西南大學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曾任中學、高校教師,2003年從高校辭職,任編輯記者,2006年接觸讀經(jīng)教育,任讀經(jīng)教師,2008年創(chuàng)辦千人行書院,實踐王財貴教授"兒童讀經(jīng)"教育理念。 |
讀經(jīng)到底要不要理解?
作者:空山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初三日戊子
耶穌2016年9月3日
“讀經(jīng)少年”惟生的的一封信,引起社會對于讀經(jīng)的廣泛討論,理論上的焦點,集中于讀經(jīng)要不要理解。
讀經(jīng)要不要理解?當然要。分歧在于何時理解。是先讀后解,還是邊讀邊解?
王財貴教授的讀經(jīng)理論認為,應該先讀后解。先熟悉經(jīng)典文句,然后再看注釋或聽講解。這應該也沒有太大的爭議,任何人要了解經(jīng)典,也應該先讀熟,再求理解,正如古人所說,“辭熟然后義透”。爭議只在于,“后解”,“后”到什么時候。
王財貴教授認為,可以“后”到十三歲。反對者認為,不可以,必須邊讀邊解。
邊讀邊解,是人們?nèi)菀渍J同的,既讀了經(jīng)典,也理解了它的意思,誰不希望呢?既容易看出孩子的進步,也避免了“死讀書”的譏諷。如果一位老師或家長,有學問,能解經(jīng),在孩子讀經(jīng)的同時,適時講解啟發(fā)一下,提高孩子讀書的興趣,當然是值得贊嘆的。
但如果老師家長沒有學問,不能給孩子解經(jīng),是不是就不能教孩子讀經(jīng)呢?正是在這里,王財貴教授的理論顯出了它的與眾不同,就是:雖然老師家長沒有能力講解,也可以、而且應該教孩子讀經(jīng)。因為兒童的特點是記憶力強大,先記住,等待以后慢慢理解。但很多人,就在這里等不及了,于是開始反對。
經(jīng)典是應該讀的,大家都承認。兒童記憶力強,大家也承認。讓兒童多讀經(jīng),大家也承認。兒童讀經(jīng)的時候缺了講解,大家就不承認了。這一點講解,究竟有多重要呢?
王財貴教授認為,兒童既然還不到理解力發(fā)用的年齡,這一點講解,是可有可無,無關大局的,孩子十三歲之前先把經(jīng)典熟讀成誦,到十三歲之后理解力比較成熟了,再來理解不遲。理解是一輩子的事,不必急于一時。
但有人認為這一點講解很重要。他認為只讀不解,是“把記憶與理解完全割裂”,會障礙孩子理解力的發(fā)展,甚至會把孩子“讀傻”。他認為,孩子理解力雖弱,但也是在逐漸發(fā)展的,如果只是背誦而不講解,理解力得不到刺激發(fā)展,理解力的發(fā)展將會停滯。他認為,記憶力有關鍵期,理解力也有關鍵期。所以在兒童時期,既要照顧記憶力,也要照顧理解力。
如此思考是很周全的,用心甚善。但忽略了一點:并不是只有解經(jīng)才能發(fā)展理解力。孩子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他看到的、聽到的、經(jīng)歷的一切,都會在他心中引起反應,他無時無刻不在理解。一個孩子即使不讀經(jīng),甚至不讀書,只要他生活在一個有人與人交往的環(huán)境里,只要有人和他正常地交流,他的理解力也照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老師的一句話,父母餐桌上的聊天,和小伙伴的游戲娛樂,都在增長他的理解力。
此外,文言與白話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文言是從白話中提煉出來的,只要孩子會說話,他讀經(jīng)時,就一定有他自己的理解,只不過不那么精準罷了。一個兒童,他掌握世界的方式本來就是粗線條的,并不需要特別地精細。
故說兒童讀經(jīng)只讀不講,會障礙理解力的發(fā)展,顯然是過慮了。并沒有哪一個孩子,會因為只讀不講而讀傻?!白x經(jīng)少年”惟生的那封洋洋灑灑邏輯嚴密的信,正好說明他理解力很強,甚至比一般的同齡人還要好。南懷瑾先生回憶他的私塾老師只讓他背不講解,還覺得別有趣味:
“事實上,先生未必真懂,大多只是叫你死背記得,將來慢慢地會懂。以我來說,一二十年后,對于當時先生教我背書,將來慢慢會懂的說法,反省過來,還真覺得他有先見之明,反而很敬佩他的搪塞教育法,真夠雋永有味的幽默感!”(南懷瑾《古本大學微言》)
進一步說,讓兒童先讀背經(jīng)典而不講解,還有深一層的考慮,就是厚積薄發(fā)。講得太早,不一定是好事。趙振鐸先生說:
“我5歲時祖父開始教我讀《詩經(jīng)》,一邊認字一邊讀。祖父有一個奇怪的教育方式,那就是只讀不講。君子怎么個好逑法啊?他滴水不漏。我依葫蘆畫瓢地讀,讀‘望天書’。父親偶爾在旁邊聽見我疑惑的讀音,忍不住講解幾句,祖父聽見了,立即制止,不準講解?!保ㄚw振鐸《國學從原著讀起》)
所以,只讀不講的“純讀經(jīng)”,絕不只是不得已的權(quán)宜之計,而有它顛撲不破的真理性:兒童讀經(jīng)本來就應該以背誦為主,講解與否無關大局。你有學問能講解當然是好事,但不要以為別人不講解就是害孩子,就是圖省事。而你雖有學問,如果執(zhí)著于講解而不讓孩子多背誦,反而會耽誤孩子學習經(jīng)典的大好時機。如果認為別人不能講解就沒有資格教孩子讀經(jīng),則是障礙天下孩子了?!熬右谎砸詾橹?,一言以為不智”,可不慎乎!
責任編輯:柳君
【下一篇】上海國學會舉辦丙申秋日丁祭典禮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