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若干種。 |
1、《原道》第一輯(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
◆開卷語
◆專 稿
同人整理:李澤厚答問
龐 樸:文明與沖突
葉秀山:談“哲學”的“用處”
◆思 想 編
陳 明:中體西用:啟蒙與救亡之外——中國文化在近代的展現(xiàn)(上)
辛 巖:無本者竭有本者昌――湘軍、太平軍與文化傳統(tǒng)
靳大成:甲戌隨想錄
許 明:難以承受的可為——一個人文知識分子的精神自審
王樹人:文化的危機、融合與重建
馬西沙:孔老的社會關懷
王邦雄:論語與老子的生命智慧
牟鐘鑒:談談“讀經”
李澤厚:再談“實用理性”
◆研 究 編
鄭家棟:當代新儒家的道統(tǒng)論
余敦康:歐陽修的《易童子問》
郭 沂:老莊孔孟哲學的底蘊及貫通
曾昭旭:論儒道之互為體用
王 青:武帝的用人政策及對兩漢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陳 明:儒學與漢代吏治
劉軍寧:論惡與人性
李學勤:談“信古、疑古、釋古”
◆評 論 編
韓德民:傳統(tǒng)文化的危機與二十世紀反文化思潮
傅 謹:邊緣焦慮·國家主義思潮·意識形態(tài)話語——近代中西文化比較的反思
陳曉明:分化的時代:眾聲喧嘩與獨領風騷
澄 之:政治與經濟:以文化為旗幟——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述評
2、《原道》第二輯(北京 : 團結出版社, 1995 )
◆思 想 編
李澤厚:哲學探尋錄
何光滬:中國文化的根與花——談儒學的“返本”與“開新”
趙 峰:天不變道亦不變——傳統(tǒng)文化核心精神的一種現(xiàn)代注釋
林安梧:對儒家倫理概念的反省與考察
張汝倫:人文知識分子與現(xiàn)代化
韓德民:思想隨筆(二題)
◆研 究 編
余敦康:內圣與外王的貫通——周敦頤的易學
徐洪興:從訓詁之學到義理之學——理學發(fā)生史一個側面的考察
韋政通:《論語》與孔子
張耀南:張東蓀對馮友蘭的超越
張樹國:尋求不朽——對春秋貴族心態(tài)的考察
孟彥弘:唐前期太子問題及其政治后果——兼論安史叛亂之因果
王中江:“道”的歷程
龐 樸:天人之學述論
◆評 論 編
陳 來:說說儒——古今原儒說及其研究之反省
單 純:《中國哲學簡史》重讀
陶東風:中國文化與學術中的西方影響——兼論中國學術的本土化問題
王岳川:世紀末漢語學界的語言學轉向
牟鐘鑒:大陸當代儒學巡禮
3、《原道》第三輯(北京 :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6 )
◆思 想 編
李澤厚:再說“西體中用”——在廣州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講演
余敦康:從《莊子》到郭象《莊子注》
林安梧: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經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
羅義?。何幕概c傳統(tǒng)護法——論唐君毅先生對“保守”之價值厘定
孫尚揚:宗教對話的兩項原則
陳 明:新唯識論:理解與批評
◆研 究 編
廖名春:梁啟超古史辨?zhèn)畏椒ㄔu議
楊志剛:禮學研究芻議
張學智:錢穆先生治朱子學之方法舉隅
郭 沂:道的下貫、呈現(xiàn)與修行——《中庸》的思想體系與歷史定位(上)
蕭慶偉:論北宋新舊黨爭的特征
王 青:商周秦漢時期政治神話的演變
楊曾文:中國古代佛教的三個問題
申小龍:當代中國語法學的文化重建
張汝倫:近代中國形而上學的困境
◆評 論 編
陶東風:道德理想主義與轉型期中國文化
黃卓越:當代學術的自我責省及對新態(tài)勢的估認
劉智峰:探求歷史的真實——顧準的啟示
鄒 讜:讀《告別革命》——致李澤厚、劉再復教授
張 寬:關于后殖民批評的再思考
陳燕谷:文化多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
4、《原道》第四輯(上海 : 學林出版社, 1998 )
◆思 想 篇
鄭家棟:沒有圣賢的時代
王 ?。涸跉v史文化意識的雙重視野中——關于儒學現(xiàn)代困境的思考
王志遠:中國宗教改革芻議
蔣 慶: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
盧國龍:“神道設教”中的人文精神
任劍濤:自由主義的兩種理路:儒家自由主義與西化自由主義——徐復觀、殷海光政治哲學之比較
◆研 究 篇
廖名春:試論古史辨運動興起的思想來源
韋政通:傳統(tǒng)與孔子
李 申:《論語》與孔子
徐洪興:從官學“六藝”到孔子“六藝”
楊國榮:心物之辯與天人之際
陳亞軍:訓詁的產生及其發(fā)展變異
郭 沂:道的下貫、呈現(xiàn)與修行——《中庸》的思想體系與歷史定位(下)
張耀南:知識論:張東蓀對金岳霖的超越
李春青:文章與道——論北宋詩文理論的學術背景及社會心理內涵
方 銘:屈原的行為模式及其現(xiàn)實意義
◆評 論 篇
王彬彬:獨白與駁詰——關于當下知識界的思想分歧
王蒙 陶東風:多元與溝通——關于當代文化與知識分子問題的對話
孟繁華:1978與百年中國文學的夢想
章啟群:知識分子與文化“書面文本”——兼論人文精神的源泉
5、《原道》第五輯(貴陽 :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9 )
◆思 想 篇
鄧小軍:陳三立的政治思想
郭齊勇: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轉向及其文化義蘊
陳 明:《唐虞之道》與早期儒家的社會理念
艾爾曼:中國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討論的意見
李明輝:當代新儒家的道統(tǒng)論——對余英時先生批評的回應
王 ?。骸皣缽同F(xiàn)象”解讀——兼與史華茲先生對話
李 林:中國禪詩之批判
李澤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較試說論稿
◆研 究 篇
廖名春:錢穆與疑古學派關系述評
王慶光:先秦內圣觀由“神文”向“人文”之轉型
張廣保:緯書與漢代政治
肖永明:北宋新學與理學為學規(guī)模的比較
朱漢民:“仁學”之道——譚嗣同的哲學本體論及當代意義
盧仁龍:陳垣的宗教史學特征及方法——兼與陳寅恪之比較
傅 謹:論“推陳出新”
陳 炎:儒家、道家與日神、酒神
◆評 論 篇
陳昭瑛:當代儒學與臺灣本土化運動
尤西林:人文學科與20世紀中國學術
汪丁?。菏裁词菃⒚??
郭 沂:自由何須逃避——對弗羅姆的回應
邱運華:奴役時代的人格神學
韓德民:如何認識九十年代中國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
6、《原道》第六輯(貴陽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0 )
◆思 想 篇
蔣 慶:柏克是保守主義的柏克而非自由主義的柏克
李澤厚:說儒學四期
林安梧:“心性修養(yǎng)”與“社會公義”
鄧小軍:孔子思想與民主政治
葉國洪: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說:西方文化沖擊儒家思想的歷史個案的回顧
韓德民:回歸“中體西用”
郭 沂:“中體西用”新釋——就教于李澤厚先生
莫爾特曼:個人主義與全球化時代的自由與社群
◆研 究 篇
朱漢民:天變道亦變——論郭嵩燾的道統(tǒng)觀
鄭 開:子產:政治與思想之間的張力
盧國龍:師古與用今的多元思考——以慶歷學術與慶歷新政為例
陳 明:民本政治的新論證——對《尊德義》的一種解讀
彭國翔:道德與知識:從宋明理學到現(xiàn)代新儒家——對現(xiàn)代新儒學的一個發(fā)生學解說
章啟群:論郭象對《莊子》自然觀的超越
黃俊杰: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廖名春:試論馮友蘭的“釋古”
◆評 論 篇
陶東風:世紀末的游魂——9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危機
曠新年: 風與旗:90年代的閱讀
李明輝:儒學如何開出民主與科學?
澄 之:短論二則
呂文浩:“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及其它——潘光旦的家庭問題研究述評
韓秉芳:清明節(jié)有感——兼論“孝”在中華新道德重建中的地位
王瑞昌:世紀末關于人與自然的斷想
郭齊勇:近五年來中國大陸儒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
7、《原道》第七輯(貴陽 :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2 )
◆思 想 篇
任劍濤:社會儒學的重建――關于“儒家自由主義”的理論期待
李明輝:儒家傳統(tǒng)與人權
李存山:儒家的民本與人權
張寶明:儒家傳統(tǒng)與中國自由主義的前景――從“中庸”的視角出發(fā)
范亞峰:內圣歸內圣,外王歸外王――自由主義與儒家傳統(tǒng)初論
王中江:道家自由思想的兩種形態(tài)
◆研 究 篇
黃俊杰: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
江日新: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世界:“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的尋求――張君勱的科學概念與研究政策
朱漢民:技可進乎道――魏源的道論
于民雄:自然與自由――莊子“相忘于江湖”解
林月惠:一本與一體――儒家一體觀的意涵及其現(xiàn)代意義
王 青:災異與禮儀――西漢中后期的思想學術特點
黃光國: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傳統(tǒng)的內在結構
謝勁松:佛法真義的當代話語
◆評 論 篇
劉述先:從比較視域看世界與宗教對話――以東方傳統(tǒng)智慧為重點
李澤厚:四個“熱”潮之后
李澤厚:從譚嗣同說起
于傳勤:李澤厚學術思想概說
黎漢基:有關“儒學三期說”之辯正――就教于李澤厚先生
姜日天:孔子生死與韓國興亡:韓國學術界關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一種爭論
彭永捷:柳承國教授訪談錄
陳 明:中國學術史論集.序
陳 明:宋儒微言.序
唐 逸:關于后現(xiàn)代與信仰的言談
8、《原道》第八輯(暨《新原道》第一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思 想 篇
任 毅:西方歷史哲學眼中的中西文明觀
范亞峰:自由的民族理論是否可能
林安梧:后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與后現(xiàn)代理論
盛 洪:尋求中華民族新的制度結構
張寶明:魯迅隨想三題
陳永苗:被帶入儒學傳統(tǒng)中的魯迅
◆研 究 篇
干春松:禮儀、秩序和儒家的政治向度
許珠武:王陽明知行合一觀的意義闡釋
林宏星:上達體悟與下學窮理――朱子、南軒“仁說之辯”所表達的工夫方向
王 杰:戴震義理之學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賀更行:潛流隱行與復興沖動――對墨子倫理思想的歷史考察
王慶光:論晚周“因性治法”說的興起及荀子“化性為善”說的響應
◆評 論 篇
單世聯(lián):現(xiàn)代性的分裂與王國維的矛盾
韓 星:大陸儒教派的歷史定位
黃玉順:9.11事件的倫理學沉思
陳明、廖名春:《90年代學術重讀》
姚新勇:關于中國文化特性/認同思考的反思
9、《原道》第九輯(暨《新原道》第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思想探索
王瑞昌:李慎之先生試論
蔣 慶:心學散論
丁為祥:儒家血緣親情與仁愛觀念的形成理路
陳 明:“以義為利”:制度本身的倫理原則——《大學》新讀之三
◆學術與學術史
趙汀陽:認同與文化自身認同
高全喜:論民族主義──對民族主義問題的一種自由主義考察
張旭東:民族國家理論與當代中國
方光華:再論文化自覺與中國思想史研究
張新民:臨濟宗風化邊表──清季高僧赤松和尚與瞿脈禪師合論…
韓秉芳:“老子化胡說”辨析
張 巖:《國》《左》文體與王官之學
◆爭鳴與商榷
韓 星:“國家級”公祭黃帝是宗教活動嗎?――與葛劍雄先生商榷
黃應全:政治儒學還能復興嗎?──評蔣慶《政治儒學》
王心竹:注定做不了旁觀者──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儒學
秋風等:發(fā)掘憲政轉型的古典資源
◆研究生論壇
陳海虹:論呂大臨的道統(tǒng)擔當精神
陳壁生:鄉(xiāng)土中國中的“孝”──對《論語》中“孝”的觀念的人類學考察
◆隨筆與雜感
水一方:中國文化當代命運的一點思考
穆龍人: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民間儒學
申自強:我教學生讀《論語》
◆舊文新刊
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1935)
◆編后
◆稿約
◆原道書房
10、《原道》第十輯,陳明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原道》創(chuàng)刊十周年紀念
李澤厚:《原道》十年:成績欠佳,精神可嘉
杜維明:《原道》、儒學與文化保守主義
龐 樸:我是中國文化的保守主義者
牟鐘鑒:探尋中華大道
張新民:書生事業(yè)與文化理想――《原道》創(chuàng)刊十周年賀言
盛 洪:文化保守主義的大旗應該舉得高高
蔣慶 等《原道》創(chuàng)刊十周年賀詞、寄語(合集)
杜 霞:路在何方?——《原道》輯刊十年評析
周 瑾:“何”之問――寫在《原道》創(chuàng)刊十周年之際
程亞文:文化民族主義的知識衛(wèi)護――《原道》輯刊讀解
王心竹:儒家傳統(tǒng)中的啟蒙精神在當代——《原道》輯刊與九十年代以來的儒學
◆思想探索
陳 明:即用見體初說――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及“西體中用”為背景
蔣 慶:王道政治是當今中國政治的發(fā)展方向
黃玉順:生活儒學導論
唐 逸:中國問題與中國思想
◆學術研究
秋 風:孔子反對鑄刑鼎的憲政涵義
干春松:近代中國人的認同危機及其重建:以康有為與孔教會為例
彭永捷:論儒教的體制化和儒教的改新
林安梧:解開“道的錯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
石永之:論儒家正義思想的形成
◆評論爭鳴
楊 陽:極權政治的邏輯原點與價值基礎(附:與原道論壇網友的討論跟帖)
石 勇:文化批判與文化保守
柯小剛:坤德與太空時代的大地概念
米 灣:夏游記
◆學人與學述
冼 巖:21世紀來自中國的理性聲音――評康曉光新保守主義
◆《原道》創(chuàng)刊至今總目錄
◆編后記
11、《原道》第十一輯,陳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原道》創(chuàng)刊十周年學術研討會
共同的傳統(tǒng):“新左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視域中的儒學
《原道》十年自述
◆2004讀經大討論
蒙昧的教育理念與傳統(tǒng)觀——評薛涌先生的反讀經觀點(劉海波)
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分野——有感于自由主義者擁護讀經運動(周楓)
“新浪”讀經問題訪談(附《外灘畫報》訪談)
《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前言、自序(蔣慶)
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薛涌)
◆學術與思想
《說巫史傳統(tǒng)補》(李澤厚)
即用見體再說——哲學和哲學史背景下的思考(陳明)
“即用見體”——一種問題視域和真理觀的轉換(王晨)
從西方哲學到生活儒學(黃玉順)
道統(tǒng):民族文化傳統(tǒng)——論韓愈道統(tǒng)思想的根本性質(劉真?zhèn)悾?/p>
先民自由歌與中西自由度(曹志成)
◆古典新詮
《論語》的本體之“學”:解讀《學而》開篇(夏可君)
春天的心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釋讀(柯小剛)
◆天下儒學
孔教與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在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湯恩佳)
◆編后
12、《原道》第十二輯,陳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文化熱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討論
重估國學的價值(紀寶成)
討論國學,該如何講道理(徐友漁)
期待與疑慮:從清華國學院看人大國學院(陳明)
就國學院問題答《華夏時報》記者問(陳明)
鄭家棟事件
編者按(陳明)
“鄭家棟事件”與儒學無關(徐友漁)
誰在利用“鄭家棟事件”(徐來)
需要反省的不只是鄭家棟(彭永捷)
“鄭家棟事件”與現(xiàn)代儒學的困境(玉堂)
◆文化戰(zhàn)略
中國文化的危機及其解決之道(蔣慶)
關于當代中國宗教問題的文化戰(zhàn)略思考(盧國龍)
中國文明與學術自主:二十年人文社會科學之反思(雷思溫)
◆學術、思想與評論
李澤厚先生訪談(附:李澤厚先生舊詩一束)
致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的信(方克立)
原道與大陸新儒學的建構(陳明、王達三)
豫章“三代”之治觀念論略(林宏星)
中國儒教的文教精神(唐輝)
中國哲學的意義困境(鄧曦澤)
“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異域聲音——戴卡琳教授《“中國哲學”存在嗎?》述評(田智忠)
我們時代的先知——清華演講中的甘陽(林國榮)
◆古典新詮
《論語》詮釋傳統(tǒng)中的時代張力(陳壁生)
試論孔子禮制秩序的內涵(曾海軍)
◆民間論壇
儒本、儒言與儒興——南水與少翁、海裔諸君在朝圣山之思的對話
后啟蒙時代的思想光譜——基層左派視野下的觀察(蕭武)
◆天下儒學
儒教對中國的偉大貢獻(湯恩佳)
◆學人紀念
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錢穆)
八十一年為一戰(zhàn)(范仄)
附:儒學的命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評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范仄)
論學札記(曹慕樊)
回憶曹慕樊先生(鄧小軍)
◆編后記
13、《原道》第十三輯,陳明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文化熱點
“喪家狗”相關問題爭論
我讀《論語》是自娛自樂(《新京報》李零訪談)
他是一條喪家狗:李零讀孔子(《南方周末》李零訪談)
學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我讀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陳明)
他是要顛覆儒家文化的意義系統(tǒng):陳明談李零(《南都周刊》陳明訪談)
心平氣和看孔子——試評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李俊)
孔子的雙重符號化——評《喪家狗》及其爭論(陳壁生)
◆儒教及文明對話
重建儒教:情懷、態(tài)度與可行性——龐樸先生訪談錄
公民宗教論綜述(陳勇)
作為國家宗教的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關于“儒教”爭鳴問題的可能解決之道(劉正平)
“絜矩之道”:超越“文明沖突”之路(孫圣河)
美國的公民宗教(羅伯特·貝拉)
◆思想與學術
論中華文化的源頭符號(李澤厚)
原始宗教的演進與儒學理念的形成(陳明)
殷神的譜系——殷商宗教中的神靈世界與信仰精神(趙法生)
寬猛相濟之道——孔子政治圖景中的法治與德治(任玥)
從“禮”和“禮治”,看儒家秩序設計中的制度性資源(田廣清)
教化與權力,或者天下觀念與民族國家(曾海軍)
自由主義的道德處境(周楓)
◆古典新詮
情感與思維的位置:論古文獻中的“肝情”(董慕達)
◆天下儒學
原始儒學團契傳統(tǒng)與法住人文活動(尤西林)
當代儒學的扭向:從知識向生命回歸——簡介霍韜晦先生對當代儒學發(fā)展的貢獻(袁尚華)
◆編后記
14、《原道》第十四輯,陳明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熱點訪談
孔誕、儒家與中國文化:從教師節(jié)談起——李澤厚先生訪談錄
儒學、儒教與文明對話:儒教的人文主義理解——杜維明先生訪談錄
◆儒教問題
對話或獨白:儒教的公民宗教說札記(陳明)
中國語境中的儒教與世俗化問題(唐文明)
儒教是教非教的再討論(李向平)
關于儒教爭論中的方法論問題(陳勇)
鬼神、文化生命與存在方式上的遠方——儒教祭祀精神(陳赟)
儒家,儒教對中國伊斯蘭教的影響(阿里木)
◆思想與學術
一個儒家版本的有限民主(白彤東)
道與政:中國政治的發(fā)生(季蒙、程漢)
仁學實踐理性(林航)
兩種個人主義——西方與儒家(陳喬見)
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陳志武)
復古思潮中的青綠山水(孔令鳳)
儒學與現(xiàn)象學的分野——關于《生活儒學導論》的對話(黃玉順、杜霞)
◆對話與評論
尋找合理性——一場即興的對話(周桂鈿、謝文郁)
化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緊張——評陳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干春松)
◆古典新詮
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楊儒賓)
儒家思想中孝的身體性維度(王玨)
◆天下儒學
文化體認與信念倫理——從一耽學堂看中國文化建設(王利)
◆ 編后記
15、《原道》第十五輯,陳明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熱點與對話
“儒學第三期三十年”座談(李澤厚陳來等)
關于汶川抗震救災的思考(蔣慶、趙汀陽陳明)
◆思想與學術
論自由主義的保守化(姚中秋)
儒家思想與憲政主義(陳明)
為政之道在“正名”(陳家琪)
如何把韋伯切成兩半——新儒家與“繼發(fā)型資本主義”的倫理價值(趙毅衡)
中國古代士大夫政治文化傳統(tǒng)管窺(袁德良)
南轅北轍的現(xiàn)代古典學 ――以“中國哲學”為例(鄧曦澤)
殷周之變中的宗教觀念革命:天人關系之爭(鄒曉東)
從“覺知”看陽明心學的內觀工夫(徐湘霖)
◆古典新詮
程頤對《論語》8.9及17.3的哲學解釋(黃勇)
從“吾與點也”到“顏淵問仁”——《論語·先進》“侍坐”章小議(任澎)
以道觀之:“自然”的雙重維度 ——對《老子》“自然”觀念的再思考(張理峰)
◆天下儒學
無相大光明論(余樟法)
◆讀書與評論
貝淡寧著《中國新儒家》簡評(邁克爾·萊文森)
李澤厚的“吃飯哲學”讀后(謝文郁)
在“個體命運”與“人性情感”之間 ——李澤厚三種近著讀后(肖自強)
◆編后記
16、《原道》第十六輯,陳明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2010年3月出版
◆ 儒教問題
儒臣與神明:儒教視域里的蕭太傅信仰研究(陳彥軍)
中華教:當代儒教的三種實踐形態(tài)(陳進國)
孝道與儒家的超越概念(王慶新)
殷商中葉上帝宗教之困境與人文德性之初現(xiàn)——《尚書·盤庚篇》的思想史考察(王正)
前孔子時代之“德”觀念——中華民族“德”觀之起源與演變(姜志勇)
◆思想與學術
儒家與民主憲政——從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談起(陳弘毅)
書牟宗三《中國數(shù)十年來的政治意識——壽張君勱先生七十大慶》文后(姚中秋)
面對問題本身:問題、方法與效用——《論六家要旨》的啟示之一(鄧曦澤)
欲與仁(宋大琦)
封禪傳統(tǒng):政治天命觀及其前景——《紀泰山銘》解讀(楊萬江)
胡宏思想的邏輯與意義——從朱子對《知言》的批評說起(陳明)
◆對話與評論
“八十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若干相關論作簡評(王學典)
左右開弓:近期儒學思維的經世之彀——以貝淡寧的論述為個案(任峰)
當代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宗教迷思(閆恒)
中西哲學真理觀比較:孰是孰非?(謝文郁)
作為立法者的政治儒學?——《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fā)展》讀書札記(尤陳?。?/p>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評《儒學的時代價值》(齊義虎)
文化:洞見與困惑——評陳明《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王堃)
陳明批判——《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札記(蕭瑤)
◆ 編后記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
【上一篇】陳明主編“原道文叢”第一輯出版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