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顏炳罡】2015年新儒學“一體兩翼”發(fā)展格局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1-24 12:50:00
        標簽:
        顏炳罡

        作者簡介:顏炳罡,男,西元1960年生,山東臨沂人?,F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社會兼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等。著有《當代新儒學引論》《整合與重鑄:牟宗三哲學研究》《墨學與新文化建設》《心歸何處――儒家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生命的底色》等。


        ?

        ?

        2015年新儒學“一體兩翼”發(fā)展格局

        作者:顏炳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來源:人民論壇1月下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二月初九日己亥

        ? ? ? ? ? ?耶穌2016年1月18日

        ?

        ?

        ?

        【摘要】2015年新儒學思潮呈現出“一體兩翼”的發(fā)展格局,“一體”即以民間儒學為體,“兩翼”即精英儒學和應用儒學。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相互滲透,在新儒學思潮中鼎足而立,缺一不可,它們共同支撐起新儒學思潮在當代中國的“顯學”地位。

        【關鍵詞】民間儒學;精英儒學;應用儒學;新儒學;

        【中圖分類號】B262

        【文獻標識碼】A

        ?

        2015中外十大思潮調查評選?NO.7?新儒家

        ?

        學術界反思新文化運動

        ?

        2015年是新文化運動100周年,各地學術界召開了不少紀念新文化運動的學術會議,不少學者對新文化運動激進反傳統(tǒng)的傾向進行反思,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學者共識。有學者表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是簡單地移植西方現代文化,而是一種根源于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整體文化創(chuàng)造”;還有學者堅定地認為,“中國文化終將回歸尊德重禮的大傳統(tǒng)”。


        民間儒學活動在全國遍地開花

        ?

        各種類型書院、國學班、國學講堂等傳播儒學的場所在全國遍地開花,有的活動還很高調。例如,2015年11月在深圳正式成立了“中華孔圣會”。這是一個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儒家民間組織,以“尊孔崇儒,弘揚傳統(tǒng),重建信仰,復興中華”為宗旨,力圖將儒家散落各地的組織機構的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有規(guī)劃地從事儒家文化的民間復興。

        ?

        儒學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

        ?

        2015年9月16日,國際哲學學院(IIP,?International?Institute?of?Philosophy)院士大會在北京大學開幕。此次大會設立了中國哲學專場,向世界展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哲學思想。12月18日,2015中韓儒學對話會開幕,中韓兩國80余名學者和各界人士200余人聚首孔子故里中國山東曲阜,探尋儒學在兩國命運共同體中發(fā)揮的文化紐帶作用。會議還發(fā)布了《中韓儒學共同振興倡議書》,首次提出攜手建設“中韓儒學協(xié)作體”目標和行動計劃,達成多項儒學合作協(xié)議。

        ?

        民間儒學成為新儒學思潮發(fā)展的主體

        ?

        民間儒學在不同地方、針對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稱謂,如“大眾儒學”“百姓儒學”“生活儒學”“鄉(xiāng)村儒學”“社區(qū)儒學”等。民間儒學既無固定的組織,也無清晰的理論邊界,一切在當代中國所發(fā)生的儒學大眾化、草根化、生活化、實踐化的活動以及從事此方面理論探索者皆可稱為民間儒學。民間儒學之所以成為當代新儒學思潮的主體,主要有如下原因:

        ?

        其一,民間儒學思潮興起順應當代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民間儒學的興起可謂上合天時,下接地氣,中得民心。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成為當務之急。因而,將作為中華文明DNA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接續(xù)起來、傳承下去,是時代賦予中國人的歷史使命,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天時”,民間儒學的興起順應了這個最大的“天時”。民間儒學的特點就是使儒學切于尋常百姓的人倫日用,讓儒家思想、道德、禮儀規(guī)范變得通俗易懂、暢曉明達,使之成為百姓的行為規(guī)范及日常生活的向導,故可以說它下接地氣。民間儒學推動過程中,不少學者從孝親、家庭和睦、鄰里互助等最基本的人間常情、常理入手,喚醒民眾的道德良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易于為百姓接受,因而它深得民心。

        ?

        其二,民間儒學興起不是個別學者的學術實踐活動,而是由官、學、民、企多方參與和互動,共同構成的文化運動。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在儒學進鄉(xiāng)村、進社區(qū)、進機關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人文學者或面向大眾編寫儒學通俗讀物,或走出學術殿堂,走進企業(yè)、社區(qū)乃至鄉(xiāng)村,到百姓中去宣講、推廣儒學。有文化情懷的企業(yè)家也參與到這場儒學復興事業(yè)中,他們或將儒家理念引入自己的企業(yè)管理,或在企業(yè)內部將儒家經典學習常態(tài)化、制度化,或為“鄉(xiāng)村儒學”“社區(qū)儒學”提供資金支持,還有企業(yè)家直接投身民間儒學運動中,成為民間儒學積極踐行者與推動者。

        ?

        其三,民間儒學思潮是當前所有新儒學思潮中影響最大、波及面最廣的思潮。書院、論壇、講堂是儒學傳播的重要場所,在全國主要省、市都有分布。有些地方既辦有全國性論壇,也辦有省級講堂,甚至各地級市、縣、鄉(xiāng)、村都辦儒學講堂。例如山東省推出的圖書館加尼山書院的模式在全省的數量達50多家。這些書院、講堂都為儒學的大眾化、草根化、生活化、實踐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書院、講堂的講師、志愿者、義工在不同地區(qū)、以不同方式所做出的努力將民間儒學思潮推向新的廣度與深度。

        ?

        “精英儒學”學術研究與理論創(chuàng)新取得了新的進展

        ?

        “精英儒學”也可以稱為“知性儒學”或“學術儒學”,指有儒家信仰的學術精英所展開的儒家學術研究與理論創(chuàng)造活動。

        ?

        面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雙重挑戰(zhàn),如何延續(xù)與傳承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和“精神命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為擺在當代學人面前的重大課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時代賦予當代儒家知識分子新的歷史使命。近一段時期,所謂“和合學”“情感本體說”“情感儒學”“新仁學”“仁本體論”“中國詮釋學”等新理論不斷出現,體現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愿。這些創(chuàng)新理論雖然不是2015年提出來的,但在2015年這些理論還在持續(xù)發(fā)酵,其中以“新仁學”和“仁學本體論”兩說在2015年最受關注。

        ?

        儒家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新固然重要,而回應當代社會的理論問題可能更加迫切。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學的關系、儒學與中西文明對話等依然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有的學者指出,不能非歷史主義地爭論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高下優(yōu)劣,或對其抑揚褒貶。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導,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既要反對蔑視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又要反對拒斥西方先進文化的保守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高揚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反對馬克思主義,而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有機結合,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新探索與努力。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道德體系的關系依然是2015年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許多學者指出,社會主義核心觀與儒家道德觀念可謂異曲同工、一脈相承。社會主義價值觀不能脫離于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之外,而是根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延續(xù)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而傳統(tǒng)儒家的鄉(xiāng)約、家風、家訓及一系列的蒙學讀物等對涵養(yǎng)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都有著重要作用。

        ?

        精英儒學在出土文獻整理、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尤其是陽明心學,以及儒學與中西對話、儒學與當代價值探討等領域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

        “應用儒學”在爭議中前行

        ?

        “應用儒學”指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的當代儒學現象,其中包括儒學在政治領域應用的“政治儒學”、儒學在商業(yè)倫理中應用的“新儒商”,以及儒學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應用的“新生態(tài)觀”等。這里我們重點介紹“政治儒學”與“新儒商”。

        ?

        “政治儒學”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主要指當代儒者對儒學在政治中運用的探索。包括具有儒家原教旨主義色彩的“新康有為主義”,也包括“道統(tǒng)、政統(tǒng)、學統(tǒng)”即“三統(tǒng)并建”說,以及提倡“以民主仁愛為體,以科技法制為用”的“民主仁學”、“中國正義論”、“仁義為體、自由民主為用”,等等。

        ?

        “政治儒學”在2015年被熱炒,源于臺灣新儒家學者對大陸以公羊學為底色的“政治儒學”的批評。臺灣學者對大陸“政治儒學”的批評,引發(fā)一些大陸學者的反批評,而這種反批評同時又引起許多學者對反批評的批評,一時間煞是熱鬧。大陸儒學界大部分學者對所謂“儒家憲政”或標榜為超越西方民主的儒家“王道政治”是不認同的,認為這種政治設計在理論上不合乎原始儒家的內在標準,在實踐上也根本無法落實。

        ?

        2015年,在“應用儒學”領域,除“政治儒學”廣受學者關注之外,“新儒商”這一話題不僅為學界所關注,更成為社會公共話題。由學者與企業(yè)家共同主辦的各種“儒商論壇”、“儒商論域”在這一年度不時出現,儒商精神、新儒商文化、新儒商書院等概念已不新鮮。有的學者指出,最近幾十年,中國的思想界和學術界開始自覺地發(fā)展儒商文化。儒商關切政治、參與社會、注重文化,他們不僅是企業(yè)界的知識精英,同時對世界大勢也特別關注。有的學者指出,企業(yè)界的公共知識分子是現代意義的儒商,以嚴格意義上的儒商最高標準來論,目前中國的企業(yè)家都沒有資格算是儒商,甚至得出儒商在當今中國已蕩然無存的結論。當然,也有學者并不認同這種悲觀的結論,認為儒商是既儒且商,或者說亦儒亦商,說到底就是具備“士魂商才”的人士。只要能做到以德行馭財富,而不是有財富而無德行的“土豪”,就是儒商。在這個意義上,當前中國不乏儒商。

        ?

        “應用儒學”并不限于“政治儒學”和“新儒商”兩個領域,由于儒學是一種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文化系統(tǒng),它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社會的不同角落,因而儒學的應用在當代中國是全方位的,在教育、經濟、廉政建設、生態(tài)文明等領域都有體現。儒學在當代中國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它之所以能“顯”,關鍵取決于它的“用”,即它對當代中國乃至當代世界有用。

        ?

        【參考文獻】

        ?

        ①顏炳罡:《2014年新儒學主流傾向顯現》,《人民論壇》,2015年1月下。

        ?

        責任編輯:葛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