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亦作者簡介:曾亦,男,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南新化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于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現(xiàn)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經(jīng)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復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儒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qū)W史》《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主編《何謂普世?誰之價值?》等。 |
原標題:反思辛亥,被忽視的康有為——早報專訪《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
作者:曾亦
來源:《東方早報》 2011年03月11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八日己酉
耶穌2017年7月21日
“我們通過對康有為后期著作的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中國人對共和的選擇,實在有太多的偶然,而且,給中國人帶來了太多的流血和災難。這段時期康有為的政治或?qū)W術活動,從歷史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可能難度不大,但從思想上來看,卻從來是被輕率而簡單地對待了,甚至是忽視了。”——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曾亦
“孫中山提出了國族的概念,基層單位還是宗族。但共產(chǎn)黨徹底打破宗族,將個人解放出來,而由國家直接管理。所以共產(chǎn)黨有更強大的動員能力,這樣的做法對于戰(zhàn)爭時期奪取革命勝利是可取的,但是對未來的中國建設是否可取就不一定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孫中山的做法?!薄?/span>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曾亦(下)出版了《共和與君主》一書(上)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曾亦前不久出版的《共和與君主》一書圍繞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重新考察了傳統(tǒng)政治的合理性,以及共和制度的諸多缺失。
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曾亦認為,“關于辛亥革命的反思,主流觀點純粹是從革命派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以及它選擇的革命道路,中國當時并非沒有選擇另一條道路的可能性。從現(xiàn)在三十年的改革來看,回到康有為的改良立場,至少有一點對于未來建設必須考慮:應該重視中國固有的歷史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資源,以此設計未來的道路。”
重視固有歷史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
東方早報:為什么會選擇康有為晚期思想作為研究對象?
曾亦:現(xiàn)在對康有為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他于戊戌變法前后的思想,對他辛亥革命以后的晚期思想研究較少,普遍認為他后來的思想趨于保守和反動,民國之后幾次他參加的重大政治活動也被認為起到了負面影響。實際上,流亡海外以后,康有為晚期的思想有不少轉(zhuǎn)變。
至于“晚期”如何界定,可能學術界會有不同看法。我的研究重心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康有為,這個時期無論是他的學術思考,還是政治實踐,都以對共和制度的批判為中心。自辛亥革命以后,經(jīng)過這一百年意識形態(tài)的熏陶,上自政府及各界精英,下至愚夫愚婦,都覺得中國走向共和是歷史的必然,具有一種自明的真理性。
近些來年,政府與學界都在探討中國模式或中國道路的問題,我們實際上是借研究康有為來重新反省辛亥革命及中國道路的一些問題。
東方早報:你的書提醒我們,我們一直忽略了辛亥革命中的康有為,對于歷史中的人物,我們是否應該對于其進行并列的反思?
曾亦:康有為代表著另一種“反革命”的觀點,因為在他看來,中國當時并非沒有選擇另一條道路的可能性。從現(xiàn)在三十年的改革來看,回到康有為的改良立場,至少有一點對于未來建設必須考慮:應該重視中國固有的歷史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資源,以此設計未來的道路。
以三世學說反思共和道路
東方早報:你在書中提到三世學說是康有為思想的一個重點,這個學說如何理解?
曾亦:《春秋》記載了魯國242年的歷史,并將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對應于所見世,即孔子和他父親生活過的時代,記載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史實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或者“筆法”,從而體現(xiàn)了《春秋》對現(xiàn)實政治的基本價值評判。這其中表達的歷史觀仍然適用于當前,每個人都能找到與自己對應的這樣三個時期?!豆騻鳌纷鳛閷Α洞呵铩返年U釋而提出了三世學說,并作為政治哲學指導康有為變法,以及對共和道路的反思??梢哉f,康有為那些有著強烈現(xiàn)實關懷的思想都有深厚的經(jīng)學背景。
康有為把三世學說大為拓展了,將其與《禮記》中《禮運》一篇提到的“大同”、“小康”聯(lián)系起來,變成人類社會幾千年歷史階段的劃分: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是升平世;夏商周對應的太平世;春秋以后就是亂世了,亂世對應的恰好是儒家學說。從這個角度看,儒家只是適應亂世的一套學說,但是這套治理亂世的學說使用了2000多年,依然沒能使中國走出亂世,而西方已經(jīng)走入升平世、太平世。所以結(jié)論很顯然:何不用西方的辦法使中國走入升平世、太平世,而戊戌變法引入西方政治、經(jīng)濟等學說的理論基礎就在這里。
東方早報:康有為和孫中山關于構(gòu)建現(xiàn)代國家的理念對今天有什么參考?
曾亦:在中央層面的區(qū)別是,一個主張君主,一個主張共和。在省級層面上,兩人的認識最初有差別,后來統(tǒng)一的。簡言之,康、孫二人都主張中央集權,削奪行省的權力,擴大縣、鄉(xiāng)一級的自治??涤袨樗麄兌颊J識到,向西方學習自治的重點是學習縣鄉(xiāng)自治,這也同時打破了舊有的以村或宗族為單位的自治,新的模式到現(xiàn)在還在尋找,從晚清以后到現(xiàn)在仍然在探索。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被破壞以后,如何建立新的鄉(xiāng)村,譬如,關于新農(nóng)村建設,學界和政府至今都沒有統(tǒng)一的看法。
孫中山和后來的國民黨在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多些。孫中山不想打破農(nóng)村以宗族為基礎的格局。孫中山提出了國族的概念,基層單位還是宗族。但共產(chǎn)黨徹底打破宗族,將個人解放出來,而由國家直接管理。所以共產(chǎn)黨有更強大的動員能力,這樣的做法對于戰(zhàn)爭時期奪取革命勝利是可取的,但是對未來的中國建設是否可取就不一定了?,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孫中山的做法。
民主的本意一直在被曲解
東方早報:你認為君主制度的內(nèi)在合理性并沒有得到現(xiàn)代人的充分理解,為什么?
曾亦:是的,如果當時中國選擇君主立憲的話,可能有些彎路就可以避免。西歐和日本的資本主義都是從純粹的封建形態(tài)過來的,中國最純粹的封建形態(tài)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瓦解了,建立的是一個新的國家。封建社會有更加強烈的等級、人身依附關系和忠君思想,卻能很快完成向一個現(xiàn)代國家的轉(zhuǎn)型,而中國這么早破除了這些封建因素,隨后要轉(zhuǎn)型到現(xiàn)代國家卻這么難。為什么不反過來說,完成一個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gòu)過程中,充分吸納傳統(tǒng)的東西也許會快得多。
東方早報:你提到“以民主一途以評測人類政治之優(yōu)劣,誠寡識哉?”為什么是寡識?你覺得應以什么加以評測?
曾亦:康有為認為民主往往不能使國家富強,反而是讓國家衰落。康有為很喜歡引用墨西哥的例子,墨西哥搞民主共和的結(jié)果就是亂了三百多年,它政治最好的時期就是獨裁統(tǒng)治時期。我覺得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是否優(yōu)劣,不能看到底采用哪種政治體制,而是看“民生”,即老百姓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
東方早報:教科書上的一句話很多人還記得很清楚:“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這句話到現(xiàn)在怎么看?
曾亦:深入人心是確實的,但是深入人心與民眾對它是否有著正確了解卻是兩回事。對于利益單一的社會要民主干什么呢?“民主”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高尚的地方,并非人類追求的目標,僅僅因為人類走出氏族社會以后,個人之間那種天然的親近感喪失之后,誕生了民主這一組織協(xié)調(diào)方式。
康黨和孫黨如美國兩黨
東方早報:現(xiàn)在有不少史學家都認同:辛亥革命太激進以至引發(fā)了較大的社會動亂,康有為對此怎樣認識?
曾亦:民國以后,只要尊重歷史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共和并沒有帶來理想中的東西。我們通過對康有為后期著作的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中國人對共和的選擇,實在有太多的偶然,而且,給中國人帶來了太多的流血和災難。這時康有為的政治或?qū)W術活動,從歷史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可能難度不大,但從思想上來看,卻從來是被輕率而簡單地對待了,甚至是忽視了。
東方早報:歷史還是選擇了共和。
曾亦:在政治上,康黨和孫黨斗了十多年,如同美國的兩黨之爭。對于這兩個政黨而言,政治理念一定要有差別,否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既然康有為選擇了君主立憲,孫中山也就只能選擇民主共和。
雖然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時輸?shù)袅?,但?jù)后來的歷史研究看1901年以后改革歷程,清政府推動的憲政已在踐行并且有了一些成就,只是革命派覺得還是太慢了。雖然憲政在當時是主流,但是民眾尚不具備憲政的素質(zhì)。直到蔣介石退守臺灣前不久,國民黨才提出了憲政,可以說他們也是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預備立憲??涤袨橹鲝埦髦?,孫中山主張共和制,但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憲政具有更大的時間跨度,也更為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所必須。
東方早報:我們現(xiàn)在正在進行的改革是否和當初康有為的改良派有著某種不謀而合?
曾亦:近代中國有兩條道路:改良和革命。革命的道路是由孫中山開辟的,終止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之前,它意味著徹底否定過去,否定傳統(tǒng),否定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經(jīng)驗。但在改良派看來,傳統(tǒng)是不可能拋棄的,甚至是對未來有借鑒意義的寶貴經(jīng)驗。所以,鄧小平實行改革之后,原來被否定的思想和學科開始恢復,儒家也隨之得到復興。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