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嚴(yán)思作者簡介:嚴(yán)思,哲學(xué)碩士,民間儒者。著有《中庸義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
《傳習(xí)錄》26條: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作者:嚴(yán)思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原載于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習(xí)會 網(wǎng)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十二日辛未
耶穌2016年2月19日
陽明先生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xué)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傳習(xí)錄》26條)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常人之“行”其實是“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陽明先生從知行合一高度說“知者行之始”,就是針對常人冥行妄作而因病用藥。陽明先生曰:“孔子無不知而作,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此是圣學(xué)真血脈路”。陽明先生以“致良知”來解《大學(xué)》“致知”,
“行”以“知”為“始”,此“知”為良知,那么“格物致知”之“行”即是致良知功夫,從自性上涵養(yǎng)擴充開來,孟子所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陽明先生曰:“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fā)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從自性上擴充開來,此“行”即是“道”,《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叭艚庀蚶飳で?,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陽明先生這句話可看做是對《中庸》“率性之謂道”一句的詮釋?!吨杏埂吩唬骸暗酪舱?,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半x”后面省略一個“性”字,“性”為“知”
(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道”為“行”,“道”不可須臾離“性”,其實這句也是在說“知行合一”。
常人冥行妄作,其結(jié)果是往而不返。所謂“行者知之成”,“行”落在“知”上,“行”為“知”之成,此句中心詞為“知”。其涵義是:“行”向外無論擴充多遠(yuǎn),都不離自性。明白了此理,就能把《中庸》15章“君子之道,辟如行遠(yuǎn)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與老子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區(qū)別開來。
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靶小弊糟挥谛?,則不餒,“行”轉(zhuǎn)化為“知”,或者說,“行”(道)須臾不離自性。常人之“行”由內(nèi)心發(fā)出而指向一物,以“力”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好像是沿著某條射線發(fā)射出去的一支箭,有一個作用的對象,往而不能返。而知行合一之“行”乃德性的整體性擴充(“道”為“德”之行),孟子曰:“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暗隆敝歇q如弓弦拉滿繃緊,彈力由內(nèi)向外不偏于任何一個方向,當(dāng)然,這只是孟子善巧方便而作出的一個比喻。
可以從孟子對養(yǎng)浩然之氣的一段論述來領(lǐng)會德性的涵養(yǎng)擴充。“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即“知者行之始”之義?!靶杏胁汇挥谛?,則餒矣”,則相當(dāng)于“行者知之成”。成者,終也,“行”為“知”之成,所謂“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是本體”。
大學(xué)之道從“明明德”擴充開來以至于“明明德于天下”,但“大人之學(xué)”之“大”不同于“多”,而是“致廣大而盡精微”。大學(xué)之道其實即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唯有“一貫”,才能為“大”,而“盡精微”就體現(xiàn)在“性”上。陽明先生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傳習(xí)錄》225條:“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此條陽明先生似乎是主張先“知”而后“行”,并且今日擴充到底,明日又?jǐn)U充到底,這與程朱主張“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以求豁然貫通的格物功夫又有何區(qū)別?劉蕺山先生認(rèn)為,“此是先生漸教,頓不廢漸”。但問題是,如果真是漸教,為什么陽明先生又以“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作總結(jié)呢?
“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需注意,從此句不僅要看到“知者行之始”(“知”轉(zhuǎn)化為“行”),還要讀出“行者知之成”(“行”轉(zhuǎn)化為“知”)?!皵U充到底”,即“行者知之成”之義,唯有擴充到底,才算是“誠”(不貳),孟子所謂“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陽明先生在《大學(xué)古本序》中說:“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實也”。“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有“始”有“終”,接近于《中庸》所謂“誠者物之終始”。在《大學(xué)》即相當(dāng)于從“物格知至”過渡到“意誠、心正”,“知”轉(zhuǎn)化為“行”,“行”又合于“知”,歸于“性”?!爸迸c“行”首尾相接、互為終始,此正是知行合一。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