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孫鐵騎】天安門廣場的孔子與孔子故里的基督

        欄目: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
        發(fā)布時間:2011-01-19 08:00:00
        標簽:
        孫鐵騎

        作者簡介:孫鐵騎,男,西歷 一九七三年生,遼寧鐵嶺人。2006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11年于東北師范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2012——2014年于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F(xiàn)任教于白城師范學院政法學院。版專著:《內道外儒:鞠曦思想述要》《生活儒學與宋明理學比較研究》。在《哲學動態(tài)》《江漢論壇》《甘肅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天安門廣場的孔子與孔子故里的基督
        作者:孫鐵騎
        來源:作者賜稿


            一座高大的孔子塑像豎立在了面向天安門廣場的國家博物館前??鬃釉谥袊锥嫉闹行膿碛辛俗约旱奈幕瘶酥?,具有極大的政治象征意義,它標志著孔子在經(jīng)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否定及文化大革命的革除之后,再次成為國家政權認可的中華文化的靈魂人物。儒者當為之歡喜,亦當為之反思,何以天安門廣場豎立起孔子雕像之時,孔子故里卻要修建一座高過孔廟的基督教堂?東方的圣人孔子面對著中國的政治標志——天安門廣場——當做何沉思?西方的圣人基督面對著中國的文化標志——孔子的廟堂——又當做何感想?天安門廣場的孔子遙望曲阜故里的基督是何心境呢?孔子故里的基督遙望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又做何打算呢?讓我們妄測圣意,代替兩位東西方的圣人展開內心的交流吧。


        一、天安門廣場的孔子


            天安廣場的孔子準確地說并不在天安廣場上,而是站在天安門廣場的旁邊,國家博物館的門前,面對著天安門廣場,但這已是對孔子的政治平反與歷史正名??鬃痈┮曋袊说恼沃行?,當知自己的文化地位再次得到了國家政權的認可,追隨孔子的儒者自當欣喜。

            但孔子的內心當沒有我輩儒者心中的欣喜,因為這是孔子本來應當具有的地位。中華文明五千年,孔子中流而立,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編撰六經(jīng),承前啟后,開中華文脈之大本大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歷代帝王,哪一個不是以孔子凝聚起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夷夏之爭中贏得中華文化的話語權?微孔子,吾輩何能為中國人?世界何能有綿延不絕之中華文明?而孔子于政治,卻在“無可無不可”[1]之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2],從不以權力為念,故為“圣之時者”[3]。因其所求者,道也?!爸居诘?,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4],而不會為政治而茍且,故孔子終生顛沛流離,雖不得其道而行,亦不降志求安。故孔子面對天安門廣場當不會思考政治問題,而是會沉思于吾道何以不行于世的問題。面對網(wǎng)絡論壇中許多對孔子塑像的反對甚至謾罵之聲[5],孔子慨嘆的該是學絕道喪的悲哀,而不是自我榮辱得失后的傷感。因為孔子從來不是一個政治家,在其一生中有限的從政經(jīng)歷只為了以政行其道,當?shù)啦恍袝r,決不貪戀權勢;孔子更不是一個教主,不想成為眾人崇拜的偶像。孔子所愿乃是所有人都成為他一樣的體道與行道之人,故孔子終生所行是“傳道”而不是“傳教”。“朝聞道,夕死可也”[6]是孔子真正的所求;“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7]是孔子真正的憂慮。

            故天安門廣場的孔子不希望成為神壇上受人崇拜的偶像,而是希望成為萬世的師表,為人的典范;孔子不是讓人崇拜他,而是讓人成為他。罵孔子者只能是無能成為圣人更不想成為圣人的人,他們通過踐踏崇高來為自我的卑微寫下注腳,故孔子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8]。

            長久以來的反傳統(tǒng)教育使諸多國人的文化情感中充滿了對孔子的無知甚至仇恨,同樣長久的西化教育亦使國人對西方文化產(chǎn)生天生的膜拜,傳媒中的專家學者也總是口稱西方如何如何以為自己的佐證,而說傳統(tǒng)如何如何就被批以封建落后腐朽了。所以可以看到,當孔子故里修建基督教堂,除了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者與認同者外,從官方到民間并沒有把它作為很大的文化事件,而天安門廣場旁邊的孔子像竟然招來了部分國人的罵聲,在這個所謂國學正在復興的時代,實實是個怪事??梢妭鹘y(tǒng)文化的復興還長路漫漫,孔子雖在面向天安門廣場的位置上獲得了自己的地位,重獲了某種政治榮譽,但這于孔子所行之道的淪喪又有多少助益呢?而基督教文化卻已是“腳踏實地”地進入了孔子故里,基督即將在圣人腳下傳教了。而孔子的圣人之道又由誰來傳呢?兒童啟蒙的傳統(tǒng)讀物《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都受到官方教育系統(tǒng)的管制,而對基督傳教則大開方便之門,如此前景,該是誰家歡樂誰家愁呢? 

            如果孔子真正站在中國人的靈魂之中,還需要在天安門廣場為之塑像嗎?我們還會空虛得拜倒在基督的腳下嗎?中華民族何時變成了有罪的民族?何時開始祈求上帝饒恕自己的罪過?中國人最大的罪過莫過于忘本,而這個罪過恐怕是基督與上帝所稱頌的。正是國人對孔子的否定與拋棄造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喪失,以至今日不得不把基督這位在西方已經(jīng)走向落沒的上帝之子請進孔子的故里。尼采說“上帝死了”,那他還會在中國起死回生嗎?正如馬克思所說:“宗教是人使自我空虛的行為”,基督教只能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空虛,生命更加虛無。彼岸世界的上帝既然解救不了西方人此岸世界的靈魂,也就拯救不了中國人的靈魂。面向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內心感到的應當是憂患,是悲哀,而不是今朝得志的竊喜。

            有人說“孔子回來了”[9],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孔子從來都在,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孔子是中國人無法抹去文化基因。但作為中國人的文化生命,孔子并沒有回來,孔子的回歸不能以天安門廣場的塑像為標志,而是要以中國人真正的文化覺醒為標志,所以孔子并沒有真正回來。而且應當看到,在傳統(tǒng)文化進行啟蒙性傳播的《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階段就受到官方教育機構的限制,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像剛剛立起就有來自無知庸人的罵聲;而基督教堂建到孔子故里卻只有部分傳統(tǒng)文化堅守者的反對聲音。這一切都表明,孔子的回歸還遙遠而漫長。正因如此,天安門廣場孔子像的文化意義是微弱而暗淡的,可明而見之的只是他的政治意義,而孔子所愿當是自我存在的文化意義而不是政治意義。 


            二、孔子故里的基督


            基督要到孔子的故里傳教,自是要壓抑住內心的狂喜與驕傲,不只是因為自己來到了本不該來的地方,而且時過境遷,自己身后已沒有了八國聯(lián)軍的堅船利炮,只能靠自己“精神鴉片”的作用來麻痹空虛的中國人了。所以基督多么希望所有中國人都有心而無靈魂啊!多么希望孔子永世不得翻身啊!可是偏偏有一批不信上帝的孔子信徒堅守著傳統(tǒng)文化的陣地,拒決著基督帶來的“末日福音”與上帝“善良的拯救”。于是,基督不得不故作從容地說著和諧與寬容的托詞來消解這個社會中并不普遍的儒家情懷。而遙望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基督當“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那么喜從何來?憂又何來? 

            遙望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基督自當竊喜?,F(xiàn)代的基督與孔子都已遠離國家政權,實現(xiàn)了真正的“政教分離”,孔子更是“學絕道喪”,“政”使“教”亡,唯余作為名詞使用的文化符號,孔子與基督、基督與孔子爭奪的都是文化話語權,而不是政治話語權。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已不是作為鮮活的文化生命的象征站立在那里,而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文化記憶中的精神符號立在那里,更多的是一種政治的象征意味而并沒有真正的文化話語權。故高大的孔子塑像掩蓋不了儒家已是世界上最為衰微的民族文化。而基督則是代表著西方的強勢文化進入孔子故里,盡管現(xiàn)代西方文化已是千瘡百孔,一片終結之聲,上帝也被宣告了死亡,但基督還是被中國人接受為先天優(yōu)越而迎進了傳統(tǒng)中國人心中的文化圣殿,這是否意味著當代中國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千瘡百孔呢?無論如何,基督都以優(yōu)勝者的身份進入了,從而在作為文化標志的象征意義上壓倒了孔子,所以基督有理由得意的笑了,當然這種笑只能是心中的竊笑,外在表達給中國人的是平等、寬容、和諧,算是給那些數(shù)典忘祖的中國人一些自欺欺人的面子吧。 

            遙望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基督也當憂慮??鬃荧@得了政權的認可,恢復了某種曾經(jīng)具有的政治地位,是否意味著孔子的思想與文化會在不久的將來真正復興呢?儒家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對基督教與西方文化強大的抵抗力該讓基督內心深深地不安吧?;揭欢〞蛩氖ジ钙矶\,就讓孔子在天安門廣場上立著吧,千萬不要走進中國人的心中,不要走進中國人的文化生命之中,不要走進中國人的文化靈魂之中。當孔子醒來之時,上帝就要在中國人的心中死掉了。不要期待孔子與傳統(tǒng)文化會象接納佛教文化一樣接受基督,神人相隔,遠離生命本真的基督無法走進孔子的生命之道。

            
        三、孔子的呼喚


             仰視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儒者不當有虛榮的自喜,而應當有孔子的憂患,傾聽孔子的心聲與呼喚,繼孔子之志,承孔子之業(yè),擔當起中華文化復興的責任。天安門廣場孔子像的豎立雖不意味著孔子思想的豎立,但為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政治助力,可以為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儒者自當努力使傳統(tǒng)文化具有更大的傳播空間,推動傳統(tǒng)文化努力走進課堂,走進國民教育體系,早日擺脫當下傳統(tǒng)文化只能于民間在野傳播的窘境,真正為傳統(tǒng)文化正名,改變中國人長久以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畸形認知。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是快餐式的雞湯文化,而是滋養(yǎng)生命的化成文化,必須自幼開始長期浸潤培育,逐漸領悟,當代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專業(yè)式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研究只能培養(yǎng)出一些站在傳統(tǒng)文化之外的研究者,無能產(chǎn)生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領悟者、踐行者。故傳統(tǒng)文化必須從幼兒開始就進入課堂之中,進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成為中國學生的必修課。這種主張在過去只能是癡人說夢,但現(xiàn)在應當說已經(jīng)具有這種可能,只是還需要整個社會尤其是儒者的努力。因為既然天安門廣場豎立起了孔子像,就意味著國家已經(jīng)在政治上承認并推崇孔子及其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這種承認與推崇不能只是一種姿態(tài),必須伴隨相應的行動,而相應的行動就需要整個社會尤其是儒者提出自己的文化訴求,把“弘揚傳統(tǒng)文化”由一句口號變成真正的行動。

            而弘揚傳統(tǒng)文化需要解決的前提性問題就是弘揚什么樣的傳統(tǒng)文化,復興孔子之道的前提是弄清孔子之道是什么。長久以來“打倒孔家店”的結果是我們已不知道傳統(tǒng)為何物,孔子有何可以繼承之道,盡管伴隨所謂儒學復興的發(fā)展,學院內的專家學者也在提出不同的儒學理路,以求在學理上論證儒學復興的可能道路,但這種研究存在的問題就是研究者僅僅是研究者,而不是踐行者,他們的學說都要等待推向社會以后才可以考證其是否可行。而當下的中國社會根本不會給他們實踐的機會,所以他們的理論只能是理論,于孔子化成天下之追求相隔天壤。

            禮失求諸野,當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生命力恰在民間書院之中,這也是歷代儒學重振的必然之路,由“學在民間”逐漸轉為“學在官府”。民間書院的特點是不只注重學術的傳播,更注重思想的踐行,書院活動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生活方式了,真正是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活動。在當代中國的民間書院之中,尤以蔣慶的“陽明精舍”與鞠曦的“長白山書院”為著,二者一南一北,都真正持守和踐行傳統(tǒng)中國人的治學與傳道方式,在全國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蔣慶與鞠曦都具有自己獨立的學術理路,蔣慶以“政治儒學”立教,鞠曦以“君子儒學”立教,“政治儒學”直面社會政治問題,“君子儒學”直面?zhèn)€體安身立命問題,二者一內一外,恰合儒家“內圣外王”之理路,從而為儒家文化的當代復興提出了寶貴的思想進路。并且二人都真正是按儒家的生活方式、治學方式、傳道方式踐履著、證明著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生命力,真正是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現(xiàn)實動力之源。
            
            [1] 《論語·微子第十八》
            [2] [4]《論語·述而》
            [3] 《孟子·萬章下》
            [5] 參見:孔子在天安門前豎起,在人民罵聲中倒下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101/209655.html
            立孔子像不妥?七成網(wǎng)友反對國博門前立孔子像
            http://news.163.com/11/0117/20/6QKJ2R7U00014JB6.html
            [6] 《論語·里仁》
            [7] 《論語·子罕》
            [8] 《論語·雍也》
            [9] 【秋風】孔子回來了:儒家中國http://www.lfshouyuan.com/article/id/1800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