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宗來作者簡介:趙宗來,男,生于西歷一九六四年,字承易,號云塵子,山東高唐人?,F任濟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
執(zhí)筆人:趙宗來(云塵子)
以下內容是西元2006年4月9日答《新快報》記者蘇少鑫先生的內容。蘇先生說,因為受版面限制,發(fā)表時刪除了近一半的內容。今發(fā)表全部內容如下:
首先感謝《新快報》能夠給我們這么一個機會,使我們能表達一下我們的觀點。我代表華夏復興論壇管理層人員,對記者所給出的提綱中的問題逐一加以闡述,歡迎大家交流討論、批評指正。
1、趙老師,我們的話題首先從華夏復興論壇對《施》劇的觀點聲明談起,那么,作為執(zhí)筆人,華夏復興論壇發(fā)表這個聲明的主要目的和意義是什么?
記者所說的《聲明》是華夏復興論壇的管理層人員討論,吸納眾網友觀點,由本人執(zhí)筆,再經討論修訂之后而發(fā)表的。以下發(fā)言也是共同交流討論后確定。我們發(fā)表《聲明》的目的,用一句話來可以概括為:講理、弘道,不駁斥、貶低別人。具體來說,可歸納為以下幾條:第一,希望政府、儒學界同仁和社會人士認識到實用主義的危害。第二,闡明反對把失去氣節(jié)的施瑯塑造為英雄而予以歌頌的做法。第三,提倡儒學界的同道能夠依據儒學基本原則、民族文化以及做人的根本原則來看問題。第四,希望以此來使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多一點理性思考,而不至于過多地憤激。第五,期望陳先生能夠反思一下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是否符合儒學、華夏文化的基本原則,是否有利于華夏民族以及人類的長遠利益。
2、如果從一個儒學學者的角度來看待這次爭論,您認為造成爭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莊子•天下篇》中的說法可以直接用來解釋這個問題:“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边@場爭論的表面原因是《施瑯》一劇的播映引起的對施瑯如何評價的問題,較深層的原因是對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標準比較混亂的問題,根本原因則在于華夏文化中節(jié)義廉恥等觀念是否需要堅持的問題。至于對民族、漢服等問題的爭論則是由此而必然引發(fā)出來的。
3、正如您所看到的,現在輿論的矛頭主要是針對當初《施》劇的倡議人陳明,作為同道,您是怎么看待陳明在這件事情上的表現的?您覺得輿論對陳明的質疑是否合情合理?
我們認為,立志于弘揚華夏文化的朋友,都是同道。在儒學同道中,又分為儒學奉行者(以下簡稱“儒者”)和儒學研究者(以下簡稱“學者”)兩類:儒者力求以儒學原則指導自己言行,力求品行、學識、志向方面符合儒學原則;學者把儒學作為外在的研究對象,不一定奉行儒學原則。作為華夏文化方面的同道,我們敬佩陳先生當初在弘揚華夏文化方面的艱苦努力。但依誠正原則,我們不得不說,陳先生要對統(tǒng)一中國做點事,其初衷雖好,但出發(fā)點好不等于效果必然好,甚至有可能相反;倡議拍攝《施》劇的動機之中,夾雜著商業(yè)性的功利目的,反映出實用主義的觀念;“即用見體”指導思想和“影射”方法,與他想要達到的效果恐怕是背道而馳的。
不管陳先生是否把自己看作儒者,大眾媒體上卻常把他看作儒者。儒學不是由孔子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式的“集大成”,因而是華夏文化的原則,它對儒者與學者都適用,也適用于所有人,因為它是道德修養(yǎng)的體現。按儒學原則,一個人應該“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孔子說“駟不及舌”,又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所以,注重言行的審慎更為重要。從輿論上來說,大家對陳先生的評論情況比較復雜,其中有很多是富有啟發(fā)性的理性探討,有富于愛國熱情和正義感的慷慨陳辭,當然也有憤激之言,但這也是合理反應。對某些過激言論和人格攻擊, 我們也反對。
4、在去年的“鄭家棟事件”中,儒學聯(lián)合論壇也曾發(fā)表聲明澄清表示鄭家棟事件純屬個人行為。而現在我們也已經明顯可以看到,輿論的矛頭已經逸出個體,直指儒學。華夏復興論壇在這個時刻發(fā)表這份觀點聲明,是否有與陳明的倡議和立場劃清界線的意味?
我們認為鄭家棟先生屬于學者,不屬于儒者,而且是學者中的個案,不足以代表學者全部。陳先生雖然也是學者,但倡導拍攝《施》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與鄭先生的問題又有本質區(qū)別:這是陳先生一時的行為,動機是好的,非違法行為,只是指導思想和方法的不妥;陳先生是學者之中的一個,“即用見體”是他個人提出的理論,不能代表學者全部,更不能代表整個儒學界。我們認為,輿論的矛頭“逸出個體,直指儒學”是不合適的。
我們無意于劃清界限,只是闡明我們自己的觀點,在觀點闡明之后,觀點的同異讀者自然明了,不需要有意劃清界限;即使我們所說的儒者與學者也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更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互補關系、交叉關系。我們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但只對觀點而不對具體人。我們期望儒學界同道能夠越來越多,和而不同,躬行踐履。學者在理論上梳理、闡發(fā)儒學是必要的,學者將儒學原則落實到言行之中,更是必要的。只有兩者互相團結,互相促進,才能有效地促成儒學的復興,促成華夏文化的復興。
5、有評論認為,關于《施》劇的爭論已經引發(fā)了繼去年鄭家棟事件以來的第二次儒學信任危機,現在發(fā)表聲明表明立場,是否會造成儒學內部分歧的加???這種加劇是否會造成資源的內耗?
我們不同意鄭家棟事件和此次的事件看做是“儒學信任的危機”。兩者并非“儒學”的“危機”,而只能說是鄭先生名譽的“危機”,只能說是“即用見體”理論的“危機”。從華夏復興論壇與儒學聯(lián)合論壇的關系來看,共同的志愿決定了榮辱與共的關系。華夏復興論壇主張“弘揚儒學,光大禮教,復興華夏文明”,儒學聯(lián)合論壇主張“儒家情懷,儒學理念,儒教事業(yè)。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打造中國最好的學術思想論壇”,論壇的宗旨是一致的;儒學聯(lián)合論壇的合作者中,“當代儒學網”的“儒商論壇”設在華夏復興,“洙泗之聲論壇”的創(chuàng)辦者是華夏復興的管理員之一;管理員、版主和網友,大都穿梭于兩論壇之間,互通信息,互相支持;我們的《聲明》,儒學聯(lián)合論壇的版主中也有支持者。所以,我們不同意“儒學內部的分歧”這個說法,這只是儒學界的觀點不同的體現,只是對儒學是非標準的探討。這樣的討論交流,能夠更有益于儒學的未來。
儒者與學者的共同對象是儒學,都應尊重儒學的基本原則,否則,必然不利于儒學,不符合學術要求。觀點有分歧,儒者理應按儒學原則來對待。發(fā)現同道或朋友中有違背儒學原則的情況,不能不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使儒學不至于偏離其根本原則。發(fā)現了問題而不提出來,是對同道或朋友的不忠誠,是對儒學的不忠誠。我們在《聲明》中說得很清楚:“本聲明非倡儒學派系之爭,非倡華夏族群之爭。就華夏民族而言,乃是倡導華夏文化之復興。就人類長久利益而言,乃是倡導人類之文明。愿與所有華夏子民共勉之。” 儒學內部分歧的加劇,絕不是儒學之福,而是儒學之禍;儒學資源的內耗,必然影響華夏文化的復興,乃至影響華夏的復興。
6、在儒學處于弱勢的現狀下,因為各種事件的爭論使原來共識下的差異逐漸顯現為差異中的共識,它對于復興儒學的道路會造成什么樣的不良影響?
儒學經過清朝執(zhí)政者的歪曲利用,又經過百余年的反傳統(tǒng)思潮之后,現在確實處于弱勢,但我們相信,數千年傳承的華夏文化不會消亡?!肮沧R下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只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就可以了。至于“差異中的共識”,如果這種“共識”符合儒學的根本原則,那是儒學的好事,沒有什么不良影響;如果不符合儒學的根本原則,那么,我們所復興的“儒學”就不可能是“儒學”了,更不能說對復興儒學產生不良影響。
7、在評價施瑯以及滿清問題上,陳明認為倡導《施》劇正是他即用見體理論的實際運用。您是怎么看待他的這一說法的?有人由此認為他是“偽儒”,您怎么看?
陳明先生認為此劇“正是他即用見體理論的實際應用”,我們雖然不愿意說,但不能不說這種實際應用的危害很大,因為“即用見體”理論本身就隱藏著危險性,一切唯我所用,必然導致實用主義。講究實用不是錯誤,成為“實用主義”便會成為危害;按實用主義來對待儒學以及華夏文化,所失去的是儒學以及華夏文化的根本原則。就《施》劇來說,為了用來說明統(tǒng)一中國的重要性,就把失去氣節(jié)的施瑯塑造成“大英雄”加以歌頌,危害到《大學》中的“修身”之本,否定的是“威武不能屈”的氣節(jié);為了影射現實就把滿清政權塑造成正面形象,那么,滿清入關時的屠殺平民百姓、入關后的文字獄造成的奴化教育就都被淡化甚至忽略了,這樣評價滿清不符合學術規(guī)范,不符合儒學原則,不符合華夏文化的基本原則。
如果說陳先生是學者,那么,不一定贊同和奉行所研究的對象,因此,研究儒學的學者本人不一定是“儒者”,那么,只存在著研究觀點是否可取的問題,不存在是否“偽儒”的問題。對儒者和學者不加區(qū)分,要求研究者也必須奉行所研究的對象是不合適的。如果陳先生認為自己是儒者,那么,我們尊重其人格,從其動機來說,并非有意危害儒學,也不是借儒學之名而招搖撞騙,所以,也不該以“偽儒”之名加之。我們只想根據事實,說“即用見體”的理論與歌頌施瑯這一觀點與儒學基本原則不相符,甚至是背離的。
8、由一部電視連續(xù)劇而引發(fā)一場思想交鋒,由倡導一部劇本而備受非議甚至引發(fā)所謂的對儒學的信任危機,您認為這種現象正常嗎?為什么?
我們在《聲明》之中說:“一人之思想,一時之風氣,由來漸矣,非一時之所成,故亦難一時而變之。”“《施瑯》一劇之出現,本一小事,而此小事已可見華夏文化處境之可嘆?!币驗椤凹从靡婓w”是陳先生多年思考的結果,并認為“絕對正確”,所以才“理直氣壯”地“實際應用”。實用主義見效會很快,但其副作用、所潛伏的危機非常大。秦朝奉行實用主義,一時間很有實效,但兩代而亡,原因雖多,但不能不說與實用主義有關??纯础洞髮W》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就能知道修身是立人之本;看看《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能知道“道”之“體”不是需要我們“建”,而是需要我們去悟去傳去遵守;看看《論語》的“學而時習之”就能知道要把天道、地道、人道貫通起來并落實到實踐之中是儒學的關鍵;看看《孟子》的“何必曰利”就能知道有義必然會有利,但有利不一定會符合義。能夠理解四書中的開篇所講的內容,就不會有“即用見體”之說,就不會導致實用主義;如果說能理解“六經”中《周易》的“元亨利貞”和《春秋》中的“元年春王正月”的內容,就更不會如此了。
追溯遠源,可以說,清朝好像尊崇儒學,實則已把儒學的陽剛精神消除,使官員、文人、百姓只能做“順民”,由此而為華夏民族埋下了巨大隱患。西方列強侵入國門之后,愛國志士把禍患的根源歸罪于清朝宣傳的假“儒學”,進而懷疑、否定清朝以前的儒學;為了救國圖存而引進西方文化,對儒學以及華夏文化帶來了極大沖擊,文革的浩劫又使儒學雪上加霜。向西方列強割地賠款,多年戰(zhàn)亂,文革浩劫,使我國經濟遭到慘重破壞,在此情況下,我們有了改革開放,短短20年時間,我們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但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要兩手一起抓,兩手都要硬”本來是要避免信仰危機,避免獨重經濟建設,但實際操作中,并未完全落實。五四之后使我們失去的是對華夏文化的信仰,改革開放以來減弱的是剛剛建立不久的新信仰,所以,我們現在處在信仰的混亂之中、迷茫之中。在此情況下,由《施》劇為導火索而使各種觀點都暴露了出來,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執(zhí)政黨,涉及到國家,也涉及到民族,因此,我們政府現在開始注意這個問題,因此而有了各種探索:“保持先進性教育”,無非是要達到使黨員“自正”而后“正人”的目的;“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目的是為了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了政府對華夏傳統(tǒng)文化——儒學的重視,但是,我們也想要說明,假如對儒學采取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那么,千古所傳的儒學就有可能成為被政治利用的工具甚至附庸,這樣,從表面開來是對儒學的重視,實際上卻是對儒學的危害;表面看來是對儒學的危害,實際上受害更大的是執(zhí)政黨、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這就是我們的《聲明》以“實用主義不能不防,千古是非不可擾亂”為標題的出發(fā)點。華夏復興論壇是民間儒者交流學習的平臺,我們期望著民族的興旺發(fā)達,期望著國泰民安,因此,我們發(fā)出我們的聲音,期望著能起到提供借鑒的作用。
個人簡歷:
趙宗來(1964—— ),字承易,號云塵子,山東高唐人。1985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1989年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班結業(yè),現任濟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開設《中國古代文學》、《經學概論》、《周易與中國文化》等課程。業(yè)余時間擔任華夏復興論壇管理員,致力于現實和網絡上的讀經以及復興儒學事業(yè),近兩年來擔任《秋雁南回文學社區(qū)•國學探討》等七八個國學論壇的版主。
華夏復興網站簡介:
華夏復興論壇由李光偉(信而好古)先生創(chuàng)建于西元2004年1月3日,截止到2006年4與9日,已有管理員4人,注冊會員8166人,已成為國內外儒學奉行者、研究者愛好者的重要交流平臺之一。論壇宗旨是:“弘揚儒學,光大禮教,復興華夏文明”。提倡以學習儒學經典為前提,重視身體力行,團結儒學同道,復興華夏文化,重視文化信仰。設有興儒書院(包括童蒙養(yǎng)正、經典講堂)、華夏文明(儒學論壇、禮樂服制、歷史研究、諸子百家、文辭詩賦、金石書畫)、其命維新(華夏之聲、儒商論壇、文獻資料)、網絡儒林(網絡直通、儒林會堂、華文學會、興文協(xié)會、平和書院、普融雅集、明德學堂、內部議事)版塊。從2005年春季開始,每年春季和秋季依照自愿、自費、真誠的原則,會集各地儒學人士,各舉行一次民間祭祀孔子活動,該活動悉遵華夏禮制、身著華夏衣冠。與此活動同時成功舉行了幾次儒學會講活動。該論壇的很多會員正在為華夏文化的復興而努力著,或者進行讀經教育,或者進行網絡宣傳,或者主持禮儀活動,或者學習經典。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任重道遠,非一人一時可畢其功。竭誠歡迎天下一切信奉儒學之同道、熱愛中國文化之朋友前來加盟。讓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為實現儒學復興、華夏文化復興、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網站地址:www.hxfx.net
【上一篇】陳明就徐友漁批評答《新快報》記者問
【下一篇】蝴蝶效應和“施瑯龍卷風”(關山飛渡)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