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宋立林】《論語·述而》“五十以學(xué)易”章考論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6-01-26 18:39:46
        標(biāo)簽:
        宋立林

        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歷一九七八年生,山東夏津人,曲阜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博士。現(xiàn)任職曲阜師范大學(xué)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xué)國學(xué)院院長,貴陽孔學(xué)堂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xué)會理事,山東曾子研究會副會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jìn)孔子》執(zhí)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后學(xué)與儒學(xué)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孔門后學(xué)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中國信仰》等。

         

         

        《論語·述而》“五十以學(xué)易”章考論

        作者:宋立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現(xiàn)代語文》2009年10月上旬刊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臘月十七日丁未

                   耶穌2016年1月26日


         

        在古代典籍中,孔子曾經(jīng)研習(xí)《易經(jīng)》的記載并不多。迄今所見關(guān)于孔子與《易》關(guān)系的最早的、也是最明確的記載見于《論語》,這就是《述而》篇所記:“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p>

         

        《論語》向來被作為研究孔子最為可靠的資料,然而對于《論語·述而》“五十以學(xué)易”章,后世卻產(chǎn)生了極大的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一是所謂“魯讀”問題,二是對章旨的理解。前者是對孔子是否學(xué)《易》的關(guān)鍵性分歧,后者的分歧則是在承認(rèn)孔子曾學(xué)《易》的前提下出現(xiàn)的。關(guān)于“魯讀”問題,實際上雖然還有爭論,但基本已經(jīng)得到解決。[1]而對于“五十以學(xué)易”章旨的理解,還有需要考辨之處。

         

         “魯讀”問題源于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二十四《論語音義》所記:“‘學(xué)易’,如字?!遏敗纷x‘易’為‘亦’,今從古?!币簿褪钦f,《魯論語》此章作“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亦可以無大過矣?!比绱艘詠恚瑒t此章無法反映孔子與《易經(jīng)》的關(guān)系。后世學(xué)者便據(jù)此作為鐵證,極力否定孔子曾學(xué)《易》。自清代惠棟以后,近代持此意見者更夥,只是到了近些年,才有學(xué)者對所謂“鐵證”提出疑議[2]。

         

        劉大鈞、林忠軍先生從陸德明《釋文·周易音義》中有關(guān)“易”字的注釋找到旁證,指出陸氏所謂“魯讀易為亦”,是指讀音而言。[3]李學(xué)勤先生指出:“《古論》作‘易’,《魯論》作‘亦’,異文的產(chǎn)生是因為音近通假或者傳訛所致?!辈Υ俗隽诉M(jìn)一步論證:“易”與“亦”在上古音中韻部不同,“易”在錫部,“亦”在鐸部,直到西漢兩部仍不相通,因此,“實際上,‘易’、‘亦’音近而訛,從古音來看,只能是兩漢之際以后的事?!妒酚洝芳热蛔鳌住?,作‘亦’的異文是沒有多少價值的”,“也是不足為據(jù)的。”[1] 這一看法得到許多學(xué)者的支持。[4]呂紹綱先生指出:“若易字為亦,說孔子希望自己從五十歲開始學(xué)習(xí),于理難通。況且易、亦古代不同韻部,不大可能讀易為亦?!盵2]

         

        但1973年出土的西漢中期的定州漢簡《論語》也作“亦”,那么這能否整體推翻李學(xué)勤先生的結(jié)論呢?王葆玹曾以為:“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古論》關(guān)于‘五十以學(xué)《易》’的記述是更為可靠的?!徽摱h簡本呈何種面貌,似都無助于推翻孔子確曾論《易》的結(jié)論,因為簡本文字為西漢隸書,抄寫時間應(yīng)在《古論》之后。”[3] [5] 其實從《論語》的版本源流入手,《魯論》只是《古論》的改編本,《古論》更原始、更可靠?!遏斦摗穼ⅰ耙住睂懽鳌耙唷?,當(dāng)系筆誤。將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替代假借以致造成筆誤,是中國早期手抄本的常見現(xiàn)象。[4] 所以,我們認(rèn)為,盡管竹簡本作“亦”,與《魯論》相同,證明在西漢中期有“易”“亦”通假現(xiàn)象,二字通假的時間晚至兩漢之際的說法是否吻合史實,尚有待音韻學(xué)家的進(jìn)一步考察研究,但《魯論》作“亦”在文義、版本、語感、史據(jù)和情理上都要比《古論》作“易”遜色得多。[5] 綜上所述,我們十分贊同李學(xué)勤先生所言:“《論語·述而篇》所載孔子自言‘五十以學(xué)《易》’等語,是孔子同《周易》一書直接有關(guān)的明證。雖有作‘亦’的異文,實乃晚起,與作‘易’的本子沒有平等的價值。”[6]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馬王堆帛書《要》篇的出土,為解決孔子學(xué)《易》問題,增添了更加直接的證據(jù),使這一問題更加明朗。《要》篇中,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之說,而這位“夫子”的弟子是“子贛”即“子貢”,那么這位夫子正是孔子。而且又記子貢之語:“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智謀遠(yuǎn)者,卜筮之蘩(繁)。’賜以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緡行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表明孔子早年確實不曾好《易》,并且反對卜筮。而且,孔子還為自己“老而好《易》”進(jìn)行辯護(hù),說:“《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肺字?,鄉(xiāng)(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nbsp;正如很多論者所說,“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一句與《孟子·滕文公下》記孔子“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頗為相類。從這種種跡象表明,《要》篇的記載應(yīng)當(dāng)是可信的??鬃永隙谩兑住返挠涊d正與《論語》、《史記》相吻合。[6]

         

        如前說論,對此章章旨的理解分歧,是在承認(rèn)孔子學(xué)《易》的前提下出現(xiàn)的。分歧實際上是導(dǎo)源于對孔子說這段話的時間的不同理解,這又直接關(guān)涉到孔子開始學(xué)《易》的時間。因為《論語》為語錄體,非編年體,只據(jù)本章無法確定其時間。故自鄭玄之后,異解紛呈,對此,程樹德《論語集釋》載之頗詳,可以參看。這些說法,有膠柱鼓瑟之病,很難使章旨豁然貫通,為了解決這種弊病,學(xué)者們紛紛提出新的解釋,即程樹德所謂“別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1、改變章文的斷讀,如清代龔元玠《十三經(jīng)客難》謂:“先儒句讀未明,當(dāng)‘五’一讀,‘十’一讀,言或五或十,以所加年言?!苯暌灿袑W(xué)者贊同這一觀點,然于理不通。2、改變章文的理解,如明代孫應(yīng)鰲《四書近語》云:“非以五十之年學(xué)《易》,是以五十之理數(shù)學(xué)《易》也。”以大衍之?dāng)?shù)五十作解,鑿之太深,不足憑信。3、改變章文文字,如朱熹《四書集注》謂“‘加’作‘假’,‘五十’作‘卒’”,改經(jīng)求解,不足為訓(xùn),又如俞樾《群經(jīng)平議》疑“五十”為“吾”之訛;又有改“五十”為“九十”“七十”者,皆屬臆測之辭,理據(jù)不足。[7] 當(dāng)代易學(xué)家程石泉先生也曾提出另一種說法,“五十”乃“用”字之殘訛,然證據(jù)亦覺不足,難免臆測之嫌。[8]

         

        我們以為,欲準(zhǔn)確理解本章章旨、確定孔子“學(xué)”《易》的時間,首先應(yīng)正確理解“學(xué)《易》”之“學(xué)”字?!拔迨詫W(xué)《易》”之“學(xué)”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學(xué)。清宦懋庸《論語稽》云:“此孔子四十二歲以后,自齊返魯,退修《詩》、《書》、《禮》、《樂》時語也。……彼曰修而此曰學(xué),自人言之則曰修,自夫子自言則謙之曰學(xué)也?!被率隙ù苏Z為孔子四十二歲時恐不然,以為學(xué)為修之義亦未必然,但他指出“學(xué)”乃夫子自謙之辭,則屬卓見。其實,正如廖名春先生所說,“五十以學(xué)”之“學(xué)”與《史記》“晚而喜《易》”之“喜”、《漢書》篇所謂“晚而好《易》”之“好”意思相同。“好”與“喜”乃他人對孔子的客觀描述,而“學(xué)”則是孔子的謙稱。[9]郭沂先生也認(rèn)為,“學(xué)”不是一般的學(xué)習(xí),而應(yīng)理解為研究、探索。[10] 而實際上,很多學(xué)者都未意識到這一點。清人毛奇齡在其《論語稽求篇》中說:“《史記》‘六十八贊《易》’,《漢·儒林傳》‘孔子晚年好《易》’,不知好《易》、贊《易》非學(xué)《易》時也。幼習(xí)六藝,便當(dāng)學(xué)《易》,何況五十?五十先學(xué)《易》而七十復(fù)好《易》贊《易》,未為不可?!泵霞次礈?zhǔn)確理解此“學(xué)”字,將“學(xué)”理解為一般性學(xué)習(xí),因而造成誤解。

         

        帛書《要》篇載有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子貢對“夫子老而好《易》”大惑不解,認(rèn)為孔子違背了“它日之教”。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在“老而好《易》”之前,確曾學(xué)《易》,但只“學(xué)”不“好”,此前的學(xué)《易》是一般性的學(xué)習(xí),并未認(rèn)識到《易》中所蘊涵的深邃哲理,僅僅作為一種卜筮之書,因之也不曾以之教授生徒。

         

        我們再從孔子此語的語氣、語義來看,此語應(yīng)為孔子深入學(xué)《易》之后的追悔之言。何以見得?因為如果是在學(xué)《易》之前,則何以知道學(xué)《易》后會無大過?因此,“五十以學(xué)易”章所記乃是孔子晚年對《易》有了精深的研究之后,自己的思想境界大為提高,對天道人道的理解更加深入的情況下的追悔之言。呂紹綱先生說:“孔子在垂老之年發(fā)這番學(xué)《易》恨晚的感慨,意謂如果讓我年輕幾歲,五十歲開始學(xué)《易》,就可以不犯大過錯了。既有自謙之意,也是贊揚《周易》之詞。”[11] 我們認(rèn)為,這種理解是比較到位的。

         

        那么,孔子“好”《易》到底發(fā)生于何時?也就是孔子發(fā)此感慨的時間是何時?是否像呂先生所說的“垂暮之年”呢?

         

        《史記·孔子世家》將此排在孔子周游列國,“自衛(wèi)返魯”之后。按《史記》的說法,孔子返魯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其時孔子已68歲。那么是否意味著司馬遷的觀點是“晚而喜《易》”應(yīng)系孔子68歲返魯至73歲去世這段時間的事呢?對《史記》的編排,程樹德以為:“《世家》將《論語》隨意編入,其先后不足為據(jù)?!盵12]劉寶楠《正義》以為“《世家》與《論語》所述不在一時”[13]。李學(xué)勤先生也以為不可過分拘于其敘述次第,司馬遷作《世家》并不是將《論語》隨意編入,但《世家》此處是敘述孔子返魯之后好《易》而為《易傳》,因而提及孔子曾讀《易》韋編三絕,也說過“假我數(shù)年”的話,這是連類而及,不可坐實這段話是在作《易傳》的時期或以后。同時不可坐實孔子五十歲前沒有學(xué)過《易》。[14] 因此,孔子學(xué)《易》的時間到底在何時還需進(jìn)一步考察。

         

        廖名春先生經(jīng)過論證,認(rèn)為此章乃孔子68歲返魯后所言,也就是說,孔子68歲的垂暮之年始好《易》。廖先生將此章翻譯為:再多給我?guī)啄陼r間,只要我從五十歲時就像現(xiàn)在這樣學(xué)《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錯誤了。[15] 這和上引呂紹綱先生的看法相同。

         

        我們認(rèn)為,“加我數(shù)年”之“加”與《史記》所謂“假”一樣,義為“借”,故呂、廖二先生對“加我數(shù)年”的理解是對的。但從68歲時發(fā)感慨,“再多給我?guī)啄陼r間”“再年輕幾歲”指“五十”歲,于理不通,“十八年”的時間,無論如何是不應(yīng)以“數(shù)年”相稱的。在這一點上,古代學(xué)者如鄭玄、何晏、皇侃、邢昺甚至清代毛奇齡、宦懋庸等將“數(shù)年”限定在十年之內(nèi),是對的。

         

        另外,從其他記載來看,孔子對《周易》的深刻理解并不晚至68歲返魯之后,《孔子家語》、《韓詩外傳》、《說苑》等記載多則孔子論《易》的話,其中有的明確記為周游列國時,如《說苑·雜言》所記:

         

        孔子遭難陳、蔡之境,絕糧,弟子皆有饑色,孔子歌兩柱之間?!鬃釉唬骸啊蜿?、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人也。吾聞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湯困于呂,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殽,齊桓困于長勺,句踐困于會稽,晉文困于驪氏。夫困之為道,從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賢者獨知,而難言之也。《易》曰:‘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ト怂c人難言,信也?!?/p>

         

        據(jù)《史記》,孔子遭陳、蔡之困,事在魯哀公四年,時年孔子61歲。此則記載中孔子對《易》的理解決非僅僅引用卦爻辭,而是發(fā)揮《困》卦的哲理。盡管《說苑》多帶故事性,并非正史,然而許多學(xué)者指出,《說苑》、《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所記孔子之事,多有相同的資料來源,內(nèi)容多是先秦資料的整理與改編。故我們雖不能完全肯定實有其事,但起碼提供了一個參考。

         

        那么,現(xiàn)在仍有一個疑問,就是孔子所謂“大過”究竟何指?很顯然,孔子說,“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乃事竟假設(shè)之辭,也即是說,孔子承認(rèn)自己學(xué)《易》之前是曾有大過的。元代陳天祥《四書辨疑》云:

         

        予謂若以此章為孔子七十時所言,假我數(shù)年以學(xué)《易》,則又期在七十以后。然孔子七十三而卒,直有大過一世矣。只從五十字說,亦有五十年大過,小過則又不論也,何足為圣人乎?[16]

         

        此說似極有理,實極迂腐。一則,孔子七十言“加我數(shù)年”,乃追悔之辭,非待七十以后學(xué)《易》;二則,孔子之“圣人”乃他人所稱,孔子從不敢自以為“圣”;三則,即使孔子亦不必?zé)o過,有過不必不能成圣人;四則,所謂大過,非謂之前全為大過。其實,以為圣人無過,乃后世之觀念,在孔子自己,完全可以認(rèn)為有過。

         

        方東樹《儀衛(wèi)軒遺書》云:

         

        夫子自言學(xué)《易》可以無過,過對中言,非對正言?!蠓灿羞^皆偏于分?jǐn)?shù)有余言,若不及則不可名為過。大賢以上不患不及,恒患其過,故孔子學(xué)《易》,欲明于吉兇消長之理,進(jìn)退存亡之道,而不失其中正耳。吉兇消長之理,天運也。進(jìn)退存亡之道,人事也。明乎此,是為知天知人,合天人而察其幾,以允協(xié)于中而無過,是乃圣人所蘄無過之精微也。然非平日學(xué)《易》,究時位之異,知變化之情,其孰能與于斯?[17]

         

        方氏所說,十分“精微”,以“過”為“過猶不及”之“過”,偏頗之意。廖名春先生即以為孔子所說“過”是指對《周易》的認(rèn)識的偏頗。這應(yīng)是正確的?!妒酚洝芬鬃诱Z為“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而無“可以無大過”之說。如果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則《論語》所謂“無大過”應(yīng)指“于《易》可以彬彬矣”而言?!氨虮颉币徽Z見于《論語·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包咸曰:“彬彬,文質(zhì)相半之貌?!敝熳釉唬骸氨虮颍q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貌?!痹凇妒酚洝反颂帲氨虮颉钡囊馑际侵笇Α兑住返睦斫馇‘?dāng)而不偏頗,適與“無過”相應(yīng)。清黃式三《論語后案》曰:

         

        可無大過,依《史記》說指贊《易》之無差,何解同。程叔子曰:“孔子時學(xué)《易》者支離,《易》道不明,故期之五十然后贊《易》,則學(xué)《易》者可以無大過?!币庖嗤?。贊《易》不能不寬其期也,以下“雅言”例之,此為正義。[18]

         

        黃氏以《史記》為據(jù),認(rèn)為“可無大過”指“贊《易》之無差”,實際上也是認(rèn)為無過是指孔子對《易》之理解“無差”,因為贊《易》之無差需以正確的理解為前提。但他引程叔子語,又謂無過指學(xué)《易》者而言,非謂孔子自己,則未達(dá)一間。

         

        對“大過”的理解,因為材料不足,孔子具體何指,今日說來,多少都有些推測的成分。孔子在人生接近結(jié)束的時候,總結(jié)其一生而謂“五十而知天命”,這里的“五十”不應(yīng)特指五十歲,而是概指五十至六十之間。正是由于孔子在五十幾歲至六十歲之間曾開始好《易》,在他生命的最后近二十年中深入地研習(xí)《易》道,基于其一生對社會人事的思考,對人生經(jīng)驗教訓(xùn)的反思,才對天道天命有了全新的認(rèn)識,思想境界也大為提高。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自文王、周公以來的“易教”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人文易學(xué)的新傳統(tǒng)。

         

        (2008年12月29日)

         

        【參考文獻(xiàn)】

         

        [1]李學(xué)勤.周易經(jīng)傳溯源[M].長春: 長春出版社,1992.53-62.

         

        [2]呂紹綱.周易闡微[M]. 長春: 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1990.287.

         

        [3]王葆玹.儒家學(xué)院派《易》學(xué)的起源和演變[J].哲學(xué)研究,1996(3).

         

        [4]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xué)術(shù)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68.

         

        [5]趙建功.先秦儒家易學(xué)略論[J].華中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2002(6).

         

        [6]李學(xué)勤.周易經(jīng)傳溯源[M].長春: 長春出版社,1992.62.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Z].北京:中華書局,1983.97.

         

        [8]程石泉.易辭新詮[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86.

         

        [9]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M].臺北: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8.164.

         

        [10]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xué)術(shù)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75.

         

        [11]呂紹綱.周易闡微[M].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1990.287.

         

        [12]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471.

         

        [13]劉寶楠.論語正義[A]. 諸子集成[C].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店,1986.144.

         

        [14]李學(xué)勤.周易經(jīng)傳溯源[M].長春: 長春出版社,1992.51-53.

         

        [15]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C].臺北: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8.165.

         

        [16]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474.

         

        [17]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474.

         

        [18]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473.

         

        注釋:

         

        [1] 當(dāng)然,也還有一些學(xué)者堅持“魯讀”,如黃懷信師。他在《論語匯校集釋》大作中以按語形式說:“加,增加。加我數(shù)年而五十,是時年不足五十,皇、邢之說不誤。學(xué),謂學(xué)文。此孔子向人道學(xué)文的好處,勉人勿以年長而不學(xué)。言即是讓他再長幾年,到五十歲才開始學(xué)文,也可以使終身無有大過。舊不知‘易’當(dāng)為‘亦’,而以天命易數(shù)為說,穿鑿之甚。學(xué)《易》豈可以無過?”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11.

         

        [2] 如金景芳、李學(xué)勤、呂紹綱、廖名春、郭沂等先生。

         

        [3] 參見劉大鈞、林忠軍.易傳全譯[M].成都:巴蜀書社,2006.12-13.對此,李平心、李學(xué)勤等先生認(rèn)為,所謂“魯讀”問題是文字有異,而非讀音不同。參見李學(xué)勤.周易經(jīng)傳溯源[M].長春出版社,1992.58.但劉先生的考察也有一定依據(jù),不必完全否定。

         

        [4] 參閱劉建國.先秦偽書辨正[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16.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M].臺北: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8. 161—169.

         

        [5] 后來他據(jù)竹簡與《魯論》同,看法發(fā)生了變化:“我們恐不能再堅信孔子曾認(rèn)真地‘學(xué)《易》’或十分地重視《周易》,而應(yīng)認(rèn)識到孔子與《易》即使有關(guān),這關(guān)系也一定是淡薄的。” 見王葆玹.今古文經(jīng)學(xué)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7. 36.

         

        [6] 程石泉先生認(rèn)為:“帛書《易》文之價值應(yīng)不居于《論語》之下,其可信度亦不應(yīng)低于《論語》。”楊慶中認(rèn)為,帛《易》的出土,已使《魯論》、《古論》之“加我數(shù)年”章的異文,顯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孔子曾經(jīng)讀易,已經(jīng)是不爭的史事。詳參楊慶中.周易經(jīng)傳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162-163.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