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朝明】董仲舒與中國“文”化——王充“孔子之文在仲舒”說詮說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9-20 12:44:54
        標簽:中國文化、文、王充、董仲舒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梁山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學(xué)博士?,F(xiàn)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一屆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xué)會副會長、國際儒學(xué)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wù)。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xué)術(shù)著作20余部。

        董仲舒與中國“文”化

        ——王充“孔子之文在仲舒”說詮說

        作者:楊朝明

        來源:《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9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八月廿一日己未

                  耶穌2019年9月19日

         

        摘要:在對于董仲舒的歷史文化地位的評述中,以王充《論衡》所言“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最為確切精妙??鬃油瞥缫灾芪耐鯙楹诵拇淼闹艽拿?,留存周代文明命脈,整理周代經(jīng)典文獻,系統(tǒng)闡發(fā)了周代的禮樂文明并以此教諭弟子,構(gòu)筑了儒家的思想文化體系。至于董仲舒,則適應(yīng)了漢代新的歷史環(huán)境,將儒家學(xué)說通過制度建設(shè)、核心價值觀構(gòu)建真正落實于政治與社會實踐之中,進而塑造了帝制時代中國政治文明的面貌。王充“文王-孔子-董子”之說,更準確地說明了董仲舒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guān)鍵詞:董仲舒;王充;文;中國文化

         

        在董仲舒與儒家思想研究愈加深入的今天,從整個中國文化的視野去審視董仲舒的歷史地位,竊以為東漢思想家王充《論衡·超奇》中的話值得注意:“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贝搜詢?nèi)涵豐富,值得細細品味。這一評價從孔子思想來源說起,涉及以往人們注意不夠的周文王,這啟示我們要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準確把握董仲舒的歷史地位。

         

        一、王充心目中的董仲舒

         

        王充(27-約97年)出生在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去世130年之后,他的《論衡》是他用畢生精力寫成。到王充時,漢代學(xué)術(shù)文化經(jīng)過了200多年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學(xué)者和思想家,王充通曉百家,學(xué)識淵博,從而能獨抒己見,批古論今。在《論衡》中,王充“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健保瑢ν排c當時的學(xué)術(shù)思潮、思想學(xué)說進行衡評,“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定其是非,攻擊虛妄。

         

        王充對歷史人物、事跡的評價鞭辟入里,與他自身成長經(jīng)歷關(guān)系密切。據(jù)說,他小時候逛書店,就閱讀那里的書籍,后來回到鄉(xiāng)里教書。王充善于思考,不死記章句。他擅長辯論,認為庸俗治學(xué)往往失去儒家本質(zhì)。他曾閉門思考,謝絕一切俗禮和儀節(jié),專心研究寫作。故所著《論衡》解釋萬物異同,糾正了當時的不少疑惑。

         

        在王充對自己家族淵源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他思想中的特立獨行之處。在《論衡·自紀篇》中王充記載了個人祖上的“家丑”。當然,王充的本意是為凸顯自己出身貧賤,說明“宗祖無淑懿之基”,成功靠的是自己。但也印證了王充“疾虛妄”而稟實直言的人生信條。在那個格外崇尚孝道的年代,他的做法難免會令人誤解,如唐代的劉知幾就認為不合綱常,說他“歷詆其祖父之惡,恐難稱孝”。我們今天看,王充不為祖上諱,自抖“家丑”,顯現(xiàn)了王充對于前人評價中的篤實、中肯、可信。

         

        王充對包括董仲舒、司馬遷、揚雄等人在內(nèi)的漢代不少名家都有評價。例如,王充尤其贊賞和推崇桓譚(約前40-32年,字君山),他把桓譚與董仲舒進行比較,說:“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論難追?!保ā墩摵狻ぐ笗罚┧€把孔子稱為“素王”,而稱桓譚為“素丞相”。就像孔子從來未曾做王一樣,桓譚也從來沒有做過丞相,可王充認為桓譚可與孔子相配,將桓譚作《新論》與孔子作《春秋》類比。在王充看來,桓譚評定世事,討論疑難,無人能出其右。與桓譚一樣,王充反對神學(xué)迷信等虛妄之言,所以他的《論衡》才能“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論衡·對作》)。

         

        王充反對虛妄,所以稱道董仲舒為“孔子之文”的落實者。那時,章句之學(xué)熾盛,他反對章句之儒只知信守師說。很多儒生拘泥于家傳,師徒相傳,不敢改變,故所知有限。王充認為,既然“六經(jīng)之作皆有據(jù)”,那就說明“書亦為本,經(jīng)亦為末。末失事實,本得道質(zhì)”(《論衡·書解》),既然如此,諸子也各有其長。王充認為“初為章句者,非通覽之人也”(《論衡·書解》),所以他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jīng)誤者在諸子?!蓖醭鋸V涉經(jīng)子,所見亦深,他形象地比喻說:“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保ā墩摵狻e通》)

         

        在王充的視野里,董仲舒是一位博學(xué)的“鴻儒”。王充把儒學(xué)之士分為“儒生”“通人”“文人”“鴻儒”四等:“能說一經(jīng)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jié)篇章者為鴻儒。”又說:“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保ā墩摵狻こ妗罚┤迳猩砣彘T,治圣人之經(jīng),學(xué)圣人之道,自然勝過不學(xué)無術(shù)的俗人。但儒生僅守一經(jīng),不知世務(wù),不通古今,不離師法,辭說雖多,也不能稱博;通人則博覽群書,識古通今,但知識豐富,卻未必了解世事。如果學(xué)而不能用,知道再多也沒有益處。王充“貴其能用”,主張文人要能“抒其意指”,反對“信師是古”,文人草章屬文,損益博通而能用世。如果在此基礎(chǔ)上連綴篇章,成一家之言,那就成為非常理想的鴻儒。王充最貴鴻儒,就在于其為“世之金玉”,他們“超而又超”“奇而又奇”,在王充那里,董仲舒、司馬遷、揚雄、劉向、劉歆、桓譚等人都屬于“鴻儒”。

         

        在王充心目中,無論董仲舒的治學(xué)精神,還是他的道德政治論述,都值得充分肯定。周桂鈿先生說,王充《論衡》提到董仲舒62次,大都是正面評價或推崇[1]。例如,他說董仲舒論“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觀”“雖無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評價他的對策“策既中實,文說美善”“雖古圣之言,不能過增”,如此等等。在我們看來,王充對于董仲舒的評價是頗值得玩味的。除此之外,他在《論衡·超奇》中把董仲舒與文王、孔子并提,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王充的這句話也許在當時并非鄭重其事的評論,卻很能表達董仲舒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文王之文”與“孔子之文”

         

        那么,“文王之文”說的是什么,王充何以說“文王之文在孔子”,關(guān)鍵是怎樣理解這個“文”。

         

        孔子周游列國,經(jīng)歷過很多困厄。一次,他和弟子們在匡地被圍困數(shù)日,《論語·子罕》記:“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這樣的困厄中,孔子的擔當與使命感充分體現(xiàn)出來。在此,孔子自謂為“后死者”,以傳承中華文明、繼承文王之道為己任??鬃訕O力推崇文、武、周公之道,《中庸》說他“憲章文武”,《論語·子張》記子貢曾說孔子學(xué)修“文武之道”??鬃右簧蟮?,他以文、武、周公之道的繼承者自居。他渴望道的實現(xiàn),希望社會具有正確的價值與信仰。他在匡地的淡定和從容,正源自他內(nèi)在的信仰與生命追求,他要傳承周文禮樂,繼承發(fā)揚以周文王為創(chuàng)立者的周文化??鬃诱f,文王死后,禮樂文化遺產(chǎn)不都在我這里嗎?上天要消滅這種文化,那就不會讓我掌握這種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滅亡這種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正如后來許多文廟“斯文在茲”的匾額所提示的,孔子所說的那個“文”指的是斯文、文化,也可以指文獻,指蘊含文武之道的六藝典籍,孔子正是用這些文獻傳授于弟子。這個“文”,不可簡單地理解為“文章”而已。古代教育有小學(xué)、大學(xué)之分,朱子《大學(xué)章句序》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xué),而教之以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xué),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彼渣S震《黃氏日鈔》說:“所謂文者,又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謂,非言語文字之末?!苯鹇南椤墩撜Z集注考證》引何北山曰:“所謂文者,正指典章文物之顯然可見者。蓋當周之末,文王、周公之禮樂悉已崩壞,紀綱文章亦皆蕩然無有,夫子收入散亡,序詩書,正禮樂,集群圣之大成,以昭來世,又作《春秋》,立一王之法,是所謂得與斯文者也?!边@個說法更為準確!

         

        孔子推崇周文化,還在于周文化本身,在于它繼承了夏商以來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墩撜Z·八佾》記載說:“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所謂“郁郁”,形容事物盛美、繁多,這里是指富有文采。孔子斯言體現(xiàn)了他對周代文化的整體認識。在他看來,夏商周三代文化是損益發(fā)展的,周代禮樂文明并非全然新創(chuàng),而是在夏、商基礎(chǔ)上有所借鑒、有所損益發(fā)展而成。在對夏商周三代文化進行比較的基礎(chǔ)上,孔子認識到周文化繼承了夏、商的主體結(jié)構(gòu)與基本精神而更加充實燦爛,故而他才對周文化非常向往,明確表示“從周”。

         

        “文王之文在孔子”不僅在于孔子對周文化的體認,還在于他對周文化的發(fā)揚光大。周文化“郁郁乎文哉”,故孔子之口常常不離“周道”“周訓(xùn)”“文武之政”,他還時常“夢見周公”??鬃有叛鲋艽奈幕M謴?fù)這樣的禮樂之治。他意念堅定,表現(xiàn)在時時處處。例如,途經(jīng)宋國時,他與弟子們在大樹下習(xí)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也記載了孔子的這句話。這樣的情形與他在匡地被困正相仿佛。對自己的文化使命,孔子似乎有一種神圣體認和自覺意識。此種近乎宗教般的精神,正是古今中外偉人應(yīng)對危難、創(chuàng)造偉業(yè)的動力與支柱。有人說此不過是“壯膽的話”,則失之淺矣。

         

        周文王代表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之道在孔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繼承與闡發(fā)、完善。文武之政、周公禮樂,從而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如果對文、武、周公之道進行歷史解讀,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對周代禮樂文明的系統(tǒng)化?!痘茨献印ひ浴氛f:“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xùn),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xué)生焉?!蔽渫?、周公作為“文王之子”,他們自然要大力發(fā)揚文王之道,不忘“文考”遺訓(xùn)。所以,不論“成康之道”,還是“周公之訓(xùn)”,皆“文王之文”也。王充說的“文王之文在孔子”,說的就是孔子對他以前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總之,孔子“憲章文武”,以“斯文在茲”的使命擔當,發(fā)揚光大周文化,系統(tǒng)闡發(fā)周朝禮樂文明,形成了他的博大思想體系。正如“文王之文”得到了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的闡發(fā)與弘揚那樣,孔子思想也被包括孔子弟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在內(nèi)的早期儒家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孔子之文”由此更加光彩奪目。

         

        三、董仲舒與中國“文”化

         

        孔子儒家的學(xué)說是治世的學(xué)說,所追求的是人心和順、社會和諧、天下和平。儒學(xué)絕不僅僅停留在認知的層面,絕不僅僅是空洞的理論,孔子和早期儒家都關(guān)注現(xiàn)實。不僅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棲棲惶惶到處奔走,子思、孟子、荀子也與孔子一樣周游列國,希望說服當政者行教化、施仁政、興禮樂。然而,孔子儒家的治世學(xué)說真正具體落地而變?yōu)楝F(xiàn)實,卻是從董仲舒開始的。

         

        從春秋末年的孔子時代開始,社會持續(xù)動蕩不安。孔子去世到董仲舒出生的整整300年間,可以說一直處在孔子所言的“天下無道”狀態(tài)。春秋末年,禮壞樂崩;戰(zhàn)國時期,征伐不斷;秦朝短暫統(tǒng)一,實行暴政,二世而亡;楚漢戰(zhàn)爭以后,西漢雖然建立,但經(jīng)濟凋敝,民不聊生。對于如何治理天下,漢初君臣都不得不去探索、去思考。他們總結(jié)秦朝滅亡的教訓(xùn),認識到“仁義不施”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也看到了儒家“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的特點,明白騎在馬上可以打天下而不能治天下的道理。無奈受制于西漢之初的經(jīng)濟狀況,只能采取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于是,黃老之學(xué)興盛一時,儒家思想依舊黯然不彰。

         

        這種狀況,到了董仲舒時發(fā)生改變。《漢書·董仲舒?zhèn)鳌氛f:“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xué)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o:p>

         

        孔子學(xué)說的特點在于經(jīng)國濟世,董仲舒闡發(fā)了孔子思想,并且將這一學(xué)說具體落實在政治與社會實踐中。班固所說“推明孔氏”,正是王充推崇董仲舒的原因所在。

         

        孔子一生追尋,希望天下有道。他周游列國,晚年回到魯國,在遲暮之年根據(jù)魯國的歷史作了《春秋》?!洞呵铩芳脑⒘丝鬃拥奈⒀源罅x,寄寓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孟子說:“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孔子痛心于禮崩樂壞、諸侯恣行、名分淆亂的現(xiàn)實,感嘆道:“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史記·孔子世家》)他認為“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深切著明”(《史記·太史公自序》),于是與左丘明入周,論史記舊聞,刪煩去重,制定書法義例,借史明義,以期救世。這本是王官之事,而孔子以布衣身份代行天子賞罰,為后世垂教立法,所以他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之“文”,從某種意義也可以理解為“道”,是人之所以為人、社會之所以為社會的和諧、和順之道,其中包含了文、武、周公所聚合起來的三代圣王治世理念,這個“道”又為孔子所接續(xù)、所傳承、所發(fā)揚。另一方面,所謂“文”,也是“事”,即事功,“文”不是不著邊際的空洞遐思,而是需要落實和踐行。在此基礎(chǔ)上,董仲舒“推明孔氏”,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具體“文化”社會。

         

        孔子作《春秋》,“其文則史”,借史明義,經(jīng)過董仲舒的切實努力,《春秋》大義又得以明于漢世。《春秋》通過魯國歷史表達孔子的政治理想,董仲舒則推動這種思想在漢代社會現(xiàn)實中具體落實。他在漢代確立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價值體系,構(gòu)建禮法結(jié)合的治國方略及思想傳統(tǒng),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意義。董仲舒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就像前人指出的,董仲舒的許多做法,如“限民名田塞并兼”“天不重與”以及“有大俸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yè)”等,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彌合官民對立,“調(diào)均”社會資源分配。

         

        王充所說“孔子之文在仲舒”,其所指應(yīng)該就是孔子的治世理論到董仲舒這里成為政治管理的實踐,這其實也是孔子當年所孜孜以求者。董仲舒的歷史功績在于他適應(yīng)西漢中期的歷史需求,與漢武帝這樣的政治家合作,努力把儒家思想變成國家意識形態(tài),成為全社會的指導(dǎo)思想,然后通過制度建設(shè)、核心價值觀構(gòu)建,通過行政系統(tǒng)的中介,把儒家思想落到實處,使先秦儒家孔孟荀的思想在漢代變成現(xiàn)實。所以,李宗桂先生說,這種“思想家與政治家的政治合作傳統(tǒng),從源頭看,并不起于董仲舒,但真正將其落到實處,并且將其鍛鑄為后世認可并踐行的文化傳統(tǒng)的,是董仲舒”[2]。

         

        董仲舒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弘揚,使孔子之道深入人心。如果把董仲舒思想與孔子學(xué)說放在中國文化大背景中,進行深入研究和細致比較,就會更加有助于對董仲舒思想的認識??鬃铀枷肴寮椅幕男纬捎幸粋€廣闊的文化背景,我們對孔子儒學(xué)以及董仲舒思想的認識,不應(yīng)該過于簡單化。例如“三綱五常”思想,人們對此討論雖多,但它畢竟是屬于“天地秩序”范疇的綱紀,沒想到在帝制時代發(fā)生了那么大的變異與扭曲。還有被認為董仲舒“政治思想兩大武器”的祥瑞說、災(zāi)異譴告,其實算不上董仲舒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在孔子整理的《尚書》中就有這樣類似的事例,如《金縢》篇里的“大雷電以風(fēng)”、《歸禾》篇所謂“異畝同穎”(《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載)都是。其實,祥瑞說、災(zāi)異譴告就是《中庸》所說“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這里所說是國家興亡與社會民情直接相關(guān),假如悖情違理的事情不斷出現(xiàn),難道還不應(yīng)該引起重視和警覺!

         

        董仲舒受到世人稱贊,其實是他在“正其誼”“明其道”的社會意識與價值信仰方面的切實努力。他在《賢良對策》的最后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苯y(tǒng)一國家要有統(tǒng)一的思想意識,古今皆然。董仲舒強調(diào)要統(tǒng)一到六藝、孔子之術(shù),這就是后人所概括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歷史上,很多學(xué)者都看到了董仲舒的杰出貢獻,紛紛對他加以稱贊和表彰?!稘h書》稱董仲舒“為群儒首”“為儒者宗”,王充《論衡·案書》說:“孔子終論,定于仲舒之言。”這與班固的“推明孔氏”相同,而康有為《春秋董氏學(xué)·天地人》則說:“賴有董子,而孔子之道始著矣?!边@些其實都與“孔子之文在仲舒”的表述一致。

         

        對于董仲舒的歷史定位,以前學(xué)者們多認為:董仲舒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與孔子、朱子并稱儒學(xué)三大巨擘。依今天看,我們更應(yīng)當把眼光放大、放寬,從而站在中華文化五千多年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廣闊視野里,更多關(guān)注中華文化形成的漫長過程。如果將中華文化比喻為大樹,那么其主干是儒家文化,根脈是孔子之前的“文王之文”,而董仲舒則使儒家思想和現(xiàn)實相結(jié)合,才使中華文化的大樹有了這樣的姿態(tài),伸展出枝條,開結(jié)出花果。

         

        竊以為,王充所說“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可以很好地詮釋董仲舒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王充處在東漢時期的中國,他對于孔子儒學(xué)形成的歷史應(yīng)該看得更為真切??梢哉f,孔子繼承了他以前的中國文化,奠定了中國的價值觀念基調(diào),董仲舒則通過漢代的社會政治實際進行了有效鋪染。與“孔子-董子-朱子”的論說框架相比,似乎“文王-孔子-董子”更能說明董仲舒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周桂鈿.我的學(xué)術(shù)歷程(三):三次定性董學(xué)[EB/OL].[2019-06-12].http://m.sohu.com/a/196820453_99916795.

         

        [2]李宗桂.董仲舒思想歷史作用之我見[J].衡水學(xué)院學(xué)報,2019(2):10-13.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