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夢溪作者簡介:劉夢溪,男,西歷一九四一年生,遼寧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藝術文化學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雜志創(chuàng)辦人、主編。著有《傳統(tǒng)的誤讀》《紅樓夢與百年中國》《大師與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論國學》等。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的現(xiàn)代意義
作者:劉夢溪
來源:敦和基金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初二乙酉
耶穌2017年2月27日
作者簡介:劉夢溪,1941年生,現(xiàn)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化》雜志創(chuàng)辦人兼主編,研究方向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xiàn)代學術思想,為中國文化史和學術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導師。
主要著作:《傳統(tǒng)的誤讀》(1996)、《學術思想與人物》(2004)、《紅樓夢與百年中國》(2005)、《中國現(xiàn)代學術要略》(2008)、《論國學》(2008)、《國學與紅學》(2011)、《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陳寶箴和湖南新政》(2012)、《陳寅恪的學說》(2014)、《當代中國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變奏》(2014)、《馬一浮與國學》(2015)、《現(xiàn)代學人的信仰》(2015)、《紅樓夢的兒女真情》(2016)等。
主題詞
經濟強國的建立不能以犧牲文化的基本價值為條件
大家了解,中國經濟步入新的發(fā)展軌道,是從1979年改革開放開始的,但真正的經濟起飛時間應該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1992年之后的這20多年,中國經濟有一個大的發(fā)展,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而文化,如果大家仔細回憶,會感覺到在這20多年經濟起飛的背景之下,文化當然也有很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很多新的東西,但文化價值的流失和文化精神的俗世化,也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甚至失去了一些道德的基本底線,變得好壞不分、美丑不分、真假混淆。不僅是道德,有些方面人性的基準也在丟失。我關注的問題是,在經濟發(fā)展的背景下,文化的價值、精神的價值、道德的價值如何重塑?只有道德和精神的價值建立起來了,才能與經濟發(fā)展相匹配。因此我提出,經濟強國的建立,不能以犧牲文化的基本價值為條件。
講題旨趣
探討中國的歷史文化中,那些穩(wěn)定的、恒定的、具有永久意義的價值理念,研究它們在今天可能有的意義。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延續(xù)。當代社會的價值重構,需要補充、吸納、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念。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體”國家,總有一些沒有成為過去而在今天能夠繼續(xù)發(fā)用的精神價值,這是我們得以立足的文化根基。只不過在長時間里,這些價值被我們遺落了,忘記了,不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而不知道從哪里來,就不會真正知道到要走到哪里去。
劉夢溪先生的書房
一、文化學視野下的文化和中華文化
我先就文化學理論的一般問題,講幾點概括性的觀點。一是到底什么是文化;二是中國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曲折歷程;三是文化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文化;四是文化的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五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質。
(一)何謂文化
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念,迎面而來的一個問題是,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義很多,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有兩兄弟人類學家,克拉孔和克羅伯,他們寫了一本書,叫《文化:關于定義的探討》,他們在這本書里列舉出西方關于文化的160多種定義。而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后,符號學盛行,關于文化的定義更多了。我無法發(fā)明一個全新的定義,只能說我喜歡使用一個什么樣的定義。
我經常使用的定義是,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它的價值系統(tǒng)。
文化與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關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看東南亞一些國家,他們的生活方式跟我們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很多相同的東西,比如他們也需要吃飯,需要穿衣服,需要行走,步行或者乘車……這些基本的機能方面和追求的目標方面,跟我們有很多是相同的,因為都是人類的生活??墒蔷唧w的生活方式又跟我們不盡相同,吃的東西不完全一樣,穿的服裝不完全一樣,生活習慣不完全一樣。這些就是文化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聯(lián)系起來之后發(fā)生的文化差異。
還需要了解一個問題,文化不是凝固的東西。假如說文化是一個結構的話,這個結構是松散的,充滿了張力,不是一個凝固的東西。文化不能像石頭那樣可以搬來搬去,文化是水,它只能流來流去,不能任你搬來搬去。
(二)曲折的現(xiàn)代化旅程
我這里講的中國文化的問題,關注點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傳統(tǒng)文化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把傳統(tǒng)跟現(xiàn)代做了一個劃分。從晚清到民國以來,到現(xiàn)在的一百多年,中國社會的變遷,大體上是從傳統(tǒng)社會往現(xiàn)代社會轉變的一個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進程。但是這個進程還在繼續(xù),到現(xiàn)在也沒有完成。我們仍然是處在走向現(xiàn)代的途路上,我形容為是“人在旅途”。
中國近百年以來的歷史上有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的努力——
1、第一次是在晚清的時候,主要是1860年到1890年這三十年,這是清朝的洋務運動時期,代表人物是李鴻章。當時李鴻章等大吏意識到中國落后了,于是提倡學習外國的東西,辦工廠,購買洋槍洋炮。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看作是中國早期的現(xiàn)代化的一次初步嘗試。為什么是1860年?因為在那一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了圓明園,中國外交面臨空前的危機,清朝才開始決定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外交部。在此之前,清朝政府不把外國人放在眼里,只知有中國,不知有世界,認為自己即使不跟他們建立關系也無所謂。從1860年到1890年,30年的時間,我是舉整數(shù),實際上應該到1894年和1895年。1894年發(fā)生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1895年戰(zhàn)爭結束后簽訂了《馬關條約》,李鴻章辛勤建立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而在當時,中國人的眼睛里日本只是一個小國,稱它為“蕞爾小國”,就是像一蕞草一樣的小國,但這個看法實際上不對。因為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小國已經變成一個強國。所以當時的清朝被日本打敗不是偶然的。清朝本身不肯變革,腐敗得已經到了難以支持的地步。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現(xiàn)代化嘗試,就這樣由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被日本打敗,不僅辛苦經營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賠款巨額的白銀,而且把中國的第一寶島臺灣割讓給日本。一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戰(zhàn)敗,才把臺灣歸還給中國。所以中國現(xiàn)代化的努力是充滿了悲傷和眼淚的。
2、中國在歷史上第二次現(xiàn)代化的努力,是國民政府的現(xiàn)代化努力。從1927年到1937年經過10年的努力,現(xiàn)代化的建設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經濟、政治、教育、外交各個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成績,現(xiàn)代化進程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但是到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現(xiàn)代化的努力又被打斷了,而且還是被日本人打斷的。當然此前的1931年日本已經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
3、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新走上了通往現(xiàn)代化的大道。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3次現(xiàn)代化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空前的,每個人都享受到了實惠,同時為全世界所矚目。但這次現(xiàn)代化的努力還會被打斷嗎?我在十年前第一次擔任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主講嘉賓的時候,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當時的背景是,日本的“右翼”活躍,而臺灣當政的是陳水扁政權,美國有的政客也居心叵測。所以我提出了這次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現(xiàn)代化努力是否還會被打斷的問題。我覺得十年前我提出的這個話題今天并沒有過時,今天仍然需要保持高度的警醒和警覺,而且不僅需要有實力,還需要有文化的和政治的大智慧。
(三)文化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文化
1、傳統(tǒng)文化是指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很多,首先是大量的不可勝數(shù)的文本經典,即存留下來的典籍,其數(shù)量之多,為全世界所僅見。單是乙部之學即史學方面的典籍,就多得難以計數(shù)。大家了解有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是二十五史,這是所謂官修正史。還有歷朝歷代的紀事本末、系年要錄,以及關于皇帝活動的起居注。此外還有大量的野史筆記。這些都是研究歷史可以參照的基本材料。至于集部之學,更是包羅萬象,有各色人等刊刻的文集,包括詩人、作家的集子,政治家的集子,軍事家的集子。也有什么家都不是,但身為富商或官宦人家,有錢,有雅興,也會刻自己的文集。這個從漢代算起一直到晚清,集部之書之多也是難以想象。何況還有大量的叢書、類書。清代中葉修《四庫全書》,把中國傳統(tǒng)的文本典籍,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來編選,收書3500多種,大約有八億字。何況《四庫全書》收的書并不全,沒有收入的仍然難以計數(shù)。
此外還有大量的文物遺存,包括地上的文物遺存和地下的文物遺存。地上的例如各種類型的建筑,寺廟、佛塔、民居等等,地下的則是永遠也數(shù)不清的埋藏物和發(fā)掘物。近百年以來文物考古者的收獲難以想象,大量的寶貝從地下發(fā)掘出來。很多不是自覺的發(fā)掘,而是在現(xiàn)代的工程建設當中無意發(fā)現(xiàn)的寶貝。我想可以叫寶貝,其中不乏國寶級的文物。寶貝全世界都有,但中國遺存的文化寶貝之多,不能不讓我們感到自豪。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了解中國地上的文物遺存,哪個省份最多?應該是山西最多。地下最多的是陜西。河南也不少,湘楚地區(qū),湖南、湖北,以及浙江,也多得不得了。這些大量的文化遺存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貝,我們至今到各地旅游也好,或者有意識的到這些地方觀賞也好,到處也可以看到這些寶貝,真令人感到驚嘆。這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大量的文本典籍,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它們是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
2、文化傳統(tǒng)是指傳統(tǒng)文化背后的那個精神連接的鏈條,它是由理念、規(guī)則、秩序包括信仰構成。文化傳統(tǒng)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它是一個精神脈系的長流,在民族文化的血脈當中由古及今的流動。
(四)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
文化傳統(tǒng)可以分為“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
1、“大傳統(tǒng)”是指社會的主流思想形態(tài),在中國來講,主要是指漢以后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先秦時期,它只不過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并沒有居于特別顯赫的地位。孔子自然可以看作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荀子繼其后,但孔子、孟子、荀子之外,還有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管子、孫子、公孫龍子等等。孔子在世時很不得志,他的思想并沒有被采納,他只不過是一個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家和有系統(tǒng)思想的思想家。
到漢代前期,有另外一種思想很流行,叫“黃老之學”。黃是黃帝,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老是老子,差不多與孔子同時的思想家?!包S老之學”主張無為,當政者采用此種學說來治理國家,成為“黃老之治”。在漢代主要指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政策寬平,與民休息,不折騰民眾,社會氛圍比較好,所以出現(xiàn)了繁榮、無為的“文景之治”。但是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是個所謂勵精圖治的皇帝,內外作為很多。在思想方面,接受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議,施行史家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家思想占據(jù)社會的主流位置。這種狀況直到清朝最后一個皇帝退位,大體上沒有根本性的變化,所以可以稱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大傳統(tǒng)。
但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也不能說是儒家的一統(tǒng)天下。緊接西漢的東漢,佛教傳來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也產生了。
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思想、道教的思想、老子的和莊子的思想非?;钴S,為很多士人所尊崇。這樣一個長時間,很難講儒家還繼續(xù)占據(jù)主流位置。當時盛行的思潮是玄學,他們反復討論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名教和自然的關系,一個是“有”和“無”的關系。“名教”指社會的禮法秩序,所依據(jù)的思想資源是儒家思想?!白匀弧笔且岳侠锨f的思想作為依據(jù),與“名教”相對立。當時以嵇康和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是“自然”派的代表,思想上“薄周孔”、“輕禮法”?!坝小?、“無”的問題是哲學命題,常人難以置喙。但魏晉那個時期,就是有一批思想家,像王弼、何晏、郭象等,長于思辨,越是高深的問題越感興趣。他們爭論得很激烈,也很有風度,玄學由此盛行。
隋唐時期,佛教大行其時,武則天就是有名的佛教信徒。不過儒家思想的影響仍然很大,孔穎達厘定注疏“五經”,所作《五經正義》成為儒家經典在唐代的新定本。
宋代的主要學術思潮是“理學”,以大儒朱熹為代表。但宋代的“理學”已經匯聚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明代則出現(xiàn)了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王陽明是浙江余姚人,他覺得朱子的“理學”未免講得太麻煩,這“理”那“理”,他認為都可以歸之一心,心外無物,所以叫“心學”。
清代的時候,主要是清中葉的乾隆時期,學術上有很大的發(fā)展,以考據(jù)學為主,也叫樸學或乾嘉漢學。
就主流思想而言,儒家占據(jù)了社會的主流,但其他的學術思想也不是完全沒有位置。學術思想的多元化是中國文化發(fā)展流變的歷史事實。明清以后,由于科舉考試以“四書”為依據(jù),儒家思想跟社會制度完全結合起來了,其主流地位更加牢固,所以可以稱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大傳統(tǒng)。
2、“小傳統(tǒng)”主要指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信仰。儒家思想占據(jù)社會的主流,這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個特征;另一個特征,則是民間社會發(fā)達,文化的“小傳統(tǒng)”根深葉茂。傳統(tǒng)社會是“家國一體”,而且“家”置于“國”的前面。因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社會的結構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不是像西方那樣,以契約關系作為社會的紐帶。而家庭是落戶在民間的,即使住在城市,也與鄉(xiāng)村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民間社會廣大深厚,使得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有很大的精神活動的空間,并不如以往的教科書講得那樣簡單,籠統(tǒng)地把中國傳統(tǒng)社會單純地看作只是一個專制的社會,以為專制得讓每個人都活得透不過氣來。
如果說儒家思想作為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大傳統(tǒng)主要是在朝的思想,那么佛教、道教和道家的思想則主要是在民間。過去史學界解釋中國歷史現(xiàn)象,采用“五種生產方式”的理論范式,把社會的歷史變遷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個歷史階段。用這種理論范式解釋中國歷史,無法解釋得通。一個是中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階段,另一個是被稱為“封建社會”的那個階段,從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算起,到清朝最后一個皇帝退位的1911年,竟然長達2100多年的時間。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近30年以來,學術界不再使用“五種生產方式”的理論,而是把已往的歷史社會稱為傳統(tǒng)社會,是與現(xiàn)代社會相比較而言的。那么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自然就是傳統(tǒng)文化了。
劉夢溪先生在馬一浮紀念館前
(五)中華文化的基本特質
中國文化到底有什么特點?首先中國文化是一個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統(tǒng),可以概括為多元一體。它的基本特質,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連續(xù)性。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質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
1、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儒家思想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大傳統(tǒng)”。但實際上要從中國文化的整體來講,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始終是并存的,這說明中國的學術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質。學術思想多元可以使人不走死胡同,不鉆牛角尖,每個人都有精神回旋余地。一個士人,仕途順利,官做得好,儒家思想對他非常合適,“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們大體上走的是讀書做官,然后再為天下做貢獻的這么一個路子。但是如果他的仕途受到挫折,甚至受到貶黜,流放到偏遠地區(qū),或者是南方的一些瘴癘地區(qū),他們就不活了嗎?事實上他們活得也不錯。這時候道家的思想、佛教的思想是他們的精神支柱,“達則兼并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痹诰裆献约翰⒉还陋?。儒釋道三家思想共存,交互發(fā)用,使得知識分子、士大夫擴充了個人的思想精神空間,不至于走絕路。
再一點,中國文化的發(fā)生也是多元的。中華文化是黃河文化,是黃土地文化,是內陸文化,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我想大家在念書的時候,基本學的是這樣的知識,但是這種說法有一個知識局限,就是忘記了中國還有另外一條大河,即長江。長江同樣歷史久遠,與黃河是同一發(fā)源地,但在文化形態(tài)上,長江與黃河不同。長江自古航運便利,可以從四川一直航行到江蘇的出??凇iL江兩岸的水土特點也不一樣,如果仍然用黃河文化的特征來描述,說長江流域也是內陸文化、黃土地文化,恐怕就不那么合適了。這從長江地區(qū)的人的文化性格上也可以看出與黃河流域的不同。
你看長江上游的文化,幾十年前四川廣漢的三星堆,有大量青銅器出土,這些青銅器的造型很怪異,叫做千里眼、順風耳,夸張得像面具一樣的造型。我們從四川人說話的聲音里面,可以聽到一點青銅器的聲音,金屬的聲音。四川話其實是很好聽的??墒悄愕介L江中游的武漢地區(qū),那是三楚文化區(qū),包括湖南、湖北,或者叫湘楚文化。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一次我在武漢登黃鶴樓,在黃鶴樓上看長江兩岸的態(tài)勢,那真是雄偉得難以想象,有一種堅如磐石不可動搖之感。
長江文化是嶺南文化的“后座”,兩者是連在一起的。歷史上常將湖、廣并提,清代設總督,兩個地區(qū)統(tǒng)管,叫湖廣總督。嶺南文化屬于珠江流域,但嶺南文化如果離開了長江文化這個“后座”,它就有孤立感。所以歷史上任何時候珠江文化帶從來不存在獨立的問題,它離不開長江“后座”這個母親。長江下游,就到江蘇、浙江了。你看數(shù)年前河姆渡出土的大量玉器,如果光是一些飾品,首飾、耳環(huán)什么的,不足為奇,它居然有玉斧、玉鏃,射箭的箭頭是用玉做的。一次我在杭州演講,我說你們浙江人好闊氣,打仗都用玉,這的確是事實。我們從這些玉器可以隱約看到浙江人的文化性格。浙江人的面孔比較白皙,但性格中有硬性的東西,跟吳語地區(qū)的文化性格不一樣。浙江的文化性格以浙東為代表,大量的歷史人物出現(xiàn)在浙東。
所以長江流域地區(qū)的文化跟黃河文化確有所不同。在文化的思想結晶方面,黃河流域的詩歌代表是《詩經》,而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楚辭》,正好是中國文學“詩”、“騷”傳統(tǒng)的兩個源頭。如果講《詩經》是寫實主義文學的源頭的話,那么《楚辭》恰好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而哲學思想方面,孔子、孟子都屬于黃河流域,老子、莊子屬于長江流域,兩者的精神向度是不同的。這其中也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差異的問題。所以中國的學術思想是多元的,文化的發(fā)生也是多元的,不能簡單把中國文化籠統(tǒng)概括為是一個內陸的、黃土地的文化。
2、中華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包容性。中國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對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個顯例。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中國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遠的文化不發(fā)達的窮鄉(xiāng)僻壤,那里的民眾也不排外。遇有不同國度、不同風俗的人們,他們對不同的衣著打扮會好奇、會圍觀,但是絕不嘲笑。也可以說,包容性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
3、中國文化還有一個特征是它的連續(xù)性。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禮俗,大體上延續(xù)下來了。中間當然有變異,有時也會產生文化的斷裂,但中國文化的根脈、種姓特征、風俗習慣,可以說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這和書寫工具漢字有很大關系。我們現(xiàn)在用的漢字,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實行的“書同文”,到現(xiàn)在過去了兩千多年,一直在使用,即使在數(shù)字化時代,也沒有感到太大的不便。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符號。
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岸嘣币呀浽谇懊嬷v了,“一體”指什么?“一體”指的是中華民族。這個“一體”不是單指漢族,而是整個中華民族。上個世紀的大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特別強調,如果吸收外來的思想,包括北美和東歐的思想,也不能忘記本來民族的歷史地位。這個“本來民族”,指的就是中華民族。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的現(xiàn)代意義
我二十年前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典》總序中曾經提出,學術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學術思想發(fā)達與否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發(fā)達的標志。中華文化能夠貢獻給世界的,我認為是人之為人的、群之為群的、家之為家的、國之為國的一整套精神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的精神旨歸,使人成為健全的人,使群體成為和睦的群體,使家成為有愛有敬的家,使國成為禮儀文明之邦。
(一)六經的價值論理
中國文化的最主要的價值理念都在“六經”?!傲洝敝浮兑住贰ⅰ对姟?、《書》、《禮》、《樂》、《春秋》六種文本經典?!稑贰愤@一經沒有文本傳下來,是為“五經”。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樂》本來就沒有文本,它是跟《禮》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禮樂”并稱。盡管后來看到的是“五經”,可是學者們習慣上仍然稱為“六經”,直到清代還是如此。所以清初的大學者王船山的一句有名的話是“六經責我開生面”。
“經”是晚些時候的說法,開始的名稱叫“六藝”??鬃咏虒W生,就是以“六藝”作為教材。但當時有兩種“六藝”,《易》、《詩》、《書》、《禮》、《樂》、《春秋》是文本經典的“六藝”,另一種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我稱之為實踐課。這里的“書”,是指跟文字有關的“六書”,是識字課?!皵?shù)”是計算,射是射箭,“御”是駕車。
文本經典的“六藝”即“六經”,孔子之前就有了。像《周易》,相傳是伏羲畫卦,文王演易,孔子作傳。所以《論語》里記載孔子的話,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对娊洝肥侵艽脑姼?,最早有三千多篇,經過孔子的刪訂,存留305篇,所以《詩經》也稱“詩三百”?!稌肥恰渡袝?,是包括虞、夏、商、周在內的上古文告、文獻匯編。《禮》有三禮,包括《周禮》、《儀禮》和《禮記》。作為“六經”的《禮》,一般指《禮記》。《春秋》是魯國的一個大事紀,應該是孔子所作。如果不是孔子的原創(chuàng),也是孔子在原有的大事紀基礎上加工潤色而成。因為記事簡、措辭晦、寓意深,由此形成史家稱道的所謂“春秋筆法”。
“六經”都經過孔子刪訂,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原初的文本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現(xiàn)代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精神依據(jù)。上世紀的大儒馬一浮稱“六經”為中國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態(tài),大哲學家熊十力則說“六經”是現(xiàn)代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精神依據(jù)。這些大判斷,時至今日也沒有過時,反而愈見其精彩絕到。
大家知道還有“十三經”之說,能準確說出“十三經”各經的名稱,有時會感到不太容易。我想有一個方法:先記住三部,易、詩、書;然后記住六部,周禮、儀禮、禮記三禮,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三傳;最后記住四部,論語、孟子、孝經、爾雅。順序是三、三、三、四。
(二)六經的五組價值理念
現(xiàn)在我們回到“六經”。我從“六經”里面,也包括后來成為“十三經”的《論語》、《孟子》、《孝經》里面,抽繹出幾組價值理念,包括誠信、愛敬、忠恕、知恥、和同五組概念。我覺得這些概念范疇,是中國文化中具有永恒性、普世性的價值理念,既適用于古代,也適用于今天,不僅適用于中國人,也適用于全世界所有的人。
1、誠信
首先是誠信,這是中國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鬃又v,“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說,“朋友有信”。老子也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中華文化的原初經典把“信”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誠和信是連在一起的,內里面有誠,外面才有信。無誠,便不可能有信。講“誠”講得最多的是《中庸》,其中說,“誠”是“天之道”,是“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而想要“誠”,則是“人之道”。《中庸》把“誠”視作“天道”和“人道”的核心問題?!吨杏埂肥恰抖Y記》里的一篇,和《中庸》并提的是《大學》,也來自《禮記》。宋代的大儒朱熹把《大學》和《中庸》從《禮記》里面抽出來,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成為《四書》。因為《樂》這一經沒有傳下文本,“六經”后來也以“五經”稱?!拔褰洝薄ⅰ八臅钡拿Q由此而來,并成為傳統(tǒng)社會最基本的教科書。
“誠”是“五經”、“四書”反復闡述的價值理念。一次王陽明的一個學生,他跟王陽明問學的時間很長了,最后需要離開老師,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去。告辭的時候他對王陽明說:“下次見面不知何時,老師可有什么囑托,讓我一生受用?!蓖蹶柮髡f:“立誠?!边@是個年齡比較大的弟子,他說天下的萬事萬物太多了,需要解決的問題無窮無盡,難道光一個“誠”就可以?還有沒有其他的東西?王陽明回答說:“立誠?!焙髞磉@個弟子體驗到了“立誠”的確是應該終生倚之的立德之本。
所以《易經》乾卦的“文言”寫的是:“忠信所以進德也?!薄靶揶o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這里的“修辭立其誠”,就是明確提出的“立誠”。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需要做什么?仔細想來,這兩句話全包括了。人生在世,無非是想把自己變得更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要講誠信。這就是《易經》上所說的“忠信,所以進德也”?!斑M德”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忠信”。“忠”字的直接意涵是把自己的心放正,成為一個誠實的人,講信義的人。這是人生的第一層要義。人生的第二層要義,就是事業(yè)有成,在哪一方面的專業(yè)上有自己的建樹,能夠安居樂業(yè)。而“居業(yè)”的前提是“立誠”,所以是“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傲⒄\”是“居業(yè)”的前提。茲可見誠信的重要?!罢\信”兩字,是人的一生成敗得失的關鍵,可以視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2、愛敬
中國文化的另一個核心價值理念是“愛敬”?!皭劬础笔恰缎⒔洝防锩娴脑?,引用孔子的話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薄皭劬础笔菑募彝ブ刃蛑醒苌鰜淼模缸?、夫婦、弟兄之間的關系,有愛和敬存在。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尊長親人能做到有愛有敬,對家庭意外的其他人也不至于太不好,至少不會輕慢別人。《孝經》還說,“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卑褠劬纯醋髁巳松竞蜕来罅x。人的哀愁和悲痛的情感,最初也是從家庭親人的困厄、不幸中因感同身受而產生的。夫婦之間,一般以為有愛就行了,其實光有愛是不能持久的,還須有敬,既親密無間,又相敬如賓,才是典范的夫婦關系。
對“愛敬”這個價值理念,魏晉時期劉劭的《人物志》解釋得最為恰切?!度宋镏尽肥且徊亢芴貏e的書,既是相人之書,又是倫理之書,又是哲學之書?;蛘哒f是一部特殊的《人論》。只有魏晉時期的人,能寫出如此奇書。劉劭在《人物志》里寫道:“蓋人道之極,莫過愛敬。是故《孝經》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彼选皭劬础笨闯墒侨说乐畼O,可見“愛敬”這個價值理念在中華文化中的位置。
“敬”這個價值理念還可以單獨闡釋。我近年對“敬”這個價值理念研究比較多,寫過不少文章,最系統(tǒng)的一篇文章是2016年3月份,《北京大學學報》以特稿的方式刊載的《敬義論》,全文3萬字?!熬础碑斎豢梢园ㄗ鹁磶熼L、尊敬前賢,尊敬長輩。但“敬”的價值論理的哲理義涵,是指人作為生命個體的“自性的莊嚴”?!熬础笔侨说膬仍谛愿瘛⑿泽w、本性的精神安頓之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道德規(guī)范都跟“敬”有關系。
譬如“孝”,你能把“孝”的內容全部搬到今天嗎?例如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眰鹘y(tǒng)“孝”的理念中,確有子不應遠離父母的內涵,這在今天是不大可能實現(xiàn)的。大家都來自四面八方,離開父母已經很遠了。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我們長期奉行獨生子女政策,很多人沒有男孩,農村則不生一個男孩便不罷休,造成多子女,影響生計?!缎⒔洝愤€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边@個意思要是實行的話,遇到反對侵凌的戰(zhàn)爭,青年人以之為借口,說我的身體是父親母親給的,不能有任何損傷,因此拒絕上陣迎敵,顯然也是不現(xiàn)實的。那么“孝”在今天到底應該傳承它的什么內涵呢?
我講《論語》記載的一個例子。有一次,子游問老師,到底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說,現(xiàn)在的人們以為“能養(yǎng)”就是孝,如果“能養(yǎng)”就是“孝”的話,那么犬馬也“能養(yǎng)”,沒有“敬”,何以別乎?所以人跟犬馬的一個區(qū)別在于,在“孝”這個問題上,人有“敬”。由此我提出,“孝”的精神內核是“敬”。所以人們通常把對老人的“孝”,稱作“孝敬”,甚至泛稱為“敬老”。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官員的察選,如果不孝敬父母,就沒有做官的資格。所以民間有句話,叫“忠誠出孝子”。忠敬、誠信的人,一定孝敬父母,能孝敬父母才能成為忠于職守、仁愛天下的賢者。
舉凡一切禮儀,都必須有“敬”的精神。所以《孝經》里面講:“禮者,敬而已矣。”孔子一段有名的話說:“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禮是需要有人看的,因此有“觀禮”之說。但禮儀如果沒有“敬”,就不值得看了??鬃舆€有一句話,認為“祭神如神在”。他的意思是說,在祭祀的時候,要相信神是在場的,只有這樣,才能使祭祀者保持誠敬之心。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兩項最大的禮儀,一個是拜天,一個是祭祖。拜天是朝廷的禮儀,祭祖是家庭的禮義。但拜天和祭祖都不是信仰,拜天是表達對天的敬畏,祭祖是表達對祖先的追懷。古代常討論的一個問題,是你祭祖宗,祖宗能夠知道嗎?朱熹認為,只要有“誠敬”之心,就會發(fā)生“感格”。意思是說祖宗會感受得到。所以《禮記·祭統(tǒng)》里講:“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p>
祭祀在古代是頭等重要的事情?!蹲髠鳌防锏囊痪湓捳f:“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膘刖褪羌漓耄謩t是軍事行動。但無論祭祀還是軍事行動,都不能沒有“敬”。軍事行動也要懂禮儀?!蹲髠鳌酚泻芏嘤涊d,很多戰(zhàn)爭的發(fā)生,都是由于“不敬”或“大不敬”,引起強者一方的軍事行動?,F(xiàn)代社會,處理國家與國家的關系,涉及外交事務,講禮儀、懂敬,同樣非常重要。禮儀、敬,是文明的指標。文明與不文明的重要分野,在于文明講禮儀。
孔子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個“志”,就是“敬”,就是不可或奪的自性莊嚴。因此我指出,“敬”是帶有終極意義的價值理念,已進入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
3、恕
“忠恕”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一次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痹樱ㄔ鴧ⅲ┱f:“唯”(是的)。后來孔子離開了,其他弟子問曾參:“這話怎講?”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边@說明,“忠恕”在孔子那里是通貫全體、貫徹始終的思想。前面講了,忠和誠可以互訓,誠者必忠,“主忠信”是孔子的至高的道德律令。弟子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可知“敬”和“忠”都是仁的構件。
“忠”和“信”更為密切。取信的要道是“忠”。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一、二兩項內容,第一是“為人謀而不忠乎?”第二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和信是與人交往時隨時需要反省的問題??鬃舆€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如果做到了“忠信”,而在行為上又能體現(xiàn)出莊重和禮敬,即使走到不那么文明的異邦,也能立得住腳跟。相反,如果言不由衷,對人不能以誠相待,得不到交往對象的信任,行為上又輕慢無禮,即使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也照樣吃不開??鬃诱f的君子有“九思”,其中的兩“思”,就是“言思忠,事思敬”。忠恕的“忠”,愛敬的“敬”,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論理,其內涵與踐行的意義豈不大哉!
至于忠恕的“恕”,其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按孔子的解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記載,一次子貢問老師:“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孔子對“恕”這個概念給出了確定的解釋,即“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恕”這個價值理念,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是一個人終身需要踐行的德品?!八 边@一價值理念所含蘊和所要求的意涵,通俗地說,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不希望的東西不要強加于人。我認為“恕”這個價值理念,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異量之美。這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一個偉大的思想。世界人文學界非常重視孔子的這一思想,把它奉為需要人類共同遵行的道德金律。
4、知恥
《禮記·中庸》里有一段講修身,引用孔子的話寫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边@等于把好學、力行、知恥,當作了修身的三要素。
一個人的修為,自然離不開吸取知識,這也就是《禮記·大學》所說的“格物致知”。因此“學”是修身的第一要素。學了以后何為?如果成為裝知識的器皿,或者從知識到知識,那是學了等于不學。學的要義,在于用,在于踐行。此即古人常講的“知行合一”。所以修身的第二要素是“力行”。學習了,也踐行了,但無法保證都正確無誤,難免會發(fā)生錯誤。出了錯誤怎么辦?要能夠反省,善于反思,找出原因,知錯改錯,力戒重犯錯誤。當認識到錯誤的時候,人的良知會讓自己感到羞愧,感到后悔,感到不好意思。能做到這一層,就是“知恥”的表現(xiàn)?!爸獝u”是改過的前提,所以修身的第三要素是“知恥”。
修身的第一要素“好學”做好了,離成為有智慧的人就不遠了。第二要素做得好,離成為“仁”德之人就很近了。而能夠做到修身的第三要素的“知恥”,離成為一個勇敢的人就不遠了。智、仁、勇是修身的結果。而有了智、仁、勇的德品,就可以做到大的判斷不發(fā)生錯誤,遇到困難不感到憂慮,面對威脅無所畏懼。就是孔子說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ā蹲雍薄罚┳迂曊J為,他的老師孔子是兼有不憂、不惑、不懼等三個特點的人。由此可知修身的重要。
在我看來,修身三要素中,第三要素“知恥”尤其可以看作是重中之重。我給學生講課,多次講修身應該從知恥開始。恥感是人成為人的一個文明指標,人的文明的表現(xiàn)之一是有羞恥心,孟子稱之為“羞惡之心”。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的“四端”。端是開始的意思,意即“四端”是做人的開始,或者說是最起碼的人的標志。如果沒有羞惡之心,孟子說就不是人。同樣,沒有側隱之心、沒有辭讓之心、沒有是非之心,也不是人。惻隱之心是不忍,也就是同情心,也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辭讓之心指文明禮貌,是非之心指社會的公平正義,而羞惡之心則是“知恥”,修身的第三要素。
“恥”跟“廉”構成一個組合概念,曰“廉恥”。管子的一個著名論述是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薄岸Y”是文明秩序,“義”是社會正義,“廉”是節(jié)儉廉潔,“恥”是道德的約束和自律。禮義廉恥沒有了,國的處境就危險了。明清之際的大學者顧炎武曾經說過:“廉恥,立身之大節(jié)?!彼f,如果不廉,將無所不?。欢粣u,將無所不為。他還說過:“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
5、和同
跟誠信、愛敬、忠恕、知恥一樣,“和同”也是中華文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價值理念。中國文化傾向于不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搞得那么不可調和,“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總原則。
“和同”的思想來源于《易經》。《易》的“同人”一卦,所演繹的就是關于“與人和同”的理念?!兑捉洝は缔o》概括為:“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边@是說,人們的不同,常常表現(xiàn)為途徑和方法的不同,終極目標是相同的,所以最后會走到一起。朱熹有名的“理一分殊”論,其旨趣與《易》道若合符契。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tài),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彼此之間是不同的,但生活的價值追求,人的心理指向,往往有相同的一面。孟子對此說得很明白:“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献舆@段話是說,好吃的食物、好聽的音樂、多彩的顏色,人們都會喜歡,在這點上人和人是相同的。既然在這方面有同樣的感受,那么人的“心”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東西呢?回答是肯定的。人心所相同者,是“理”和“義”。
孟子講的“心”,也可以做“心理”解。恰好大學者錢鐘書先生說過:“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多,夸大人類的不同,是文化的陷阱。而且在人類的不同之中,也有“同”的一面。正因為如此,人和人之間、文化和文化之間才可以溝通,不同也能夠共存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1999年我在哈佛大學作訪問學者,與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的史華慈教授,有過兩次長時間的交談對話。他是法裔猶太人,精通多種文字,是美國研究中國學非常有名的學者。他的基本學術理念,是主張跨文化溝通,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同文化之間可以建立溝通。他甚至提出一個獨特的理論——他說語言對思維的作用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這是我們對話的時候他當面提出來的,在我是聞所未聞,過去從未聽說過。他這樣提出問題,是想證實他的跨文化溝通的理論可以成立。我當時講,如果可以給你的理論提供證據(jù)的話,應該是語言不通也可以談戀愛。當然語言不通談戀愛問題很多,可是語言相通談戀愛問題也不少,甚至語言相通談戀愛產生的問題一點也不比語言不通談戀愛產生的問題少。
不同文化之間可以共存、溝通、融合,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固有的理念。這個理念基于中國文化的“和”的觀念?!昂汀笔怯芍T多的“不同”構成的,沒有不同,便無所謂和。所以孔子的著名論斷是:“君子和而不同?!?/p>
宋代的思想家張載有名的四句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睆堓d字橫渠,所以這四句話又稱“橫渠四句教”。但他還有另外的“四句教”,是這樣四句話——
有象斯有對,
對必反其為,
有反斯有仇,
仇必和而解。
我把張載的這四句話稱為“哲學四句教”。因為他是對整個宇宙世界發(fā)言的。大意是說,這個世界是由一個一個的生命個體組成,有人類的、動物的、植物的,這些生命個體都是一個個的“象”,每個“象”是不同的。古人有一句話,叫“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蔽鞣揭灿幸粋€說法,“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边@些不同的個體都是一個個的“象”。這些“象”是流動的,不是靜止的。但“象”的流動方向是不同的,有的甚至相反。這就是張載哲學四句教第一、第二兩句講的“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
由于“有對”,甚至“反其為”,就會發(fā)生彼此之間的糾結,從而形成“有反斯有仇”的局面。這個“仇”字,古代寫作“讎”,左邊一個隹(音zhui),右邊一個隹,中間是言論的言字?!蚌俊笔且环N尾巴很短的鳥。試想,這個“讎”字,其象征意涵,不就是兩只短尾巴鳥在那里嘰嘰喳喳地說話嗎?我們還可以推測,尾巴短的鳥往往叫的聲音很高,那么它們就不是一般的說話,而是在討論、爭論、辯論,甚至是在斗嘴、吵架。討論的問題我們無法得知,但結果張載的“哲學四句教”寫明白了。他們經過計較、辯駁、討論、爭論的結果,并不是這個鳥把那個鳥吃掉,而是或達成共識,或求同存異,總之是和解了。所以是“仇必和而解”。
張載“哲學四句教”給我們的啟示是深遠的。反觀現(xiàn)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總括性的看法,就是:這個世界有差異,但差異不必然發(fā)展為沖突,沖突不必然變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有了這個觀念,很多事情會得到更恰當?shù)奶幚怼4蠹伊私怍斞赣幸皇自?,這首詩是關于戰(zhàn)后中國和日本的關系的,其中有兩句:“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國與國之間,都不應該培養(yǎng)仇恨?!俺稹笔强梢越獾?,直至走向“和而解”。當然這不是一方的問題,而是彼此雙方的問題,如果有橫暴強加于我,中華民族也有不為強力所屈服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這就是孟子講的“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精神。
一個是“和而不同”,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條原理,我認為是中華文化給出的人類危機解決之道。
*本文系2017年1月14日劉夢溪先生在敦和基金會年會上演講,根據(jù)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