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劍】切忌把祭祀活動變成表演秀
欄目:諫議策論
發(fā)布時間:2011-04-07 08:00:00
 |
杜吹劍
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吹劍”,筆名杜吹劍,儒家網創(chuàng)辦人暨主編。
|
近年來,尤其是在清明節(jié)期間,各地興起了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這固然與政府日益重視傳統文化有關,但也說明傳統價值在民間社會有著深厚的土壤和巨大的需求空間。
可令人遺憾的是,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急功近利行為,突出表現為:有些地方和部門把祭祀天地、圣賢的典禮,變成了吸引游客觀光的表演活動,如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在北京的歷代帝王廟、孔廟和國子監(jiān)等地舉行的祭祀活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每年在天壇舉行的“祭天盛典”,主辦者天壇公園的管理負責人毫不諱言活動的表演性質,并且介紹說,“通過查詢歷史文獻發(fā)現,在祭天樂舞的環(huán)節(jié)中,皇帝也有很多的祭祀活動。所以,今年的祭天樂舞表演將讓皇帝動起來,讓他成為表演的主角?!保ㄐ戮﹫?009年1月21日)
不得不說,諸如此類的祭祀表演秀,沒有了中華傳統祭祀的莊重和恭敬,完全是對祭祀對象的不尊重,與祭祀的目的背道而馳,是一種“失禮”行為。
據《禮記》,祭禮屬“吉兇軍賓嘉”五禮之一的“吉禮”,居五禮之首,“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中國人自古至今首重祭禮,認為祭禮是教化之本,通過推行禮樂教化,以達到“治人”之目的。因此,祭禮在歷朝歷代備受重視,成為國家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敬”是祭禮的核心精神。《禮記》云:“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毙屑勒呶┯谐两谇f嚴肅穆的“敬”的心境當中,才能真誠緬懷受祭者,感恩并進而弘揚受祭者之功德。這與孔子所強調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所要彰顯“祭思敬”之價值意義一脈相承。
而且,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賢,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三祭”,其所蘊涵的精神義理是“報本反始”、“不忘其初”。天地是化生萬物之本。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地是人與萬物得以生存生長的根本所在。因此,祭天之禮也就成為最重要的感恩祈?;顒?,而且級別最高,在以前,惟天子才能主持祭祀。祖先是人類自然生命之本。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把祭祖先與祭天地相應合,既緬懷了祖先的艱苦勞動及創(chuàng)造,以及對后人的恩澤,也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萬物與人類本源的基本看法。圣賢是人文精神之本。祭圣賢,不僅僅是對有豐功偉績的圣賢先烈們的感恩與緬懷,其根本還在于將其奉為自“天子達于庶人”的學習典范,以提醒執(zhí)政者要以勤事國事為念,更增強民眾的道德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
所以說,“三祭”所體現的對天地生生之德、祖先生育之德、圣賢教化之德的感恩之義,其實質就是對人的生存本源、生命本源和精神本源的關切與崇敬。正因為祭禮重在呈現人的崇敬之義,是祭祀者“自盡其心”的禮儀活動,是一種把崇敬與感恩相結合的報本反始的精神活動,故在祭祀禮儀上,財物的豐厚和程式的繁多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獻祭者所持的態(tài)度。祭禮的根本在于其所表達的精神內涵,而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
尤為重要的是,祭禮在倡導人們不可忘本的同時,還強調人們要身體力行去報本、厚本,這在家庭生活中表現為“孝悌”,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和順”,在政治生活中則是“忠義”。祭禮的現世性、人文性的教化意義,由此可見。
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出現了各種紀念、追思、悼念、公祭等活動,但作為祭禮在當代的表現形式,仍具有團結同仁、振奮人心、弘揚文化的意義,這也是祭禮被后世不斷提倡和重視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應該在國家層面成立禮儀或禮俗部門,重視對祭祀活動的規(guī)范和指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賢之“三祭”禮儀加以發(fā)展創(chuàng)新,比如,恢復在天壇的祭天典禮,除了繼續(xù)強調感恩天地之德的內容,還可加入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祈求世界和平的內容。
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唯有真正認識到祭禮具有傳承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弘揚人類群體生活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才能正本清源,撥亂反正,避免不斷出現的將祭禮外在化、“博物館化”的各種各樣的表演秀,在因革損益之后,使祭禮與我們當下的內在生命緊密相連,再度煥發(fā)生機,真正實現教化功能。
孔子2652年(耶穌2011年)陽歷4月5日清明節(jié)寫于北京
發(fā)表于《環(huán)球時報》(北京)2011年4月7日,標題改為“中國不妨成立禮賓部”,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