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永寶】小學與哲學:論朱熹蒙學思想中的兒童哲學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9 09:55:13
        標簽:兒童教育
        陳永寶

        作者簡介:陳永寶,男,西元1984年生,吉林舒蘭人,臺灣輔仁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廈門大學哲學系特任副研究員,臺灣中國哲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朱子理學、兒童哲學、美學、倫理學。E-mail:cyblcz@163.com

        小學與哲學:論朱熹蒙學思想中的兒童哲學

        作者:陳永寶(廈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10

        ?

        ?

        摘要:朱熹的存世文本中可以挖掘出朱熹的兒童觀。這種兒童觀在《小學》、《童蒙須知》、《近思錄》和《朱子語類》中得以體現(xiàn)。相比較古代教育中枯燥的師訓弟背的教育模式,朱熹更為重視問答式與陪伴式的教育方法。這與李普曼和馬修斯所主張的philosophy with children的兒童哲學理念較為類似。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風靡各學術圈的教學法,竟然源自中國已有的哲學精神。進而,挖掘朱子理學中的兒童哲學思想,便具有一定的可能性。需要明確的是,探討朱熹的兒童哲學,既要尊重兒童哲學的發(fā)起者李普曼對兒童哲學所下的定義,亦要挖掘朱熹兒童哲學的獨有特色。朱熹的兒童哲學需要包括教師主導、價值引領等方法論層面,也包括天理意識的本體論、格物致知的知識論及修身至德的倫理學面向。綜上,既可回答朱熹兒童哲學存在的合理性問題,亦可為中國兒童哲學的研究開辟一條可行的新路。

        ?

        關鍵詞:兒童哲學;《小學》;《近思錄》;道德;

        ?

        作者簡介:陳永寶,男,吉林舒蘭人,廈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兒童哲學,朱子學

        ?

        ?


        兒童哲學是近十幾年較為流行的一種哲學研究趨向。它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創(chuàng)始的一項以兒童為對象的教育計劃。潘小慧指出,兒童哲學不是一門純粹理論性哲學,而是具有政治哲學、教育哲學一樣的應用哲學的特征。兒童哲學具有三種意涵,分別為philosophy for children、philosophy with childrenphilosophy by children。這三種意涵其實并不沖突對立,而是代表著兒童發(fā)展中應同時關注的三個層面:

        ?

        (一)認識與意識到兒童的思維特性,尊重并欣賞兒童的創(chuàng)意與表現(xiàn)(philosophy by children);

        ?

        (二)大人愿意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兒童一起從事哲學思考活動,愿意以兒童為核心的方式在各種具體情境中一起做哲學(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

        (三)靈活運用并開發(fā)適當教材教法,包括如何敘事、如何說故事、如何提問、如何厘清問題、如何討論、如何對話等之規(guī)劃,引導兒童從事哲學思考活動(philosophy for children)1[1]16。

        ?

        綜上可知,兒童哲學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兒童哲學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但偏重于實踐;二是兒童哲學注重兒童的主體性,強調對兒童主動性的挖掘;三是兒童哲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兒童的哲學思考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兒童哲學的這三個特征,在中國思想中均可尋其存在的痕跡。如《易經(jīng)·蒙卦》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卞柙唬骸啊宋仪笸桑汕笪摇?。志應也”。這便是注重用兒童哲學式的方法對兒童進行主動性學習的培養(yǎng)。朱熹說“人來求我,我則當視其可否而告之。”[2]1746也是對兒童哲學主動性的強調。除此之外,朱熹這里含有對“誠”的哲學思想引導。如“蓋視其來求我之發(fā)蒙者,有初筮之誠則告之,再三煩瀆,則不告之也?!?span lang="EN-US">[2]1746也就是說,兒童的求學單次則表現(xiàn)為“誠心”,為儒者的本質;如若反復質疑,則為“不誠”。這其實是當代兒童教育中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層面。在兒童哲學的訓練中,我們雖然鼓勵兒童發(fā)問,卻不是“胡亂發(fā)問”,或者“無誠發(fā)問”,而是要引導他們做有效的發(fā)問,提出好問題。這便是“如何提問、如何厘清問題、如何討論、如何對話等之規(guī)劃”等philosophy for children方面的研究內容。

        ?

        總而言之,兒童哲學與中國哲學不是涇渭分明的兩條路徑,在一定的層面二者可以達到殊途同歸,而且,在兒童教育的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化解當代兒童哲學研究中的“重主體而弱家庭”及“父母在兒童哲學中的勢微”等問題的改善,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

        一、朱熹的兒童觀

        ?

        朱熹的兒童觀主要圍繞童蒙、赤子、求放心、小兒子等核心觀念而展開。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朱熹的兒童觀。

        ?

        (一)童蒙之教

        ?

        朱熹的兒童哲學常以對話的形式來展現(xiàn)。我們來看《朱子語類》(以下簡稱《語類》)的一段記載:

        ?

        問:“‘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瘏闻c叔謂上二句學者之道,下二句教者之道。取,猶致也。取于人者,我為人所取而教之;在教者言之,則來學者也。取人者,我致人以教己;在教者言之,則往教者也。此說如何?”

        ?

        曰:“道理亦大綱是如此,只是說得不甚分曉。據(jù)某所見,都只就教者身上說。取于人者,是人來求我,我因而教之;取人者,是我求人以教。今欲下一轉語:取于人者,便是‘有朋自遠方來’,‘童蒙求我’;取人者,便是‘好為人師’,‘我求童蒙’。”[2]2228-2229

        ?

        對于兒童教育應該有兩個層面:一是“取于人者,是人來求我,我因而教之”;二是“取人者,是我求人以教?!痹谥祆淇磥?,兒童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以教者為主導。但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所教之人是自己有所需求,而自來求知,還是為學而學;二是教者主動授之,是求人以教,即好為人師。兩個方面相較,朱熹更傾向于前一種,即“童蒙求我”。即“‘童蒙’則又教人以須是如童蒙而求資益于人,方吉。”[2]1621此為朱熹兒童觀的第一個方面,即philosophy for children。

        ?

        (二)小兒之道

        ?

        朱熹的兒童觀里有一個頗為新奇的觀念,即“小兒”。這個“小兒”觀念是圍繞兒童的工夫進路而頻繁出現(xiàn)。如,“教小兒讀詩,不可破章?!?span lang="EN-US">[2]126在朱熹看來,小兒先天本具善之源,有成為圣賢的可能。朱熹說,“古者小學已自養(yǎng)得小兒子這里定,已自是圣賢坯璞了,但未有圣賢許多知見。及其長也,令入大學,使之格物、致知,長許多知見?!?span lang="EN-US">[2]124但這種小兒成為圣賢,卻不是獨立完成的,即不能是“自家體會了得”,而需要外人(父母或師長)的陪伴而最終完成。朱熹說,“古人小學養(yǎng)得小兒子誠敬善端發(fā)見了。然而大學等事,小兒子不會推將去,所以又入大學教之。”[2]124這就是說,小兒的成圣成賢的倫理學思維,是在與社會、家庭的“事”的關系中而逐步建立并形成的。大人需要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兒童一起在“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事”[2]125的工夫中思考自我與社會、自我與家庭之間倫理關系,陪伴兒童在具體情境中完成“明理”的踐行工夫。朱熹說:“須莊敬誠實,立其基本,遂事遂物,理會道理。待此通透,意誠心正了,就切身處理會,旋旋去理會禮樂射御書數(shù)?!?span lang="EN-US">[2]124這成為朱熹強調小學之教的一個原因。注重兒童倫理學思想中成人因素的陪伴,及成人與兒童在共同的活動中(禮樂射御書數(shù))對天道的體會,進而在此事基礎上理解并“發(fā)現(xiàn)此事之理”,成為朱熹兒童觀的第二個方面。即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

        (三)赤子之心

        ?

        朱熹經(jīng)常以兒童的赤子之心來詮釋倫理學中的敬、誠思想?!吨熳诱Z類》記載:

        ?

        賀孫問:“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這個不是旋安排,這只就他初發(fā)上說?!?span lang="EN-US">

        ?

        曰:“只如今不能常會如此。孩提知愛其親,如今自失了愛其親意思;及其長也知敬其兄,如今自失了敬其兄意思,須著理會。孟子所以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須要常常恁地?!?span lang="EN-US">[2]1335-1336

        ?

        在朱熹看來,孩提之童存在的質樸是一種天理的表達。孩子的愛其親、敬其兄的赤子之心,是儒家倫理思想追求的性善之端。在孟子的思想里,四端之情成為其性善論的主要依據(jù);朱熹這里赤子之心也是四端之情的形下展現(xiàn)。因此,我們可以說,朱熹在兒童之處發(fā)現(xiàn)了“敬”的工夫證據(jù)。正如他說:“涵養(yǎng)此心須用敬。譬之養(yǎng)赤子,方血氣未壯實之時,且須時其起居飲食,養(yǎng)之于屋室之中而謹顧守之,則有向成之期。才方乳保,卻每日暴露于風日之中,偃然不顧,豈不致疾而害其生耶!”[2]2456-2457他的這種兒童觀主要是為了認識與發(fā)掘兒童思維中的特性,尊重并欣賞兒童的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xiàn)。此為朱熹兒童觀的第三個方面,即philosophy by children。

        ?

        二、朱熹兒童哲學的文本摘抄

        ?

        文本一:《小學題辭》節(jié)選

        ?

        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隋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長弟。是曰秉彝,有順無疆。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眾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惟圣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小學之方,灑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余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內外。德崇業(yè)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今豈有余。世遠人亡,經(jīng)殘教弛。蒙養(yǎng)弗端,長益浮靡。鄉(xiāng)無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紛拏,異言喧豗。幸茲秉彝,極天罔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匪我言耄,惟圣之謨[3]394。

        ?

        文本二:《童蒙須知》節(jié)選

        ?

        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語言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今逐目條列,名曰《童蒙須知》。若其修身治心,事親接物,與夫窮理盡性之要,自有圣賢典訓昭然可考,當次第曉達,茲不復詳著云[3]371。

        ?

        文本三:《近思錄·卷十一》節(jié)選

        ?

        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關睢》之類,正家之始,故用之鄉(xiāng)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別欲作詩,略言教童子灑掃應對事長之節(jié),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3]269。

        ?

        ……

        ?

        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擇其才可教者聚之,不肖者復之農畝。蓋士農不易業(yè),既入學則不治農,然后士農判。在學之養(yǎng),若士大夫之子,則不慮無養(yǎng);雖庶人之子,既人學則亦必有養(yǎng)。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學,至四十方仕,中間自有二十五年學,又無利可趨,則所志可知,須去趨善,便自此成德。后之人,自童稚間已有汲汲趨利之意,何由得向善?故古人必使四十而仕,然后志定。只營衣食卻無害,惟利祿之誘最害人。人有養(yǎng),便方定志矜學。

        ?

        ……

        ?

        古之小兒,便能敬事。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問之,掩口而對。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詳恭敬[3]269-271。

        ?

        文本四:《通書注:蒙艮第四十》節(jié)選

        ?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則瀆,瀆則不告也。

        ?

        此通下三節(jié),雜引《蒙卦》、《彖》、《象》而釋其義。童,稚也。蒙,暗也。我,謂師也。筮,揲蓍以決吉兇也。言童蒙之人,來求于我,以發(fā)其蒙,而我以正道果決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以決疑,而神告之吉兇,以果決其所行也。叩神求師,專一則明,如初筮則告,二三則惑。故神不告以吉兇,師亦不當決其所行也[3]129。

        ?

        三、朱熹兒童哲學的問題意識提煉及哲學分析

        ?

        (一)天理意識與本體論分析

        ?

        文本《小學題辭》是朱熹《小學》的一個綱領性文獻。如何在既有的兒童哲學理論下,探討朱熹的理論中向兒童傳達的教育方法什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缎W題辭》文本中對元亨利貞、仁義禮智的強調,基本上奠定了朱熹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兒童觀核心。按照朱熹的理解,元亨利貞的天道之常、仁義禮智的人性之綱、愛親敬兄及忠君長弟,和惟圣性者的浩浩其天,是其兒童哲學應有的理論基礎。這就是說,雖然朱熹在《朱子語類》等文本中鼓勵弟子及門人發(fā)問,主張多維思考,但天理本體的根本性是不能動搖的。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如格物致知的知識建構、山水美學的美育教育、求其放心的良心本體追求),要達到復性以達仁的教育目的。

        ?

        朱熹在《童蒙須知》中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如上所言的“修身治心,事親接物,與夫窮理盡性之要”便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朱熹說:“凡此五篇2,若能遵守不違,自不失為謹愿之士,必又能讀圣賢之書,恢大此心,進德修業(yè),人于大賢君子之域,無不可者?!?span lang="EN-US">[3]376嚴文儒指出:“作為教育家的朱熹,一生有關教育的著述甚多,而尤重于蒙學教育。他認為,兒童接受童蒙教學打好基礎,學會謹守心衍之要、威儀之則、衣服之制和飲食之節(jié),養(yǎng)成正道,‘于灑掃應對進退之問,持守堅定,涵養(yǎng)純熟’,成年之后,才能‘通達事物’,‘無所不能’?;诖?,朱熹撰寫了《童蒙須知》,以規(guī)范兒童的思想品行、言談舉止?!?span lang="EN-US">[3]367

        ?

        朱熹在其理學的啟蒙讀物《近思錄》中,也肯定了天理本體的存在依據(jù)?!督间洝窞橹祆漭^為看重的兒童哲學的讀本。朱熹曾寫信給宰相陳俊卿說:“蒙諭第二令孫為學之意,乃能舍世俗之所尚,而求夫有貴于己者,此蓋家庭平日不言之教有以啟之,非面命耳提之所及也?!谅逦淖忠喽?,恐難遍覽,只前此所稟《近思綠》乃其要領?!?span lang="EN-US">[4]1180-1181朱熹曾將此書推薦給宰相陳俊卿以作為其孫的理學讀本,可看出朱熹自己對此書也是相當滿意的[3]152。因此,《近思錄》應該是朱熹最為看重的兒童哲學的文本。

        ?

        《近思錄》對天理本體的體現(xiàn)尤為明顯。其開篇便說:“濂溪先生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ト硕ㄖ灾姓柿x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3]167這足見朱熹兒童哲學中的天理、仁義本體的特征。

        ?

        (二)致知次第與知識論分析

        ?

        清儒張伯行指出:“‘古者有大學、小學之教。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小學》散見于傳記,未有成書,學者不能無憾。于是朱子輯圣經(jīng)賢傳及三代以來之嘉言善行,作《小學》書?!狗蛉氪髮W者,必先由是而學焉?!衷疲骸熳幼灾^一生得力只看得《大學》透。而又輯《小學》一書者,以為人之幼也,不習于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yǎng)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span lang="EN-US">[3]380這里講的是哲學知識論的認知次第。在朱熹看來,作為行為主體的個人對世界的系統(tǒng)認識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小學與大學,其中,小學階段認識的成敗,與大學最終取得的教育成效具有必然關系,這個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小學成為大學的基礎面向。如朱熹言“不習于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yǎng)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痹凇缎W題辭》中也有“小學之方”先于“窮理修身”的表述?!督间洝犯且韵到y(tǒng)的方式呈現(xiàn)了認知的先后循序。《朱子語類》記載:“近思錄逐篇綱目:(一)道體;(二)為學大要;(三)格物窮理;(四)存養(yǎng);(五)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六)齊家之道;(七)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八)治國、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處事之方;(十一)教學之道;(十二)改過及人心疵病;(十三)異端之學;(十四)圣賢氣象?!?span lang="EN-US">[2]2629這基本上介紹了《近思錄》的認識次序。雖然朱熹曾言:“若于第一卷未曉得,且從第二、第三卷看起?!?span lang="EN-US">[2]2629但朱熹的知識論次第基本上判定是沒有大的變動。

        ?

        同樣對于《小學》與《近思錄》,朱熹認為兩者也存在著一定的先后認知次序。如“修身大法,小學備矣;義理精微,近思錄詳之。”[2]2629同時,朱熹對知識的認知本身也構建一個可遵循的次序,即“《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span lang="EN-US">[2]2629這里的《四子》主要指《四書章句集注》,而《六經(jīng)》則為《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按照儒家的認識論體系,《六經(jīng)》為認識的基本文獻,朱熹通過兒童哲學的建構,建立了一條《小學》——《近思錄》——《四書》——《六經(jīng)》的完整認知體系。可以說,從兒童哲學發(fā)展的角度,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朱熹知識論的構建思路。在他看來,儒家思想作為一個伴隨兒童一生的哲學思想,是具有連貫性的,這個連貫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知識傳授尊崇由簡到難的順序,如《小學》最易,《近思錄》次之,《四書》與《六經(jīng)》則為更難;二是注重知識的溯源與發(fā)展邏輯。在朱熹看來,格物致之是知識溯源與發(fā)展的一個知識途徑。如朱熹在追求“理”思想的源頭時將目光指向了《易經(jīng)》和“觀象授時”。朱熹說:“渾象之說,古人已慮及此,但不說如何運轉。今當作一小者粗見其形制,但難得車匠耳?!?span lang="EN-US">[5]4713又說:“竹尺一枚,煩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測其日中之影,細度其長短示及。”[6]1968此為一例。

        ?

        同時,他的格物致知也在認識上探索真理存在的本然。如探索“天道之?!焙汀叭诵灾V”。相比較西方的知識論系統(tǒng)而言,朱熹的知識論明顯有偏向于倫理學的跡象。因此,他的驗證方式并非當代實驗法的反復應證,而多是“自家體會”3或“古圣先賢”的結論。因此,他的特點是以“倫理道德”做知識驗證的標準。當然,相對于當代的知識論體系而言,他的這種驗證是經(jīng)不起嚴格的邏輯論證的,但在當代知識論(主要是笛卡爾(RenéDescartes)知識論思想)產(chǎn)生之前,這個標準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我們不能在此有過多的苛責。

        ?

        除此以外,朱熹對認識主體的主動性也做了一定的界定。在《通書注》中朱熹說:“言童蒙之人,來求于我,以發(fā)其蒙,而我以正道果決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以決疑,而神告之吉兇,以果決其所行也。叩神求師,專一則明,如初筮則告,二三則惑。故神不告以吉兇,師亦不當決其所行也?!?span lang="EN-US">[3]129這里闡釋了朱熹治學的一個行為主體的先后次序,即生問師答,生惑師教的教育邏輯模式。反對“好為人師”,這與當代兒童哲學的理念十分契合?!霸趦和軐W的范圍內,應使兒童自己思考如何理解我與他人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核心是什么以及如何尋找相互間的連結點等,并使其能夠自發(fā)主動去理解和行動?!?span lang="EN-US">[7]

        ?

        總之,在朱熹的知識論體系中,一是言明了致知的工夫文本次第、工夫次第;二是言明了師生行為主體之間的主動性順序;三是言明了知識驗證的標準與方法。此三者雖然貫穿于朱子理學的始終,卻在其兒童哲學方面表現(xiàn)尤為明顯。

        ?

        (三)修身工夫與倫理分析

        ?

        尹錫珉,李溱镕指出:“兒童教育和人的教育是兒童哲學教育中最核心的主題之一。兒童最重要的是要學習一個社會中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7]而在朱熹的理論中,專注于兒童的《小學》則是確認道德規(guī)范的前提與基礎。朱熹說:“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穉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桿格不勝之患也?!耦H搜輯以為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庶幾有補于風化之萬一云爾?!?span lang="EN-US">[3]393

        ?

        朱熹的思想中要表達的是:一是小學(《兒童哲學》)為其大學之本。在朱熹看來,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及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與前提;二是朱熹的兒童哲學強調是一種為己的修身之學。在朱熹看來,“圣人教人,只是為己”[2]243也就是說,在朱熹看來,“授之童蒙,資其講習”,實際上是幫助兒童達到修身的階梯。因此,在朱熹的理論中,無論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還是修、齊、治、平,其目的都是“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同時,《近思錄》所言“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詳恭敬”,也應是這個意思。朱熹在談卜筮時說:“‘童蒙’則又教人以須是如童蒙而求資益于人,方吉。”[2]1621這里朱熹也表示出古人為己之學的修身思想。

        ?

        朱熹的這種為己之學,在修身層面則表示出“誠”的道德修養(yǎng)?!吨杏埂返谌徽屡c第三十三章名為談論君子服飾,實為談論修身以誠的觀念。如“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中庸·第三十一章》)“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示觾仁〔痪危瑹o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二章》)

        ?

        朱熹在詮釋這兩章時指出:“古之學者為己,故其立心如此。尚絅故暗然,衣錦故有日章之實。……遠之近,見于彼者由于此也。風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內也。微之顯,有諸內者形諸外也。有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則知所謹而可入德矣?!?span lang="EN-US">[8]40

        ?

        以著裝來理解修身以誠,亦是朱熹兒童教育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也是其為己之學所要強調的面向。從這個線索上來說,我們可清晰朱熹強調小學兒童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和根據(jù)這個面向。人有兒童時期,赤子之心依然尚存,這是成人教育所無法比擬的。朱熹在其教育文本的編排上,將《小學》——《近思錄》——《四書》——《六經(jīng)》這個循序加以排列,足見這種用心的作用。如小學階段出現(xiàn)問題,大學階段雖可依然進行補充,但容易導致無法成圣成賢的風險性增加。朱熹說:“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于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yǎng)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span lang="EN-US">[9]73-9下可見小學對于修己的作用。但是,如果人在小學之時未有良好的訓練,則雖依然可能修身以德,但充滿著風險。朱熹說:“幼學之士,以子之言而得循序漸進,以免于躐等陵節(jié)之病,則誠幸矣;若其年之既長,而不及乎此者,欲反從事于小學,則恐其不免于捍格不勝,勤苦難成之患。欲直從事于大學,則又恐其失序無本,而不能以自達也,則如之何?曰:是其歲月之已逝者,則固不可得而復追矣。若其功夫之次第條目,則豈遂不可得而復補耶!蓋吾聞之敬之一字,圣學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yǎng)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與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fā)聰明、進德、修業(yè),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span lang="EN-US">[9]73-10上下

        ?

        以此觀之,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中顯示出其明顯的兒童哲學的特征,也就是說,朱熹的蒙學思想及其理學思想是一種philosophy with childrenphilosophy for children的兒童哲學培養(yǎng)模式。在朱熹看來,兒童的這種哲學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可或缺。雖然兒童時期的培養(yǎng)并不能完全否定成人后的修德成人的可能,但兒童時期的哲學修養(yǎng)為其德性的養(yǎng)成的重要性卻需要被重視。其所言“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fā)聰明、進德、修業(yè),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便是這種思想的表達。

        ?

        四、結語與反思

        ?

        關于朱熹是否存在兒童哲學的回答,涉及朱熹兒童哲學存在合理性與合法性的問題,原因一般來說,以當代概念來詮釋古代經(jīng)典,或以當代理念來詮釋古代的哲學觀,是充滿著風險的,原因:一是現(xiàn)代性觀念中所用概念與中國古代時所用之概念常常不同;二是由于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發(fā)展,即使同一語詞在不同的古今時空中所表現(xiàn)的含義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以今釋古畢然是困難重重。但是,任何一種思想之所以流傳至今而未消亡,畢竟是其與當代的思想具有了一定的融合性。因此,我們要從古人的思想中挖掘出適應當代兒童哲學發(fā)展的新路徑,要把握古今語詞的連貫性,而不能過分苛求與古人思想的完全相同,這才是古今對話的應有之途。

        ?

        對于朱熹而言,除了本文所列舉的《小學》、《童蒙須知》和《近思錄》,還有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朱子家訓》也涵蓋了其對兒童的教育思想,這也是朱熹的兒童觀。在朱熹的兒童觀中,朱熹的理學思想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核心與主軸面向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他的兒童觀必然含有兒童哲學的面向。朱熹的這種兒童哲學思想,與當代較為流行李普曼兒童哲學及馬修斯兒童哲學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其聯(lián)系主要是指確定兒童的主體地位,引領兒童的價值導向,培養(yǎng)兒童的問題思維;區(qū)別在于,朱熹的兒童哲學偏重于確定師長的主體地位,明確德行的修養(yǎng)本旨,培養(yǎng)兒童復禮達仁。當然,朱熹的兒童哲學思想相對于現(xiàn)當代的哲學思想來說,注定是樸素的。但結合兩宋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來看,其文本中所展示出來的思想?yún)s值得我們借鑒。

        ?

        時至于今,兒童哲學的研究取向已成為兒童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但其中強調兒童絕對的主體性,而弱化家長與老師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的現(xiàn)象越發(fā)明顯,這需要被注意。作為以儒家文化為積淀的中國,需要預防兒童哲學中教師與家長主體性的缺失的趨向。兒童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滿足,還有情感方面的溝通,特別是較小的兒童對父母具有較強的依賴,并渴望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溝通[10]。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避免當代兒童哲學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以下現(xiàn)象將成為學者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一是部分學生被動學習而另一部分學習者的任務又過于沉重;二是同伴之間容易造成學習排擠效應,不利于后續(xù)學習的推廣;三是購置學習設備會給學生家長帶來經(jīng)濟負擔;四是兒童哲學教學所需要的時間較長,教學情境的安排較為復雜,教師需要較多的備課時間,在教學步驟上也需要重新調整[11]。這些都是當代兒童哲學發(fā)展中漸漸凸顯出來的問題,急需被解決。

        ?

        朱熹的兒童哲學思想雖然并不完善(如方式簡單,過于注重理想化的道德進入),但其對化解上述當代兒童哲學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朱熹兒童哲學與鄉(xiāng)土文化教育的結合,可以填補傳統(tǒng)文化缺失的當代幼兒教育[12]。兒童哲學作為一種新型的兒童教育理念,意在開拓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深度思考的能力,注重個人主體性的塑造。這與朱熹理學的教育理念也頗為相似,值得學者作進一步探討。

        ?

        參考文獻
        ?
        [1]潘小慧.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
        [2]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94.
        ?
        [3]朱熹.朱子全書·第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
        [4]朱熹.朱子全書·第2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
        [5]朱熹.朱子全書·第2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
        [6]朱熹.朱子全書·第2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
        [7]尹錫珉,李溱镕.論道家的兒童哲學與人性教育的方法論:以老子和莊子為主[J].哲學與文化,2017(12)59-74.
        ?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
        [9]四庫全書薈要·經(jīng)部第七二冊[M].臺北:世界書局,1997.
        ?
        [10]李娜娜.親子關系與小班幼兒焦慮的關系[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35(11)94-98.
        ?
        [11]陳辰,劉微微.“互聯(lián)網(wǎng)+”視域下以PBL問題導向高層次思考的移動學習模式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9)30-34.
        ?
        [12]林競.幼兒園鄉(xiāng)土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36(7)104-111.
        ?
        注釋
        ?
        1兒童哲學的英文原名不是“philosophy of children,不是兒童“的”哲學;這與以科學為哲學探討對象的“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等哲學分支不盡相同?!皟和軐W”的英文“philosophy for children”,也就是“為”兒童設計的哲學教育計劃,或者可以說是針對兒童的哲學訓練。……此計劃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帶領兒童親身體驗哲學討論的過程,借此改進及增益其推理能力。
        ?
        2這里指《蒙童須知》中的衣服冠履第一、語言步趨第二、灑掃涓潔第三、讀書寫文字第四、雜細事宜第五篇。
        ?
        3朱熹在這一點上與程顥和陸九淵的工夫驗證方法相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同。這也是他被認為是“心學家”的一個原因。但他的這種工夫與二者又不相同,他的“與心相映”的前題是在格物時找到相應的體驗而得,而非完全的靠自身的“頓悟”或“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