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嚴思】大本之“中”與達道之“和”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6-05-19 11:49:03
        標簽:
        嚴思

        作者簡介:嚴思,哲學碩士,民間儒者。著有《中庸義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大本之“中”與達道之“和”

        作者:嚴思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微信公眾號”陽明書院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十二日庚子

                   耶穌2016年5月18日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一、未發(fā)之中與中節(jié)之和

         

        有人以未發(fā)為“性”,已發(fā)為“情”,“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是“發(fā)乎情,止乎禮”,這樣理解“中和”是偏頗的,不合本章義理脈絡。首章后一節(jié)言“中和”,乃上承前文“性”“道”與“獨”而來,我們應該去體會,子思為什么要分開說一個“未發(fā)”與“發(fā)”?其內(nèi)在義蘊是什么?

         

        下文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爸小奔热粸椤疤煜轮蟊尽保瑒t其無所不包、無處不在,既然無內(nèi)外之別,故無所謂“發(fā)”與“未發(fā)”。對于心性來說,未發(fā)不是先,不在內(nèi),已發(fā)不是后,也不向外,所謂“合外內(nèi)之道也”,所謂“至誠無息”。

         

        “發(fā)”的主語是“喜怒哀樂”,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都是受外物所牽引而產(chǎn)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承接前文“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拔窗l(fā)”即不見不顯,“中”通“獨”。陽明先生曰:“下面‘戒慎恐懼’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復其性之本體”。君子經(jīng)過慎獨功夫而由“教”入“道”,實現(xiàn)了“率性之謂道”,大本之“中”即是“性”,中節(jié)之“和”即是“道”。

         

        《中庸》之“喜怒哀樂”正是取自《大學》“修身在正其心”章:“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正心”章前面說忿懥等情緒,后面說視聽等感官,但從義理上看,都不過是說一個心物內(nèi)外。陽明先生曰:“修身是已發(fā)邊,正心是未發(fā)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這是以《中庸》解《大學》,后人研讀《中庸》則需要以《大學》為參照來解《中庸》。

         

        陽明先生解“正心”章:故欲修身在于體當自家心體,當令廓然大公,無有些子不正處。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發(fā)竅于耳,自無非禮之聽;發(fā)竅于口與四肢,自無非禮之言動: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傳習錄》317條)

         

        “心不在焉”即是“體當自家心體,當令廓然大公,無有些子不正處”,此心一“在”,即是逐外了,“不在”是向心體上“反”。《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相當于《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未發(fā)”即是表示已經(jīng)復其“性體”?!断缔o》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應該分別從“其靜也?!迸c“其動也直”來體會“未發(fā)”與“發(fā)”,“專”則無對,“直”則“無息”。

         

        復其“性體”,然后再“發(fā)”,乃由全體起大用,“發(fā)”也是“率性”,故不同于“見”與“顯”。“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則如陽明先生所謂:“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發(fā)竅于耳,自無非禮之聽”。

         

         

         

        二、天下之大本與達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句才可看做是對“中”“和”進行嚴格的定義?!爸小蹦颂煜轮蟊?,與《大學》“此謂誠于中,形于外”對比,可見《中庸》所謂“中”不是與“外”相對而言,此“中”無內(nèi)無外,“中”必然也“大”,相當于《大學》“明明德于天下”。

         

        “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發(fā)而皆中節(jié)”即是《中庸》2章所謂“君子而時中”,“時中”為“和”,這是從盡精微上說“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是從致廣大上說“和”,達者,大也?!洞髮W》由“正心”而開出修齊治平的事業(yè),《中庸》則體用合一,由“中”而直接說“和”,可謂“吾道一以貫之”,這不同于《大學》區(qū)分本末終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中庸》2章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正與“庸”字相對應,“庸”即“時”。又“時中”為“和”,故“和”與“庸”、“時”從義理上看是相通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與開篇首句“天命之謂性”呼應??鬃釉弧跋聦W而上達”,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天是人性之原,天命下貫為人之性,人能全得其性,就能上達天道,《中庸》22章所謂“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