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強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歷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F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詩學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魏晉風流》《驚艷臺灣》《世說學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余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
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 ——《《論語新識?學而篇》第一章
作者:劉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二丁未
耶穌2016年9月22日
1.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④?”
【今注】
①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② 學:覺也;效也。時,按時;時常。習,實習;踐行。說(yuè):通“悅”,喜悅。
③ 朋:朋友。這里指來學之弟子?!抖Y記》鄭玄注:“同門曰朋,同志曰友?!睒罚嚎鞓贰?/p>
④ 慍(yùn):怒;生氣?!墩撜Z》中,君子有兩義:一指有位者,一指成德者。這里指后者。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和道理,并能將其時時實習和踐行,不也很開心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與切磋與講習,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惱怒生氣,不也是君子應有的修養(yǎng)嗎?”
【今讀】
此乃《論語》開篇第一章,實為全書總綱??鬃又畬W,無遠弗屆,若得登堂入室,其必由學。孔子之學,既是悅樂之學,關乎生命之總體幸福;又是君子之學,關乎進德修業(yè)之內在超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是“學習”一詞的來處?!皩W”有二義:一為“覺”,良知善性,本心自具,啟發(fā)覺悟,非學莫辦,所謂“先知知后知,先覺覺后覺”也;一為“效”,模仿效法,是一切學問之始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謂“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也?!傲暋?,正體字作“習”,是一會意字,《說文解字》(下稱《說文》)稱:“習,數飛也?!薄抖Y記·月令》:“季夏之月,……鷹乃學習。”元戴侗《六書故?動物》:“習,鳥肄飛也。……引之則凡數數扇闔者,皆謂之習?!蔽鲿x詩人左思《詠史》詩云:“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睋丝芍?,“習”之本義為“飛翔”,引申為對所聞之知與所明之理的躬行實踐,即學以致用、學而不厭、反復不已、自強不息之意,并非通常所謂對所學知識的機械式“溫習”、“復習”。
如說“學”乃關乎“知”,“習”則關乎“行”。孔子此言,又可理解為:“知而能行之,不亦說乎!”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在此已見端倪。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一體,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保ā秱髁曚洝罚Q言之,行其所知,才是真知,否則不過是“紙上談兵”的“為人之學”罷了。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名“知行”,后改為“行知”,蓋亦深憂一般學者重于求知而輕于踐行之弊?!皩W”之不難,“行”之不易,知而能行,知行合一,才是真學問,方得大愉悅,才能好學而不厭,樂此而不疲。
錢穆先生回顧其治學生涯說:“我只是一路抹黑,在抹黑中漸逢光明。所謂光明,只是我心中感到一點喜悅處。因有喜悅,自易邁進。因有邁進,更感喜悅。如此循環(huán)不已,我不敢認為自己對學問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學海中,覓得了我自己,回歸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處?!贝苏婵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最佳注腳。可惜今人不解圣意,以為“學”乃純?yōu)榍笾?,“習”即反復“溫習”,抽離了學問本身所蘊含的學在己身、道在行中的實踐意義,故而使學習過程偏重于“記問”、“作業(yè)”,使學習目的執(zhí)著于“考試”、“求職”,求知與行道兩不相關,自然失去學習的快樂。今之學童“苦學”日久,由“厭學”以至于“廢學”,甚至高考前撕書燒書,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陸游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逼渌怪^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二字,古本亦有作“朋友”、“友朋”者,均可通?!芭笥选倍挚刹痖_解,如舊注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庇帧抖Y記·曲禮上》:“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惫蚀恕芭蟆弊?,可作慕名來學的“朋輩”、“同儕”解,猶今所謂“同窗共學”之學友。何以“有朋自遠方來”而能“樂”之?其“樂”何來?竊以為其樂有三:朋友或師弟子之關系,不同于血緣親族,前者以道義合,后者以親情合;有朋自遠方來,足證“德不孤,必有鄰”、“道不遠人”,此一樂也。古代交通不便,“道阻且長”,必是近者先悅,而后遠者始來,孔子門下三千弟子,通六藝者七十余,正孟子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二樂也。又,《禮記·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蓖绬枌W,貴在切磋琢磨,疑義與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不如此則不能“博文而約禮”、“下學而上達”,此三樂也。
今按:孔子此言,放在“開學典禮”上致辭最佳,前一句談“樂學”,頗有“勵志”之效;后一句談“樂教”,隱含“自勉”之意。良師循循善誘如此,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前兩句談學習、朋友之道,此句則話鋒一轉,專論君子修道成德之境界。“君子”一詞,本指“君王之子”,即在位有爵之人;孔子則賦予“君子”以道德內涵,使“君子”成為一高于世俗爵位之理想人格?!渡袝匪^“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更是徹底消解了“君子”的政治意味,而成為道德人格之高標懿范。故孔子之學,亦可謂君子之學。是君子則必須修身,欲修身則必先修心?!安粦C”,不是勉力為之的“喜怒不形于色”,而是一種心性修養(yǎng)的工夫和境界,與顏回的“不遷怒”差可仿佛,其最高境界也即夫子六十歲達到的“耳順”之境?!安粦C”,正是在“君子之道”上反復“時習之”的必然結果。
“人不知而不慍”,點明人我關系之互相對待,首先要講“恕”道??鬃映缟小盀榧褐畬W”,為己之學但求在己,不欲人知,不假外求。他人不知,絲毫不妨礙自己之精進,而自己不知別人,則須捫心自問。故本篇末尾一章孔子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贝祟惐硎觥墩撜Z》中反復出現,無非告誡世人,在處理人我關系時,要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原則,互為表里,如出一轍??鬃又阅茏龅健安辉固欤挥热恕?,關鍵處在此。其次,“人不知而不慍”亦暗示人我關系更要講“中道”?!吨杏埂吩疲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慍”者,怒也;“不慍”即“不怒”。怒是人類情欲之極端狀態(tài),“人不知”而“我不慍”,正是情感表達“發(fā)而皆中節(jié)”之“中和”狀態(tài),故亦合乎“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這是君子人格修養(yǎng)工夫的難得境界。
本章三句看似了不相關,實則牽一發(fā)動全身?!吨芤住は髠鳌吩疲骸熬右耘笥阎v習?!闭每砂堰@三句貫穿起來。蓋君子之道,其必由學,“學而時習”,即“博學”而“篤行”,唯有學在己身,知行合一,方可進德修業(yè),成為君子。君子成德之后,必有影響,含章內映,潛德流光,故能引來朋輩同道,相與切磋,講習不倦。又因人之求學,資質各異,進路不同,淺深有別,故君子面對質疑、誤解、非議甚至毀謗時,要能坦然臨之,淡然處之,煥然釋之?!叭瞬恢粦C”,實即是從消極一面承接和回應“學而時習”之“悅”與“有朋遠來”之“樂”。從“悅”、“樂”到“不慍”,無不關涉人之情感與心性,故孔子之學,不妨可謂之“生命悅樂之學”。有了這份悅樂,人才能心安理得,安身立命,允執(zhí)厥中,與時偕行。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