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沂】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12-20 12:44:38
        標簽:
        郭沂

        作者簡介:郭沂,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山東臨沂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哲學系教授,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會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科隆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威斯康星大學富布萊特研究學者,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著有《中國之路與儒學重建》《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子曰全集》《孔子集語校注》等。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作者:郭沂(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孔子研究院尼山學者)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廿二日丙子

        ? ? ? ? ? 耶穌2016年12月20日

        ?

        ?

        ?

        2016年4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亞信第五次外長會議開幕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弱肉強食有違時代潮流﹐窮兵黷武締造不了和平﹐互諒互讓才能帶來穩(wěn)定﹐堅守道義才能贏得持久安全?!?/p>

        ?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出自《史記?商君列傳》﹐趙良勸說商鞅積德行善﹑明哲保身﹕“《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于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養(yǎng)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于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不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并不見于今本《尚書》。按照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的說法﹕“此是《周書》之言﹐孔子所刪之余?!薄翱鬃铀鶆h之余”恐出于臆測﹐但以之為“《周書》之言”﹐當屬有據(jù)。

        ?

        自從跨入文明時代﹐中國就極其重視人倫關系﹐正如孟子所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但當時支配人們思想的﹐主要是傳統(tǒng)宗教﹐也就是天命思想。到了殷周之際﹐以文﹑武﹑周公為代表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由殷之代夏﹑周之代殷的歷史﹐對傳統(tǒng)宗教進行了一次深刻﹑徹底的反思﹐發(fā)現(xiàn)并非“天命不僭”﹐而是“天命靡?!暴o“惟命不于常”﹐甚至“天不可信”。至于夏﹑殷兩代的廢替﹐皆因“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痹瓉愆o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最終根據(jù)﹐并不是神秘莫測的天命﹐而是人的德行。在這方面﹐周初統(tǒng)治者可謂身體力行。史載虞﹑芮兩國為爭奪邊界的土地鬧得不可開交﹐便一起去找時為西伯的周文王評理。他們到達周國以后﹐發(fā)現(xiàn)“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于是十分慚愧﹐雙雙讓出有爭議的土地。這正是《尚書?周書》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歷史背景。

        ?

        自此以后﹐尊德重道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蹲髠?襄公二十四年》記載﹐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和晉國大夫范宣子曾就什么是“死而不朽”各抒己見。叔孫豹說﹕“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從“聞之”二字看﹐其下三語乃當時流行的格言﹐代表了時人的共識。為什么“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呢﹖?那是因為其人雖死﹐但其道德﹑功業(yè)﹑說教已被載入歷史﹐為人們世代傳頌﹐經久不滅。因此﹐如果說西方人的不朽存在于上帝的話﹐那么中國人的不朽存在于人們心中。“立德”居“三不朽”之首﹐可見中國人對道德的珍視。

        ?

        春秋以降﹐諸子蜂起﹐“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思想為儒家所發(fā)揚光大。作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不但提出了一整套倫理道德思想﹐而且將其用于政治。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庇玫赖轮卫韲药o那么人民就會像眾星朝斗那樣維護君王和社會??鬃与m然不否定刑法﹐但他認為﹐德治更加根本。他曾將政令法治與道德教化做了一個比較﹕“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果用政令來引導人民﹐用刑法來約束人民﹐那么他們雖然也能免于犯罪﹐但會喪失羞恥心﹔如果用道德來引導人民﹐用禮樂來約束人民﹐那么他們不但不會犯法﹐而且有羞恥心。短短數(shù)語﹐卻包含著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有人性論的基礎的。人性有善有惡﹐政令刑法遏制陰暗的一面﹐道德教化發(fā)揚美好的一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以道德教化為根本。羞恥心就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是道德的基礎﹐如果失去了這個基礎﹐縱然人民免于犯罪﹐但不可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根源。

        ?

        不僅如此﹐孔子還將“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思想用于處理國家之間和民族之間的關系。對于周邊的蠻夷戎狄﹐孔子并不主張武力征服﹐而是堅持用文化和恩德去感召他們。他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泵献訁^(qū)分王道和霸道﹐更是對“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進一步闡發(fā)﹕“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彼冤o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勸說那些國君行仁政﹐施王道﹐諄諄告誡他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

        然而﹐歷史似乎和孔孟開了個玩笑──最終征服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并非行仁政﹑施王道的國家﹐而是赤裸裸推行霸道的秦國。這是不是意味著儒家政治學說的失敗﹑“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思想的破產呢﹖?且慢﹗?我們不要忘記﹐秦王朝在歷史上不過存在了短短15年﹐而正是由于弘揚儒家學說﹐繼秦而起的漢王朝才得以長治久安﹗?歷史又一次印證了“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