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曾海軍主編《切磋八集——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哲學合集》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9-06-26 21:28:36
        標簽:切磋八集、曾海軍
        曾海軍

        作者簡介:曾海軍,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四川大學哲學系《切磋集》系列書系主編,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辭〉解釋史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諸子時代的秩序追尋——晚周哲學論集》(巴蜀書社2017年)。

        曾海軍 主編《切磋八集——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哲學合集》出版暨前言

         

         

         

        《切磋八集——四川大學哲學系儒家哲學合集》

        曾海軍 主編

        華夏出版社2019年版

         

        【目錄】

         

        前言


         【齊義虎】五爵三等考


        學術論文


        【高小強】論《四書·大學》及“格物致知”說的意義

        【曾海軍】天道、德性與秩序——論晚周諸子的秩序關懷

        【李秋莎】天性與人能——朱子釋“天命之謂性”探義

        【陳建美】朱子的情論

        【王明華】呂與叔東見二程始末

         

        古籍校釋


        【朱子原著、呂涇野抄釋、丁紀商正】朱子抄釋商正

        【陳確庵輯、王明華等點?!炕丛茊柎?o:p>

        【陳確庵輯、王明華等點?!炕丛茊柎鹄m(xù)編

         

        研究生論壇


        【吳婕】朱陸太極論辯——并述《性理學大義》之輯錄

        【陳潔】略論性、道、教之名義——以《中庸》首三句為中心

        【羅慧琳】戒慎恐懼——在涵養(yǎng)、閑邪、克己之關系中看其地位

         

        交流與討論


        第八期儒家經(jīng)典研習營總結發(fā)言稿

         

        【前言】

         

        自2015年夏創(chuàng)辦欽明書院以來,為解決經(jīng)費問題多方籌措,艱難維持,終于在三年后獲得了敦和種子基金的資助,宣告書院走過最艱難的創(chuàng)辦時期。然而,“切磋”系列論文集自2011年出版首集以來,至今已經(jīng)有九個年頭,卻未能走出經(jīng)費的困局,依舊好不容易出版了上一集,卻不知道下一集的經(jīng)費還有沒有著落。莫非維持一套論文集的出版,比創(chuàng)辦一個書院還難嗎?

         

        主編這種以書代刊的論文集,難度主要有二,一是原創(chuàng)論文的征集,一是出版經(jīng)費的籌措。通常來說,第一個難度肯定更大,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優(yōu)勢,在儒家哲學方向幾十名師生當中征集原創(chuàng)論文,倒沒有太大的壓力。當然,這種編排上的優(yōu)勢或許會造成內容上的劣勢,都是同一個方向出來的人,寫出來的文章會不會大同小異,不利于相互切磋呢?這就得取決于從什么角度看了,若要達到那種學術爭鳴的效果恐怕沒有,但以“切磋”為名的論文集,焉能不講究切磋的效果?;蛟S在外間看來,我們就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實則不然。我們固然志同道合、學問相近,但其為人也,氣稟有殊,各各不同。所謂文如其人,所寫文章亦千差萬別,毋須擔心沒有切磋的余地。之前較多地刻畫了我們的相近之處,以示與其他學問團體之間的差異,這次主要想坦言我們內部的各種分殊乃至歧出、各種紛爭乃至沖突。

         

        儒家哲學方向自丁老師開設以來,先后有高老師和我的加入,才逐漸積累成今天的規(guī)模。據(jù)說高老師服膺儒家之前,與丁老師之間也是拍過桌子、紅過臉的人。我加入儒家哲學方向后,有一次在切磋班上做主題發(fā)言,丁老師在現(xiàn)場批評之嚴厲,可能都有不少學生在替我難過,乃至還有學生替我打抱不平。這次經(jīng)歷令我記憶猶新,倒不是讓我耿耿于懷——我是真覺得丁老師的批評言之有理,而是丁老師事后所言令我感懷。他說,老師之間不因人情而憚于學問上的尖銳交鋒,希望這種態(tài)度讓學生們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坦誠可以到什么地步。我想,儒家哲學方向師生之間不管經(jīng)歷什么樣的矛盾,都可以回到這個意思上來。

         

        在儒家哲學方向,丁老師在學生們心中的地位無疑非比尋常,可實際情形卻復雜得多。記得當年在財務管理還不太規(guī)范的時候,常常需要學生找一些發(fā)票沖帳。當有學生知道丁老師竟然也默許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時候,困擾得寢食不安,很長時間都接受不下來。類似的事情可能在學生當中流傳不少。自我與丁老師共事伊始,即以有德之君子視之,也是在日后的相處過程中,才慢慢接受丁老師好酒貪杯,丁老師好養(yǎng)寵物,丁老師用蘋果手機,丁老師甚至通宵達旦地看足球賽……想必學生們需要慢慢接受的事就更多了。丁老師也說,他的各種生活習慣幾乎都是反養(yǎng)生的:不喝水,不喝湯,無酒不歡,不按鐘點吃飯,還飽一餐餓一餐,喜歡熬夜,等等。學生們在逐漸的了解過程中,不知道丁老師的君子形象會不會打折扣。

         

        實際上,一面受丁老師人格魅力的吸引,一面又不免對丁老師的學問立場抱有疑慮,這樣的學生并不在少數(shù)。有的學生可能未必覺得丁老師的學問有多好,至少看不出來他們體會到了這種好。有質疑丁老師學問的,甚至還有在課堂上與丁老師發(fā)生爭執(zhí)的。最嚴重的時候,有學生竟然聲稱,一直以來只是假裝喜歡丁老師的學問……注意,以上所言種種情形,確實就發(fā)生在我們儒家哲學方向內部的學生當中,并沒有涉及其他方向和專業(yè)的學生。對丁老師的學問尚有此種種不同的態(tài)度,對高老師和我的學問能抱何種態(tài)度,更是可想而知了。我們方向的師生之間,在多種問題上都有分歧,比如在男女平等問題上,在父子關系問題上,在自由與權利問題上,在動物問題上,尤其在女性問題上,爭論最多、也最激烈。

         

        儒家哲學方向至今已畢業(yè)的同學加上在讀生一起,已經(jīng)超過七十人,存在各種不同的情形,并不令人意外。雖說大多數(shù)同學在我們方向就學三年,滋養(yǎng)了身心、陶冶了性情,或磨礪了心志、增漲了見識,或至少受了教益、有了變化,但也還是有學生怎么進來,就怎么出去;或愉快地進來,郁悶地出去;甚至誤打誤撞走進來,跌跌撞撞逃出去,等等。就學期間,同學們之間固多親密、友善相處者,但相互疏遠者有之,磕磕碰碰者有之,心存鄙薄者有之,乃至畢業(yè)之后多年還相互不待見者亦有之。不過,學生產(chǎn)生各種分歧乃至沖突,固然不令人滿意,卻不影響我們對其學問的判斷,更不影響其學業(yè)的正常完成。

         

        以上所言,沒有任何夸大之處,僅在我知道的范圍內據(jù)實描述,我不了解的情形恐怕更多、更復雜。言及于此,我也不免有些吃驚,覺得細數(shù)相互之異還真是不勝枚舉。與此前強調彼此之同相比,真有種“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的感覺。但同異之間并不容混淆,儒家哲學方向師生之間當然心意相通、志趣相近者多。此次言及彼此之間的分歧,實是有感于近來書院成員內部的一次沖突,讓我意識到必須正視這種差別和紛爭,不能僅見其同而不見其異。因為書院的工作中心變了,事情主次變了,人事也隨之進行調整,人情也跟著發(fā)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就有一些矛盾出現(xiàn),相互批評和指責的聲音多起來,一時間傳言四起,甚至有人以為要分崩離析了,最后終至有人相互決裂。發(fā)生這些事情原因很復雜,有長久以來相互間的不信任,有相處過程中應對不得當,也有過去幾年來埋下的伏筆。

         

        這些事情如今漸趨平復,重提往事還是想借此講明一個道理。我們有一位素以實干為志業(yè)的同學,本來指望未來能為書院擔大任??陕犝f該同學得知我們的書院亦不免外間常有的紛紛擾擾,于是大失所望,失去了擔事的熱情。我聽了心里大不以為然,別處發(fā)生的各種紛爭、沖突,我們這里都可能發(fā)生,甚至可能一樣都沒少。這難免讓人沮喪,但不是不能理解和面對吧。不錯,我們皆因儒家而走在一起,莫非要因此把我們當作選民嗎?難道我們是被遴選出來的特殊人群,一開始就比別人不同嗎?這顯然有違儒家教義,我們走在一起,并非為了尋求一方凈土。關鍵不在于我們這里發(fā)生了什么,而在于我們這里怎么發(fā)生,尤其發(fā)生之后彼此之間如何應對和處置。要發(fā)生什么,并不由我們把握,如何發(fā)生,才是我們可以把握的。哪怕我們這里發(fā)生的一樣都沒少,也定然可以讓這每一樣都不同地發(fā)生著,我們必須確保彼此之間不起惡意,不相互攻訐、相互中傷,并確保不落入利益之爭。

         

        我們這么多人在一起,假如正好都是一些脾氣相合、趣味相近、性情相投的人碰在一起,那敢情相處得愉快、愜意,一點波瀾都不起。我們若作這種指望,那就是在拼運氣,只能祈禱少發(fā)生事,甚至不發(fā)生事??上寮也⒉唤倘巳绾纹矶\,事情一旦發(fā)生,我們只能拼心胸、拼坦誠。世間人事之紛擾,十之八九都可以化于克服私心、坦誠相待,不盤算、計較,也不藏著、掖著,這不正是儒家教人道理需要應對的事情嗎?書院經(jīng)此一事,我十分希望所有成員都能意識到,相處的人多了,難免遇上合不來、處不好的人,這無關乎人品,也無關乎利益。彼此之間說明白、看清楚,能保持在一個什么距離,亦不必勉強。氣質所稟本不可求同,事情所生亦不可料想,我們要做的不是避開各種紛擾,也未必能有效化解各種紛爭。我們能做的并無別的高招,只在于彼此之間可以坦誠到什么地步,還事情一個原貌,讓事情是其所是,剩下的該怎么相處就不至于難倒人了。反觀書院此次事件,我們的應對未必如人意,尤其我作為書院的主事者,常常感到處置不當。但要說利益之爭是真沒有,相互攻訐、中傷者更不容存在。

         

        我們有諸多的差異和分歧,卻往往被外間當成鐵板一塊,很可能與做出封閉性的誤判有關。比如,很多人覺得丁老師就是一個特別封閉和頑固的人。然而,正是丁老師讓我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開放。我記得高老師最早對我們儒家哲學方向師生這個群體自稱“川大儒門”,大家也約定俗成接受這個自稱,我也將微信時代建立的一個群命名為“川大儒門”。但丁老師從一開始就不認同這種自稱,而且不愿意加入這個師生群。由于丁老師很長時間都不怎么用微信,“川大儒門”群在丁老師缺席的狀態(tài)下持續(xù)了好幾個月,最終改名為“川大儒家哲學”后,才得以把丁老師邀請入群。丁老師忌憚這一自稱,正希望我們不要以“川大儒門”自限,不要把儒家學問限定在一個小圈子里,不要做成好像只是我們這撥人的事。

         

        欽明書院接受敦和種子基金的資助之后,高老師帶著八位院生一起啟動核心教學項目。以書院的形式開展儒家經(jīng)典的教育,又更不同于高校體制內的教學,確實一不小心就做成了具有相當封閉性的讀經(jīng)小團體。外部的社會環(huán)境紛擾太甚,不以相當獨特的方式開展,很難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但封閉性也就隨之而來,很容易變成幾個人之間的事,并以此標榜與人不同。其實也并非有人故意想這么做,而是對事情把不準而陷入這種局面。正是由于丁老師在一旁不斷地在提醒和告誡,這種封閉的傾向性才得以有效地克服。從道理上講,我們都知道儒家是開放的,但只有親歷了這種事情,才明白封閉與開放分別意味著什么。儒家未必不是最開放的文明,但只有清楚邊界的人,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開放。沒有邊界,也就無所謂開放。丁老師十分清楚儒家的邊界,才能對開放的態(tài)度把握得如此恰當。

         

        書院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料想類似的問題恐怕不會止于此,有必要提前預警。我能不忌諱“家丑外揚”,亦表明并不憚于此類人事的紛擾。讀儒家書、做儒家學問,此類應對亦當分內之事?!扒写琛毕盗姓撐募珍浫鍖W論文,首在切己體會,通過文章相互切磋,能切實助人于事上磨煉,而非空做紙面文章。一直以來收錄的諸多作品,有不少作為學術文章,尚有很大提高的余地,觀其大要則識理正當、論說著實,常令人于為人處世上做期望。若每每臨事則陷入各種困局,并不能真正助人應事,豈不失去了論文集的切磋之義?

         

        此次《切磋八集》在欄目上一仍舊貫,“學術論文”是每集必備的欄目,收錄每年暑期儒家經(jīng)典研習營總結發(fā)言稿的“交流與討論”,也是一直保留的欄目。“研究生論壇”由上一集開始設立,單獨刊發(fā)研究生的學術論文。古籍整理欄目根據(jù)需要設立,本集收錄了丁老師校釋的《朱子抄釋商正》,還有王明華主持校讀的《淮云問答》及續(xù)篇,審校精嚴,釋讀精準。全部內容的體量很大,成為本集的重頭戲。齊義虎提交的《五爵三等考》作為本集的外稿,延續(xù)了論文集的一貫體例,感謝義虎兄對我們的支持。本集需要特別交代的是,陳建美以一篇《朱子的情論》,加入“切磋”論文集作者的團隊,希望能借建美老師的人氣祝愿我們的論文集長長久久!

         

        感謝盧辰對本集論文的悉心校對,也感謝華夏出版社一如繼往地支持我們的論文集出版!“切磋”系列論文集的文章被知網(wǎng)所收錄,謝謝田麗星做出的努力。

         

        曾海軍

         

        己亥年四月改定于文星花園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