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xué)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fàn)大學(xué)、江蘇師範(fàn)大學(xué)、曲阜師範(fàn)大學(xué)等,問學(xué)中國經(jīng)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wèi)「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關(guān)于孟子“乃若其情”的討論(二)
作者:林桂榛、劉思禾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初六日丙子
耶穌2019年6月8日
【劉思禾】這兩天正在讀孟子 關(guān)于若乃其情 我同意你看法 從語脈上釋作情實更妥 不過 以性情之情來解 孟子體系中亦有依據(jù) 我讀孟子感到疑惑的就在這里 四端本為情 為什么他不明說 而言心之四端 說實話 我沒懂心性情三者的關(guān)系 孟荀皆然 朱子之解釋至少是一個清楚的模型 我覺得孟之四端受中庸已發(fā)未發(fā)模型的影響 但他似乎避免以情言四端 什么原因不知道 只是我的感覺
【劉思禾】今天想到一點 孟之言民心民意為政治之根基 確為人所未言者 實在是中國傳統(tǒng)論政之精義 可稱之為流動生長式之政治合法性論證 不過這個需要一種現(xiàn)代的論證方式加以說明
【林桂榛】劉老師好,讀古書就須咬字(就忌囫圇吞棗、望文生義類),孟子“乃若其情”的“其”字正指代前文反復(fù)說的“性”,就是“至于性的情況”之類的意思,連著后文就是“性的實際(情況)是可以為善的”意思。朱子等解為“性—情”連說或?qū)φf的情感之情,這缺乏讀書及語法能力,完全離譜。劉宗周說:“今人讀書,只為句句明白,所以無法可處;若有不明白處,好商量也,然徐而叩之,其實字字不明白?!保ā睹魅鍖W(xué)案》卷62)
【劉思禾】你這么說朱子 我不同意 問題不在于語脈 而是孟子的義理類型 我不相信朱子看不出此意 他是從對孟子的整體理解來作解的 自有他的道理 所謂完全離譜 太過分了
【林桂榛】朱子是思想家,他用他們的思想切割孟子,大思想家都有這毛病,從純學(xué)術(shù)上言其離譜是“六經(jīng)注我”。所以是宋代儒學(xué),是“新儒學(xué)”,是“道學(xué)”。
【林桂榛】至于孟子的“四端”,其實是荀子說的“心知”之類,并非僅是“情”,更非“欲”,而是倫理內(nèi)容的好的心知。“四端(××心)”類的倫理心知(意識,明覺)是“性”的顯現(xiàn),“性”是“天”的顯現(xiàn),這大概是孟子的基本思路或理念吧。
【劉思禾】大體是的 如果你說的心知是直覺的知的話 不過荀子的知應(yīng)該不是直覺式的
【劉思禾】惻隱 羞惡 辭讓 是非 在孟子都是應(yīng)機而自然發(fā)出的 帶著情 也有道德內(nèi)涵 不過一定是直接發(fā)出的 沒有思慮和后天培養(yǎng)
【林桂榛】荀子講的心知是復(fù)數(shù)內(nèi)涵的,荀子講的性也是一樣(不是僅限單一情欲),至于是直覺之知與否是今人概念吧?孟子的是非之知,荀子仁義法正之知,當(dāng)有疊合處。
【劉思禾】他的是非是當(dāng)下即知的 用心學(xué)的說法是第一念 怎么和荀子一樣呢
【林桂榛】不過一定是直接發(fā)出的 沒有思慮和后天培養(yǎng)——那是他性善論、善性論思維的結(jié)果,孟子的“四端心”之知當(dāng)然是“性”的直接流露或顯現(xiàn),孟子思想認(rèn)識就當(dāng)是如此,你說的很對,我贊同。
【林桂榛】倫理是非之知實質(zhì)都是一樣,各思想家怎么解釋那是思想家的事。一個對象,一個事實,兩種解釋,兩種理論!比如你我關(guān)于不偷盜的是非之知,實質(zhì)一樣!
【劉思禾】這個我不同意 沒有什么是實質(zhì)一樣的 陸績懷橘是是是非呢
【林桂榛】哈,一種不得偷盜的知,在兩人身上有兩個是非及是非知啰。知主體是兩個,但所知是非也兩個?
【劉思禾】在儒家這里 不偷盜是第二位的 親親是第一位的 你的判斷不成立
【林桂榛】知體驗兩個,所知是非實質(zhì)一個:不得偷盜奪財!我是舉例說是非之知,沒說諸倫理第幾位的問題。
【劉思禾】在孟子的世界里 沒有公共的是非 是非是圍繞親緣網(wǎng)絡(luò)的 這個問題莊子最熟悉了
【林桂榛】不得偷盜奪財涉及的倫理實質(zhì)只是財產(chǎn)權(quán)而已。
【劉思禾】你注意沒 孟子論證仁義內(nèi)在很吃力 更別說禮智內(nèi)在了 今天可以不同意
【林桂榛】你注意沒 孟子論證仁義內(nèi)在很吃力 更別說禮智內(nèi)在了——孟子是天機主義天性主義,跟經(jīng)驗主義的荀子有理論差別,孟子有自己一套解釋體系,很高級,很可愛。我的理解,孟子思想高級,理論簡單,有的人看法與我相反,嘿嘿。
【劉思禾】嗯 是 孟子很簡潔 直貫的 高貴而傲慢
【林桂榛】抓住大本,一通百通,普通讀書人尤其倫理主義者(相對純求真的知識主義者)喜歡孟子,一是立意拿道德自雄,二是立說拿派生邏輯自辯(天生天性,天性生心知,心知復(fù)天性、達天命)。
【劉思禾】確實 孟子是儒門惠能啊
【林桂榛】喜歡講倫理的儒派后學(xué),比如朱子,比如牟子,都喜歡孟子;但知識主義者,比如荀子,比如胡適、傅斯年、陳寅恪,就不怎么喜歡孟子(當(dāng)然也學(xué)孟子精神氣概)。
【劉思禾】哈哈
【林桂榛】孟子是儒門惠能啊——高?。涤袨楸磉_過)。孟子是儒家惠能,惠能是佛家孟子,我也這樣看的。
【劉思禾】莊子就比孟子復(fù)雜多了 雖說二者義理類型相近二者比較 非常有趣 正相克服
【林桂榛】孟子精氣足,精神深邃但頭腦簡單;莊子博學(xué)多知,精神頭腦也肯定不簡單。
【林桂榛】孟子氣勝學(xué),圣也;荀子學(xué)勝氣,亦圣也。德圣孟子,學(xué)圣荀子,故道統(tǒng)都推孟子,學(xué)統(tǒng)則推荀子。
【劉思禾】孟莊都是向內(nèi)走 以心氣的開展為特色 而達至天的層面 不過 孟為一元論者 莊為多元論者
【林桂榛】不過 孟為一元論者 莊為多元論者——多元論怎么理解?求教,我不懂莊子,未精讀啊。
【劉思禾】孟子言一本 此為其關(guān)鍵 而莊之齊物 乃保留住差異性 所謂多元 借一下而已 孟子辟楊墨 除之后快 莊子則言魑魅魍魎 道通為一
【林桂榛】孟子齊天,是倫理主義;莊子齊物,是自然主義。孟子學(xué)說被權(quán)力利用后,恰會出現(xiàn)莊子警惕的那種害生情況。倫理中心主義者都很可敬,但也很可怕。和同萬物主義者,自然寬容平和些,此是道家之優(yōu)。
【劉思禾】孟子齊天什么出處
【林桂榛】孟子齊天什么出處——孟夫子老說他知達天與命,我謂之“齊天”,即上溯于天,神達于天。
【劉思禾】哦 這個齊 齊天則圣 哈哈
【林桂榛】就是《樂記》的“齊(躋/隮)”,乃上達之齊,非整齊之齊。
【林桂榛】齊天則圣——高!齊天大圣??!
(2018.12.30微信討論)
【劉思禾】今天偶爾看到的文章,《孟子“乃若其情”章試解》,梳理很細,不知你看到過沒有?
【林桂榛】誰的?我感覺《孟子》這章不是問題,懷疑有問題者恰沒懂字義。
【劉思禾】丁為祥,《人文雜志》2013年9期。
【林桂榛】哦,對,有點印象?!睹献印氛撔宰铍y懂的是“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章,其他沒有多少可疑。
【劉思禾】你可能清楚。我看不明白他怎么就覺得孟子駁倒了告子,他覺得他的反詰法很有力。
【林桂榛】如果認(rèn)為孟子是真理,是真諦,是高深,是高級,是沒有任何錯謬,不贊成或否定孟子看法就是愚蠢、膚淺、荒謬,那就不好討論了。查了一下,目前討論《孟子》“乃若其情”的文章有:
1)豈日好辯 乃若其情——讀周熾成著《史海探真——為中國哲人申辯》 孫海燕 原道 2016/4
2)豈曰好辯 乃若其情——讀周熾成教授近著《史海探真——為中國哲人申辯》 孫海燕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8
3)《孟子》“乃若其情”章“情”字釋義與發(fā)微 鄭濟洲 太原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4
4)孟子“乃若其情”章試解 丁為祥 人文雜志 2013/9
5)多種詮釋視域下的“乃若其情” 郭振香 學(xué)術(shù)月刊 2009/3
其中5、4說“情”對的,3說“情”錯了,1、2是借用“乃若其情”。至于孟子的“才”如何解,4可再商榷。(孟子的“才”實并不等于孟子的“材”。)
【劉思禾】好的,我找來讀讀。做學(xué)問,這樣挺好,是真學(xué)問。
【林桂榛】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還有,荀子的此“情者,性之質(zhì)也”,這個“質(zhì)”不能囫圇過去,應(yīng)該詳細考辨,厘清確鑿內(nèi)涵。
【劉思禾】今天在手機上看的,沒太細看。
【林桂榛】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蛟唬骸行陨?,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span>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鬃釉唬骸疄榇嗽娬?,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span>——《告子上》“乃若其情”原文
【林桂榛】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我原認(rèn)為,孟子這章的“情”是他說的“性”的情,“才”則是他說的性的“才”,意思是性實際“可以為善”,性為不善不是性之“才”的過錯(是遮蔽、迷失的過錯),因為從上下文來看,“乃若其情”的其字指“性”是說得通的,后文繼續(xù)連貫著。但是,若再細酌,我覺得這個“其”字更可能是指“人”,接“彼皆非與”句而指前文提到的那些人,也就是前文“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的“彼”這些人,就是這些不善的人實際上是可以為善的,為不善不是他的“才”有問題,而這個“才”還是才能、能力的意思(不是材質(zhì)、材料的意思)。——我覺得我說的第二解更通(以前我認(rèn)為是第一解),貫通上下文語氣及文義,這個應(yīng)該比較可靠的。
【林桂榛】情是人情(情況),才是人才(能力),“為善”的承擔(dān)者或執(zhí)行者或主體都是人?。弧盀椴簧啤钡闹黧w也是人啊,就如那章前面說的那些人??!前文說“文武、幽厲、堯、象、瞽瞍、舜、紂、微子、比干……”,“其”就是指這些人中的壞人,指“彼皆非與”的不善人——他們實際可以為善(性本善嘛),為不善不是他們的才(能)有問題(性的才或能有問題)!
【林桂榛】孟子“乃若其情”章的意思是:都是性善,不善之人為不善不是性的問題,不是性的能力的問題,是為不為的問題,是遮蔽的問題,是迷失的問題,正如王充《論衡》說:“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謂人生于天地,皆稟善性,長大與物交接者,放縱悖亂,不善日以生矣?!?/span>
【劉思禾】回去看書,現(xiàn)在在外面。
【林桂榛】我不同意漢宋時趙子、朱子的解釋,“其情”就是指前文那些不善人的“情”(情況、實情),如此而已,沒他們說的那么玄,孟子意思再暢白不過了。
(2019.01.01微信討論,整理時略有文字校補)
【附一】在某微信群內(nèi)評葉樹勛《“心”何以是“良” ——孟子以“良”界定“心”的意義追尋》一文:
【榛評】該文釋(孟子良心)“良”為“首”可能有誤,唐蘭的解釋倒是比較可靠的。從成熟金文之“良”字來看(字典說某字金文字形即甲骨文某形未必都對的,如對釋甲骨文“樂”字就完全錯誤),良跟食器有關(guān),跟食物滿盛乃至香氣騰騰氣象有關(guān),故《說文》說良從“畗(畐)”且“甚”義。從古文字來源及孟子“良知—良能—良心—良貴”用法來看,此良字即“本有”、“足滿”之義,此良論亦是孟子性善論(善在性里是本有/足滿的,無非心覺踐現(xiàn)遮蔽與否)的一個內(nèi)容或例說而已。我寫過一篇釋良短札涉此,孔子2000網(wǎng)掛過。
天本性本,性天同稟。理義踐形,心覺知明。
放逐遮蔽,因欲因情。返心盡性,天命彰呈。
孟學(xué)要略,大本列鼎。孟子精神,心天輝映。
(2019-04-16)
【附二】在某微信群內(nèi)評安金閣轉(zhuǎn)《陸九淵集》三九八頁陸子語錄:
夫子以仁發(fā)明斯道,其言渾無罅隙。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蓋時不同也??v橫相合即是“十”。孟子縱向言之:“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睆男闹v到性、講到天。橫向言之則先立乎其大,以四端為基點,推擴之五倫及萬物,即“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是也??追蜃訙喨粓A成,如子貢說“不得其門而入”;孟子便“十字打開,更無隱遁”,無一絲幽隱、無一絲遁逃,清明朗照。
【榛評】孟子論性,以性(善的)為天之降命、善之流溢,在我即盡反于本、擴充于端。荀子論性,以性(樸的)為天所生賦、材之功能,在我即血氣心知(材性知能)、化性起偽。二子論性里共有的修養(yǎng)功夫論未必殊倫,然本源論差異或甚大,此涉他們思維模式、思想體系尤天道論之異也。孟荀二子代表先秦儒學(xué)二種思維模式,然朱陸二子論性并不分接孟荀(同宗孟子),如以知覺處論性,陸子昭明;以本源處論性,朱子周備。跟看讀感,聊博一笑。
(2019-01-31)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