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無偏無囿,全體大用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初一日丙辰
耶穌2016年10月1日
或說:“儒佛道一落家字,即遠道矣。道本一也,用三而已。道猶流水也,焉能家之,焉能分而派之斷而裂之?是不知道也?!钡酪挥萌龥]錯,然對道體的認證,三家也存在難以調(diào)和的原則性差別。不儒不佛不道,自以為超越儒佛道。這是典型的雜家的說法。
雜家原是戰(zhàn)國末至漢初的一個學派,號稱“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其特點是博采諸子百家之說,思想龐雜而缺乏頭腦,被《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著作以戰(zhàn)國《尸子》、秦代《呂氏春秋》、西漢《淮南子》為代表,分別為商鞅門客尸佼、秦相呂不韋和淮南王劉安招集門客所集,,
雜家出于道家,兩家關(guān)系密切,最為近似。江瑔說:
“其得道家之正傳,而所得于道家亦較諸家唯獨多者,則惟雜家。蓋雜家者道家之宗子,而諸家皆道家之旁支也。惟其學雖本于道家,而亦旁通博綜,更兼采儒墨名法之說:故世名之曰雜家。此不過采諸家之說以浚其流,以見王道之無不貫;而其歸宿固仍在道家也?!保ā蹲x子卮言·論道家為百家所從出章》)
這段話除了“諸家皆道家之旁支”這一句,其它都說得對。
雜家和佛道兩家都自以為比儒家高明,認為儒家義理有局限。或說:“孔子不恥下問,能者為師,廣采博納,始得大體,豈以儒家自囿?”我的回答是,儒者人之需,仁者人之本。歸本于儒就是歸本于仁,仁道廣大,仁宅義路,不能說以仁義自囿??鬃硬W審問,慎思明辨,得乎大體;得乎大體、大本確立之后,更加不恥下問,能者為師,廣采博納。
得乎道體之全,自然不偏不倚。百家各有所偏,唯儒家無偏??鬃诱f:“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雍也》)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
得乎道體之全,自然盡精微而至廣大。諸子各有所囿,唯儒家無囿。《易經(jīng)系辭上》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庇终f:“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庇终f:“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币捉?jīng)是中華經(jīng)王,儒家圣經(jīng),易道即孔孟之道。譏笑儒家“囿于儒”,自詡不為儒家所囿,無異于自以為比易理更廣大,比易經(jīng)更高明。
或問所有國學濃縮成三個字,是什么?或謂平常心,或謂觀自在,都沒錯,然不夠中肯。我拈出《易經(jīng)》乾卦大象辭“天行健”三個字。我認為這才是國學綱中之綱,第一綱要。國學以儒學為主統(tǒng),儒學以《易經(jīng)》為經(jīng)王,《易經(jīng)》以乾元為道體,天道健動,至誠不息。得此即是得乎道,執(zhí)住了宇宙生命之大象。
天道即天命之性。對此天性,儒佛道三家都證到了,唯所證有所不同耳。佛家歸宗于空寂,道家側(cè)重于虛靜,所得之道皆有坤元的特征。唯儒家以乾為主,乾坤并建,動靜合一,健動為主。
或問:道虛佛寂,天行健焉能涵蓋兩家?答:乾元健動,然動中有靜有“寂然不動”;坤元柔靜,然柔中有剛,靜中有動。坤文言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老子說“道生之”,禪宗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虛寂中不乏“生動性”。天行健三字抓住了佛道的部分特征。
坤元不能代表乾元。道家抓住坤元,雖然高明,未能徹法源底。道家排斥儒家,對詩書禮樂春秋諸經(jīng)都不認同,唯尊易經(jīng),故以“天行健”三字涵蓋國學,道家未必認同,或也不好反對。道家尊易而未得易理之全。其所得者,坤元之道也,故倡導虛靜,言行陰柔??涤袨檎f老子“偷得易經(jīng)半部”,可謂一針見血。
《莊子天下篇》概嘆:“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笔獠恢鬃幼媸鰣蛩?,憲章文武,編撰六經(jīng),集儒家之大成,得古人之大體。道家不識大體,不明內(nèi)圣外王之道,妄論孔子和儒學,對于道術(shù)之分裂,難辭其咎也。
對于“性與天道”,儒佛道都見到了,但所見有別。好有一比,儒佛道都見到了一個美女,但由于角度不同,關(guān)于此女的身體特征和見識她的路徑方法,所說不一樣。道家見的是背影,側(cè)重于陰;佛教見的是側(cè)影,側(cè)重于空。儒家見的是正面,生生不息新新不已。
易經(jīng)乾坤并建,仿佛二元,其實仍是一元論,坤元歸乾元統(tǒng)帥,乾元可以代表坤元人元,乾在自有坤。儒家抓住乾元,就抓住了陽陰、剛?cè)帷屿o合而為一的全體。張載說:“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而通。”(《張子正蒙》)全體自有大用。儒家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內(nèi)圣外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放之四海而皆準,推之萬世而不悖。
得乎全體,自有大用,但不排斥其它正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币着c天地準,儒與天地準,自能從善如流,海納百川。
或問:“是否有這個可能,儒道同治可豐沛?”答:可以。我主張一主三輔:以儒家為主統(tǒng),以佛道和自由主義為輔統(tǒng)。儒家得天道、執(zhí)大象之全,全體大用,故堯舜禹夏商周沒有道家的時代,王道平平,盛世多多。但其它學說出現(xiàn)之后,儒家自當擇善而從,為我所用。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