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明】鳩占鵲巢:自由儒學質疑

        欄目: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18-08-10 15:43:21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若干種。

         

        鳩占鵲巢:自由儒學質疑

        作者:陳明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首發(fā)

        時間:西元2018年8月10日

         

        【按:此文系作者于2018年6月,在清華大學舉辦的“儒學的現(xiàn)代轉向暨《當經成為經典:現(xiàn)代儒學的型變》新書發(fā)布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當經成為經典:現(xiàn)代儒學的型變》,

        任劍濤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版。


        劍濤老朋友,觀點差異一直坦誠相見也不傷感情,這次繼續(xù)說真話,從態(tài)度、方法和目標三個角度,簡單說一下。

         

         《當經成為經典》的經是canon,經典是classic,區(qū)別在經是標準、尺度,具有規(guī)范的意義;經典是教材系列的文本。

         

        儒家思想由經成為經典,意味著孔孟之道由價值降為知識,由實踐轉為文本,由現(xiàn)實沉入歷史。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近代以來持續(xù)發(fā)生的事實,作為描述,劍濤這里具有某種客觀性,但是,他以此作為自己寫作思考的起點,說明他真的不是一個儒者,只是一個學者,一個自由主義立場的儒學研究者。

         

        因為,一個儒者,在看到自己信奉的價值在歷史變遷中與社會脫節(jié)疏離,他首先去做的應該是通過對經典的體認,對錫安山問題的把握,形成自己的論述和方案,以重建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因為他相信對于家國天下來說,儒家文化的意義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孔子如此,董仲舒如此,朱子、康有為等等都是莫不如此。王船山說的六經責我開生面表達的正是以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的自我期許當仁不讓的儒者情懷。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他還振振有詞提供了兩個論述,用來證明他描述的這個事實具有必然性、合理性,并且據(jù)以建構思想文化新論述的根據(jù),那就是把儒家說成是古典的,所以在現(xiàn)代就應摒棄,儒學是意識形態(tài)的,所以在今天它也活該如此。

         

        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古典性是沒有問題的。我想說的是,所有古典的傳統(tǒng)在面進入現(xiàn)代歷史的時候都會面對某種挑戰(zhàn),都會遭遇某種危機。但是,在這個時候,無論基督教、猶太教還是古典哲學的傳統(tǒng),都會從內部發(fā)生一些變革,出現(xiàn)一些努力,提供種種新的論述,不僅使這一傳統(tǒng)重獲生機,也使文明得以延續(xù),使國家社會以及個體身心維持某種必要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

         

        英國德國甚至法國的所謂啟蒙,都是有破有立,并沒有因為所謂現(xiàn)代性就趨于同質化。作為儒者,重要的是現(xiàn)在儒家的內部立場,去維持儒學的canon的地位,而不是將其降格為classic。而劍濤這里,卻是將現(xiàn)代性賦予了普遍性和絕對性,成為一個確定的思維框架,并據(jù)以對儒家進行裁剪改造。

         

         從政教分離出發(fā),將儒家思想以意識形態(tài)定位,然后加以否定,就是這一思維的表現(xiàn)或癥候。

         

        什么是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主要是一個權力的合法性理論,是一個人為建構起來的服務于政治的歷史敘事。儒學是這樣的么?

         

        無論對天的信仰還是對禮的強調,都是淵源久遠,先于權力、高于權力的概念范疇或命題。在三代作為中國文明的奠基時期,它是一種自治的社會政治,早期文明的典型形態(tài)。

         

        至于其在漢代與政治的重新結合,則是因為秦始皇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政治和社會之間高度緊張,導致治理成本急劇升高。

         

        從降低治理成本、化解緊張,凝聚力量一致對外的需要出發(fā),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與儒家合作,革新更化。

         

        這其實是國家社會之間的一次共贏合作,各有妥協(xié),由此形成的霸王道雜之的制度結構和治理模式,實際是政統(tǒng)和道統(tǒng)的合作,不僅成就了兩漢之治,則成就了中國文明——它所確立的天對于制度的奠基性地位,具有遠遠超出政治本身的意義。

         

        這里要指出,作為政治學教授的的劍濤在討論儒學與政治的關系的時候,只是把眼睛盯在權力上,這是有失偏頗的。

         

        這是一種五四或西方中心論的東方專制主義論述的影響或局限。這一視角可以也應當置于文明論視角來進行考察。

         

        近代中國的政治主題是國家和國族建構,所謂救亡,所謂保國保種保教,正是其具體內容,而民主化或反封建則是左右兩種意識形態(tài)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政治化圖謀,知識論或價值論上的私心今天可以看得很清楚。

         

        劍濤對此沒有自覺,更談不上反思。在我看來,今天自由主義話語的邊緣化,看不到問題的這一層次是一個內在原因。

         

        這就引出第三點,所謂自由儒學問題。前陣子他在一個所謂自由儒學的座談上提出,自由儒學今天已經由格義的自由儒學進入到了命題的自由儒學的階段。

         

        這這跟書名正好形成對照,儒學是由經成為經典,自由則是由格義到命題,即由自由的概念研究,轉換為實踐貫徹,實質就是用自由主義的那套觀念價值去填占儒家儒學在中國社會和文化中曾經的位置。

         

        這是他的預設和期待,應該也是所謂自由儒學的愿景構思。

         

        對此,我想說的是,這種自由儒學是自由主義的前途,不是儒學的前途,因為它是自由主義的中國版,而不是儒學的現(xiàn)代版。

         

        如果不承認,不服氣,那我建議劍濤及其同仁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自由主義的方法論和價值論是個人主義的,而儒學的價值論與方法論則不是,它的古典性表現(xiàn)在對天及其德性的信仰和堅持上。

         

        另一個是,自由主義只是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政治理論,只是西方文明架構中的一個局部板塊,而儒家思想則是中國文明的基礎性架構,二者在文明地位和意義上并不完全對稱。

         

        這兩點自由儒學諸君是否有自覺?是否曾試圖從理論上進行應對化解?最后,我想指出,牟宗三徐復觀他們對自由民主進行格義,是為了尋求中西兩大文化系統(tǒng)之間在自由民主價值上的匯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對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豐富性開放性進行論證,進而重建其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有效性,實現(xiàn)自身文化和生命形態(tài)的表達繁榮。

         

        而你這里所謂命題的自由主義儒學,卻是鳩占鵲巢不加反思的洞開城門,系統(tǒng)的將一個外部的政治方案植入中國思想、中國社會并力圖付諸實施,而不考慮它們對于中國社會和歷史主題與目標的匹配度——這倒跟你對現(xiàn)代性的意識形態(tài)話理解是一致的。

         

        我跟你跟你們的區(qū)別就在這里,希望能聽到你們的正面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