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浩然】對《孟子》“封象有庳”章的哲學分析——兼論“親親相隱問題”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8 21:02:27
        標簽:
        李浩然

        作者簡介:李浩然,男,西元一九八八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博士(東洋哲學專業(yè))。現(xiàn)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講師,著有《性其情:玄學向理學的演進與轉(zhuǎn)化》。

        對《孟子》“封象有庳”章的哲學分析——兼論“親親相隱問題”

        作者:李浩然(首爾大學哲學系博士)

        來源:作者投稿儒家網(wǎng)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初六日丙辰

        ? ? ? ? ? ?耶穌2017年7月28日

        ??

        作為中國古代圣王之一的舜,他成長在一個今人無法想象的家庭環(huán)境中,因為他的父親、母親(后母)、弟弟(同父異母之弟)都想殺他,《史記》的《五帝本紀》里記載,“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钡屓讼氩坏降氖牵丛谶@種情況下仍然能夠“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最后讓一家子人“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cè)”——前者,是舜的智慧;后者,是舜的仁心。在那樣極端的環(huán)境里,舜沒有任何道德困境,而是用理性把對家人的愛升華成一種偉大的德性,《尚書?舜典》講:“德自舜明?!比欢鴩@著舜在這種極端環(huán)境中做出的選擇及其背后的準則所產(chǎn)生的諸多問題,一直都是討論道德哲學或者政治哲學的熱門。

        ?

        從2002年至今,《論語》中的“子為父隱”、《孟子》中的“竊負而逃”和“封象有庳”這三段材料成為學界討論儒家道德與社會公正的關(guān)系問題(后來這些問題被統(tǒng)稱為“親親相隱”問題)的最主要材料(另涉及柏拉圖《游敘弗倫篇》的“子告負罪”等),而這場學術(shù)公案所參加的學者之多、所涉及的問題之廣也使得它成為當代中國哲學學術(shù)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筆。

        ?

        相較于《論語》中的“子為父隱”,《孟子》中的論舜二事則更為復雜。本文欲從“封象有庳”這一章入手,去分析舜所面臨的道德困境的雙層結(jié)構(gòu),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在這樣的結(jié)構(gòu)中建立自己的哲學論述的。

        ?

        ?“封象有庳”這一章原文如下:

        ?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比f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痹唬骸叭嗜酥诘芤?,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曰:“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患柏?,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謂也?!?/p>

        ?

        象天天想殺舜,舜成為天子之后卻把象封到了有庳這個地方,孟子的弟子萬章不理解,就問孟子,像共工、驩兜、三苗、鯀這些人舜流放的流放,誅殺的誅殺,為何到了自己弟弟這里,不僅毫發(fā)無損還給他封地,這樣似乎對有庳的百姓也不好。孟子回答說,一個仁人對于自己的弟弟是要親愛的,而“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所以封地給象,但是為了有庳的百姓著想,又不讓象去親自執(zhí)政,而使自己派去的官吏來代替象。這樣就一方面保全作為仁人親愛其弟的道德要求,一方面又沒有損害有庳百姓的利益。

        ?

        仔細分析的話,萬章的問題里有三個方面,一,為何給象封地(以及什么叫“封”);二,為何對“四罪”與象有不同的標準;三,這樣做是否對有庳人民不公。丁為祥教授為第二個問題補充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說明了象與共工、驩兜這些人的不同。如果去查史書的記載,就會知道舜所流放和誅殺的“四罪”的不仁與象的不仁完全不是一個性質(zhì),因為前者作惡的承受者是天下,而后者作惡的承受者是舜自己,所以前者必須嚴懲。如果按照這種思路思考,那么舜的區(qū)別對待就不是以公謀私的腐敗,而恰恰是以天下人為重的社會利益考量。從舜不允許象親自執(zhí)政來保護有庳百姓這一點也可以側(cè)面證明。學界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很多都是來自對執(zhí)政者濫用公共權(quán)力的擔心。但在“竊負而逃”和“封象有庳”的例子中,對親人的保護都是以不破壞社會公權(quán)為前提的,否則舜大可不必先把殺人的父親抓起來再逃跑,也不必放棄自己天子的權(quán)力,也不會限制象執(zhí)政的權(quán)力。這一點,郭齊勇教授也早已指出且論述頗詳,茲不贅述。

        ?

        補充完這些觀點,再來分析現(xiàn)在孟子回答的邏輯。首先,孟子說“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即,因為仁人親愛其弟,所以不藏怒,不宿怨?!安徊嘏笔恰罢\”,說明仁人可直而發(fā)怒;“不宿怨”是“節(jié)”,說明仁人發(fā)怒而中節(jié)。其次,孟子說“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即,因為仁人親愛其弟,所以欲封地使其富貴。然而如果不把這句話放在整個儒家語境中去理解,就很容易產(chǎn)生認識的偏差,以為“欲其貴”是“親愛”的必然條件。實際并非如此,“貴”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是就是“義”,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說“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義”是在涉及儒家道德哲學(尤其是義利關(guān)系時)論述中一個不需言明的前提。是故孟子說的“欲其貴”當然是在“義”的前提之下。

        ?

        “不藏怒,不宿怨”說明孟子沒有試圖從脫離世俗情感的思路來處理道德困境的問題,換句話說,在家人對自己為惡的前提下,孟子沒有認為“接受家人的惡是正當?shù)摹?,父母想殺舜,舜有沒有為了盡孝道服從父母的心意就讓父母殺自己呢,當然沒有,所以舜逃走了。弟弟想殺舜,舜有沒有為了兄弟親情愉悅地面對呢,當然也沒有,所以舜“不藏怒”。是故,儒家哲學的行為準則,是符合常識且兼具道義的,而并非把血緣親情作為邏輯的最高原則,認為只要對父母家人有利的就是正當?shù)摹_M一步說,“欲其富貴”也同樣符合世俗情感,同樣符合常識。只是,儒家哲學并非僅僅符合常識,同樣也會由于其深刻而超越常識。世俗情感通常表現(xiàn)為:A家人對我好,我欲其富貴;B家人對我不好,我有怒有怨。這里A和B的前提是或然關(guān)系,A和B的結(jié)論也自然不能同時成立。但孟子卻在B的前提下,讓A和B的結(jié)論同時成立,這便是超越了世俗情感的理性使然。這個理性便體現(xiàn)在,即使“不藏怒,不宿怨”與“欲其富貴”的原因都是對家人的“親愛”,但這個“親愛”并不會限制內(nèi)在精神的追求。儒家之所以重視“親愛”或者“孝悌之道”,是因為,用杜維明先生的話說,“自我實現(xiàn)絕不可能沒有他者參與”,而具有血緣親情的家人畢竟有一種不可選擇的絕對性,所以在追求精神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家人——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內(nèi)在精神的追求要屈從與家人的意志或利益,事實上恰恰相反,角色倫理由于其特殊性最終也要被超越而上升到一種更普遍的道德準則中。在這個上升過程中,道德哲學問題就開始擴容到涉及“天人關(guān)系”的宇宙論和“有無關(guān)系”的存在論等問題。儒家哲學之濫觴,與構(gòu)建在血緣親情基礎(chǔ)上的角色倫理息息相關(guān),但隨這其他諸子之異見的提出與不同學派間思想的吸收,孔子所說的“父父子子”到了戰(zhàn)國《管子》書中已經(jīng)成為“父不父,子不子”,到了南北朝時代的《顏氏家訓》中更是到達了父子、兄弟、君臣關(guān)系可被全面超越的程度(見拙文《顏氏家訓的哲學超越及其當代意義》)——外在的倫理準則被動搖的同時,內(nèi)在的哲學思辨則更近了一步。所以如果不從儒家哲學或者中國哲學的發(fā)展理路著眼,僅從先秦時期某個特定的文本去試圖規(guī)定一種思想甚至一種文明的本質(zhì)的話,儒家哲學真正的理性結(jié)構(gòu)就會被忽視。

        ?

        于是在儒家“親親相隱”的問題上,很多學者都把它歸責到世俗情感對理性的敗壞,從而使得家庭親權(quán)對社會公權(quán)有所妨礙。然而弔詭的是,這些批判把孟子論舜二事描述成了“舜將殺人的父親‘竊負而逃’,把至不仁的弟弟‘封之有庳’”,而忽略了孟子在討論這些事時構(gòu)成道德困境的更重要的一個層面,即,“舜將想殺自己的父親‘竊負而逃’,把想殺自己的弟弟‘封之有庳’”。換句話說,舜在處理父親和弟弟的道德困境中,首先面對的是自我利益和家人利益的沖突,其次面對的才是家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沖突。如果像學界的批判那樣,僅僅關(guān)注第二個層面,認為舜在家人和他人中選擇了前者犧牲了后者,那必然會得出結(jié)論認為這是一種利己害他的惡。但是,為這些批判者所忽略的是(甚至一些反批判的學者也沒有注意到),在第一個層面的道德困境中,舜和家人也存在利益沖突,而舜的選擇不是利己害他,而是兼利他我——后者,正是完滿的善的體現(xiàn)。而更重要的問題在于,正是有了第一個層面的沖突,舜的家人對于舜來說就不是利益一致的存在,舜的家人與他人的沖突對舜來說也就不是“己”與“人”的沖突,舜的選擇也就不是利己害他的選擇??傊?,在這里我想指出的是,孟子論舜二事比孔子稱贊“子為父隱”更加復雜,因為舜的家人并不具有常識意義上“家人”概念的意涵——舜的父母和弟弟都想殺害自己,所以在這兩個實例中舜的家族就不能像很多批判者想象的那樣,作為“血親集團”而被討論。

        ?

        所以,如果綜合舜在這兩層道德困境中的選擇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他實際上是在積極的完成一種道德踐履的探索:一方面,舜努力維持作為倫理規(guī)范的“親愛”準則,同時又不被它所限制;另一方面,舜也試圖防止了社會公正的破壞和國家權(quán)力的逆行。這種道德踐履的意義就在于通過“集義”(朱子謂“蓋欲事事皆合於義也”)來達到內(nèi)在精神所追求的完滿。而之所以稱之為“探索”,就是因為舜的“竊負而逃”與“封地有庳”是特殊道德情境下的回應(yīng),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當然不會認可一模一樣的選擇發(fā)生在今天的社會。但這種不認可也同樣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一種“探索”,真正具有價值的普遍性和歷史的普適性的是“探索”背后不斷發(fā)展的理性。所以,舜“封地有庳”與“竊負而逃”不是腐敗的根源,而是理性發(fā)展的一個起點。

        ?

        責任編輯: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