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夢溪】讀點(diǎn)“六經(jīng)”, 滋養(yǎng)精神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7-09-04 21:37:51
        標(biāo)簽:
        劉夢溪

        作者簡介:劉夢溪,男,西歷一九四一年生,遼寧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藝術(shù)文化學(xué)學(xué)科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文化》雜志創(chuàng)辦人、主編。著有《傳統(tǒng)的誤讀》《紅樓夢與百年中國》《大師與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要略》《論國學(xué)》等。

        讀點(diǎn)“六經(jīng)” ,滋養(yǎng)精神

        作者:劉夢溪(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來源:《人民日報 》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十四日甲午

                 耶穌2017年9月4日

         

         

        【開欄的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人類進(jìn)步的階梯。讀書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進(jìn)步很重要,對于領(lǐng)導(dǎo)干部提高自身素質(zhì)、做好工作更為重要。學(xué)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xué)詩可以情飛揚(yáng)、志高昂、人靈秀;學(xué)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中國人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立德。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

         

        今日起,我們開設(shè)“書里乾坤”欄目,邀請名家大家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和當(dāng)代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古今中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以及各領(lǐng)域經(jīng)典文本和新知識新成果。通過研讀,我們可以吸取修身處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經(jīng)驗(yàn),養(yǎng)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

         

        書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長。

         

        二十年前,我在《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要略》中曾經(jīng)提出:“學(xué)術(shù)思想是人類理性認(rèn)知的系統(tǒng)化,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于今思之,中華文化能夠貢獻(xiàn)給世界的,我認(rèn)為是人之為人的、群之為群的、家之為家的、國之為國的一整套精神價值論理。這些價值理念的精神旨?xì)w,是使人成為健全的人,使群體成為和諧的群體,使家成為有親有愛有敬的和睦的家,使國家成為講信修睦、懷柔遠(yuǎn)人的禮義文明之邦。

         

        中國文化最主要的價值理念都在“六經(jīng)”?!傲?jīng)”指《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種文本經(jīng)典?!稑贰愤@一經(jīng)沒有文本傳下來,是為“五經(jīng)”。但也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樂》本來就沒有文本,是跟《禮》結(jié)合在一起的,所以“禮樂”并稱。盡管后來看到的是“五經(jīng)”,可是學(xué)者們習(xí)慣上仍然稱為“六經(jīng)”,直到清代還是如此。

         

        “六經(jīng)”經(jīng)過孔子刪訂,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原初的文本經(jīng)典,是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上世紀(jì)的大儒馬一浮,稱“六經(jīng)”為中國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態(tài)。大哲學(xué)家熊十力則說,“六經(jīng)”是現(xiàn)代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精神依據(jù)。這些判斷,時至今日也沒有過時,反而愈見其見解獨(dú)到。

         

        我近年從“六經(jīng)”里面,也包括后來成為“十三經(jīng)”的《論語》《孟子》《孝經(jīng)》里面,抽繹出幾組價值理念,包括仁愛、誠信、愛敬、忠恕、廉恥、和同六組概念。這些概念范疇是中國文化中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價值理念,既適用于古代,也適用于今天,不僅適用于中國人,也適用于全世界。

         

        1.仁愛

         

        仁愛是中國文化里非常核心的觀念。孔子認(rèn)為“仁”的主要內(nèi)涵是“愛人”。孟子也明確說:“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中國文化里的愛,是一種博愛。按孔子的說法,是“泛愛眾而親仁”?!叭省笔羌H、愛、寬、博諸義于一體的概念綜合。

         

        這緣于“仁”這個漢字的會意構(gòu)成?!墩f文解字》解釋“仁”字為:“仁,親也,從人二?!薄坝H”是指親密?!叭硕眲t是“二人”。意思是說,仁與不仁須要在人和人的關(guān)系中顯現(xiàn)出來。漢代大儒董仲舒講得更直接:“仁者所愛,人類也?!币嗉慈蕫凼菒壅麄€的人類的一種博愛。所以《禮記·中庸》說:“仁者,人也。”仁愛之愛,還會及于萬物。孟子有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因此董仲舒又稱“仁”是一種“天德”,帶有“無窮極”的特點(diǎn),也就是具有終極價值。

         

        2.誠信

         

        誠信是中國文化里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孔子講,“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說,“朋友有信”。老子也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華文化的原初經(jīng)典把“信”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內(nèi)里面有誠,外面才有信。無誠,便不可能有信。講“誠”最多的是《中庸》,其中說,“誠”是“天之道”,是“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而想要“立誠”,是“人之道”。《中庸》把“誠”視作“天道”和“人道”的核心問題。

         

        “立誠”的理念,早在《易經(jīng)》就明確提出來了?!兑捉?jīng)》乾卦的文言引孔子的話寫道:“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边@里的“修辭立其誠”,就是明確提出的“立誠”。

         

        人生在世,究竟何欲何求?仔細(xì)想來,《易經(jīng)》乾卦這兩句話全包括了。人生在世,一個無非是想把自己變得更好一些,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受尊敬的人。做到這一點(diǎn),首要的是要講誠信。這就是“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人生的第二層要義,就是事業(yè)有成,在某一方面的專業(yè)上有自己的建樹,能夠安居樂業(yè)。“居業(yè)”的前提是“立誠”,所以是“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

         

        3.愛敬

         

        中國文化的另一個核心價值理念是“愛敬”?!皭劬础笔菑募彝ブ刃蛑醒苌鰜淼摹8缸?、夫婦、弟兄之間的關(guān)系,都有愛和敬存在。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尊長親人做到有愛有敬,對家庭以外的其他人也不至于太不好,至少不會輕慢別人。因此《孝經(jīng)》說,“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卑褠劬纯醋鋈松竞蜕来罅x。人的哀愁和悲痛的情感,最初也是從家庭親人的困厄、不幸中因感同身受而產(chǎn)生的。

         

        對“愛敬”這個價值理念,魏晉時期劉劭的《人物志》解釋得最為恰切?!度宋镏尽防飳懙溃骸吧w人道之極,莫過愛敬。是故《孝經(jīng)》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卑选皭劬础笨闯墒侨说乐畼O,可見“愛敬”這個價值理念在中華文化中的位置。

         

        “敬”當(dāng)然可以包括尊敬師長、尊敬前賢,尊敬長輩。但“敬”的價值論理的哲理義涵,是指人作為生命個體的“自性的莊嚴(yán)”?!熬础笔侨说膬?nèi)在性格、性體、本性的精神安頓之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道德規(guī)范都跟“敬”有關(guān)系。譬如,“孝”的精神內(nèi)核是“敬”。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官員的察選,如果不孝敬父母,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忠敬、誠信的人,一定孝敬父母,能孝敬父母才能成為忠于職守、仁愛天下的賢者。

         

        舉凡一切禮儀,都必須有“敬”的精神。《左傳》里的一句話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膘刖褪羌漓?,戎則是軍事行動。無論祭祀還是軍事行動,都不能沒有“敬”。軍事行動也要懂禮儀?!蹲髠鳌酚泻芏嘤涊d,很多戰(zhàn)爭的發(fā)生,都是由于“不敬”或“大不敬”,引起強(qiáng)者一方的軍事行動?,F(xiàn)代社會,處理國家與國家的關(guān)系,涉及外交事務(wù),講禮儀、懂敬,同樣非常重要。禮儀、敬,是文明的指標(biāo);文明與不文明的重要分野,在于禮儀。

         

        4.忠恕

         

        “忠恕”在孔子那里是通貫全體、貫徹始終的思想。忠和誠可以互訓(xùn),誠者必忠,“主忠信”是孔子至高的道德律令。弟子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笨芍熬础焙汀爸摇倍际侨实臉?gòu)件。

         

        “忠”和“信”更為密切。取信的要道是“忠”。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一、二兩項(xiàng)內(nèi)容,第一是“為人謀而不忠乎?”第二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和信是與人交往隨時需要反省的問題??鬃舆€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如果做到了“忠信”,而在行為上又能體現(xiàn)出莊重和禮敬,即使走到不那么文明的異邦,也能立得住腳跟。相反,如果言不由衷,對人不能以誠相待,得不到交往對象的信任,行為上又輕慢無禮,即使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也照樣吃不開。

         

        忠恕的“恕”,按孔子的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 边@一價值理念所含蘊(yùn)和所要求的義涵,通俗地說,就是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不希望的東西不要強(qiáng)加于人。我認(rèn)為“恕”這個價值理念,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異量之美。這是中國文化貢獻(xiàn)給人類的一個偉大的思想。世界人文學(xué)界非常重視孔子的這一思想,把它奉為人類共同遵行的道德金律。

         

        5.廉恥

         

        “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薄抖Y記·中庸》把好學(xué)、力行、知恥,當(dāng)作修身的三要素。一個人的修為,自然離不開吸取知識,這也就是《禮記·大學(xué)》所說的“格物致知”。因此“學(xué)”是修身的第一要素。

         

        學(xué)了以后何為?如果成為裝知識的器皿,或者從知識到知識,學(xué)了等于不學(xué)。學(xué)的要義,在于用,在于踐行。此即古人常講的“知行合一”。所以修身的第二要素是“力行”。學(xué)習(xí)了,也踐行了,離“仁”就不遠(yuǎn)了,至少是走向通往“仁”的道路上。

         

        但無法保證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正確無誤。出了錯誤怎么辦?要能夠反省,善于反思,找出原因,知錯改錯,力戒重犯錯誤。當(dāng)認(rèn)識到錯誤的時候,人的良知會讓自己感到羞愧,感到后悔,感到不好意思。能做到這一層,就是“知恥”的表現(xiàn)?!爸獝u”是改過的前提。所以修身的第三要素是“知恥”。

         

        智、仁、勇在古代被稱作“達(dá)德”。具有了智、仁、勇的德品,就可以做到大的判斷不致發(fā)生錯誤,遇到困難不會感到憂慮,面對威脅無所畏懼。就是孔子說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修身的三要素中,“知恥”尤不可輕視。恥感是人成為人的一個文明指標(biāo),孟子稱之為“羞惡之心”。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的“四端”。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辭讓之心指文明禮貌;是非之心指社會的公平正義;羞惡之心則是“知恥”。

         

        “恥”跟“廉”構(gòu)成一個組合概念,“廉恥”。管子的一個著名論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薄岸Y”是文明秩序,“義”是社會正義,“廉”是節(jié)儉廉潔,“恥”是道德的約束和自律。禮義廉恥沒有了,國家的處境就危險了。明清之際的大學(xué)者顧炎武曾經(jīng)說過:“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彼f,如果不廉,將無所不??;而不恥,將無所不為。他還說過:“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p>

         

        6.和同

         

        “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總原則?!昂屯彼枷朐从凇兑捉?jīng)》。《易》的系辭概括為:“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边@是說,人們的不同,常常表現(xiàn)為途徑和方法的不同,終極目標(biāo)是相同的,所以最終會走到一起。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tài),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fēng)俗習(xí)慣,彼此之間是不同的,但生活的價值追求,人的心理指向,往往有相同的一面。孟子對此說得很明白:“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dú)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焙贸缘氖澄?、好聽的音樂,多彩的顏色,人們都會喜歡,在這點(diǎn)上人和人是相同的。既然在這方面有同樣的感受,那么人的“心”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東西呢?回答是肯定的。人心所相同者,是“理”和“義”。

         

        孟子講的“心”,也可以做“心理”解。大學(xué)者錢鍾書先生說過:“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彼裕伺c人之間的不同,遠(yuǎn)沒有想象的那么多,夸大人類的不同,是文化的陷阱。而且在人類的不同之中,也有“同”的一面。正因?yàn)槿绱耍撕腿酥g、文化和文化之間,才可以溝通,不同也能夠共存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

         

        不同文化之間可以共存、溝通、融合,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固有的理念。這個理念基于中國文化的“和”的觀念?!昂汀笔怯芍T多的“不同”構(gòu)成的,沒有不同,便無所謂和。所以孔子的著名論斷是:“君子和而不同?!?/p>

         

        宋代的思想家張載,有名的“四句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他還有另外的“四句教”:“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大意是說,這個世界是由一個一個的生命個體組成,有人類的、動物的、植物的,這些生命個體都是不同的。因?yàn)樗菍φ麄€宇宙世界發(fā)言的,所以我把這四句話稱為“哲學(xué)四句教”。

         

        張載“哲學(xué)四句教”給我們的啟示是深遠(yuǎn)的。反觀現(xiàn)實(sh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總括性的看法,就是:這個世界有差異,但差異不必然發(fā)展為沖突,沖突不必然變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有了這個觀念,很多事情會得到更恰當(dāng)?shù)奶幚怼?/p>

         

        大文豪魯迅有一首詩是關(guān)于戰(zhàn)后中國和日本的關(guān)系的,其中有兩句:“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國與國之間,都不應(yīng)該培養(yǎng)仇恨?!俺稹笔强梢曰獾模瑧?yīng)該走向“和而解”。

         

         

        責(zé)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