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立善作者簡介:石立善,男,西元1973年生,2019年卒,吉林長春人,日本京都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曾任日本京都女子大學(xué)兼任講師(2007—2010)、日本近畿大學(xué)兼任講師(2007—2010)、上海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2010-2019)。創(chuàng)辦《古典學(xué)集刊》并任主編。編著有《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xiàn)匯編》(全30冊,2017)《日本<十三經(jīng)注疏>文獻(xiàn)集成》(2016至今)《日本漢學(xué)珍稀文獻(xiàn)集成·年號之部》(全5冊,2018)、《東アジアの宗教と文化》(2009),代表論文有《隋劉炫〈孝經(jīng)述議〉引書考》《德國柏林舊藏吐魯番出土唐寫本〈毛詩正義〉殘葉考》《吐魯番出土儒家經(jīng)籍殘卷考異》《敦煌寫本S.6557中的“鬢局”》《〈毛詩正義〉引鄭玄〈詩譜·小大雅譜〉佚文錯簡之更定》《〈中庸輯略〉版本源流考辨》《〈禮序〉作者考》《朱子門人叢考》《日本古寫本〈毛詩詁訓(xùn)傳〉研究》《日本幕末明治時代兩部〈論語〉新疏的??睂W(xué)成就》《江戶日本刊刻中國儒家典籍叢考》等六十余篇。 |
朱子門人叢考
作者:石立善
來源:《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十一日壬午
??????????耶穌2019年4月15日
?
朱熹(1130-1200)
朱子(1130—1200)一生講學(xué)不輟,其門人弟子伙矣。有關(guān)朱子門人之研究,自明代至今,層出不窮,海內(nèi)外多達(dá)十余種。明代有戴銑撰《朱子實(shí)紀(jì)》[1]卷八《朱子門人》、宋端儀撰?薛應(yīng)旂重輯《考亭淵源錄》[2]卷十四《朱子門人》、朱衡撰《道南源委錄》[3]卷六—卷十一,清代有萬斯同撰《儒林宗派》[4]卷十、黃宗羲撰?全祖望補(bǔ)《宋元學(xué)案》[5]卷六十九、馮云濠?王梓材撰《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6]、李清馥撰《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7]等,近來則有方彥壽撰《朱熹書院與門人考》[8]。而海外之研究亦眾,計有朝鮮李滉撰《宋季元明理學(xué)通錄》、美國陳榮捷撰《朱子門人》[9]、日本田中謙二撰《朱門弟子師事年考》[10]及市來津由彥撰《朱熹門人集團(tuán)形成の研究》[11]等。以上諸書雖篇幅不齊,各有側(cè)重,而于朱子門人行實(shí)之研究,均有貢獻(xiàn)。然朱門人數(shù)既多,又遍布南北,且無名逸士亦不為少,以致諸書魯魚錯訛充斥,誤傳濫收叢生。玆不揣淺陋,略舉三十例,以為辨正。
一、楊方生卒年
楊方,字子直,號淡軒老叟,汀州長汀縣人。楊方生卒年,諸書均不載。近人方彥壽《朱熹書院與門人考》(52頁)考定楊氏生卒年為1133—1208,其所引開慶《臨汀志?進(jìn)士題名》如下:
嘉定更化,以侍右召,進(jìn)考功。復(fù)趙忠定謚,議詳允,在廷推服。然操履剛正,終與時忤。未盈季,復(fù)去國。閱二年,廣右開漕,擇老成鯁介者,加寶謨閣直兼庾事。至,即循歷屬部,發(fā)責(zé)奸貪。軺車連歲冒畏入象州,以疾終,年七十八。[12]
按:《道南源委錄》卷七、嘉靖《汀州府志》[13]卷十四所收楊方傳之記述與此略同。市來津由彥《朱熹門人集團(tuán)形成の研究》(191頁)列舉楊方之資料,生卒年即襲方氏之說。殊不知方氏考證有誤。若細(xì)讀《臨汀志?進(jìn)士題名》之文,則方氏之誤一目了然?!凹味ǜ奔醇味ㄔ辏?208),而“閱二年”當(dāng)為嘉定三年(1210),雖然從此段記載中,尚無法確定楊方之卒年,但可知至少在嘉定三年,楊方尚在世。則楊氏果卒于何年耶?嘉慶五年(1800)輯《廣西府志》載有以下一條史料:
宋毛伯溫《楊先生祠碑》:“嘉定四年八月垂杪,廣西計使寶謨先生楊公年七十八矣,以行部南州,舟次于象之鳴珂下,感疾終焉……”[14]右開漕,擇老成鯁介者,加寶謨閣直兼庾事。至,即循歷屬部,發(fā)責(zé)奸貪。軺車連歲冒畏入象州,以疾終,年七十八。[12]
據(jù)楊方弟子毛伯溫所撰《祠碑》,可以斷定楊方卒于嘉定四年(1211)八月下旬,地點(diǎn)乃巡歷途中的象州鳴珂,享年七十八,則其生卒年為1134—1211(紹興四年年—嘉定四年)。
二、李方子卒年
李方子,字公晦,號果齋,邵武軍光澤縣人。李方子生卒年歷來不明,而方彥壽《朱熹書院與門人考》(121頁)則標(biāo)為1169—1226年,其所據(jù)資料不詳。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按:方說失考。李方子之卒年,可據(jù)《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四《題李果齋所書鄭伯元詩后》考定,真德秀云:
予與公晦為僚于泉山,二年之間,于學(xué)問、文章源流,幾亡所不講,獨(dú)罕言詩,意其未暇屬意也。今公晦仙去巳七年,始于其弟耘叟處見其手寫鄭伯元詩及《登太白墳》,所作用工之深乃如此。然則詩之外其所未言者豈少哉!
據(jù)文末題署,此文撰于“紹定庚寅十月甲子”,即紹定三年(1230),文中有“今公晦仙去巳七年”之語,則李方子當(dāng)卒于嘉定十六年(1223),其生年俟考。又,“耘叟”乃其弟李文子之號,文子字公謹(jǐn),與方子同學(xué)于朱子。
三、蔡淵生卒年
蔡淵,字伯靜,號節(jié)齋,建寧府建陽縣人,蔡元定之長子。陳榮捷《朱子門人》(335頁)以蔡淵生卒年為1148—1236,其說本之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225頁)。
按:陳、姜兩書均誤。據(jù)王遂《節(jié)齋先生墓志銘》[15],蔡淵卒于“端平丙申二月十一丁酉日辰時,享年八十有一。”則蔡節(jié)齋生卒年當(dāng)為1156—1236(紹興二十六年—端平三年)。
四、吳必大卒年籍貫及著述
吳必大,字伯豐,興國軍人。吳必大乃深受朱子矚望之弟子,不意盛年而卒。然其卒年歷來不明,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推測吳必大卒于慶元三年末或四年初[16]。
按:《周益國文忠公集》[17]之《平園續(xù)稿》卷三十九載《祭吉水吳伯豐縣丞文》云:
惟君孝其母而養(yǎng)不終,友于弟而舍其恭,種學(xué)續(xù)文志未充,趨事赴功命弗通,胡然一疾隕厥躬,天乎奈何噫伯豐!
此文題下署曰“慶元三年十二月七日”[18],又朱子《答黃直卿(第二十九)》[19]謂“得江西書,吳伯豐果以去冬得疾不起,見其思索通曉,氣象開闊,朋友中少能及之?!笨梢源_定吳必大卒于慶元三年丁巳(1197)十一月至十二月初之間。吳必大病危之際,周必大曾修書告知朱子,慶元四年(1198)初,朱子答劉季章信函中云[20]:
熹歲前得益公書,報吳伯豐病瘡甚危,適得子約書,乃聞其訃,深為傷痛。近年朋友,讀書講學(xué)如此君者,絶不易得,此為可惜,不但交游之私情也。聞后事深荷老兄與無疑周全之,足見朋友之義。
由此可知吳必大乃患瘡而亡,其后事則由兩位友人吉州盧陵劉黼(字季章)與曾三異(字無疑)料理。又,楊萬里曾為吳氏撰《存齋銘》[21],文始即云“永興吳君”,可知其原籍為興國軍永興縣,齋名曰“存齋”。吳氏曾名其堂曰“同榮堂”[22],并著有《歲寒三友除授集》一卷(存)、《無腸公子除授集》一卷(存),輯有朱子語錄集即《師晦》三卷附錄一卷(佚)[23]。
五、李亢宗名氏
李亢宗,字子能,泉州南安縣人。李氏之名,有“亢宗”、“克宗”兩說?!犊纪Y源錄》卷二十、《儒林宗派》卷十、《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十九、《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十八作“亢宗”,而《朱子實(shí)紀(jì)》卷八、《宋季元明理學(xué)通錄》卷七、《朱子門人》則作“克宗”。
按:李氏之名當(dāng)以“亢宗”為是?!痘掴窒壬煳墓募肪砦迨恕洞鹄钭幽堋纷⒃啤翱鹤凇?,又《鶴山集》卷四十八《長沙縣四先生祠堂記》云:
長沙縣丞李君亢宗攝縣之四月,政脩而財裕,以余法用脩校官,具器服。又念昔人嘗祠元公,配以胡子仁仲、張子敬夫、朱子元晦,蓋生于斯,寓于斯,作牧于斯者也,而歳久頺圮,于是撤而新之,又以屬記于某。……李君,文肅公之曾孫而文公之高弟也。
由是可知“克”乃“亢”之誤也。李亢宗嘗任長沙縣丞,并修復(fù)其縣內(nèi)四先生祠堂。朱子《答李子能》云:
陳后之持守見識皆不易得,不知今年曾得來城中否,與之講貫,當(dāng)有深益。劉叔文守得亦好,但未知后來所見如何耳。為學(xué)十分要自己著力,然亦不可不資朋友之助,要在審取之耳。朱飛卿逺來,見此相聚,但亦苦多病,未嘗不相與談及子能也。
函中言及陳后之(易)、劉叔文、朱飛卿,其中陳、朱乃朱子門人,而李亢宗蓋與三氏友善。
六、杜爗名氏
杜爗,《萬姓統(tǒng)譜》卷七十七作“杜爗”,《朱子實(shí)紀(jì)》卷八、《考亭淵源錄》卷十七作“杜燁”,《儒林宗派》卷十作“杜曄”,《宋元學(xué)案》與《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作“杜煜”。陳榮捷《朱子門人》(109頁)獨(dú)斥諸說,以《宋元學(xué)案》與《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作“杜煜”為是。
按:當(dāng)以“杜爗”為是,此字同“燁”、“曄”?!独m(xù)修臺州府志》卷七十五作“杜燁”,《浙江通志》卷一作“曄”。然《宋元學(xué)案》與《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作“煜”者,實(shí)為避清圣祖玄燁諱,故其書卷四十郎曄改作“郎煜”、卷四十四芮曄改作“芮煜”也。而陳氏失考,誤以代字為本名。杜爗,字良仲,臺州黃巖縣人,稱南湖先生。爗與弟知仁同學(xué)于石子重,子重以致于朱子,遂入朱門。
七、蘇宜久之名氏與籍貫
蘇宜久之名,《朱子語類大全》凡八見。宋端儀撰(薛應(yīng)旂重輯)《考亭淵源録》卷二十與萬斯同撰《儒林宗派》卷十、陳榮捷《朱子門人》(361—362頁)、田中謙二撰《朱門弟子師事年考》僅載其此名,字、籍貫皆未詳。又,田中謙二謂蘇宜久與蘇實(shí)或?yàn)橥蝗恕?o:p>
按:陳文蔚《師訓(xùn)拾遺》[24]“三山蘇龜年且(宜)久說中庸費(fèi)隠章”條云:
三山蘇龜年且(宜)久說《中庸?費(fèi)隠》章,謂:“始于夫婦之可與知、與行,極于圣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以至于‘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微而至于‘鳶飛魚躍’,無不包舉?!毕壬唬骸安徘湔f看,還有不同否?”文蔚曰:“此章說道之費(fèi),說到‘語大’、‘語小’處已盡矣。引《詩》者,所以詠嘆遙泆,形容其不盡之意耳?!毕壬?。
由此可知,蘇宜久乃福建三山(福州)人,名龜年,字宜久。然則蘇宜久與蘇實(shí)為二人明矣。
八、包揚(yáng)師事年
包揚(yáng),字顯道,號克堂,建昌軍南城縣人。包揚(yáng)之師事年,歷來均以《朱子語錄姓氏》所言“癸卯”(1183)、“甲辰”(1184)、“乙巳”(1185)為準(zhǔn)。然田中謙二《朱門弟子師事年考》據(jù)《朱子語類大全》所存線索,考定包顯道師事年為三次,第一次為紹熙四年(1193),第二次為慶元二年(1196)末前后,第三次為慶元五年(1199)末。
按:田中考證猶有闕失。包顯道之子包恢(字宏父)于《敝帚稿略》卷五《跋晦翁先生二帖》云:
某之先君子從學(xué)四十余年,慶元庚申之春,某亦嘗隨侍坐考亭春風(fēng)之中者兩月。
考亭書院
此事又見同書卷五《跋晦翁先生帖》[25]。包恢于慶元六年庚申(1200)春間,隨其父見朱子于考亭,而受學(xué)兩月。據(jù)此可知,包揚(yáng)于慶元六年亦赴考亭受教,其師事年當(dāng)為四次。
九、陳邦衡陳邦鑰入門年月
陳邦衡、陳邦鑰,《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引《括蒼匯紀(jì)》云:“陳邦衡,字伯明,縉云人,隱居敎?zhǔn)?,作式鄉(xiāng)邦,同弟邦鑰師朱子,窮性理之學(xué)?!薄吨熳娱T人》(214頁)因之?!叮ㄓ赫┱憬ㄖ尽肪硪话倨呤咭嘁独ㄉn匯紀(jì)》。
今按:《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六十一載陳邦鑰詩《送考亭朱夫子赴天臺》,有助于考定其入門年月:
羸馬踏殘?jiān)?,荷策登泮宮。入門見先生,先生何從容!循循善誘能啟下,青蒿因得附長松。短檠相對三百六十夜,高談雄辨磊落沃胸中。吾王求士苦匆匆,未許先生久臥龍。乘驄直上天臺路,祗緣此去何由從。鳴唏吁!小齋從此冷如水,齏鹽朝暮怏怏爾??樟艚爭ふ展聼?,窗外西風(fēng)起寒葦。
因知陳邦衡兄弟入門當(dāng)在淳熙九年(1182)七月,朱子巡歷臺州期間。
十、包恢非弟子乃象山后學(xué)
包恢,字宏父,建昌軍南城縣人。諸書所載朱子弟子籍并不錄包恢之名,方彥壽《朱熹考亭書院源流考》[26](164頁—165頁)始以其為江西朱子門人。
按:據(jù)上文所引包恢《跋晦翁先生二帖》、《跋晦翁先生帖》兩文,可知其亦嘗隨父侍坐考亭。然而,僅憑此事尚不能斷定為門人。今觀包恢《敝帚稿略》諸文,其學(xué)遠(yuǎn)承陸子,乃象山后學(xué)無疑。故元人方回《桐江集》卷三《讀包宏翁敝帚集跋》駁斥其袒護(hù)陸學(xué),謂:
少年初見文公,乃父亦出文公之門,而為左袒,學(xué)之所入不正,強(qiáng)為說而心不明,則臨富貴而失其守也。
十一、賀善非弟子乃劉友益門人
賀善,《宋元學(xué)案》卷六十九列為朱子門人,王梓材云:“先生與黃勉齋、李果齋為同門友,爭朱子《綱目》非未成之書,則亦受業(yè)朱門者也。”《朱子門人》(249頁)因襲王氏之說,列入弟子籍。
《資治通鑒綱目》
按:王梓材之說大誤,而陳氏亦未能是正。昌彼得、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27]亦蹈襲王氏之誤。《資治通鑒綱目》卷首下載賀善《書法序》,末署“至順壬申二月中和節(jié),門人賀善再拜謹(jǐn)序”,至順壬申即元文宗至順三年(1332),時值朱子歿后一百三十二年,則賀善非朱子門人明矣。賀善此序,實(shí)奉其師劉友益之命而撰,文中《書法》即指劉氏所撰《資治通鑒綱目書法》五十九卷而言。賀善于其序文稱其師為“先生”,于朱子則稱“夫子”或“朱夫子”。王梓材不明其義,以致誤讀。
十二、嚴(yán)侶非弟子乃四傳
萬思同《儒林宗派》卷十末以嚴(yán)侶為朱子門人?!吨熳娱T人》(360頁)因之。
按:萬說大誤。嚴(yán)侶,字君友,門人私謚曰“髙節(jié)先生”,宋末元初人。據(jù)楊維楨《東維子集》卷二十六《高節(jié)先生墓志》,可知嚴(yán)侶卒于元至順辛未(1331)冬十月。墓志又謂嚴(yán)侶“從學(xué)鄉(xiāng)先生漢英賈公,賈公得于復(fù)齋趙公,趙公得于潛室陳公,陳公親授于晦庵朱子,此其淵源也。”據(jù)此可知嚴(yán)侶并非朱子門人,曾學(xué)于賈漢英,乃朱子四傳弟子。
十三、劉定夫非弟子乃象山門人
劉定夫,《朱子實(shí)紀(jì)》卷八、《考亭淵源錄》卷二十三、《儒林宗派》卷十、《宋元學(xué)案》卷六十九僅舉其名,以為朱子門人?!吨熳娱T人》(305頁)謂“《文集》、《語類》皆無其名”。
按:劉定夫非朱子門人,乃象山門人。諸書誤收,而陳書亦失考?!痘掴窒壬煳墓募肪砦迨妮d《答劉定夫》兩通書簡,其一云:
所喻為學(xué)之意甚善,然說話亦已太多鄙意,且要得學(xué)者息卻許多狂妄,身心除卻許多閑雜說話。著實(shí)讀書,初時盡且尋行數(shù)墨,久之自有見處。最怕人說學(xué)不在書,不務(wù)占畢,不??诙律哉f得張皇,都無收拾,只是一場大脫空,直是可惡。細(xì)讀來書,似尚有此意思。非區(qū)區(qū)所欲聞也?!?o:p>
其二又云:
來書詞氣狂率,又甚往時。且宜依本分讀書,做人未須如此胡說為佳。
朱子信函措辭嚴(yán)厲,直擊其病,而象山卻為其徒辯護(hù)而不諱,《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三《與朱元晦》云:
劉定夫氣稟屈強(qiáng)恣睢,朋儕鮮比,比來退然,方知自訟。大抵學(xué)者病痛須得其實(shí),徒以臆想,稱引先訓(xùn),文致其罪,斯人必不心服。縱其不能辨白,勢力不相當(dāng),強(qiáng)勉誣服,亦何益之有?豈其無益,亦以害之,則有之矣。
又,《象山語錄》卷上嚴(yán)松錄:“先生感嘆時俗汩沒,未有能自拔者,因歌學(xué)者劉定夫《象山詩》云……?!薄断笊较壬肪矶逵州d《書劉定夫詩軸》詩一首,觀象山文集與語錄,可知定夫?qū)嵞讼笊介T下,二人過從密切,而朱子亦未嘗視其為弟子也。四庫備要本[28]《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五《語錄》“定夫挾一物不放胡做”條,李紱注云:“劉定夫,建昌南豐人,師事文安公”,又于卷三十六《年譜》“淳熙十五年戊申”條“南豐劉敬夫?qū)W周禮見晦庵”項(xiàng)注云:“劉敬夫,名思忠,建昌南豐人,淳熙八年進(jìn)士,與弟定夫并師事”。如此,則劉定夫籍貫?zāi)私ú娔县S縣,并與其兄敬夫同學(xué)于象山,而定夫乃其字,名失考。
象山先生
十四、陳宓非弟子乃私淑
陳宓,字師復(fù),興化軍莆田縣人,陳俊卿第四子。《宋史?陳宓本傳〉謂陳宓“少嘗及登朱熹之門,熹器異之。長從黃榦游”,而《朱子門人》(215—216頁)等皆以陳宓入弟子籍。
按:《宋史》以下諸書均誤。陳宓《持齋先生鄭公墓志銘》[29]云:
某嘗恨為童子時,侍先君閑居間,朱先生自建上來訪,留月余。及丁未歲,先君薨,先生又來吊。時某皆年少,未知求教,至今追悔無極也。所賴以扣其不傳之秘者,有持齋在,今復(fù)已矣,豈非命哉!
陳宓年少時,因其父陳俊卿得見朱子[30],然并未求教受學(xué),后于朱子門人鄭可學(xué)(字子上,號持齋)得聞其說而已。由此可知,陳宓非朱門弟子,曾從黃榦、鄭可學(xué)問學(xué),故只可列入私淑或二傳弟子。
十五、徐子顏非弟子乃講友
徐子顏,《考亭淵源錄》卷十四、《朱子門人》(176頁)列為弟子,而于其籍貫、行實(shí)皆無考。
按:朱門弟子陳文蔚以父視徐子顏,并從之問學(xué),過從甚密,然陳氏撰《祭徐子顏》[31]一文并無只字言及徐氏學(xué)于朱子?!墩Z類大全》卷一百二十陳文蔚錄,“或問徐子顏,曰:其人有守,但未知所見如何?!贝藛柎鹨嘁姟犊她S先生文集》卷七《師訓(xùn)拾遺》。又,《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陳才卿》第二書謂“子顏一室蕭然,有以自樂,令人敬嘆。”可知朱子曾過訪徐子顏,并知其操守之堅(jiān),而于其學(xué)識卻所知無多。《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答徐崇父》云:“子顏時時往來,甚佳?!眲t徐子顏與朱子門人徐僑亦有往來。
今上饒縣清代徽派建筑
至于徐子顏籍貫,《陳克齋先生集》卷四《乙卯三月廿五日拜朱先生書》謂“此間卻有子顏徐丈,持守頗嚴(yán),時復(fù)相聚,亦能使人向前”,“此間”蓋指陳文蔚里居上饒。而徐子顏與上饒韓淲亦相友善,韓淲《澗泉集》卷十九《徐子顏挽章》其一有云:“信城多士固多才,鄉(xiāng)老凋零安在哉”,可知徐子顏乃信州上饒縣人無疑。又據(jù)《徐子顏挽章》其八,可知徐氏既老,無家無子,學(xué)錄徐大有為之料理送終。徐子顏樂道安貧,隱居持守,然非朱子門人明矣,蓋可歸入講友一類。
十六、蘇玭非講友乃弟子
蘇玭,字訓(xùn)直,泉州同安縣人。《朱子門人》(362頁)謂蘇玭非弟子,乃朱子講友。
按:陳說失考?!段寄衔募穂32]卷三十九《吏部郎中蘇君墓志銘》云:
少從張公子韶、徐公端立、汪公圣錫游,皆期之甚逺。晩學(xué)于朱公元晦,盡門人禮,元晦亦稱其善學(xué)。
觀此則蘇玭非講友,乃門人無疑。又據(jù)陸放翁此文,可知蘇氏生卒年為1129—1192(建炎三年—紹熙三年),享年六十四。蘇玭曾任明州通判兩年,“會歲歉,常平使者朱公元晦檄公,屬以一郡荒政,客米自海道至者多。公請于朱公,請發(fā)積錢廣糴,以為后備,朱公為聞于朝,如其請[33]。又建筑定??h崇丘河灌四千頃,公為之親駕,不避風(fēng)雨,歷五月而后成?!敝熳尤纬F绞拐呤略诖疚蹙拍辏?182),蘇玭此時始識朱子,其從學(xué)當(dāng)在此年之后。
十七、劉清之非講友乃弟子
劉清之(1139—1189),字子澄,世稱靜春先生,吉州盧陵縣人?!端卧獙W(xué)案》卷五十九《清江學(xué)案序錄》,全祖望謂:“近有妄以子澄為朱子弟子者,謬矣。”陳榮捷《朱子門人》(311頁)則據(jù)全氏之說,以劉清之為朱子講友。
按:全說誤矣。王禮《麟原文集》卷九《靜春先生傳》謂:“紹興二十七年第進(jìn)士,授袁州宜春簿,未上,丁外艱,服除,改嚴(yán)州建德簿,欲應(yīng)博學(xué)宏詞科。及見新安朱公熹,即盡焚所業(yè),慨然義理之學(xué)。”此傳又錄劉清之贄謁朱子之書,其文曰:
王承告其子毗:“學(xué)之所入者淺,體之所安者深。閑習(xí)禮學(xué),不如式瞻儀刑;諷誦文辭,不如親承音旨?!鼻逯x此,未嘗不慨然太息也。學(xué)之于人切矣!宜乎父子至情丁寧而不敢忽也。始清之讀《論語》,得元祐諸老之說,以為世徒有此書耳。他日,有告以今時諸君子所發(fā)明者,時坐不安席,欲起而從之,已而不能,則有三焉:體弱不能徒行,貧無仆馬,不可以適遠(yuǎn),一也;位卑身賤,有在上者,則不可攀而求之,二也;世道之衰,屈身于勢利者不怪,一從學(xué)士真儒,考德而問業(yè),則曰“是好名者”,三也?!穸又校恍乙阉勒?,則無可言,幸而執(zhí)事者在,有可見之便,其又奚說?語曰:“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愿以素絲之質(zhì),附近朱藍(lán)”,伏惟誨之。
此乃劉清之拜師入門之書簡。《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十四《劉清之傳》所錄與此略同。朱子覆函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五《答劉子澄(一)》。又“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云云,乃援用西漢魏昭求師郭泰之典故,《后漢紀(jì)》[34]卷二十三《孝靈皇帝紀(jì)?郭泰傳》云:
嘗止陳國,文孝童子魏昭求入其房,供給灑掃。泰曰:“年少當(dāng)精書義,曷為求近我乎?”昭曰:“蓋聞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故欲以素絲之質(zhì),附近朱藍(lán)耳?!碧┟榔溲裕犈c共止。
據(jù)此可知,與朱子一同編纂《小學(xué)》之劉清之非講友,實(shí)乃朱子門人者,確鑿無疑也。
十八、林補(bǔ)非講友乃弟子
林補(bǔ),字退思,溫州永嘉縣人。陳榮捷《朱子門人》(155頁)以林退思未及門,故視為講友。
按:陳說失考。朱子《答黃直卿(第五十四)》[35]云:
禮書便可下手抄寫……南康李敬子與一胡君同來,見在書院。敬子甚卓立,然未細(xì)密。胡君堅(jiān)苦讀喪禮,甚子細(xì),亦不易得。永嘉林補(bǔ)字退思者亦暫來,其人甚敏,然都不曾讀圣賢書,只一味胡走作,甚可惜也。
文中所云南康胡君即胡泳(字伯量),胡泳于慶元戊午(1198)從學(xué)朱子,則林退思亦于此年受學(xué)于考亭書院。可知林退思乃朱子弟子無疑。朱子曾為林氏撰《跋彭監(jiān)丞集》一文(《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
溫州府境圖
又,萬歷《溫州府志》[36]卷四《祠祀志》謂溫州府永嘉縣鹿城書院中有四賢祠,祀程明道、程伊川、朱晦菴、張南軒四先生,旁列從祀諸賢凡三十三人,皆四先生髙弟也。林補(bǔ)亦列席其中,蓋其鄉(xiāng)人亦以朱子弟子視之也。林氏曾任四川分司茶馬干官,并與葉適有過從,《水心先生文集》卷七有《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馬干官》一首,研究朱子門人諸書皆不載,玆錄于下:
棄繻詆關(guān)吏,廣殿射髙名。方從媚子引,豈料讒夫傾。
京師恩暮降,蜀道險朝升。執(zhí)手郭西門,惻愴難為情。有山擎空雪,有谷匝底冰。鳥樂謾后噪,猿孤定先鳴。漢中王霸地,從古鋒鏑爭。崩摧韓信壇,闕落張魯營。感子奮衣去,客猛意自輕。笑我老何怯,萬里今橫行。
十九、唐曄非私淑乃弟子
唐曄,字號不詳,福州閩縣人?!度辶肿谂伞肪硎?、《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十七列為朱子門人,然僅擧其名貫而已。然陳榮捷《朱子門人》(172頁)引《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十九載黃榦《處士唐君煥文行狀》,以唐曄為私淑。
按:陳氏誤讀《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之引文。今節(jié)錄《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37]卷三十三《處士唐君煥文行狀》如下:
聞晦庵朱先生講道武夷,語其子曄曰:“吾老矣,不能從夫子游。爾其毋忘吾志乎!”既而曄獲登門授業(yè)以歸。詰其所聞,竦然曰:“吾得聞所未聞,死不憾矣!”繼而曰:“入耳出口,學(xué)者大患,爾其戒之?!?o:p>
黃榦因于唐曄有舊好,故為撰其父之行狀。據(jù)此文可知,唐堯章(字煥文)之長子唐曄奉父命登門受學(xué),乃及門弟子,非私淑明矣。
二十、周僩與沈僩乃二人
《考亭淵源錄》卷二十三以周僩為朱子門人,《朱子實(shí)紀(jì)》卷八亦僅舉其名氏而已。然陳榮捷《朱子門人》則以為與《考亭淵源錄》卷十八所收沈僩重復(fù)而誤。
嘉靖溫州府志
按:陳說大誤。周僩與沈僩實(shí)乃二人,皆親灸朱子。董鼎《書蔡氏傳輯錄纂注》[38]卷首《書蔡氏傳輯錄引用諸書》列周僩錄《師說》,而其書《輯錄所載朱子門人姓氏》于沈僩之外,又載“周氏僩伯莊”。嘉靖《溫州府志》卷三《曹叔遠(yuǎn)略傳》言及朱子門人徐寓、周僩等五人為永嘉人。據(jù)以上資料,可知周僩字伯莊,溫州永嘉縣人,并輯所聞文公語錄為《師說》。又宋末導(dǎo)江黎靖德所輯《朱子語類大全》不載周僩錄。
二十一、傅君定與傅定乃一人
《朱子實(shí)紀(jì)》卷八列傅君定為朱子門人,陳榮捷《朱子門人》(230頁)又以傅君定與傅定為二人,并列入門人籍。
按:兩書均誤。傅君定與傅定乃同一人,其名氏當(dāng)以“傅定”為是?!吨熳訉?shí)紀(jì)》與《朱子門人》所據(jù)者,乃《晦庵朱文公先生續(xù)集》卷一《與黃直卿》(三十):
書院中只古田林子武及婺州傅君定在此,讀書頗有緒。傅尤刻苦,前此亦多讀書,但未有端的用心處,近方令其專一,漸次讀書,覺得卻有立作,將來或可望也。
此“傅君定”即傅定,“君”乃稱謂詞,非名氏。以朱子文集為例,如“王君遇”即王遇,“何君鎬”即何鎬,“劉君清之”即劉清之,“潘君叔度”即潘叔度之類。又《朱子語類》[39]卷十四第九十一條,林子武錄“傳敬子說‘明明德’”條,可證林子武(名夔孫)與傳定曾同席受教。
傅定,字敬子,婺州義烏縣人,傅寅(字同叔)之兄子。朱子《與黃直卿(三十)》撰于慶元三年丁巳(1197),又據(jù)《朱子語錄姓氏》,林夔孫所記語錄為丁巳以后所聞,可知傅定從學(xué)于考亭當(dāng)在慶元三年無疑。
又,陳榮捷《朱子門人》又謂傅定于《朱子語類大全》問答二十余條,此說亦誤。此二十余條均為沈僩所錄,其中所見“敬子”并非傅定,乃朱門另一弟子李燔(字敬子)。傅定于《朱子語類大全》凡兩見,除上述一條以外,又見卷十五第二十四條林子武錄“傅問而今格物不知可以就吾心之發(fā)見理會得否”條而已。
二十二、周頤事跡
《朱子實(shí)紀(jì)》卷八、《考亭淵源錄》、《儒林宗派》卷十、《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十九、《朱子門人》(141頁)以周頤為弟子,然于其行實(shí)皆不能考,僅擧其姓氏而已。
按:《朱子語類大全》卷一百十八吳壽昌錄云:
因問:“子游廬山,嘗聞人說一周宣干否?”壽昌對以聞之,今見有一子頤字龜父者在。先生曰:“周宣干有一言極好,‘朝廷若要恢復(fù)中原,須要罷三十年科舉始得?!?o:p>
由此可知周頤字龜父,其父曾任宣干一職。又,《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山北紀(jì)行十二章》小注可見“尋陽王阮南卿、周頤龜父”之名,朱子注末又云相游廬山諸人各還其軍或赴他處,而王、周二人獨(dú)還家,可知周頤乃江西尋陽縣人。周頤又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書濂溪光風(fēng)霽月亭》,而朱子二文均撰于淳熙八年(1181)四月。
二十三、錢木之事跡
錢木之,常州晉陵縣人,寓居溫州永嘉縣。錢木之字有子山、子升兩說?!吨熳诱Z類大全》卷首《朱子語錄姓氏》作“子山”,而《朱子實(shí)紀(jì)》卷八、《考亭淵源錄》卷十六、《經(jīng)義考》卷卷二百八十五、《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十九均作“子升”。
按:當(dāng)以子山為是,而《語類大全》錢木之錄中頻見之“子升”則為另一門人名氏無疑?!耳Q林集》[40]卷三十二《聘饒伯與書》云:
某西州晩學(xué),幼讀洙泗圣賢諸書,毎聞沈潛理學(xué),用心科舉外之士,未嘗不聳慕傾敬。兄弟南來,徧求文公之書之徒,如葉味道、張德元、錢子山、陳器之,皆得與往來。
吳泳所云葉味道(名賀孫)、張德元(當(dāng)作“元德”,名洽)、錢子山、陳器之(名埴)皆為朱子門人,而均稱之以字。此錢子山即錢木之,可知其字乃子山。又,錢木之行實(shí),歷來不詳。羅濬撰《寶慶四明志》[41]卷十二《鄞縣志》云:“錢木之,奉議郎,紹定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端平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避王大卿親,離任?!笨芍X木之曾任奉議郎,并于紹定六年(1233)十二月至端平三年(1236)三月,任鄞縣縣令兩年九個月。又,本文第十八條“林補(bǔ)非講友乃弟子”條所引萬歷《溫州府志》卷四《祠祀志》前述四賢祠從祀諸賢名錄中亦見錢子山之名。
二十四、許進(jìn)之事跡
許進(jìn)之,見李滉《宋季元明理學(xué)通錄》卷八、陳榮捷《朱子門人》(201頁),然兩書僅錄其名及朱子書簡一通,余皆不及。
按:進(jìn)之乃許氏字,其名閎,福州人。許進(jìn)之從朱子游,始見諸文獻(xiàn)者,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招隠操》之序,其文如下:
淮南小山作《招隠》,極道山中窮苦之狀,以風(fēng)切遁世之士,使無遐心,其旨深矣。其后左太沖、陸士衡相繼有作,雖極清麗,顧乃自為隠遁之辭,遂與本題不合,故王康琚作詩以反之。雖正左、陸之誤,而所述乃老氏之言,又非小山本意也。十月十六夜,許進(jìn)之挾琴過予書堂,夜久月明,風(fēng)露凄冷,揮弦度曲,聲甚悲壯。既乃更為招隠之操,而曰榖城老人嘗欲為予依永作辭而未就也。予感其言,因?yàn)橥票拘∩竭z意,戲作一闋,又為一闋以反之,口授進(jìn)之,并請榖城、七者及諸名勝相與共賦之,以備山中異時故事云。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榖城老人”即朱子同學(xué)黃子厚,“七者”乃劉屛山之子劉玶?!痘掴窒壬煳墓募肪砥呤饵S子厚詩序》云:“三山許閎生來訪,袖出子厚手書所為詩若干篇,別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間蓋又有余所未見者”,則許進(jìn)之曾從黃子厚游。許進(jìn)之蓋介之黃子厚而入朱門。此詩序作于慶元己未(1199)七月,可知至朱子晚年,許進(jìn)之仍往來其門也。朱子嘗為許氏書“胎仙”二字,以名其室[42]?!痘掴窒壬煳墓募肪砥呤额}嗣子詩卷》謂其長子朱在“既沒后,許進(jìn)之乃出其所與唱和詩卷示予”,則許氏與朱在曾相過從。由此觀之,許進(jìn)之乃一逸士,工于琴藝,兼長詩文,朱子亦通琴藝,嘗云:“某舊學(xué)琴,且亂彈,謂待會了,卻依法。原來不然,其后遂學(xué)不得。[43]”常與操琴者往來[44],于許君蓋為師弟知音。
二十五、馬壬仲事跡
馬壬仲,字次辛,建寧府建陽縣人。馬氏之名,《萬姓統(tǒng)譜》[45]卷八十五、《儒林宗派》卷十作“壬仲”、《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二十,而《明一統(tǒng)志》卷四十二、《福建通志》卷三十四、《朱子門人》(186頁)均作“任仲”。
按:馬氏字“次辛”,按十干之序,辛金之次正為壬水,《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官守志》亦作“馬壬仲”,故其名當(dāng)為“壬仲”。又,《朱子門人》(186頁)據(jù)《萬姓統(tǒng)譜》卷八十五,以為馬氏乃紹興進(jìn)士,年齡與朱子相若,并非門人。判定是否門人,與年齡毫無關(guān)系。且陳榮捷襲《萬姓統(tǒng)譜》之誤而繆矣?!敖B興”乃“紹熙”之誤,《福建通志》卷三十四紹熙元年余復(fù)榜載馬氏之名,《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二十《州牧馬次辛先生壬仲傳》亦作“擢紹熙元年進(jìn)士乙科”,則馬氏于紹熙元年(1190)中第?!睹饕唤y(tǒng)志》卷四十二亦誤作“宋紹興間中進(jìn)士”。又據(jù)《萬姓統(tǒng)譜》與《明一統(tǒng)志》,馬壬仲著有《奏議雜著》及《得齋集》。
二十六、葉任道事跡
葉任道,字潛仲,味道(賀孫)之弟。《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十五僅載其名,其事跡不詳。
按:《朱子語類大全》卷第十四、十六、十八、七十八,僅見其兄葉味道、萬人杰所錄任道與朱子問答四條,而朱子文集無書簡往來。葉任道之名,今見《后村先生大全集》[46]卷五《吊錦鷄一首兼呈葉任道》、《水心先生文集》卷七《送葉任道教授之官靜江》、翁卷《西巖集》所收《送葉任道》三詩之中??芍蔚琅c葉適、劉克莊、翁卷有過從。葉水心《送葉任道教授之官靜江》與翁卷《送葉任道》(《葦碧軒集》)皆作于葉任道赴官靜江之際。葉水心《送葉任道教授之官靜江》有云:“太學(xué)奏文夸第一,國子先生里行立。嶺南梅花太枯澀,花豈喚人人底急”,而翁卷《送葉任道》亦云:“茲辰首征途,言尋八桂鄉(xiāng)?!庇纱丝芍~任道曾任職國子監(jiān)教授,后任官粵西靜江縣。水心詩中又有“云翻雨覆古來有,不如堂堂金石守”之語,翁卷則云“莫以瓊樹姿,怨彼霜霰妨。委順要達(dá)識,沮挫知堅(jiān)剛”,以示安慰,可知任道廣西靜江(桂林)之行,非其本意,頗有遠(yuǎn)謫不遇之感。
又,日本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藏《南宋葉任道題名》拓本記載:
葉任道潛仲、陳次賈、劉潛夫、曹晉伯,嘉定壬午夏五廿一同游龍隱諸洞,至棲霞,薄莫沖雨而歸。
可知葉任道至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年仍在世,并與朱子門人劉潛夫(名炎)有過從。
二十七、宋斌事跡
《宋元學(xué)案》卷六十九、《儒林宗派》卷十列“宋斌,袁州”?!端卧獙W(xué)案補(bǔ)遺》卷六十九據(jù)真西山《宋文叔編仁說》,以其字為文叔,而《朱子門人》(108頁)則以為宋文叔恐為另一人。
按:王梓材之說是,茲略增補(bǔ)其事?!断檀九R安志》卷八十七《冢墓》“淳固宋先生斌墓”條謂其墓在西湖資國寺之右,繼之又云:
西湖資國寺
先生字文叔,袁州分宜人。弱冠師晦庵先生,受《四書》大義,篤實(shí)靖重,確守師說,演繹窮究,至老不少懈,于世味泊如也。號庸齋,卒年八十,眾議私謚為“淳固先生”。
宋斌與劉克莊亦有往來?!逗蟠逑壬笕肪戆溯d《別宋斌文叔》一首:
天下書無數(shù),君專治《四書》。因留精舍久,遂向舉場疎。山路挑包去,秋風(fēng)罷講余。故園荒草合,似欠一番鋤。
據(jù)以上文獻(xiàn),可知宋斌字文叔,號庸齋,袁州分宜縣人,專治《四書》,私謚淳固先生,享年八十。真德秀序宋氏所編《仁說》云:“宜春宋君文叔輯《語》、《孟》言‘仁’而為之標(biāo)略,用意美矣。[47]”又,《宋史?趙與懽傳》云:
袁士宋斌少從黃榦、李燔登朱熹之門,學(xué)禁方嚴(yán),覉旅困沮,年且八十,與懽延之,事以父行,奏乞用旌禮布衣故事,死葬西湖上,歲一祭焉。
宋斌早年從朱子高弟黃勉齋、李敬子而入考亭門下,然仕途困沮,終身布衣,年八十受趙與懽之知遇,并于同年客死臨安。
二十八、程先、程永奇父子事跡
程先,字傳之,徽州休寧縣人。《朱子門人》(186頁)以程先為朱子講友,且二人未曾謀面。陳氏所據(jù)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答程傳之》“熹與足下為同郡人,然彼此未相識面,而足下以書先之,此意厚矣”之語。
按:方回《東隱程先生先墓表》[48]云:
先生自以出伊洛后,為學(xué)務(wù)躬行,不事占畢,隠居?xùn)|山。既老,猶請益不已。聞晦庵夫子為世儒宗,以掃墓還婺源,擔(dān)簦見之,夫子示以圣學(xué)大要,時先生年巳七十余,不能從,遣其子侍入閩,夫子稱之。
則程先曾見朱子,并親聆受教,故入門人之列可矣。
程先次子名永奇,字次卿,號格齋先生。
按:諸書于程永奇事跡皆不詳。《新安文獻(xiàn)志》卷六十九載葉秀發(fā)《格齋先生程君永奇墓志銘》頗詳其事,玆不顧繁冗,節(jié)引于下:
文公先生省墓婺源,履正公挈君往拜,請受教焉。因令君侍歸建安,問難究詰,所造益邃,踰年而歸。文公手書“持敬明義”之說百余言勉之。君歸,遂以“敬義”名其堂。邑人子弟,從者云集。而郡縣大夫有稽古禮文之事,悉來咨訪,一言之下,罔不敬服。江西制閫請為白鹿洞書院山長,浙東帥專書幣聘為塾師,皆辭不赴。履正公晚得痺疾,君孝養(yǎng)備至,務(wù)適其歡。……又用伊川先生宗會法,以合族人,舉行《呂氏郷約》,而凡冠昏喪祭,悉用朱氏《禮》,郷族化之。偽學(xué)難作,君去隠邑之東山。值文公訃至,合同志者設(shè)位慟哭,曰:“吾道已矣。”或傳其挽章于有司,被系數(shù)月乃免。……年七十有一,以嘉定十四年十二月五日終于正寢。疾革前一日,沐浴正衣冠而坐,門人交入問疾,久之,曰:“吾不能多言”,呼紙筆至,大書一“敬”字,曰:“守此足矣?!?o:p>
朱子回婺源省墓事在淳熙三年(1176)四月,則朱子《答程傳之》一函當(dāng)在此之前。據(jù)葉文,可考定程永奇生卒年為1151—1221,程氏父子為二程之后裔,篤守朱子學(xué),因祭拜朱子牌位、撰寫挽詞而受官府迫害入獄。程永奇著有《六經(jīng)疑義》二十卷、《四書疑義》十卷、《定性書》《好學(xué)論》《太極圖說》《西銘》注各一卷,編有《朱子語粹》十卷、《中和考》三卷,又有所著詩文《格齋稿》四十卷。
二十九、蕭長夫事跡
蕭長夫,《考亭淵源録》卷二十三、《道南源委録》卷十一、《儒林宗派》卷十一謂“福州人”,《儒林宗派》卷十一《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十七則云“閩縣人”,《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十九、《朱子門人》(245頁)等記載皆極簡略。
按:朱子門下琴士有二,一為許順之,一為蕭長夫,皆三山(福州)人?!段魃较壬嫖闹夜募肪淼诙摺顿浭掗L夫序》[49]略言其事云:
琴士圖
三山蕭長夫?qū)W琴四十年,飢寒流落,困悴無憀,獨(dú)不肯遷就其聲,以悅俚耳。嘉定八年秋,過予大江之東,予與之登鐘山,訪定林,酌寒泉,而拊修竹。長夫聽然,為鼓一再行,雍雍乎其薰風(fēng)之和,愔愔乎其采蘭之幽,跌蕩而不流,凄惻而不怨,信六一之言有不吾欺者。蓋其嘗游紫陽先生之門,習(xí)聞君子之義,其能窮而不變也,固宜。雖然,游先生之門者眾矣,顧未聞有不變其學(xué),如君之不變其技者。此予之所以重嘆也。
據(jù)真德秀之文,知蕭長夫固守古音,窮而不折其志,不肯遷就從俗,以至“飢寒流落,困悴無憀”。
三十、林至事跡
林至,嘉興府華亭縣人?!犊纪Y源録》卷二十僅記其名,并引述朱子答函?!端卧獙W(xué)案》卷六十九云:“林至,字德久,華亭人,官秘書郎,登朱子之門,著有《易裨傳》?!薄吨熳娱T人》(147—148頁)疑《信州州學(xué)大成殿記》(《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八十)“州學(xué)教授嘉興林君某”為林至。
按:信州州學(xué)教授林君某即林至,檢《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問先生所解盡其心者知其性也”條王過云“后見信州教授林德久未甚信此說“,可為佐證。則林至紹熈五年(1194)九月入朱門,時任信州教授,乃朱子晚年弟子。又,林至除《易裨傳》二卷外,尚有一部關(guān)于《楚辭》的著作。《(正德)松江府志》卷三十、楊樞《淞故述》稱林至著有《釋騷》。林氏曾將此書稿寄給友人樓鑰求序,《攻媿集》卷六詩序云:“林德久秘書寄《楚辭故訓(xùn)傳》及《葉音》、《草木疏》求序于余”,則林至之《楚辭》著作由三部分構(gòu)成,《故訓(xùn)傳》為訓(xùn)詁,《葉音》為注音,《草木疏》為名物,合為一帙。朱子晚年著有《楚辭集注》,葉音乃朱子音韻學(xué)核心,知林至之騷學(xué)本于朱子。
2010年秋寫于日本京都
安徽朱子祠(石立善攝)
【注釋】
[1]本文所用版本為《續(xù)修四庫全書》所收影印明正德八年(1513)鮑雄刻本《朱子實(shí)紀(jì)》。
[2]本文所用版本為《續(xù)修四庫全書》所收影印《考亭淵源錄》。
[3]本文所用版本為《續(xù)修四庫全書》所收影印《道南源委錄》。
[4]本文所用版本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儒林宗派》。
[5]本文所用版本為《續(xù)修四庫全書》所收影印《宋元學(xué)案》。
[6]本文所用版本為《四明叢書》本《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
[7]本文所用版本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
[8]《朱熹書院與門人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7月。
[9]《朱子門人》,臺北:學(xué)生書局,1982年3月。
[10]《田中謙二著作集》第三卷所收修訂本(東京:汲古書院,2001年2月。初載《東方學(xué)報》[京都]第44冊、48冊,京都: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1973年2月、1975年12月)。
[11]《朱熹門人集團(tuán)形成の研究》,東京:創(chuàng)文社,2002年2月。
[12]《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引,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第87冊,8頁上~9頁下。
[13]嘉靖《汀州府志》。
[14]清光緒十七年(1891)桂垣書局補(bǔ)刊本,14頁下~15頁上。
[15]清同治刊本《蔡氏九儒書》所收《節(jié)齋公集》附錄。
[16]《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三聯(lián)書店,2007年9月,472頁。
[17]《宋集珍本叢刊》所收影印清道光二十八年歐陽棨刊本。
[18]《宋集珍本叢刊》所收影印明祁氏澹生堂鈔本誤作“十月二十七日”。
[19]《四部叢刊》所收影印嘉靖刊《晦庵先生朱文公續(xù)集》卷一。
[20]《四部叢刊》所收影印嘉靖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劉季章(十九)》。
[21]《四部叢刊》所收影印《誠齋集》卷九十七。
[22]《陳克齋先生集》卷十六《寄題吳伯豐同榮堂》。
[23]《郡齋讀書志》卷五下(《四部叢刊三編》所收影印宋刊本)。
[24]《陳克齋先生集》卷七。又,關(guān)于《師訓(xùn)拾遺》,參照石立善《『詩童子問』と『陳克齋先生集』に見える朱子語錄の佚文》(《中國文史論叢》第五號,第79—100頁,岡山:岡山大學(xué),2009年4月)。
[25]《跋晦翁先生帖》:“我先君從文公學(xué)四十有余年,受其啟誨最多且久。每于侍下竊聞之,繼于先生文集中飫觀之。庚申之春,又嘗躬拜先生于考亭而受學(xué)焉。”
[26]《朱熹考亭書院源流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
[27]第四冊,2932頁,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4月。
[28]《四庫備要》本所據(jù)底本乃周毓齡重校、陸邦瑞金谿槐堂書齋刊本。
[29]《復(fù)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卷二十一。
[30]朱子為陳俊卿所撰行狀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六。
[31]清鈔本《陳克齋先生集》卷十一。
[32]《四部叢刊》所收影印本。
[33]參照《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七《奏明州乞給降官會及本司乞再給官會度牒狀》。
[34]《四部叢刊》本所收《后漢紀(jì)》。
[35]《晦庵朱文公先生續(xù)集》卷一。
[36]《四部叢刊》本所收《水心先生文集》。
[37]元刻延祐二年(1315)重修本(《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九十冊所收影印本)。
[38]《通志堂經(jīng)解》本。
[39]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刊本。
[40]《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1]《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2]《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昨?yàn)樵S進(jìn)之書胎仙字因以名其室或疑欠舞字者故作此以解之》:“寒山寒月冷颼颼,只影孤桐萬里游。帝樂夢回三疊逺,胎仙舞罷一簾秋。未愁悄寂無人會,只恐蹁躚不自休。卻笑蕊珠何處所,兩忘蝴蝶與荘周?!?o:p>
[43]《朱子語類》卷五十五“射者御者都合法度方中”條。
[44]《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贈某道士序》。
[45]《四部叢刊》本所收。
[46]《四部叢刊》本。
[47]《西山文集》卷三十五《宋文叔編仁說》。
[48]《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新安文獻(xiàn)志》卷六十九。
[49]此文誤被收入劉爚《云莊集》卷五。《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六十九引徐象梅《兩浙名賢録》,《朱子門人》(138頁)從之。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