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崔海東】《胡宏集》重印本點(diǎn)校辨誤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shí)間:2019-06-08 23:42:22
        標(biāo)簽:點(diǎn)校、胡宏集、辨誤、重印本
        崔海東

        崔海東,字少禹,男,1975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F(xiàn)任江蘇科技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副教授江蘇省儒學(xué)學(xué)會(huì)常務(wù)理事。在《孔子研究》等報(bào)刊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30余篇。2015年12月東南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zhèn)€人專著《唐代儒士佛教觀研究》,20余萬字。主持國家社科、江蘇省社科課題各一項(xiàng)。

        《胡宏集》重印本點(diǎn)校辨誤

        作者:崔海東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江蘇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huì)科學(xué)版),2014年第2期

        時(shí)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初六日丙子

                  耶穌2019年6月8日

         

        摘要:中華書局《胡宏集》2009年重印本在標(biāo)點(diǎn)、??狈矫娲嬖谥梢赃M(jìn)一步推敲的地方,對(duì)其進(jìn)行了辨誤,并提出了修改意見。

         

        關(guān)鍵詞:胡宏集;重印本;點(diǎn)校;辨誤

         

        中華書局《胡宏集》1987年版的點(diǎn)校存在諸多失誤之處,楊柱才先生曾作部分辨誤[1]。該書2009年重印本在點(diǎn)校上仍然存在著甚多可商榷處,其對(duì)正確理解胡宏本旨形成一定的障礙。故愚不避駑鈍,擇其疑誤之要,共計(jì)標(biāo)點(diǎn)23則、???2則,忝為此文,以就方家。

         

        標(biāo)點(diǎn)

         

        《知言》

         

        第10頁

         

        1.【原文】:道者……仁,其體;義,其用……大道廢,有仁義,老聃非知道者也。

         

        【辨誤】:“大道廢,有仁義”為老子之語[2]22,當(dāng)加引號(hào),否則與上下文矛盾。

         

        【擬改】:……“大道廢,有仁義”,老聃非知道者也。

         

        第46頁

         

        2.【原文】:分天下有德有功者以地,而不敢以天下自私,于是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邦國之制焉。

         

        【辨誤】:按“不能五十里”出自《禮記·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a name="_ednref3">[3]451故當(dāng)承前,逗號(hào)作頓號(hào)。

         

        【擬改】:……于是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邦國之制焉。

         

        《上光堯皇帝書》

         

        第94頁

         

        3.【原文】:夫人心為金人豫賊駈才,豈不殆哉!

         

        【辨誤】:按“駈”者,驅(qū)也。此句是說人心為金人與劉豫所驅(qū),才亦必殆,故“才”當(dāng)從下讀。

         

        【擬改】:夫人心為金人、豫賊駈,才豈不殆哉!

         

        第99頁

         

        4.【原文】:唐劉晏曰:“理財(cái)當(dāng)以養(yǎng)民為先,戶口眾多,賦稅自廣?!笔龟滩粫载?cái)計(jì),則可使晏而少知理財(cái)之道。有已行之驗(yàn),則其言必不可違矣。

         

        【辨誤】:“使晏不曉財(cái)計(jì),則可使晏而少知理財(cái)之道”,上句假設(shè)劉晏不通經(jīng)濟(jì)理財(cái),下句又假設(shè)少知之,是為矛盾。

         

        【擬改】:……使晏不曉財(cái)計(jì)則可,使晏而少知理財(cái)之道,有已行之驗(yàn),則其言必不可違矣。

         

        第101頁

         

        5.【原文】:寇上流,則我以淮上之兵,入青、徐,批亢搗虛,左右牽制,使賊內(nèi)顧不得,專意外伐。然后我得寬于難……

         

        【辨誤】:“使賊內(nèi)顧不得,專意外伐”,豈有如此獻(xiàn)計(jì)以抗金保宋?故斷句當(dāng)在“內(nèi)顧”之后。

         

        【擬改】:寇上流,則我以淮上之兵,入青、徐,批亢搗虛,左右牽制,使賊內(nèi)顧,不得專意外伐,然后我得寬于難……

         

        《與劉叔信書五首》

         

        第118頁

         

        6.【原文】:若蒙知察,不以常人遇之,渠必欣然愿居幕府決能,有補(bǔ)于高明,庶幾可以比方董幼宰、徐元直乎!不然,未必不逡巡,不就矣。

         

        【辨誤】:“決能”當(dāng)從下讀;“未必不逡巡”不通,當(dāng)為“未必不逡巡不就”。

         

        【擬改】:若蒙知察,不以常人遇之,渠必欣然愿居幕府,決能有補(bǔ)于高明,庶幾可以比方董幼宰、徐元直乎!不然,未必不逡巡不就矣。

         

        《與張敬夫》

         

        第131頁

         

        7.【原文】:欲復(fù)古者,最是田制難得便合法,且井之可也。

         

        【辨誤】:既是“難得便合法”,又如何能“且井之可也”?

         

        【擬改】:欲復(fù)古者,最是田制難,得便、合法,且井之可也。

         

        8.【原文】:圖盡是,死法無用也。心之精微,筆舌豈能既哉?

         

        【辨誤】:此是說圖表盡是死法,故斷句當(dāng)在“死法”后。

         

        【擬改】:圖盡是死法,無用也。心之精微,筆舌豈能既哉?

         

        《與彪德美》

         

        第137頁

         

        9.【原文】:又,聞?dòng)邢鄰挠麑W(xué)文者,須依東坡之法令,熟讀《左氏》、兩漢、韓、柳之文……

         

        【辨誤】:“令”當(dāng)從下讀。

         

        【擬改】:……須依東坡之法,令熟讀《左氏》、兩漢、韓、柳之文……

         

        《向侍郎行狀》

         

        第166頁

         

        10.【原文】:元符庚辰,后復(fù)辟,有司以故事上屬籍,推恩當(dāng)百數(shù)。后曰:“吾不敢自同?!毕群髶耖L而孤貧、幼而有立者,官十八人。

         

        【辨誤】:在繁體版中,“先后”非時(shí)間之“先後”,乃是指以前之皇后。本句是說以前的皇后推恩親戚為官達(dá)百人,欽圣皇后則不敢將自己與她相比,追求類似的待遇,只是選了十八人。故“先后”當(dāng)收入引號(hào)之內(nèi)。

         

        【擬改】:……后曰:“吾不敢自同先后?!睋耖L而孤貧、幼而有立者,官十八人。

         

        第168頁

         

        11.【原文】:公言為政以得人為急。及乞復(fù)轉(zhuǎn)般糴本上,皆然之……

         

        【辨誤】:“轉(zhuǎn)般”為倉名,如下文第178頁“乃乞置倉以轉(zhuǎn)般為名”等,當(dāng)加專名號(hào);“上”指皇上,故斷句當(dāng)在“糴本”之后。

         

        【擬改】:公言為政以得人為急。及乞復(fù)轉(zhuǎn)般糴本,上皆然之……

         

        《譚知禮哀詞》

         

        第187頁。

         

        12.【原文】:既而委妻以事親,遺二稚子,來居蕭寺讀書,不舍晝夜。以壞器盛粗飯菜羹而食,知禮亦僝然,若不勝衣。

         

        【辨誤】:文中以“居蕭寺”為寺名,有專名號(hào),誤。此句是說譚氏來居蕭瑟之?dāng)∷轮邪l(fā)奮讀書,下文“壞器”、“粗飯”等可證,故專名號(hào)當(dāng)去。

         

        第188頁

         

        13.【原文】:禮笑曰:“世路紛華,不足以立身事親,我之意,惟有讀圣人書,求圣人之道,庶幾其可?!保ǚ侄危┤欢Y愚,欲苦形清慮,磨以年歲,必欲見圣人之道,然后歸耳。不如是,約恐資斧盡,則不足以成吾志。宏因贊之曰……

         

        【辨誤】:一、自“然而知禮愚”至“則不足以成吾志”皆是知禮自言,當(dāng)收于引號(hào)內(nèi),更不應(yīng)分段。二、“不如是,約恐資斧盡”斷句當(dāng)在“約”后,是說譚氏害怕自己書未讀成而經(jīng)費(fèi)已用盡。

         

        【擬改】:禮笑曰:“世路紛華……必欲見圣人之道,然后歸耳。不如是約,恐資斧盡,則不足以成吾志。”宏因贊之曰……

         

        《題呂與叔〈中庸解〉》

         

        第190頁

         

        14.【原文】:尊信誦習(xí),不敢須臾忘勇哉。(分段)瑩中之志,某雖愚,請(qǐng)從其后。

         

        【辨誤】:此是說陳瑩中尊信誦習(xí)呂與叔《中庸解》,不敢須臾忘,胡宏以為勇,自言當(dāng)效之。所以不應(yīng)分段。

         

        【擬改】:尊信誦習(xí),不敢須臾忘。勇哉,瑩中之志!某雖愚,請(qǐng)從其后。

         

        《題張敬夫〈希顏錄〉》

         

        第193頁

         

        15.【原文】:起居言語,無非妙道精義,自不可須臾離,故欲罷不能也。既竭吾才可用力處,顏?zhàn)訜o不盡也,如有所立卓爾。顏?zhàn)右姺蜃用钐?,卓然分明也,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非不能從也,妙處不可以才力進(jìn)也。要當(dāng)加之以歲月,自然而化耳。

         

        【辨誤】:本段話是解釋《論語·子罕》篇顏淵所言“既竭吾才”等語[4]142,故一則原文須加引號(hào),二則要以“引用——解釋”為斷句標(biāo)準(zhǔn)。

         

        【擬改】:起居言語,無非妙道精義,自不可須臾離,故“欲罷不能”也。“既竭吾才”,可用力處,顏?zhàn)訜o不盡也?!叭缬兴⒆繝枴?,顏?zhàn)右姺蜃用钐?,卓然分明也?!半m欲從之,末由也已”,非不能從也,妙處不可以才力進(jìn)也,要當(dāng)加之以歲月,自然而化耳。

         

        《中興業(yè)》

         

        第208頁

         

        16.【原文】:國家之?dāng)。赜袎膩y,不起之處,深知其處。大變革之者,其功大;小變革之者,其功?。徊蛔兏镎?,必淪胥以亡。

         

        【辨誤】:“不起之處,深知其處”,文義實(shí)不能通。

         

        【擬改】:國家之?dāng)?,必有壞亂不起之處。深知其處,大變革之者,其功大;小變革之者,其功??;不變革者,必淪胥以亡。

         

        《皇王大紀(jì)論》

         

        第223頁

         

        17.【原文】:盈虛升降,終而復(fù)始,於穆之不已,而成四時(shí)之造化。於皇群圣體,是以為三綱,為禮樂。

         

        【辨誤】:“於皇群圣體”委實(shí)捍格不通。按“於”為嘆詞,“皇”者大也,二字連用表贊嘆,如《詩經(jīng)·周頌·武》“於皇武王,無競(jìng)維列”[5]734。本句“於皇”乃為贊美“群圣”,故“體”當(dāng)從下讀。

         

        【擬改】:盈虛升降,終而復(fù)始,於穆之不已,而成四時(shí)之造化。於皇群圣,體是以為三綱,為禮樂。

         

        18.【原文】:當(dāng)周昭王時(shí),西方有杰人……曰:“我得心法,變現(xiàn)萬端,出入生死?!痹赣貜?,而非一世事物之所能嬰也。漢明帝時(shí),其書始入中國。

         

        【辨誤】:“愿欲……所能嬰也”當(dāng)屬引號(hào)內(nèi),否則即成胡宏自己所說,與他批判佛教之初衷相違。

         

        【擬改】:……曰:“我得心法,變現(xiàn)萬端,出入生死,愿欲必從,而非一世事物之所能嬰也?!薄?o:p>

         

        第225頁

         

        19.【原文】:至于讖緯之書……則誣矣。何者?人也,乃與繁氣交而生,人則無是理也。

         

        【辨誤】:既認(rèn)為人是與繁氣交而生,又認(rèn)為無此理,是為矛盾。

         

        【擬改】:至于讖緯之書……則誣矣。何者?人也乃與繁氣交而生人,則無是理也。

         

        《論語指南》

         

        第309頁

         

        20.【原文】:顏?zhàn)印粼唬骸叭酥圆灰姷勒摺粲绣谥疽??!倍蜃诱T之于博約之間……吾與圣人豈有二哉?

         

        【辨誤】:既有“吾”,則引號(hào)后的內(nèi)容亦為其自述,故當(dāng)一并引入。

         

        【擬改】:顏?zhàn)印粼唬骸叭酥圆灰姷勒摺崤c圣人豈有二哉?”

         

        21.【原文】:……又似用聰明智力不得真當(dāng),得之于意表,不可言語形容也。

         

        【辨誤】:“真當(dāng)”當(dāng)從下讀。

         

        【擬改】:……又似用聰明智力不得,真當(dāng)?shù)弥谝獗?,不可言語形容也!

         

        第310頁

         

        22.【原文】:黃氏曰:禮鄉(xiāng)人裼,子朝服而立于阼階,存室神也?!皟奔瘩右?。

         

        【辨誤】:黃氏引語見《禮記·郊特牲》[3]1051,故禮當(dāng)標(biāo)書名號(hào),后面內(nèi)容當(dāng)加引號(hào)。

         

        【擬改】:黃氏曰:“《禮》:‘鄉(xiāng)人裼,子朝服而立于阼階,存室神也?!畠础印??!?o:p>

         

        第316頁

         

        23.【原文】:黃氏曰:《易》以屯其膏為小貞吉。

         

        【辨誤】:所引出自《易經(jīng)·屯卦》之九五[6]42,故當(dāng)加引號(hào)

         

        【擬改】:黃氏曰:“《易》以‘屯其膏’為‘小貞吉’。”

         

        ???o:p>

         

        《知言》

         

        第3頁

         

        1.【原文】:諸子百家,億之以意,飾之以辯,傳聞襲見,蒙心之言。命之理,性之道,置之茫昧則已矣。

         

        【辨誤】:“蒙心之言”當(dāng)誤。前面“諸子百家,億之以意,飾之以辯”,已構(gòu)成完整的主謂句,而“傳聞襲見”與“蒙心之言”只是兩個(gè)并列的名詞性短語,附于其后,不能充當(dāng)任何成分,更使整句話意思含混,不可理解。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下面簡(jiǎn)稱四庫本)“蒙心之言”作“蒙心之官”[7]113,這樣“傳聞襲見”即與之構(gòu)成主謂句,又與前面的主謂句形成并列關(guān)系,更與“命之理,性之道,置之茫昧則已矣”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故從之。另外標(biāo)點(diǎn)亦當(dāng)隨之更改。

         

        【擬改】:諸子百家,億之以意,飾之以辯;傳聞襲見,蒙心之官。命之理,性之道,置之茫昧則已矣。

         

        2.【原文】:釋氏直曰吾見其性,故自處以靜,而萬物之動(dòng)不能裁也;自處以定,而萬物之分不能止也。

         

        【辨誤】:四庫本“吾見其性”作“吾見是性”,“萬物之分”作“萬物之紛”[7]115。按“其性”相對(duì)“吾”而言,有外在支離之嫌,故以“是”字為佳?!胺帧弊秩魡慰匆矡o礙,然而上半句既以“靜”、“動(dòng)”相對(duì),下半句則亦當(dāng)以“紛”、“定”相對(duì)。

         

        【擬改】:釋氏直曰吾見是性,故自處以靜,而萬物之動(dòng)不能裁也;自處以定,而萬物之紛不能止也。

         

        第4頁

         

        3.【原文】:萬物備而為人,物有未體,非仁也;萬民合而為君,有一民不歸吾仁,非王也。

         

        【辨誤】:“物有未體”四庫本作“一物有未體”[7]115。一則合乎文義,二則正與下文“一民不歸吾仁”對(duì)舉。

         

        【擬改】:萬物備而為人,一物有未體,非仁也;萬民合而為君,有一民不歸吾仁,非王也。

         

        第6頁

         

        4.【原文】:釋氏……名為識(shí)心見性,然四達(dá)實(shí)不能一貫……

         

        【辨誤】:按佛教所謂“四達(dá)”又稱為“一名四實(shí)”,即先陀婆Saindhava(按即鹽)一個(gè)名稱,含鹽水器馬四種情況[8]399,置于此處與文義明顯無關(guān)。四庫本作“洞然四達(dá)”[7]114,從之。

         

        【擬改】:釋氏……名為識(shí)心見性、洞然四達(dá),實(shí)不能一貫……

         

        第7頁

         

        5.【原文】:小道任術(shù),先其得,后其利,智己而愚民者也。

         

        【辨誤】:“得”與“利”同義,無所謂先后。四庫本“利”作“義”[7]114,謂小道之人置利于義之先。從之。

         

        【擬改】:小道任術(shù),先其得,后其義,智己而愚民者也。

         

        第8頁

         

        6.【原文】:天得地而后有萬物……此一道之所以為至也。

         

        【辨誤】:此“一”不論從何角度來解釋,均不能修飾“道”。四庫本作“亦”[7]116,從之。

         

        【擬改】:天得地而后有萬物……此亦道之所以為至也。

         

        第9頁

         

        7.【原文】:有情無情,體同而用分。人以其耳目所學(xué)習(xí),而不能超乎聞見之表,故昭體用以示之,則惑矣?;髣t茫然無所底止,而為釋氏所引,以心為宗,心生萬法,萬法皆心,自滅天命,固為己私。小惑難解,大礙方張,不窮理之過也。

         

        【辨誤】:“小惑難解”之“難”誤,四庫本作“雖”[7]117,從之。因?yàn)楸径瘟x為:有情識(shí)之眾生與無情識(shí)之礦石,體同用分。但是人往往只局限于耳目聞見而不能超越之(從而體會(huì)到體同用分之義),在這樣情況下,貿(mào)然以體用開示,則易產(chǎn)生疑惑。一產(chǎn)生疑惑即為佛教所引,以心為宗,心生萬法,實(shí)際上只是自滅天命,成己之私而已。如此一來,小惑雖然貌似解開了,但是更大的障礙卻正在產(chǎn)生,這是不窮理之過失。

         

        【擬改】:……小惑雖解,大礙方張,不窮理之過也。

         

        第12頁

         

        8.【原文】:用其文章……其撥亂興治如反復(fù)手足。

         

        【辨誤】:以“反復(fù)足”來形容行事之易,不僅典籍無載,且于事實(shí)上也不易,故四庫本“足”作“耳”[7]119,當(dāng)是?!胺磸?fù)手”在《胡宏集》中為常見,如第47頁“爭(zhēng)起而亡秦,猶反復(fù)手于須臾間也”,第207頁“他日高宗遣將平之,如反復(fù)手耳”。點(diǎn)校者校語也注明了嘉靖本為“耳”,故當(dāng)從而改之。

         

        【擬改】:用其文章……其撥亂興治如反復(fù)手耳。

         

        第15頁

         

        9.【原文】:君子畏天命,順天時(shí),故行驚眾駭俗之事常少。

         

        【辨誤】:既畏天命、順天時(shí),當(dāng)守中,而不為“驚世駭俗之事”,故“常少”必誤。四庫本此句作“常中”[7]122,誠是,從之。

         

        【擬改】:君子畏天命,順天時(shí),故不行驚眾駭俗之事而常中。

         

        10.【原文】:首萬物,存天地,謂之正情。備萬物,參天地,謂之正道。順秉彝,窮物則,謂之正教。

         

        【辨誤】:“情”四庫本作“性”[7]122,誠是。因?yàn)橐粍t此三句是解釋《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9]32三句,故當(dāng)一一對(duì)應(yīng);二則依胡宏之體系,“首萬物、存天地”者,正為道體直貫,人所得性體之狀,不可謂情。

         

        【擬改】:首萬物,存天地,謂之正性。備萬物,參天地,謂之正道。順秉彝,窮物則,謂之正教。

         

        第16頁。

         

        11.【原文】:顏回欲罷不能,未至文王純一不已之地。

         

        【辨誤】:“純一不已”之“一”誤,四庫本作“亦”[7]112。“文王純亦不已”語出《中庸》“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9]53?!耙唷北砻魑耐踔乱颜榧?nèi)炀橙匀恍捱M(jìn)不已?!耙弧眲t與“純”同義,無“亦”之遞進(jìn)義。

         

        【擬改】:顏回欲罷不能,未至文王純亦不已之地。

         

        第27頁。

         

        12.【原文】:禹周視海內(nèi),奔走八年,辨土田肥瘠之等而定之,立其收多寡之制而授之……

         

        【辨誤】:“立其收”完全不通,四庫本作“立井牧”[7]132,從之。按“井牧”見《周官·地官司徒》“乃經(jīng)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井法指上等地之劃分法,一夫百畝,九夫?yàn)榫荒练ㄖ复蔚鹊刂畡澐址?,九夫?yàn)槟?,二牧?dāng)上地一井[10]162。

         

        【擬改】:禹周視海內(nèi),奔走八年,辨土田肥瘠之等而定之,立井牧多寡之制而授之……

         

        第42頁

         

        13.【原文】:天者,道之總名也。子者,男子之美稱也。此之謂大道。為天下男子之冠,則可謂之天子矣。

         

        【辨誤】:“此之謂大道”與前后內(nèi)容完全不相契,非常突兀。四庫本作“人君行大道”[7]145,承前啟后,當(dāng)是。點(diǎn)校者校語亦注嘉靖本作“人君行大道”。

         

        【擬改】:天者,道之總名也。子者,男子之美稱也。人君行大道,為天下男子之冠,則可謂之天子矣。

         

        14.【原文】:是故君先以天下自任,則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君以從上列圣之盛德大業(yè)自期,則天下仁人爭(zhēng)輔之矣。

         

        【辨誤】:一、四庫本“君先以”作“君克以”[7]145,按克者,勝任也,與下文“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形成因果關(guān)系,而“先任”只是時(shí)間關(guān)系,故以“克”為佳。二、“從上列圣”文義不通,四庫本作“從古列圣”[7]145,正是,從之。

         

        【擬改】:是故君克以天下自任,則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君以從古列圣之盛德大業(yè)自期,則天下仁人爭(zhēng)輔之矣。

         

        第46頁

         

        15.【原文】:是故朝無幸官,野無遺賢,毀譽(yù)不行,善惡不眩,德之大小當(dāng)其才,位之高下當(dāng)其職。

         

        【辨誤】:“德之大小當(dāng)其才,位之高下當(dāng)其職”當(dāng)誤。因?yàn)橐粍t德與才當(dāng),永無必然之可能,胡宏不會(huì)出此言,而位與職當(dāng),同語反復(fù),無意義,胡宏亦必不會(huì)言此。二則考上下文義,胡宏此論是欲恢復(fù)其設(shè)想中的古代自基層層層選拔人才的制度,使有德、有才之人均能獲得相應(yīng)的職位??妓膸毂敬司渥鳌暗轮笮‘?dāng)其位,才之高下當(dāng)其職”[7]148,正是,從之。

         

        【擬改】:……德之大小當(dāng)其位,才之高下當(dāng)其職。

         

        《上光堯皇帝書》

         

        第82頁

         

        16.【原文】:當(dāng)時(shí),公卿大夫體君心,孜孜盡下,以進(jìn)賢為先務(wù),是以上無之才,而山林無遺逸之士……

         

        【辨誤】:按“上無之才”不通,四庫本作“上無乏才”[11]103,“之”為“乏”之誤,當(dāng)改。

         

        【擬改】:……是以上無乏才,而山林無遺逸之士……

         

        第102頁。

         

        17.【原文】:正孟子所謂“其兄關(guān)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不待勉強(qiáng)而親之,心發(fā)于中,自然戀戀不期茍免,如待趙人之疏也。

         

        【辨誤】:按《孟子·告子下》作“有人于此,越人關(guān)弓而射之”[12]413,故此“趙人”當(dāng)為“越人”。

         

        《與樊茂實(shí)書》

         

        第124頁

         

        18.【原文】:伊洛老師,為人心切,標(biāo)題“天理人欲”一句,使人知所以保身、保家、保國、保天下之道,……天理絕而人欲消者,三代之興王是也。假天理以濟(jì)人欲者,五霸是也。以人欲行而暗與天理合者,自兩漢以至于五代之興王盛主是也。存一分之天理而居平世者,必不亡;行十分之人欲而當(dāng)亂世者,必不存。

         

        【辨誤】:本段是歷史地言天理、人欲之對(duì)峙,故“天理絕”當(dāng)為“天理存”。

         

        【擬改】:……天理存而人欲消者,三代之興王是也。

         

        《譚知禮哀詞》

         

        第188頁

         

        19.【原文】:夫人欲以如是一身而事其親,天大孰能加焉!

         

        【辨誤】:“天大”必誤,四庫本正作“天下”[11]170,從之。

         

        《求仁說》

         

        第196頁

         

        20.【原文】:生則安,安則久,久在天,天以生為道者也。

         

        【辨誤】:“久在天”不通。按四庫本“在”作“則”[11]174,當(dāng)改。

         

        《論語指南》

         

        第305頁

         

        21.【原文】:……未始有窮而會(huì)歸于一心,則天地之純?nèi)f人之大體皆其分內(nèi)耳。

         

        【辨誤】:“萬人之大體”當(dāng)作“萬物之大體”。因“天地之純?nèi)蹦酥傅荔w,“萬物之大體”乃指道體直貫于萬物之性體(萬物自然包括人),而此道體、性體又皆存有、運(yùn)動(dòng)于一心之內(nèi),故皆當(dāng)人之分也。若只言“萬人之大體”,格局之小,殊非前文所辨胡宏“萬物備而為人,一物有未體,非仁也”之衷。

         

        【擬改】:……未始有窮而會(huì)歸于一心,則天地之純?nèi)?,萬物之大體皆其分內(nèi)耳。

         

        《釋〈疑孟〉》

         

        第321頁

         

        22.【原文】:司馬子乃以就有禮周之而受者為無禮貌飲食而仕,豈不過甚矣哉。

         

        【辨誤】:此“無”字當(dāng)作“為”,即“為了”之義。司馬光的初衷見于其《疑孟》:

         

        今孟子之言曰:“雖未行其言也,迎之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是為禮貌而仕也。又曰即“朝不食,夕不食,君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苤?,亦可受也。”是為飲食而仕也。[13]163

         

        可見司馬光乃是批評(píng)孟子一為禮貌而仕,二為飲食而仕,即“就有禮”、“周之而受”兩種情況。胡宏在《釋〈疑孟〉》中反駁道:“迎之致敬,又有禮焉,而不就也;周其饑餓,恩意有加,而不受也。使司馬子執(zhí)此意以事君,必不免于抗傲不恭之誚矣?!奔磸氖戮赖慕嵌?,來判定孟子“就有禮”、“周之而受”而仕是正確的,所以司馬光不能將此二者僅僅視作是為了禮貌、飲食。故“無”當(dāng)作“為”。

         

        【擬改】:司馬子乃以“就有禮”、“周之而受”者為為禮貎、飲食而仕,豈不過甚矣哉!

         

        參考文獻(xiàn)

         

        [1]楊柱才.胡宏集點(diǎn)校辨誤[J].中國哲學(xué)史.2005,(1).

         

        [2]蘇轍.道德真經(jīng)注[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

         

        [3]孔穎達(dá).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朱熹.朱子全書·論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朱熹.朱子全書·詩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孔穎達(dá).周易正義[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

         

        [7]胡宏.知言[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3冊(cè)[C].臺(tái)北: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8]丁福保.佛學(xué)大辭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9]朱熹.朱子全書·中庸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胡宏.五峰集[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3冊(cè)[C].臺(tái)北: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2]朱熹.朱子全書·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3]司馬光.疑孟[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6冊(cè)[C].臺(tái)北: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