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嚴思作者簡介:嚴思,哲學(xué)碩士,民間儒者。著有《中庸義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
《傳習(xí)錄》32條: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作者:嚴思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原載于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習(xí)會 網(wǎng)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廿四日癸未
耶穌2016年3月2日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1】;心外無理,心外無事【2】。
【1】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
朱子《大學(xué)章句》:“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
《朱子語類》卷十四:“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禪家則但以虛靈不昧者為性,而無以具眾理以之下事”。
《中庸》25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傳習(xí)錄》2條愛問:“‘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
【2】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傳習(xí)錄》3條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傳習(xí)錄》277條又曰:“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yīng)之是非為體”。
《傳習(xí)錄》288條:“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又曰:“是非兩字,是個大規(guī)矩,巧處則存乎其人”。
本條疏解:
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理乃心中本自具足,故朱子注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而窮其理”并非義襲而取之,陽明先生也說:“蓋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熬弑娎矶鴳?yīng)萬事者也”,“眾”與“萬”字對應(yīng),也不能算是支離。陽明先生說“眾理具而萬事出”,并以“心外無理,心外無事”作進一步詮釋。研讀此條,關(guān)鍵是體貼“應(yīng)”與“出”之間的不同意蘊。
“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如莊子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但心、物之間其實是“感”與“應(yīng)”之主從關(guān)系,只“應(yīng)”不“感”體現(xiàn)不出心之裁制主宰,如何能開物成務(wù)?《中庸》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陽明先生曰“眾理具而萬事出”即“誠者物之終始”之義,“心外無事”通“不誠無物”??鬃釉唬骸疤煜峦瑲w而殊涂,一致而百慮”。陽明先生曰:“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心為“誠”,為“同歸”、“一致”;“物”乃“殊涂”、“百慮”。
陽明先生為什么不說“具眾理而出萬事”,而說“眾理具而萬事出”?可以結(jié)合孟子所謂“由仁義行”與“行仁義”來體會其中的細微區(qū)別。“眾理具”與“心即理”“心外無理”相印證,說心具眾理,心、理猶二而言之。言“萬事出”不言“出萬事”,才體現(xiàn)出“心外無事”,其涵義即孔子所謂“天下同歸而殊涂”。萬事由此心而開出,但“心”始終為“事”之主宰,所謂“心無本體,功夫所至,即其本體”;“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陽明先生既曰“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又曰:“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yīng)之是非為體”。這正契合《中庸》所謂“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但后世學(xué)者卻只重視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如徐曰仁所言,“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
責(zé)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