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晚林】人為什么必須要回歸鄉(xiāng)土?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0-09-09 00:40:03
        標(biāo)簽:回歸鄉(xiāng)土
        張晚林

        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jīng)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xué)哲學(xué)系任教,現(xiàn)任湘潭大學(xué)碧泉書院·哲學(xué)與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xué)會副會長。著有有《徐復(fù)觀藝術(shù)詮釋體系研究》《赫日自當(dāng)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于心性工夫之學(xué)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xué)”的開顯歷程——牟宗三精神哲學(xué)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chuàng)辦弘毅知行會,宣揚儒學(xué)圣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人為什么必須要回歸鄉(xiāng)土?

        作者:張晚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七月廿一日甲寅

                  耶穌2020年9月8日

         

        讀《史記·李斯列傳》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辈唤麖U書而嘆良久。曾幾何時,李斯為了由廁鼠而變?yōu)閭}鼠,離開楚國故里上蔡,求學(xué)荀卿,學(xué)既成,度故國不可建不世之勛業(yè),遂遠(yuǎn)跋咸陽,始雖為卿相之舍人,然發(fā)奮圖強,終至于強秦之丞相。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一匡天下,位極人臣。是此,豈止一倉鼠焉?可謂倉鼠之王、人中之杰也。然原始要終,李斯在其生命行將結(jié)束之時,最后想到的不是輔弼君王、權(quán)傾朝野之奢華,而是出故里上蔡東門,牽黃犬,逐狡兔,然竟不可得矣??芍^繁華褪盡之后,一切皆歸于原點之平平,而正是這原點之平平,往往成為了人生不可得之奢求。太史公之論李斯云:“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yè),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崩钏蛊鹩陂偫锒劣谌灰云淙?,竟不能求歸于閭里,適足致人慨嘆矣。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李斯臨死之言,蘊含有怎樣的人生大義于其間也?

         


        于是,我們想到了魏晉時期之兩位名士——潘岳與陶淵明。李斯顯然不及這兩位名士明智,他們在宦海沉浮之際,及時隱退,回歸田園。潘岳在自述自己之經(jīng)歷時曰:“閱自弱冠涉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進階,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職,遷者三而已矣。雖通塞有遇,抑亦拙之效也。”潘岳自弱冠(20歲)至知命之年(50歲),為官30載,雖有通塞遭遇之不同,但沒有像李斯那樣引來殺身之禍,然潘岳自認(rèn)為他拙于為官。于是,其自勉曰:“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時,拙者可以絕意乎寵榮之事矣。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違膝下色養(yǎng),而屑屑從斗筲之役?于是覽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庇墒菞壒贇w田,依據(jù)潘岳《閑居賦》之描述,其鄉(xiāng)居生活乃是:“壽觴舉,慈顏和,浮杯樂飲,綠竹駢羅,頓足起舞,抗音高歌,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崩钏共豢傻弥萸?,潘岳則俱得之矣。


         


        較之于潘岳,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見稱的陶淵明更著,他以一篇《歸去來兮辭》解印去職,復(fù)歸田園。陶淵明自解詩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田園居》其一),且“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而其歸隱之后的生活卻是:“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保ā稓w去來兮辭》)人生如此之閑適快意,亦李斯求之而不得者。


         


        潘岳與陶淵明之所以回歸鄉(xiāng)土,蓋前者拙于仕途,而后者則厭倦官宦。中國本有“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之傳統(tǒng),故像潘岳與陶淵明這樣的知識分子,所在多矣。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若以為士人之致仕歸田僅僅是一種個人性情上之選擇,或天下無道后之歸隱,就如諸葛亮那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那么,就還沒有理解回歸鄉(xiāng)土的意義。于是,我們須再提到兩個古代圣賢——孔子與老子。

         


        《論語·先進》篇曾載: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四弟子言志,而孔子獨賞曾皙,有“吾與點也”之嘆。子路、冉有、公西華之言志,孔子俱不滿意,唯曾點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使孔子莫逆于心、相視而笑。子路、冉有、公西華之所說,雖卑之無甚高論,但亦是治國為政之所必須,而曾點之所說,不過是暢于自然,游于鄉(xiāng)野,何以反得極具入世精神的孔子之深許焉?由此,我又想到了老子的“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眱晌皇ベt雖然分別屬于儒道二家之創(chuàng)始人,然其人生社會理想最終竟無二致,俱是安居鄉(xiāng)土,切近自然??住⒗现f,既非基于個人性情之選擇,亦非天下無道后之歸隱,而是人生之最高境界本當(dāng)如此。這將如何理解呢?


         


        《易傳·系辭上》云:“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边@一句話有兩個特別重要的詞——“安”與“敦”?!墩f文解字》釋“安”為:“靜也。”《說文解字注》云:“靜者,亭安也。”《說文解字》又釋“亭”云:“民所安定也?!薄独献印返谖迨徽掠校骸肮实郎滦笾?;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薄巴ぶ局币鉃椋骸俺芍熘?。由此可見,“安土”意味著:回歸鄉(xiāng)土、切近自然而棲居那里,使人成其為人(即亭之毒之)?!岸亍保墩f文解字》釋之云:“怒也。詆也?!薄墩f文解字注》進一步釋之云:“怒也。詆也。皆責(zé)問之意?!囤L(fēng)》:王事敦我。毛曰:敦厚也。按心部惇,厚也。然則凡云敦厚者,皆假敦為惇。此字本意訓(xùn)責(zé)問,故從攵?!笨梢?,“敦仁”就是自我反省責(zé)問,即慎獨而至于仁?!鞍餐炼睾跞省边@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唯有回歸鄉(xiāng)土、切近自然才能慎獨而至于仁,也就是說,回歸鄉(xiāng)土、切近自然乃是最好的養(yǎng)仁之方法?;貧w鄉(xiāng)土、切近自然而慎獨意味著:鄉(xiāng)土、自然與我們遭遇、與我們照面、造訪我們、震動我們、改變我們。因為只有在與鄉(xiāng)土自然的遭遇、照面、造訪、震動中,人作為人才回到自身,物亦作為物而回到自身。正因為人回到了自身,故能至于仁;正因為物回到自身,故人能愛。準(zhǔn)確地說,離開了鄉(xiāng)土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與愛的,因為離開鄉(xiāng)土的人從來都沒有遭遇一個真正的生命。

         


        離開了鄉(xiāng)土的人,他的生活固然可以極度的富裕與豐饒,但所有這一切都建基在商業(yè)買賣的訂購之中,他自身從來都沒有去觀看過一件事物的成長,沒有去諦聽過一個生命的音聲,他整個地就生活在自己異想天開、為所欲為的麻木之中。這樣,離開了鄉(xiāng)土的人不但失卻了其自身之人之為人,亦失卻了物之為物。一言以蔽之,離開了鄉(xiāng)土的人失卻了包括自身在內(nèi)的整個世界,這樣一來,真正的教育永遠(yuǎn)不可能在這里發(fā)生,盡管當(dāng)代社會的教育呈現(xiàn)一派繁榮之景象,但這絲毫沒有切近教育,甚至還不知道如何去切近教育。這就是為什么孔子要在杏樹下開壇講學(xué),因為孔子明白,教育,說到底,其所面對的應(yīng)該是生機盎沛之自然,活潑動惻之生命,故孔子之論仁論孝多有歧異,因其所面對的是盎沛動惻之自然生命也。而今人之論仁論孝,多是就著抽象的學(xué)問系統(tǒng)而講,而追求所謂概念的清楚明晰,論點之有力新奇,這哪里是教育,不過編織一個人造物而已。相反,我們在《論語·子罕》中卻看到這樣的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墩撜Z》是孔子的語錄精編,不是孔子所有的話都可以廁身《論語》之中的,現(xiàn)代人不明白,這樣一句隨感而發(fā)的話,有什么高深之處,其弟子為什么如此正經(jīng)其事地將其記錄下來呢?其實,孔子就是要告訴其弟子應(yīng)去觀看與傾聽,這是教育之根本義。同樣,下面一段對話表達(dá)的也是這個意思:“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這是告誡子貢,真正的教育不是老師泛泛而談,而是去觀看與傾聽,去觀看“四時行”,去傾聽“百物生”。若不能觀看大道之行,若不能傾聽百物之生,則如何能敦仁而愛?如實說來,若不能回歸鄉(xiāng)土,觀看那生之機暢,傾聽那命之宥密,則除了一些技術(shù)性的建構(gòu)與籌劃之外,不會有任何真正的人文科學(xué),因為那里根本沒有真正的道德、審美與宗教,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的人的世界。哲人們所雅言的人的無家可歸,大概指的就是人的這種處境吧。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回歸鄉(xiāng)土以后陶淵明之世界:“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陶淵明在此觀看東籬秋菊之淡雅,遠(yuǎn)處南山之幽靜;傾聽山氣之生息,飛鳥之啼鳴。這是一個真正的人與萬物皆回歸到自身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是車馬之鼎沸,人聲之喧囂,它甚至是極為寧靜。“靜”不是沒有流動,沒有聲音,“靜”意味著人與萬物回到了自身,“靜”比“動”更富有生機。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保ā独献印返谑拢┲挥性卩l(xiāng)土中才有真正的寧靜,才有真正的生機,人才有真正的觀看,才有真正的傾聽,二者使人具有真正的“明”。沒有駐足于鄉(xiāng)土的“明”,一切道德的、審美的、宗教的教育,不但可能白費,而且可能適得其反。正因為有這個“明”,使得陶淵明照見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桃花源”顯然具有虛幻之夢境意識,就如老子的“小國寡民”一樣,正是這虛幻之夢境,才是人之為人的安居之所。如果說,陶淵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怒而投紱歸田的話,那么,《桃花源記》一定是他安居鄉(xiāng)土之后,以其“明”而“觀看”與“傾聽”到的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這樣的一個世界,與孔子、老子所念茲在茲的世界殊途而同歸。這樣一個世界,決不是個人情感的主觀選擇,而是人類理性的客觀理想,隨著人之理性的圓滿,必然會導(dǎo)致這樣的世界之到來。教育,無非就是要圓滿人的理性,也就是要守護這樣的一個世界。為什么一定要守護這樣的一個世界,答曰:“安土敦乎仁,故能愛?!?o:p>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