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吹劍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wǎng)名“讀書吹劍”,筆名杜吹劍,儒家網(wǎng)創(chuàng)辦人暨主編。 |
吹劍聲聲(集十三)
作者:杜吹劍
? ?
作者按:主要選輯作者發(fā)表在微博上的短語
?
【祭孔禮服不宜稱“漢服”】近年來,各地逐步恢復祭孔禮儀活動,但在公告中屢屢出現(xiàn)“漢服”稱謂,竊以為不妥?!皾h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儒家思想具有普適性,儒家信徒或儒教徒并不只限于漢族,是超越民族國家涵蓋所有人的。依傳統(tǒng),祭孔禮服可稱謂深衣,不宜稱“漢服”,望各界深思。(西歷2015年9月13日)
【祭孔禮服與“漢服”】(一)服裝首先是具有實用功能,其次才具有文化意義。在民族身份認同上,在今天創(chuàng)新一種集實用與美觀、歷史與現(xiàn)實合一的漢服來,我非常支持。但是,我堅決反對只復古漢代或者明代服飾,且一味強求為日常服裝,泥古不化且不與時偕行,那是人穿衣服,還是衣服穿人?
【祭孔禮服與“漢服”】(二)原汁原味的古服當然可以在重大祭祀活動或民族節(jié)日上穿著,但以民族復興之名對日常生活中不穿著者進行攻擊,極為偏執(zhí)。我支持漢服,但反對漢服復古化,反對在今天因倡導漢服而反蒙排滿,反對將漢服的意義無限擴大化。民族興而文化興(含服飾),而絕非相反。
【祭孔禮服與“漢服”】(三)對復興漢服的朋友,我不反對你們的舉動,但反對你將此舉與儒學、儒者相等同。孔子之所以說“不知儒服”,因為“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既是圣賢教誨,也是生活常識。衣冠只是儒家復興的一項內容,而絕非核心。
【祭孔禮服與“漢服”】(四)祭孔禮服統(tǒng)稱稱「儒服」當然可以,儒服僧衣道袍皆是傳統(tǒng)的籠統(tǒng)泛稱。至于禮服分類別稱,各教自有傳統(tǒng),如儒教深衣、佛教袈裟、道教鶴氅,繼承即可。三教之中,儒教禮儀被破壞最嚴重,復興難度最大。目前,河北正定和四川都江堰文廟的祭孔禮儀恢復得不錯,值得學習借鑒。
【祭孔禮服與“漢服”】(五)很多推動漢服復興的朋友,對「儒服」很陌生不了解,儒服早在孔子時期漢代之前就有了,「漢族」「漢服」是后起概念。儒家祭孔禮服,歷朝歷代自有規(guī)制,可惜在本朝斷了?,F(xiàn)在,是儒家禮儀復興時期草創(chuàng)階段,故有將「儒服」稱「漢服」此亂象。
【祭孔禮服與“漢服”】(六)在下提出的這個問題,需要大家一起思考和研究,祭孔禮服最好是依據(jù)傳統(tǒng)因革損益,或曰「深衣」或曰「華服」或曰「禮服」等等等等。在下唯一肯定并堅持的是,祭孔禮服叫「漢服」不妥。把儒家與漢族等同,這種觀點和思維,不但對中國有害,也對儒家有害。
【祭孔禮服與“漢服”】(七)?某友曰:?「“深衣”一詞,應當是專指《禮記·深衣》中所指之服,有其基本形制規(guī)范,祭孔未必單單只穿“深衣”這一種形制的衣服,還有類似于朝服的祭服,還有佾舞穿的圓領袍,用“深衣”一詞概括未免不妥?!怪T如此類的祭孔禮制當然可以討論。禮主敬,以時為大,因時而變。
【祭孔禮服與“漢服”】(八)?很多朋友根本沒明白我說的問題。在下不反對漢服,而且還是漢服回歸運動的支持者、參與者、推動者。您如果是漢族,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日常生活中穿著漢服稱呼“漢服”,在下大大贊賞。但是,您如果不是儒家信徒,我們在討論儒門祭孔禮服是否該叫“漢服”,就與您無關了。
【妖孽為何橫行】讀罷《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的節(jié)操值多少錢?》,瞠目結舌。此事,可列入中國荒誕史!按理,各校的校友會應該出面抗議,維護母校聲譽。眼下,這種有幾個錢就想并吞古今中外開創(chuàng)新歷史的暴發(fā)戶不少。但需要追問的是:為何在我國和當代,這種妖孽暢通無阻橫行無忌??(西歷2015年9月14日)
【中國政府應該給新鄉(xiāng)「洋媳婦」最高表彰】在孝道淪喪的今天,喪夫之后伺候公婆八年并撫養(yǎng)子女有成,極為可貴,最高領導人應該接見并予以表彰,以淳民德,以導世風。只是,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等等名號皆不合適,眼下的「全國道德模范」權威性不足,由此可見,重建國家禮制暨國家榮譽制度極為緊迫。(西歷2015年9月20日)
【儒家網(wǎng)為何用國號并孔子紀年且輔之以耶穌紀年】用國號紀年是中國傳統(tǒng),理應繼承。并用孔子紀年,兼顧歷史文化傳統(tǒng)象征和連續(xù)性,方便合理。輔之以耶穌紀年,除了照顧國人現(xiàn)有習慣,方便對照,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提醒國人,所謂的「公元」實際上是「耶穌紀元」?并不公,也不是什么科學性的考慮。(西歷2015年9月30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諸子化】備受矚目和爭議的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但卻沒有國家級領導出席致賀,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學者和理論工作者,這釋放出了極為明確的信號: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堅定不移,在不久的將來,馬克思必將諸子化。(西歷2015年10月11日)
【這是中國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你能看得出外來宗教的色彩嗎?】廣州懷圣寺,始建于唐高祖時期,中國最早的清真寺。?“教崇西域”四字是慈禧太后手書,上有光緒皇帝御璽。從建筑到歷代匾額,可謂“伊斯蘭教中國化”的典范,確實值得今天好好繼承和深刻反思。(西歷2015年10月12日)
【有感】?收到張波兄贈送的三本書,分別是其專著之《李顒評傳》、編撰之《張載年譜》、編校之《李顒集》,皆為“關學文庫”系列作品。張波兄是儒學聯(lián)合論壇(網(wǎng)站bbs)時期一起戰(zhàn)斗過的版主,盡管從未謀面,但神交已久,猶如故人。其今日學術有成,欣喜祝賀之余,反觀自己學業(yè)荒廢,唏噓惶恐不已。(西歷2015年10月28日)
【中國宗教建筑應該有規(guī)制,應該中國化】路過一個清真寺,在北京頤和園附近,是近幾年新建的,大家可以看出,完全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在下對此極為贊賞。既然北京能做到,全國其他地方也應該能做到。(西歷2015年10月29日)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天主教、耶穌新教和伊斯蘭教進入中國已久,積累了很多很寶貴的中國化經(jīng)驗,在今天彌足珍貴。其中,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宗教場所,是中國化的外在表征。歡迎大家把身邊或發(fā)現(xiàn)的中式教堂、清真寺拍照發(fā)上來(附名稱、位置等簡介),以供交流、借鑒。
【說明】今天有朋友告知,百度百科上在下的辭條“任重”,被人加入“回族,穆斯林”的內容,純屬惡意篡改,應該是不懷好意者為之,這種小兒科行為,可笑至極。奉勸惡意篡改的朋友:應該把這個心思、時間和精力用在弘揚儒學上,而不是挖空心思攻擊在下。(西歷2015年12月14日)
【關于儒家網(wǎng)微信公眾號答友問】友問:為何儒家網(wǎng)的一些重要文章沒有在微信號推薦?答:儒家網(wǎng)微信公眾號主要發(fā)布儒家網(wǎng)的文章和消息,但因為有些文章之前就在其他公眾號上發(fā)布過,并設置了原創(chuàng)保護,所以我們無法再在儒家網(wǎng)公眾號再次推薦發(fā)布。這純屬技術原因,與編者的好惡無關。(西歷2015年12月14日)
【人民日報帶頭過西方「圣誕節(jié)」?】今天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封面配圖,耶誕節(jié)的氣息迎面撲來,是號召全黨準備過節(jié)?一直高調反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普世價值、外來文化入侵的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流核心媒體,竟然沒有主心骨且六神無主,文化立場立足何處?文化自覺何在?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西歷2015年12月24日)
【儒家網(wǎng)師友群(微信)對甘陽被打事件的討論】一,與左右之爭無關。二,與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儒學、古典學無關。三,職稱問題是中大的結構性矛盾,是制度問題,不是個人關系問題。甘陽在不同場合為青年教師發(fā)聲,多次公開批評現(xiàn)行教師聘用上的崇洋媚外,公開批評教師職稱晉升問題上的種種弊端。(西歷2016年1月10日)
甘陽被打此事,如果只停留在是非曲直,則毫無討論的必要。如果滑向主義之爭,則是轉移視線過度解讀。是非對錯可以調查核實,但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發(fā)生,才是需要討論和深思的。如果因此事而推動對中國現(xiàn)行學術評價體制的討論、反省和改進,則是好事。
從此事可窺中國當下學術思想界生態(tài)之一斑,即只問立場,不講是非。左派的韓德強打人,右派一片譴責聲;左派的甘陽被打,右派卻一片叫好聲,這還有是非心嗎?同理,左派喊打茅于軾賀衛(wèi)方,極為惡劣,非??蓯骸?/p>
【不爭論】有很多朋友問,對最近幾篇文章尤其是那篇「儒馬」的,如何回應?竊以為,執(zhí)政黨中國化的決心和復興傳統(tǒng)的速度,會出人意料。而且,在此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小逆流,這都不足為奇,最好的回應就是無視。眼下,有些極端者,就想挑起意識形態(tài)爭論以制造混亂,最智慧的對待方式就是不爭論。(西歷2016年3月19日)
【中國化的天主教】「敬天無須分中外,修德可以做圣賢。」蘇州同里的天主教堂的對聯(lián),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中國天主教徒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確實值得今日的新教朋友們借鑒。(西歷2016年3月26日)
【中央媒體應該關注雷洋案】無論哪級政府及公務人員行為,在老百姓眼里,都是「中國政府」行為。而且,各級地方政府及其公務人員,是有自己特殊利益的,并不一定和中央政府的利益訴求一致,也就是說,是不會考慮政府合法性和公信力喪失這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的。中央媒體,在這個時候必須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西歷2016年5月12日)
【有感再發(fā)】我每天坐地鐵,遇到諸如此類吃包子、煎餅、雞蛋餅、糖葫蘆……的男男女女,一點不顧及他人感受,令人厭惡。尤其是一幫狗男女在擁擠的空間當著老老小小的面又抱又啃,絲毫不知羞恥二字!——中國的教育,是該由學知識向學做人、從有知識向有教養(yǎng)轉變了。(西歷2016年5月26日)
【不爭氣的慶豐包子】出差,在火車站尋覓早餐,發(fā)現(xiàn)慶豐包子鋪,大喜急入,排隊。前面一女士欲來一兩豬肉大蔥餡的,服務員答曰,我們只按份賣,一份八個。女士說,八個我吃不了啊!服務員答曰,沒辦法。女士憤憤離開,我也憤憤離開。就這種經(jīng)營理念,怎可與洋快餐競爭?慶豐辜負了習大大的苦心厚望。(西歷2016年5月30日)
【說明】1、在下說的火車站是北京南站。是否按份賣(一份八個),懷疑者可前往調查。2、微博所配照片,皆來自網(wǎng)絡,并非這家店鋪的。3、在下喜歡吃慶豐包子,所住小區(qū)門口就有一店鋪,經(jīng)常吃,但這家店鋪就按兩賣。4、在下并非要抵制慶豐包子,而是恨鐵不成鋼,希望其知恥后勇、見賢思齊、迎頭趕上。
【福州清真寺新修,建筑風格真不該阿拉伯化】據(jù)福州的朋友說,福州清真寺新修擴建后,完全阿拉伯化。福州清真寺?lián)魇冀ㄓ谔曝懹^二年,明代時曾按照中國傳統(tǒng)寺廟風格重修,民國時期衰敗。1979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該寺,2013年再次大修,將舊有邦克樓拆除重建為今日阿拉伯風格之邦克樓。(西歷2016年6月18日)
既然中央提倡宗教“中國化”,宗教管理部門應該貫徹中央精神。這一點,各地應該向北京學習,北京的清真寺建筑風格基本上是中式的。
【祖國歷史與本朝開國時期,不可混為一談,應該有所區(qū)別】康曉光先生曰:“今天是祖國67歲生日”,這個陳述真是匪夷所思??鬃映錾?567年了!夏代距今幾千年?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國”到底多大歲數(shù)了?是67嗎?肯定不是!說本朝67歲還說得過去。算“祖”國年齡的時候,切忌不可數(shù)典忘“祖”。(西歷2016年10月1日)
【難民兒童,一視同仁】照片很熟悉?對!這不是中國大陸貧困地區(qū)的孩子,而是中國緬甸邊界因為戰(zhàn)事沖突而流離失所的果敢難民兒童。孩子們在中國民間志愿者的幫助下,終于在搭起的簡易教室里面能上課讀書了。教材、教具都是募捐而來,教師也是中國國內的志愿者。同是難民,同是兒童,理應得到同樣關注。(西歷2016年10月26日)
【六中全會,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新提法】除了原有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正式提出文化自信,闡釋的空間很大。同時,在原有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基礎上,加入文化創(chuàng)新。還有,明確提出講修養(yǎng)、講道德、講誠信、講廉恥,注重家庭、家教、家風,這都是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關的新提法。(西歷2016年10月28日)
【內高班學生應該混班、混宿】西藏、新疆“內地高中班”,是由教育部統(tǒng)籌協(xié)調,在內地多個地方設立專門為西藏、新疆學生開辦的內高班。應該說,這個做法非常好,有利于不同民族青少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但應該把學生混編到一個班級、混住到一個宿舍,才更有利于交流了解。只學知識,不是內高班的目的。
以前不了解,剛才偶然得知很多學校把“內高班”的學生單獨編班和住宿,這在管理上省事了,但違背了舉辦此班的初衷。國族塑成,乃當前國之大事,一定要高度重視,切不可敷衍了事。(西歷2016年11月5日)
【關注中緬邊界果敢難民兒童學校被拆事件】緬北戰(zhàn)事不斷,緬甸果敢族(即漢族)難民被迫逃離家園,進入中國邊境避難,飽受流離失所之苦。中國民間志愿者自發(fā)募捐,為難民兒童搭建簡易校舍,并志愿支教,仁心善行感人至深。近期,有一校舍遭不明身份人員強拆,致難民兒童再度流離失學,睹之不忍。(西歷2016年12月8日)
【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先要立起來】聽說在“2016中國企業(yè)領袖年會”上,某位中國巨富發(fā)表了題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旨演講。聞此,齒冷。中國的土豪可以?;^,但切勿太奸猾!中國文化目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如何在母國復興。中國的經(jīng)濟精英如果真有文化使命感有歷史擔當,應該在國內付諸行動。
如果真愛自己的母親,自己發(fā)跡之后,怎忍心置母親于饑寒交迫之境地而不顧,卻四處宣揚母親的偉大?是見識,還是居心所致?(西歷2016年12月11日)
【果敢難民兒童:回家的路在哪兒?】看到一張中緬邊境果敢難民兒童的照片,所背書包是自己縫制的,所站地方是剛被中國當?shù)赜嘘P人員強拆的簡易校舍廢墟。我看不出孩子的眼光是堅定還是迷茫,但我內心甚為不忍,隱隱作痛。在此呼吁,希望大家一視同仁多多關注,也多多支持艱苦悲涼的中國志愿者。(西歷2016年12月17日)
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中國政府應該對邊境難民給予救助,更何況果敢難民在血緣上本來就是華夏族(漢族),說漢語寫漢字。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