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景林】人惟求舊 器惟求新

        欄目:經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19-12-16 00:45:22
        標簽:人惟求舊、器惟求新
        李景林

        作者簡介:李景林,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河南南陽人,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著有《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今詮》等。

        人惟求舊 器惟求新

        作者:李景林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原載《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十九日乙酉

        ??????????耶穌2019年11月14日

        ?

        《尚書·盤庚》篇:“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o:p>

        ?

        “器惟求新”,較好理解。上古帝王,堂高三尺,采椽不斫,茅茨不翦。后世則宮闕巍峨,雕梁畫棟,鐘鳴鼎食。古人乘馬車,今人或駕寶馬。是所謂“器惟求新”者也。

        ?

        “人惟求舊”,按《盤庚》篇原意,是講任用故舊,聽從“老成人”之意見。但我們對此義可以作一點合理的引申。故舊老成,亦可視為人格上之成熟。每一時代,必有彼時代精神之人格上的表現(xiàn)。比如孔子考察夏商禮制,必征以夏商二代之“文獻”?!拔摹闭?,見之于典冊(《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之歷史記載;“獻”者賢也,為一時代文明之人格化的表現(xiàn)。此亦陳寅恪先生所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者也。我們不妨簡言為一種文化或教養(yǎng)。故“人惟求舊”,注重在文化人格上的歷史繼承和連續(xù)性。重歷史,可謂之“求舊”。

        ?

        “器”所展示的,為一客觀性、對象性的世界,此為人所公有的共在性一端,我們可以稱之為“器性”的一端。文化或教養(yǎng)所給我們的是一種與個人性相關的一端,我們可以稱之為“我性”的一端?!捌餍浴钡囊欢水斎徊荒芘c“我性”的一端相分割,但二者卻有很大的區(qū)別。

        ?

        “我性”可以不斷地對象化,也必須對象化,但總是要收歸到一個內在的阿基米德點上來看它,才能如其所是。比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費希特的“自我設定自我”“自我設定非我”“自我與非我的統(tǒng)一”。但自我異化在非我中,一定要回歸于自我這個基底,才能把展現(xiàn)出來的東西把握為自我的內容,使之具有深度和立體的豐富性。這可以用莊子的“似喪其耦”或“吾喪我”來表述。莊子的說法,就是不要停留于對象化的外在性狀態(tài)中。

        ?

        “器性”出自“我性”這一端,但是,我們卻可以暫時將這“我性”隱去,截取其一層面、一部分或一片段,完全把它劃定或限定在一范圍內,從而構成一客觀的對象領域,此即科學的“器性”一端。

        ?

        凡在“器性”一端中全不顯“我性”者,為純粹技術性之產物。而在器物中有“我性”呈顯者,即或為藝術(稍低者為工藝品),或為信仰之對象。在藝術品中,精神使物質實存現(xiàn)出光輝,呈現(xiàn)出其精神本質。所以,照片不能代替繪畫(當然,照片亦有藝術品),徐悲鴻的“馬”價值要高過實存的真馬(以其比真馬更“真”)。在教養(yǎng)本原的奠基中,精神使物質的定在現(xiàn)出終極意義而照臨于世間,因之常為人所匍匐而求之。

        ?

        “我性”一端的基本特征,為時間性或歷史性。一個失憶的個體,不再有“我性”,因其已失卻“我”之所“是”。一個失去歷史記憶的民族,也不再有“我性”,因其已失卻作為一個民族之所“是”。器物之有歷史價值,亦在于其內涵“我性”,如歷史文物、古董等。當一種器物單純成為實用物,它即失卻其歷史性的價值。

        ?

        人的時間性或歷史性不是“一維”性的,人是在現(xiàn)在中回向過去并朝向未來。文明的發(fā)展一定是朝向未來的,這是“求新”的一維。朝向未來必以回向過去為基礎而建立“求新”的內在動源,這是“求舊”的一維。人在這歷史性“求新”和“求舊”的雙向性中建立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人的歷史性或時間性開顯出的是一個五維以上或多維的世界,而不僅僅只有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四維”。

        ?

        如果單從器物一端說,人所建立的世界,可以借用柏格森的話,叫作“時間的空間化”。人的歷史性或時間性存在必須經歷這種空間化,才能構成一個客觀的、為人所共有的世界。這個世界,代表了人“求新”的向度、向未來敞開的向度。在這個世界中,人用概念、符號、邏輯、定理、規(guī)則、法律等構成一種交互性的平臺。這個世界,不斷變異,日日新又日新,這叫作“器惟求新”。

        ?

        這“求新”當然是創(chuàng)造。但是,這創(chuàng)造性卻產生于“人惟求舊”與“器惟求新”二者張力關系的保持。任何一種“時間的空間化”都既是敞開又是遮蔽的。這敞開的概念化、符號化會有執(zhí)著的作用發(fā)生,使人易于停滯于共在性一端,由此導致人的存在的平面化而缺乏立體性的深度,使之失去原創(chuàng)性的動源。所以,社會及文化的發(fā)展往往需要回歸歷史的源頭,以重燃文化生命原創(chuàng)之活火。牟宗三先生的“良知坎陷說”,即指出民主政治與科學技術來源于良知本體,然其表現(xiàn),卻是一停頓。需要知其所本,并不斷返歸其本原,方不致陷于片面和極端。

        ?

        在文化的意義上,“人惟求舊”與“器惟求新”的張力關系,表現(xiàn)出文化的差異性原則和一般性價值之間的一種互通性。

        ?

        “求新”與“求舊”,是社會和文化發(fā)展上一種“進”與“止”的平衡關系。“求舊”是“知止”,即文明上的復歸運動。老子所謂的“復歸于嬰兒”,《福音書》所謂的“變成小孩的樣式”才能“進天國”,都講到這種文明復歸于自然的向度。軸心時代的觀念、文藝復興、儒家的復古,亦都表現(xiàn)了一種人類文化回向其本原的努力。

        ?

        不過,要注意的是,復歸于自然不是“回到”自然,而是在文明中貫注自然的原則。世界文明起源說中軸心時代的觀念的普遍性意義在于,人類并不擁有一個一般性無差異的“自然”(像動物那樣),其所擁有的,是在文明起源上差異化了的自然。我把軸心時代的觀念稱作是“文明和自然的交錯點”。在這個“交錯點”上,由于理性反省的導向作用,保持在人類文明初始中的自然,或作為人類稟賦的自然,已經差異化了。這個“文明與自然的交錯點”,是不同文明的經典產生的時代。所以,向自然的回歸,實質上表現(xiàn)為向這個“交錯點”的歷史源頭和經典的回歸。這正是儒家所謂“復古”的意義所在。如果認真考察一下儒家的“復古”說,就知道復古無非是要達到在文明中一種“文、質”的平衡與連續(xù)性。

        ?

        所以,“人惟求舊”的復歸運動,就是朝向差異化的一種回歸。但這差異化,具有不同的層級性。而不同層級的差異化的另一個方向(“求新”),則是不同層級的一般化。二者的交互貫通,使得差異化之一極,正是它向著共在世界的一個內在徹底的敞開性。

        ?

        一定文化或教養(yǎng)的建立一定是“人惟求舊”,即回向歷史源頭的差異化實現(xiàn);但人類的普遍之“愛”的一般性價值,乃由此而奠基。科學義的“器”世界的“求新”,亦將由此而獲得其合宜的方向性及無窮的動源。

        ?

        責任編輯:近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