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紀(jì)作者簡(jiǎn)介:丁紀(jì),原名丁元軍,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山東平度人,現(xiàn)為四川大學(xué)哲學(xué)系副教授。著有《論語(yǔ)讀詮》(巴蜀書社2005年)《大學(xué)條解》(中華書局2012年)等。 |
是禮也
作者:丁紀(jì)
來(lái)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hào)
時(shí)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八月初十日壬申
??????????耶穌2020年9月26日
《論語(yǔ)》“仁在其中”、“樂在其中”、“直在其中”、“餒在其中”以及“祿在其中”,朱子一言以蔽之,曰:“皆本為彼而反得此之辭也?!保ā墩撜Z(yǔ)或問(wèn)》總章三四,問(wèn)二)若分別觀之,仁字大,樂無(wú)體,徒直反害,餒與祿乃君子所不計(jì),有難言者,有須委婉周全其言者,有不屑于言者,蓋亦有所不同;然曰“在其中”,則無(wú)不足以盡之。“在其中”之言,其亦含蓄矣,圓透矣,深熟矣,誠(chéng)夫子之微言!
然夫子亦不為此一法拘,亦盡不妨作質(zhì)直言。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入太廟,每事問(wèn),“是禮也”;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吾無(wú)隱乎爾,吾無(wú)行不與二三子也,“是丘也”;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道也”。如此則是,不如此則不是,不容兩言。若知之為不知、不知為知之,固不知也;若入太廟,有一事忍而不問(wèn),即非禮也;若曰為政,卻不本于孝友,則“奚其為為政”!若有一分藏頭露尾、人前作態(tài),亦豈足以為圣人哉!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僅用終身佩服,則亦“何足以臧”!人每以寬緩和裕視圣人,而憾乎若孟子、朱子之大賢似過(guò)于剛方而龂龂于真?zhèn)涡罢?,不知此正其克肖圣人直方大者也?o:p>
以此通看一部《論語(yǔ)》,雖不作“是……也”之字樣,竟觸目皆是。如:
“我欲仁,斯仁至矣”,是仁也;“巧言令色”,是不仁也,蓋不見仁之可欲。
無(wú)適無(wú)莫,義之與比,凡適莫皆比于義,是義也;不然而適莫,是不義也。
擇而處仁,是知也;不處乎仁,雖用乎擇,非知也。故孟子亦曰“知者知斯二者弗去”。
其余,如:
生事葬祭之以禮,是孝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政也。
十五志于學(xu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志也。
女為君子儒,無(wú)為小人儒,是儒也。
丘之禱久矣,是禱也。
人不知而不慍,是君子也。
造次顛沛,無(wú)終食之違,是君子也。
懷德懷刑,是君子也。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是仁且智,夫子既圣也。
至于問(wèn)仁答以“愛人”、答以“先難而后獲”,問(wèn)知答以“知人”,則非“是……也”,乃“在其中”也。如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亦為禮也而和在其中;如《易》曰“利者義之和”,亦為義也而利在其中,與祿與餒之在其中者恰同。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北京孔廟舉行祭孔大典,紀(jì)念孔子誕辰2571年
【下一篇】河北省庚子秋期釋奠禮在正定文廟舉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