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立林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歷一九七八年生,山東夏津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F(xiàn)任職曲阜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會理事,山東曾子研究會副會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zhí)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孔門后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中國信仰》等。 |
合稱“孔孟之道”是歷史誤會嗎?
作者:宋立林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解放日報》2009年9月7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日二月初七
耶穌2016年3月15日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干,在儒學史上有兩位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被尊為“至圣”的孔子和“亞圣”孟子。盡管孔子與孟子相隔百年,然而后世卻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稱他們的學說為“孔孟之道”,來代指儒學。
與孔子不同,孟子生活的時代已是戰(zhàn)國中期。其時,周天子已徹底失去了權威,諸侯之間連年戰(zhàn)爭,社會板蕩,民不聊生。而思想界卻異?;钴S,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形成。孟子生活的鄒,地接魯國,自然更易受到儒學的影響。孟子受業(yè)于孔子的裔孫子思之門人,接受了儒家思想。他私淑孔子,對孔子十分推崇,曾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彼麑⒖鬃幼馂椤笆ブ畷r者”。其一生以維護和弘揚“孔子之道”為己任,他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對于當時盛行的“楊墨”之說進行了激烈批判。他繼承發(fā)展了孔子學說,影響深遠??v觀孟子一生,他和孔子的生命軌跡有諸多相似之處,早年求學,后周游列國,以求用世,但以失敗告終。晚年退而著述,與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p>
眾所周知,孔子是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鬃尤ナ篮?,“儒分為八”,其中便有“孟氏之儒”。戰(zhàn)國時期,孔子后學出現(xiàn)分化,這種分化乃是儒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其實質是儒家學說的發(fā)展與深化。不過在戰(zhàn)國時代,“唯孟子、荀卿守其所習”,成為影響最大的儒學大師。但是,中唐以前,孟子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官方也一直以“周孔”或“孔顏”并稱來代表儒學正宗。隨著學術思想的轉變,唐宋之際新儒學興起,經過韓愈、二程尤其是朱熹的表彰,孟子的地位也愈益提升,《孟子》由子書升格為“經”,孟子也先后被宋元官方追封為“鄒國公”,尊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這便是學者艷稱的“孟子升格運動”。隨著孟子的升格,“孔孟”合稱也代替“周孔”、“孔顏”的說法,成為儒家道統(tǒng)的核心。此時,“孔—曾—思—孟”的儒家道統(tǒng)譜系也得以確立,此后數(shù)百年,“孔孟”成為儒家的正統(tǒng),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
孔孟之所以合稱,有多種原因和必然性。舉其大端,第一,孔孟合稱是儒家內部學術轉向的產物。由漢學向宋學的轉變,直接導致了孟子的地位的提升。孟子思想中的思辨性、理論性,切合了唐宋之后儒學應對佛道挑戰(zhàn)的需要,自然日益受到重視。經過宋明理學家的不斷推崇和詮釋,“孔孟之道”越來越被視為一個整體。第二,孔子與孟子之間確乎存在著思想的一致性??鬃又畬W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蘊含著不同的發(fā)展路向??组T后學往往各得一端,但相較而言,孟子更能得孔學要領。孔子的學說包涵仁、禮兩大內容,尤以仁學為重。而孟子恰恰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使孔子學說進一步理論化、系統(tǒng)化,在思想的理論深度上發(fā)展了儒學,由仁學進而提出“仁政”,在人性論上明確擎起“性善論”的大旗。另外,在修養(yǎng)工夫論、人格境界論等方面都對孔學有所推進和延展。
當然,孔孟之間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差異,這突出表現(xiàn)在二者性格氣質的巨大反差上。孔子主張“訥于言”,孟子恰恰能言善辯;孔子尊君,孟子則勇于批判君主;孔子行事中庸守禮,孟子則率性而為。因此可以說,孔子博大,孟子精深;孔子溫和,孟子激揚;孔子中庸,孟子偏激。正如二程所言:“仲尼,無所不包……孟子則露其才,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孟子,泰山巖巖之氣象也?!?/p>
孔孟之間的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差異,其實很易理解:首先,人的性格與氣質,都是先天與后天綜合影響而成的,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不止孔孟,其實在孔門之中,孔子的弟子各個性格鮮明。而正是這種“無所不包”的多元格局,成就了儒學的博大精深。其次,二人的氣質乃至思想差異更多是時代不同造成的。他們面臨著不同的時代課題。雖然我們習慣于“春秋戰(zhàn)國”的說法,但是其間卻有甚大的差別??鬃訒r代,天子雖然式微,但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尊重,諸侯爭霸還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但到了戰(zhàn)國中期,天子已完全喪失權威,諸侯戰(zhàn)爭更加白熱化,利益爭奪更為公開、露骨。戰(zhàn)國中期的現(xiàn)實,早已不允許孟子循循守禮,企圖通過諸侯的“尊王”、“守禮”來挽救禮崩樂壞的局面,實現(xiàn)仁政??梢栽囅耄偃缈鬃由钤诿献拥臅r代,他所表現(xiàn)的生命形態(tài)也許就不會與孟子有如此大的差異。至于孔子是否會喜歡孟子的問題,似乎稍嫌無聊,可置不論。
盡管孟子與孔子在性格、氣質乃至思想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但這種氣質差別并非本質的,并不妨礙二人在思想上的密切關聯(lián)。歷史地看,就對儒學乃至中國思想文化產生的影響而言,孔孟當推為魁首。盡管后世孔孟合稱,以“孔孟之道”來指稱儒學,但是,幾乎很少有學者完全無視二者的區(qū)別。朱熹就曾直言:“孟子教人多言理義大體,孔子則就切實做功夫處教人?!笨梢娺B朱夫子也十分正視二者的理論風格之不同。思想家的價值正在于其獨創(chuàng)性。如果孟子完全同于孔子,——假設可能的話,——那么孟子存在的價值就失掉了,后世也便不會有什么“孔孟之道”的說法了。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新書】《閩學研究十年錄》出版暨目錄簡介
【下一篇】【吳笑非】周禮學名著與重要流派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