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宋立林】《孔子家語》與孔子易教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6-03-05 16:22:48
        標簽:
        宋立林

        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歷一九七八年生,山東夏津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F(xiàn)任職曲阜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會理事,山東曾子研究會副會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zhí)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孔門后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中國信仰》等。

         

        《孔子家語》與孔子易教

        作者:宋立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中國儒學》第8輯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廿七日丙戌

                   耶穌2016年3月5日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政治思想,一種以王道為理想、以教化為手段的政治思想。所謂“教化”,即政教風化,就是統(tǒng)治階層以德行或德義來感化、風化百姓,達到社會與政治的有序與和諧??鬃拥耐醯澜袒枷朐⒂趯Α傲?jīng)”的闡釋、傳授之中,即通常所說的“六經(jīng)(藝)之教”。作為“六經(jīng)(藝)之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易教”思想是指孔子通過繼承之前的“易教”傳統(tǒng),挖掘、發(fā)揮《易》中的“先王之道”和“德義”“遺教”,向弟子、統(tǒng)治階層闡發(fā)、宣揚,使之提升德行修養(yǎng)以教化百姓,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思想,其中包含對“易教”哲學根據(jù)、目的效果、方式的闡釋等各個方面。

         

        考察孔子“易教”思想,當然首先要將目光投向現(xiàn)存的大量“孔子《易》說”,它們是研究孔子“易教”思想的最為直接的文本。應當說,僅現(xiàn)在能看到的這些“孔子《易》說”也是非常豐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孔子“易教”決不能僅僅局限于明確的“孔子《易》說”,其實,在大量的先秦兩漢文獻,如《論語》、《孔子家語》、大小戴《禮記》以及《韓詩外傳》、《說苑》等書中還有大量的孔子“易教”思想的資料,只不過以較為隱諱的形式存在罷了。

         

        因此,關(guān)于孔子“易教”思想的資料大致應當包括兩大類:第一類,可以稱之為“顯性資料”,包括大量的孔子《易》說,主要保存在今、本《易傳》之中;第二類,可以稱之為“隱性資料”,即未明確標明是闡發(fā)“易教”思想的資料,主要是大量孔子遺說中的諸多資料。第一種較為明顯,第二種則需要仔細地甄辨和認真地梳理。

         

        《孔子家語》一書,所保存的孔子遺說最為豐富。但由于長期以來,該書被打成“鐵定的偽書”,致使其中的珍貴資料不為人所用,即使利用也不過作為研究魏晉時代王肅的文本。隨著大量出土文獻的面世,一些學者對此書重新進行了研究和整理,認為該書雖然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但該書絕非“偽書”,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寶貴文本。

         

        本人在研讀《家語》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書保留了大量孔子易教的材料,有顯性資料,也有隱性資料,對于理解孔子易教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茲就其中的若干記載試加分析。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七十二弟子解》中,明確記載著:“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特好《易》,孔子傳之,志焉?!边@與《史記》、《漢書》之記載可以相互印證。尤其說到商瞿“志焉”,志就是記的意思??组T傳有“易傳”,由此可以推知。另外,在《家語》中,孔子論易教的對象大都是弟子、國君。其中有子張、子夏、子貢等,文獻中有子夏傳經(jīng)的記載,子夏通易學,也可由此得以佐證。子貢與孔子談易,在帛書《要》篇有反映,在本書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子貢的態(tài)度。這對于了解孔門弟子易學傳流有一定的幫助。

         

        在《孔子家語》中,直接涉及孔子論《易》的資料,即我所謂的顯性資料有幾條。其中,《好生》篇有孔子“自筮其卦”的記載:

         

        孔子常(嘗)自筮其卦,得《賁》焉,愀然有不平之狀。子張進曰:“師聞卜者得《賁》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對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非正色之卦也。夫質(zhì)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zhì)有余,不受飾故也?!?/p>

         

        本段資料又見于《呂氏春秋·壹行》和《說苑·反質(zhì)》而文字稍異,此處記孔子“常(嘗)自筮其卦”,與帛書《要》的“吾百占而七十當”等材料可以相互印證,證明孔子確實晚而喜易。

         

        《賁》卦,通行本為第二十二卦,帛本為第十四卦。該卦涉及文質(zhì)關(guān)系,而此處孔子所論亦為文質(zhì)關(guān)系。一般來說,卜得《賁》卦乃是吉兆。《賁》卦辭說:“賁,亨,小利有攸往?!弊訌埧赡芗磽?jù)此而言。但孔子卻不以為然。他說:“以其離耶”,離,訓為麗、明、文。與質(zhì)相對。下文孔子說,“非正色之卦”,正是此意??鬃訉τ谖馁|(zhì)關(guān)系做過非常精彩的論述,見于《論語·雍也》:“文勝質(zhì)則史,質(zhì)勝文則野。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苯鹁胺枷壬吨芤兹狻芬詾?,此卦正是儒家論述文質(zhì)之道。《賁》卦講文飾,質(zhì)與文是一個對立面,而質(zhì)是主要的、基本的。質(zhì)而有文飾,方可亨通。但文不可太盛,否則就失去了根本的東西。此處,孔子以為《賁》非“正色之卦”,又說:“今得《賁》,非吾兆也?!薄顿S》卦乃文飾之卦,有離麗文采之象,孔子也許因此反省自身之文質(zhì),于是“有不平之色”,看來孔子對自己之反省是深刻的,基于這一番反省,他認為,質(zhì)是根本的,如果質(zhì)有余,可以不受文飾,正如丹漆、白玉一樣。自己文過于質(zhì),因此應當“反質(zhì)”(《說苑》即以反質(zhì)來作篇題,而該篇正以本材料為首。反,非反對之義。通返,返回、回歸之義。),這一認識,乃是孔子對于《易》的一番理解,與所見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也是可信的。

         

        另外,在《六本》有孔子論《損》《益》兩卦的記載:

         

        孔子讀易至于《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嘆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吾是以嘆也?!弊酉脑唬骸叭粍t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qū)W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于耳矣?!魣蛑翁煜轮唬q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自滿而極,亢意而不節(jié),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diào)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弊酉脑唬骸吧陶堉局?,而終身奉行焉?!?/p>

         

        孔子論《損》《益》的這段記載,亦見于《說苑》,在《敬慎》篇,在帛書易傳《要》篇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此處孔子向弟子講述損益之道。結(jié)合其他材料來看,這段記載是可信的??鬃哟颂幹饕撌龅氖菗p益的修身與為政之道。是典型的孔子思想,屬于孔子“易教”范疇。

         

        孔子從《易經(jīng)》的《損》《益》二卦,闡釋了為人、為政之道?!白該p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是其核心思想。主要表達了“戒滿”的觀念,這是自古以來中華先民圣王所一貫強調(diào)的。它可能源于根深蒂固的憂患意識,同時也來源于對“天道”的一種效法。“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天道貴變,從天道的“成而必變”,得出人道的“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的教訓??鬃訉⑺伎嫉穆淠_點放在了“政”,他以堯與夏桀作對比,提出保持政權(quán)的長久之道正在于統(tǒng)治者的“調(diào)其盈虛,不令自滿”。這正是孔子易教思想的特色所在,即雖然以《易》為切入點,但落腳點大都在于政治思想的發(fā)揮。

         

        與此段記載所論述的損益之道極為相近的是見于《三恕》的一段孔子論欹器的記載: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夫子問于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于坐側(cè)?!鳖欀^弟子曰:“試注水焉?!蹦俗⒅?,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嘆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這段記載同見于《荀子·宥坐》、《韓詩外傳》卷三、《淮南子·道應》和《說苑·敬慎》。孔子從觀物進而論道,所論仍是“戒滿”之道,“謙虛”之道。所著眼的仍是“明君之至誡”,“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是欹器的特點,同時也警示人們?nèi)说劳???鬃咏酉聛韺Α俺譂M之道”進行了進一步發(fā)揮:“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睆倪@幾句看來,所談論的對象乃是政治家,是君子。而《說苑》此處則作:“持滿之道,挹而損之?!焙笥凶勇穯枺骸皳p之有道乎?”孔子答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闇;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損而益之,故損;自損而終,故益。’”一段。與《家語》不同。而據(jù)《韓詩外傳》卷三,記有孔子的話:“德行寬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廣大者,守之以儉;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眾兵強者,守之以畏;聰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聞強記者,守之以淺。夫是之謂抑而損之。”與此同。但同時在《韓詩外傳》和《說苑》中都記載有周公訓誡伯禽的一段話:“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庇纱丝芍?,孔子所論,源自周公。而周公亦曰“吾聞”,可見此種思想在周公之前就已出現(xiàn),可謂源遠流長。同時,從欹器立于魯廟,并被作為宥坐之器來看,這種戒滿的意識確實自古便流傳著。從中所傳達的思想皆從政治著眼。孔子所關(guān)心關(guān)注的就是為人為政之道,尤其是為政之道。而這些思想又見于帛書《繆和》,應當都屬于孔子易教思想中表述“謙讓”之道的材料,可以統(tǒng)合觀之。

         

        在《家語》中,還有一段子夏論易和《山書》的材料,見于《執(zhí)轡》,這段資料同樣見于《大戴禮記》,記載稍有不同。劉彬先生對《執(zhí)轡》篇的這段資料進行過深入探討研究??梢詤⒖?。他指出,這段材料中蘊藏著古代易學象數(shù)學的珍貴資料。不過,這里我們注意的是,孔子、子貢對此的不同態(tài)度。

         

        在子夏講述完“《易》之生人及萬物”之后,問孔子是否正確??鬃诱f:“然。我昔聞諸老聃亦如汝之言?!辈]有進一步的發(fā)表看法??磥恚鬃訉Υ硕喂乓撞牧鲜鞘煜さ?。他曾經(jīng)從老子那里得到過??鬃拥幕卮穑磥硎峭膺@一說法的。但卻并不展開,則證明其關(guān)注的焦點并不在此。而子夏論山書的一段結(jié)尾,子貢對此評價說:“微則微矣,然則非治世之待也?!弊迂晫@樣的玄妙之論并不感興趣,甚至是反感的。《要》篇,子貢對孔子晚而好易,不能認同。此處與《要》篇所反映的情況是一樣的。從子貢的角度來說,他關(guān)注的是為政之道。那么孔子對于子貢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孔子僅有五個字的評價:“然。各其所能?!笨鬃訉ψ酉臒嶂杂谶@類玄學之論,并不完全否定。對子貢的話也表示贊同。我們結(jié)合其他材料,綜合來看,孔子應當是更傾向于子貢的看法的。但比子貢看得要遠。孔子關(guān)注《易》,更多的是希望從中找到為政的智慧,從天道中探求人道。

         

        對于天地人三才的重視,是《易傳》的核心思想之一。這在《家語》中也有表現(xiàn)。如《哀公問政》篇記孔子說:“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者,猶蒲盧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于得人?!边@在《禮記·中庸》中是不完整的。從天道出發(fā),探求人道,落腳點放在“為政”,是孔子易教思想的特點。

         

        以天道來解釋人道的思想,在《家語》的多處材料中都有表現(xiàn)。例如在《大婚解》中,當魯哀公向孔子詢問大婚時,孔子從天道的角度對大婚的重要性進行了闡釋。他說:“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婚,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當魯哀公接著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時,他說:“貴其不已也。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而能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很明顯,孔子關(guān)注天道,他指出了天道的特點:不已,不閉而能久,無為而物成,已成而明之。后面的三點是對第一點的深入和補充。正是天道的“自強不息”、“不已”的本性,才有后面的三個表現(xiàn)。而人道亦應如此。作為人君,就應當重視天道,效法天道,學會“不已”、“自強不息”。

         

        在《本命解》一篇中,孔子再次向魯哀公講述“性命之道”,孔子依然從天道的陰陽化合處入手予以闡釋。他說:“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化于陰陽,象形而發(fā)謂之生,化窮數(shù)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庇终f:“群生閑藏乎陰,而為化育之始,故圣人因時以合偶男女,窮天數(shù)也極?!薄澳凶诱?,任天道而長萬物者也?!诱?,順男子之教而長其理者也?!币蕴斓纴黻U釋人道之合法性、合理性。天道在孔子那里,是作為人道形上依據(jù)而受到重視的。

         

        這在《禮運》篇有更為清晰的闡述?!抖Y運》中,孔子向言游講述禮之產(chǎn)生與運行。他說:“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zhì),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薄胺蚨Y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p>

         

        “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一語正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墩撜Z》中“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也是同樣的意思。人道,尤其是以禮為核心的為政之道,都是效法天道而來,具有天然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這也就說明,孔子在天地人三才之中,是更為關(guān)注人道的。在《家語·六本》中記載孔子遇到榮聲期時,榮聲期對他說:“天生萬物,唯人為貴。”這雖然出自榮聲期之口,但也可以反映孔子的看法。因為這種觀念在孔子的其他的論述中,是清晰可見的。

         

        我們前面說過,孔子易教的落腳點還有如何為政的政治思想與為人的修身思想。這在《家語》中,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說明。

         

        在《困誓》中,記載孔子遭厄于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后終于脫困,免于厄之時,孔子說到:“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也。吾聞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憤厲志之始,于是乎在?”

         

        這里孔子乃是在借論《易經(jīng)·困卦》來闡釋自己的看法。何以見得?因為這段材料又見于《說苑》,類似的表述還見于帛書《繆和》。在《說苑·雜言》記為:“孔子曰:‘惡是何也?語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yī)?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人也。吾聞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湯困于呂,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殽,齊桓困于長勺,句踐困于會稽,晉文困于驪氏。夫困之為道,從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賢者獨知而難言之也?!兑住吩唬骸Ш嘭?,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ト怂c人難言信也?!倍诓瘯犊姾汀分?,則作“是故湯□□王,文王拘于條里,[秦繆公困]于殽,齊桓公辱于長勺,越王勾踐困于[會稽],晉文君困[于]驪氏。古古至今,伯王之君,未嘗困而能□□曰美惡不□□□也。夫困之為達也,亦猶□□□□□□其□□□□□□□□□□□□故《易》曰: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此]之謂也?!?/p>

         

        孔子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古代的圣王賢君,因此也可見其視野焦點所在。而對如何為人的修身思想也有闡述。如《顏淵》篇記載:

         

        顏回問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達于情性之理,通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原,若此可謂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若乃窮神知禮,德之盛也。”

         

        同樣是問“成人”,在《論語·憲問》中,孔子對子路的回答是: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吆伪厝唬恳娎剂x,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p>

         

        對比兩段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論語》中孔子對成人的解釋是形而下的、平實的,而《家語》中的解釋則是形上的。在《系辭上》有一段話: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以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仔細品味《家語》的孔子之語,與《系辭》的表述何其相似乃爾!再比如,《孔子家語·五儀》所記孔子論圣人:

         

        所謂圣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xié)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圣人也。

         

        自然使我們聯(lián)想到《乾文言》的一段話: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這兩段論述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并且在時間上也是吻合的?!段鍍x》所記為孔子答魯哀公之語,這已是孔子晚而歸魯之后的事了,此時的孔子對《易》已有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因此對“圣人”的理解也自然是深刻的,表現(xiàn)出更多的形上色彩。這些正是孔子晚而喜《易》之后,進行“易教”的記載,盡管其中并未提及一個“易”字。

         

        其實,論“成人”也好,論“圣人”也罷,都不僅僅局限在所謂“修身”的范疇里,而是與為政密切相關(guān)。毋寧說,從修身的本入手,來探討為政之道,恰恰是孔子的一貫之道。這在《大學》中反映的最為突出。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孔子何以如此重視“教化”,他之總結(jié)其“六經(jīng)之教”的思想,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xiàn)。在《家語·問玉》篇記載: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矣;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矣;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矣;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矣。

         

        又說:

         

        天有四時者,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吐納雷霆,流形庶物,無非教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有物將至,其兆必先。是故天地之教,與圣人相參。

         

        孔子論“易教”也好,論天地之教也罷,都是落腳在教上,這里的教,是教化之教。所謂教化,是一種政治思想。在孔子那里,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一種教化思想。不管是通過天道還是易道,孔子的目的,無非是從中汲取智慧,找到人道的依據(jù)?!墩摗匪浛鬃訉檎赖年U述,就可作為孔子從易經(jīng)的中道思想中所得出的政治智慧:“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于猛,猛則民殘,民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p>

         

        我曾經(jīng)指出:“綜合考察孔子的‘易教’思想,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落腳點和歸宿還在于人道,在于其道德的政治思想。天道,在孔子那里起到的作用是為其道德政治思想尋找形上根據(jù),為其王道思想提供合法性基礎,從中推衍出人道,這在大量的孔子易說中有充分體現(xiàn)。”“孔子的“易教”思想在本質(zhì)上,仍與其“六經(jīng)之教”的思想一致,是一種道德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王道教化的具體實現(xiàn)手段之一?!边@一結(jié)論,在《家語》一書所蘊含的孔子易教思想的分析中,仍然可以成立。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