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強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歷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復(fù)旦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F(xiàn)任同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詩學(xué)研究中心主任,詩學(xué)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xué)與語言學(xué)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魏晉風(fēng)流》《驚艷臺灣》《世說學(xué)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dǎo)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余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
我為什么那么無知?——《論語新識?述而篇》第九章
作者:劉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廿九日甲申
耶穌2016年10月29日
9.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①;我叩其兩端而竭焉②?!?/p>
【新注】
① 鄙夫:才德淺薄之人。鄙,淺薄。空空如也:一無所有貌。
② 叩其兩端而竭焉:叩,叩問。兩端者,凡事必有兩端。竭,盡。
【新譯】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呀!曾有一鄙夫來向我請教,我竟覺心中空空,了無所知。我只是就著他所問問題的兩端,反過來叩問他,竭盡所能地他一個合適的回答罷了?!?/p>
【新識】
本章承前論“能”“藝”,轉(zhuǎn)而論“知”?!墩撜Z》中孔子多次談及“知”,如《為政篇》孔子曾告誡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妒龆纷釉唬骸拔曳巧?,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蓖终f:“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贝苏掠终f:“我有知乎哉?無知也?!?/p>
為何孔子不否認(rèn)“多能”“故藝”,卻認(rèn)為自己“無知”呢?竊以為,必是有人贊其“有知”,才會答以“無知”。故理解此章,須放在“應(yīng)機設(shè)教”的前提下方可探明其深意。夫子如此說,必是深感弟子過于看重向外“求知”,而忽略向內(nèi)“求道”;只顧“博學(xué)于文”,不重“約之以禮”;只知“為學(xué)日益”,不知“為道日損”;故而才故意自嘆“無知”,以警示弟子:所謂“知”,不在“聞見”“記問”上,而在明心見性、身體力行上!
夫子怕弟子不信,特舉一例以證:“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究竟是誰“空空如也”?或以為鄙夫,或以為夫子。然如鄙夫“空空如也”,有何奇怪?又與前言“無知”何干?故這里當(dāng)是夫子自嘲“空空”,一無所知,方合語義與情境。不惟如此,夫子自道“空空”,實則一不小心道出得道之妙境。此時之夫子,便是明鏡與清流,看似空無一物,實則能照現(xiàn)萬有,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宛然朗現(xiàn),自在分明,此何嘗是“有知”,分明是“無知”也!唯有此一種擺落名相俗諦之大境界,方能獲真智慧,方可得大圓滿。蓋所謂“無知”者,實“有智”也!
今按:古今中外圣哲,皆有類似表述。如蘇格拉底說:“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沒有智慧,不論大的還是小的都沒有?!庇终f:“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為什么那么無知。”眾所周知,蘇格拉底也是“應(yīng)機設(shè)教”之大師,每每通過對話和辯論,誘使對方說出他要其說出之觀點。他說:“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chǎn)生的產(chǎn)婆?!狈鹜右嘤性疲骸罢f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庇终f:“我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又,《老子》第七十一章亦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笨梢哉f,夫子所言“無知”與“空空”,正中外圣哲所親歷證成之道境,亦如佛門所謂“妙有”與“真空”也!
明乎此,則知“叩其兩端而竭焉”大有深意。
其一,可以見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洵非虛語。朱熹《集注》說:“孔子謙言己無知識,但其告人,雖于至愚,不敢不盡耳?!背套右舱f:“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猶恐眾人以為高遠(yuǎn)而不親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則人不親,賢人之言,則引而自高,不如此則道不尊。觀于孔子、孟子,則可見矣。”這便是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絕不以鄙夫而賤之,并相信雖鄙夫之愚,亦能竭盡其智能明理見道。事實上,這里分明隱藏著一種邏輯推演的完整過程,不過被夫子省略了而已。
其二,由“叩其兩端而竭焉”又可推知,夫子不僅尊重每一個求知主體的理性與智識,同時,還特別注意求知主體本身的認(rèn)知局限,努力找到其兩個極端,然后循循善誘,為其答疑解惑。朱子說:“兩端,猶言兩頭。言終始、本末、上下、精粗,無所不盡?!比绱耍瑒t“叩其兩端”的過程就是“執(zhí)其兩端而用其中”的過程,“而竭焉”,實則即是指解開其所有疑惑,使其豁然開朗之意。關(guān)于此章深意,印光法師的分析最為精彩:
此圣人以己之心無念慮,而隨機說法示人也。斷斷不可會作謙詞。夫圣人之心,猶如明鏡??湛斩炊矗藷o一物,有何所知。鄙夫致問,如胡來漢來。叩兩端而竭,如胡現(xiàn)漢現(xiàn)。叩字,義當(dāng)作即。兩端者,所問與其機也。而竭焉者,恰恰合宜,無過無不及也。即佛門所謂契理契機之謂也。若唯契于理,而不契機,于彼無益,便成閑言語矣。如問仁,問孝,問政等,所問是同,而所答各異。乃即彼之機,答彼之問,看孔著楔,對病發(fā)藥,恰恰合宜,了無一毫機教不投之弊。若非心空如鏡,安能使之若是乎。講章以空空屬于鄙夫,可謂枉讀圣賢書矣。(《復(fù)泰順謝融脫居士書一》)
觀此,知儒佛本可會通,故見性得道之佛門大德常為圣教解人也!
又按:夫子施教于鄙夫,索性將自己徹底“放空”,此正“道不遠(yuǎn)人”之旨。夫子真如明鏡,明鏡何嘗疲于屢照?夫子又如清流,清流何嘗憚于惠風(fēng)?今之學(xué)校教育,為師者滿腹“答案”,求學(xué)者淪為“容器”,教學(xué)過程成了知識的“填鴨”,無怪乎教者厭教、學(xué)者厭學(xué)矣!
責(zé)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