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朝明】《周禮》成書年代問題新證——以《大戴禮記·朝事》為中心的考察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07 12:18:45
        標(biāo)簽:《周禮》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梁山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學(xué)博士。現(xiàn)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一屆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jìn)會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xué)會副會長、國際儒學(xué)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wù)。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xué)術(shù)著作20余部。

        《周禮》成書年代問題新證——以《大戴禮記·朝事》為中心的考察

        作者:楊朝明

        來源:《湖南社會科學(xué)》2021年第1期


        摘要:《周禮》的成書年代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學(xué)術(shù)公案,它關(guān)涉對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水平的估價。在既往研究的基礎(chǔ)上,我們發(fā)現(xiàn)《大戴禮記》之《朝事》篇的材料也可印證《周禮》成書很早?!冻隆菲媾c《周禮》相同相通的朝禮,概以其事為古時有之,稱“古者圣王明義”“古之用財不能均”“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義”等等,尤其不可忽視其所包含的時代信息。

         

        關(guān)鍵詞:《周禮》;《大戴禮記》;《朝事》;

         

        作者簡介:楊朝明,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dǎo)師


         

        在《大戴禮記》中,《朝事》為第七十七篇,今本列第十二卷第一篇。該篇主要記述朝事之儀及其意義,講述諸侯朝覲天子以及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的禮節(jié)及意義,所以鄭玄《周禮注》《儀禮注》引述該篇又稱其為《朝事儀》,清代學(xué)者孫詒讓則以為“儀”本為“義”。重要的是,該篇所涉朝禮與《周禮》相通相同,實際透露了《周禮》成書年代的重要信息,尤其值得格外注意。

         

        一、《大戴禮記·朝事》與《周禮》的關(guān)系

         

        通觀《朝事》篇全文,無論其文本內(nèi)容還是思想精神,都與《周禮》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清人王聘珍的《大戴禮記解詁·目錄》指出《朝事》篇“經(jīng)文多同《周禮·典命》《大行人》《小行人》《司儀》《掌客》諸職”[1],《朝事》篇中的敘述材料與《周禮》相通或相同。《朝事》篇內(nèi)容豐富,先論“古者圣王”設(shè)置典命、大行人掌管諸侯禮儀的意義,敘述他們所負(fù)責(zé)的具體事務(wù);然后敘述諸侯朝見天子、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的禮儀和細(xì)節(jié);最后講述大行人掌管招待諸侯或者諸侯之代表或使者的禮儀等。其中,除了諸侯朝見天子、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禮節(jié)的描述外,其他都與《周禮》有文字上的因襲關(guān)系。

         

        首先,在典命、大行人的具體執(zhí)掌上,《朝事》篇直接引用了《周禮》之《春官·典命》和《秋官·大行人》的表述。

         


        《周禮》

         

        《大戴禮記·朝事》


        典命掌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之命。……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jié)。[2]
        王之三公八命,……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2]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各視其命之?dāng)?shù)。[2]

         

        典命諸侯之五儀,……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jié)。
        王之三公八命,……未省,則以皮帛繼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各視其命之?dāng)?shù)。[1]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2]
        上公之禮,……饗禮九獻(xiàn),食禮九舉。[2]
        諸侯之禮,執(zhí)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饗禮七獻(xiàn),食禮七舉……諸伯執(zhí)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2]
        諸子執(zhí)谷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饗禮五獻(xiàn),食禮五舉……[2]
        諸男執(zhí)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2]
        凡大國之孤,執(zhí)皮帛以繼小國之君,……凡諸侯之卿,其禮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2]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甸服,二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男服,三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采服,四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衛(wèi)服,五歲一見,……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要服,六歲一見,其貢貨物。[2]

         

        禮,大行人以九儀別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域國之禮,而待其賓客。
        上公之禮,……饗禮九獻(xiàn),食禮九舉。
        諸侯之禮,執(zhí)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饗禮七獻(xiàn),食禮七舉。諸伯執(zhí)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
        諸子執(zhí)谷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饗禮五獻(xiàn),食禮五舉。
        諸男執(zhí)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
        凡大國之孤,執(zhí)皮帛以繼小國之君。諸侯之卿,禮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
        天子之所以明章著此義者,以朝聘之禮。是故千里之內(nèi),歲一見;千里之外,千五百里之內(nèi),二歲一見;千五百里之外,二千里之內(nèi),三歲一見;二千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內(nèi),四歲一見;二千五百里之外,三千里之內(nèi),五歲一見;三千里之外,三千五百里之內(nèi),六歲一見。[1]


         

        第二,在大行人招待諸侯的禮節(jié)、天子處理諸侯事務(wù)方面,《朝事》篇直接引用了《周禮》之《秋官·大行人》和《秋官·小行人》的表述。

         


        《周禮》

         

        《大戴禮記·朝事》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致禬以補(bǔ)諸侯之災(zāi)。[2]
        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2]

         

        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致會以補(bǔ)諸侯之災(zāi)。
        天子之所以撫諸侯者,……十有二歲,天子巡狩殷國。[1]


        以和諸侯之好故。若國札喪,則令賻補(bǔ)之;若國兇荒,則令赒委之;若國師役,則令槁禬之;若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若國有禍災(zāi),則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2]
        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以周知天下之故。[2]

         

        是故諸侯上不敢侵陵,下不敢暴小民。然后諸侯之國,札喪則令賻補(bǔ)之,兇荒則令赒委之,師役則令槁禬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有禍災(zāi)則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1]


        認(rèn)真比較上述文本,可以看出《朝事》篇的幾個部分直接采用了《周禮》中的相關(guān)部分。但不難看到,《朝事》篇的材料采用不是直接生硬地照搬;從數(shù)量上看,雖然《朝事》篇采用了不少《周禮》的材料,但基本上只是把《周禮》作為論說的依據(jù),最終落腳于對諸侯朝天子、諸侯相互朝聘的禮儀意義之闡發(fā)。

         

        第三,除了前述兩項對《周禮》的引述,《朝事》篇還有與《周禮》許多一致或者相通的表述,這些文字看起來并非完全一致,但很明顯是為暗引,本就來自《周禮》,是對《周禮》的進(jìn)一步詮釋。例如《朝事》篇的最后一節(jié)就是如此,其中所述完全可以看成是對《周禮》的解釋。

         


        《周禮》

         

        《大戴禮記·朝事》


        《夏官·射人》:射人……,掌其治達(dá)。以射法治射儀。王以六耦射三侯,三獲三容,樂以《騶虞》,九節(jié)五正;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二獲二容,樂以《貍首》,七節(jié)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一獲一容,樂以《采蘋》,五節(jié)二正。[2]

         

        古者天子,為諸侯不行禮義,不修法度,不附于德,不服于義,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1]


        《夏官·職方氏》: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谷、六畜之?dāng)?shù)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2]

         

        職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國,選其能功。諸侯之得失治亂定,然后明九命之賞以勸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1]


        《秋官·掌交》:掌交掌以節(jié)與幣巡邦國之諸侯及其萬民之所聚者,道王之德意志慮,使咸知王之好惡,辟行之。使和諸侯之好,達(dá)萬民之說。[2]

         

        尚猶有不附于德不服于義者,則使掌交說之。[1]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朝事》篇對《周禮》中射人、職方氏、掌交等職官之設(shè)的出發(fā)點、功能都有得其要領(lǐng)的把握,如果不是其編撰者對《周禮》職官體系制作精神有通盤掌握與融會貫通,就不會有如此有機(jī)一體的理解。

         

        二、《大戴禮記·朝事》或為孔子議禮之文

         

        對于《朝事》篇的特點或性質(zhì),清代學(xué)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說該篇“是記者鈔錄舊聞,以為《禮經(jīng)》之記”[1],黃懷信等《大戴禮記匯校集注》則說該篇“皆為古禮,而為記者輯抄之,本不為記”[3],以為是“抄錄”或者“輯抄”而成。此說不夠準(zhǔn)確,因為通觀《朝事》全篇,可以看出它不是對既有文獻(xiàn)的簡單輯錄或抄寫,而是一篇前后連貫、邏輯清晰的完整文章,在《禮記》《大戴禮記》中,它作為“禮”之“記”的色彩比之其他各篇并不遜色。

         

        無論諸侯朝見天子,還是諸侯之間相互聘問,都有顯著的調(diào)節(jié)與調(diào)和政治秩序的功能與意義,這就是所謂“昭義”或“明義”,這是全篇的中心,是貫穿始終的靈魂?!冻隆菲_宗明義指出:“古者圣王明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后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盵1]而《朝事》篇的最后又與開篇呼應(yīng),說:“古者天子,為諸侯不行禮義,不修法度,不附于德,不服于義,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尚猶有不附于德不服于義者,則使掌交說之,故諸侯莫不附于德服于義者?!盵1]前后呼應(yīng)如此緊密,顯然不是簡單地輯抄而已。

         

        如何“昭義”或“明義”?無非就是開頭所說的“別貴賤”“序尊卑”“體上下”。那么,如何使民“忠順”,怎樣才能使民眾知“尊君敬上”,這就是朝聘之禮的意義與功能了。文章最后一句說:“此天子之所以養(yǎng)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政之法也?!盵1]文章對于“古禮”的理解與認(rèn)識,就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一層層鋪展開來的?!冻隆肺谋局饕獙哦Y意義進(jìn)行闡發(fā),其中“……所以……也”“……也”“所以……者……”此類句式至少出現(xiàn)二十余處,可見本篇是典型的“禮記”類文本。例如:

         

        所以明別義也?!越套鹱鹨??!詣e親疏外內(nèi)也。……所以別貴賤、序尊卑也?!鞒级Y也?!鞒悸氁??!月犑乱??!越坛家??!越堂駡蟮虏煌疽?。……所以教孝也。[1]

         

        每個句子“也”字之前,都是說禮之義。又如:

         

        及將幣,拜迎于大門外而廟受,北面拜貺,所以致敬也。三讓而后升,所以致尊讓也。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也。此天子之所以養(yǎng)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1]

         

        由此我們不禁想到該篇的篇名。孫詒讓認(rèn)為,《儀禮·覲禮》《周禮·大行人》鄭注并引作“朝事儀”,是古本目有“儀”字。竊疑“儀”又當(dāng)作“義”,與聘義、鄉(xiāng)飲酒義之“義”同,作“儀”者,是古字相通。[3]此說很有道理。我們可以推測,《朝事》篇雖然是戴德編撰《大戴禮記》時最終寫定,但其主體內(nèi)容寫成時間更早。這些對古禮的討論,屬于孔子本人議禮之文的可能性很大。我們這樣推測,是基于那時文獻(xiàn)傳流的實際。只要把《朝事》篇與相關(guān)文獻(xiàn)進(jìn)行比較,該篇的許多謎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朝事》篇是通過《周禮》談治國之道,顯示出了對《周禮》(或稱《周官》)精神實質(zhì)的深入理解??梢哉f,對周代禮樂精神有如此造詣,并且繼續(xù)受到漢代學(xué)者們推尊者,除孔子之外,恐怕沒有其他人。關(guān)于這一點,《孔子家語·執(zhí)轡》可以作為很好的佐證。

         

        《孔子家語·執(zhí)轡》有一段孔子關(guān)于古代“以六官總治”[4]的論述。這段論述,孔子將治國與駕車作比,談西周的“以六官總治”,其論述與《周禮》完全相應(yīng)。孔子所說六官的管理,正是以《周禮》“六官”系統(tǒng)為依據(jù)的。1

         

        在該篇中,孔子用“駕車之道”類比“治國之道”,所謂“道不遠(yuǎn)人”“能近取譬”,孔子把《周禮》的國家政治架構(gòu)看作一駕馬車,可謂形象生動。在相關(guān)典籍記載中,孔子以駕車馬的道理作為比喻,從而談?wù)撊绾螢檎绾喂芾砩鐣?,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孔子家語》各篇中就有很多,而在《執(zhí)轡》篇中,孔子對《周禮》體現(xiàn)的御政之術(shù)及其進(jìn)退緩急深入剖析。在孔子看來,古之“為政”而“御天下”,最根本的框架就是《周禮》的“以六官總治”,這樣的方法切實可行。2大量早期出土文獻(xiàn)證明了《孔子家語》成書與價值的可靠性,《孔子家語·執(zhí)轡》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孔子之所以那樣崇尚周禮,甚至常常“夢見周公”,源于他對包括《周禮》(即《周官》)在內(nèi)的周公創(chuàng)制的深刻理解與傾心服膺。3

         

        第二,今傳《朝事》篇文本沒有顯示出與孔子的直接關(guān)聯(lián),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一定與孔子沒有關(guān)系。而且我們亦須考慮,同時存在著在《大戴禮記》寫定時曾進(jìn)行了改寫或去除部分文辭的可能?!洞蟠鞫Y記》中的各篇此前大都已經(jīng)存在,有的篇章屬于孔子遺說的范疇,有著清晰詳盡的背景交代,而《大戴禮記》卻不取這些內(nèi)容,《朝事》篇很可能與之類似。

         

        例如,《孔子家語·本命解》記載了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次重要對話。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命”“性”等問題,由此引發(fā)了孔子對性命生死的議論,孔子強(qiáng)調(diào)了禮與男女婚育的關(guān)系,并談及了關(guān)于喪禮的問題?!犊鬃蛹艺Z》這里的記載,其可靠性應(yīng)該沒有問題。而此篇亦見于《大戴禮記·本命》,最后一段還見于《禮記·喪服四制》?!犊鬃蛹艺Z·本命解》開頭曰: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也?”孔子對曰:“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化于陰陽,象形而發(fā),謂之生;化窮數(shù)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4]

         

        《大戴禮記》收入該篇也稱《本命》,其開篇則是:

         

        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化于陰陽,象形而發(fā)謂之生,化窮數(shù)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終也,則必有終矣。[1]

         

        從兩篇文本開頭,就可看出《大戴禮記》進(jìn)行了改寫。我們曾對二者進(jìn)行比較,《大戴禮記》的改寫其實還出現(xiàn)了問題4,此不贅述。

         

        再如,《大戴禮記》有《盛德》篇,該篇與《朝事》篇相近,也有政論的性質(zhì),其中記述了古圣王之德與治國御民之道。該篇開頭就說:

         

        圣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谷不災(zāi),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亂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1]

         

        開篇之后便是一些具體的論述。然而,這些論述有的就見于《孔子家語》,而這些話原本出于孔子。如《盛德》中有“凡民之為奸邪、竊盜、歷法、妄行者……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1],而這一段內(nèi)容則見于《孔子家語·五刑解》?!妒⒌隆菲杏钟写蠖蔚脑挘磸摹笆枪使耪咛熳用洗赫摾舻滦小敝痢笆且悦竦旅乐盵1],都見于《孔子家語·執(zhí)轡》,也都出于孔子。

         

        孔子去世以后,直至漢代二戴《禮記》成書的年代,仍有很多孔子遺說在傳抄、在研習(xí)、在流傳,人們借以論述自己的主張,輾轉(zhuǎn)引述、使用,也有字句的變化更革。除了上述情況,《盛德》篇中有關(guān)聘禮的部分內(nèi)容又見于《禮記·聘義》,而《禮記·聘義》中有一段子貢向孔子請教“君子貴玉”的內(nèi)容,《孔子家語》又有《問玉》一篇與此一節(jié)相同,很生動地說明了這種情況。

         

        第三,《朝事》篇的思想有孔子學(xué)說的神韻,與孔子思想深度契合。

         

        孔子思想在漢代受到重視,是由孔子思想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冻隆菲獰o論是約取《周禮》材料還是直接引用,其主旨都是論述朝聘禮儀的內(nèi)涵,這當(dāng)然與《大戴禮記》的編撰目的一致,都是為適應(yīng)漢代社會政治的需要。《周禮》文本以職官及其執(zhí)掌的記述為重點,而《朝事》篇的重點在于闡發(fā)意義,這就是所謂《大戴禮記》之為“記”的特點。

         

        《大戴禮記》作者戴德取相關(guān)材料寫定《朝事》篇,正如前面提到的,十分看重朝聘禮儀的“明義”功能。例如,《孔子家語·五刑解》記孔子說:

         

        殺上者,生于不義。義,所以別貴賤、明尊卑也。貴賤有別、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朝聘之禮者,所以明義也。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殺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4]

         

        孔子強(qiáng)調(diào)“明義”,其所“明”之“義”,就是別貴賤、明尊卑。《朝事》開篇交代十分清晰:

         

        古者圣王明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后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大行人掌諸侯之儀,以等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典命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1]

         

        《朝事》篇的宗旨,與《孔子家語·五刑解》所言完全一致?!段逍探狻菲械摹懊髁x”,與《朝事》篇所“明”之“義”,同樣也是別貴賤、明尊卑,以使貴賤有別、尊卑有序。

         

        三、從《大戴禮記·朝事》看《周禮》的成書

         

        既然《大戴禮記》的《朝事》篇與《周禮》有如此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且它有可能就是孔子議禮之文,那么透過《朝事》篇與《周禮》的聯(lián)系,能否看到《周禮》成書的年代信息?我們認(rèn)為這樣的信息是比較明確的。

         

        首先,《朝事》篇明確說《周禮》所記述的內(nèi)容屬于“古”之“天子”,這是《周禮》成書年代問題最直接的材料。

         

        《朝事》篇說《周禮》是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創(chuàng)制,也就是說,漢代人稱《周禮》出于“古者天子”,今人研究古代文明,不能不引起足夠的注意。《朝事》篇中一再有這樣的表述,其中言曰:

         

        古者圣王明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1]

         

        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1]

         

        古之用財不能均如此,然時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于禮也。盡之于禮,則內(nèi)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wù)焉。[1]

         

        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義,以親諸侯。[1]

         

        古者天子,為諸侯不行禮義,不修法度,不附于德,不服于義。[1]

         

        《朝事》篇言《周禮》的時代為“古”,那么《周禮》當(dāng)成書于何時呢?作為《大戴禮記》中的一篇,戴德整理寫定《朝事》,不論其所據(jù)文本屬于何時,即使他已去掉文本原來的背景交代,也不致影響其時代的大致方位。也就是說,至少在戴德所處的西漢,是將《周禮》的寫定時代視為“古”的。

         

        戴德言其“古”,與孔子言其“古”,二者并不矛盾?!犊鬃蛹艺Z·執(zhí)轡》敘述《周禮》“以六官總治”,孔子也稱其時為“古”?!秷?zhí)轡》篇記曰:

         

        子騫曰:“敢問古之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nèi)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御天下數(shù)百年而不失。[4]

         

        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4]

         

        在《執(zhí)轡》篇中,孔子所論述的“以六官總治”,據(jù)孔子稱乃是“古之御天下”的情形,孔子言其“古”,則此圣王之距離孔子時代可想而知。在孔子的表述中,“古者天子”因為以《周禮》制度而為政,故“御天下數(shù)百年而不失”,這個“數(shù)百年”很值得特別注意。《執(zhí)轡》篇還有這樣一句:“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其政美,其民而眾稱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無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4]似乎古代圣王應(yīng)該為“五帝三王”,如此,我們就自然聯(lián)想到文武周公,想到作為周公封國的魯國的禮樂傳統(tǒng)5,想到幾乎成為魯人口頭禪的“先君周公制周禮”(《左傳·文公十八年》)的說法。

         

        從《執(zhí)轡》篇到《朝事》篇,其中都論述《周禮》的意義,都以《周禮》之時代為“古”。我們曾專門探討《孔子家語·執(zhí)轡》與《周禮》的關(guān)系,認(rèn)為《執(zhí)轡》編可以確鑿證明《周禮》出于周公。6通過以上的研究,《朝事》篇實際又為《周禮》成書于周公之時添一新證。

         

        第二,與《朝事》篇關(guān)涉《周禮》成書時代的認(rèn)識密切相關(guān)的,是《周禮》在漢代的流傳問題。

         

        《周禮》作為職官制度的記載,它是一部性質(zhì)特殊的典籍。它不像《儀禮》那樣的儀節(jié)需要很多人關(guān)注與演習(xí),也不似《禮記》一類的思想典籍需要人們研讀思考?!吨芏Y》作為國家制度設(shè)計,并不需要一般人研習(xí)閱讀,它只為天子以及王公大臣所明所知即可,因此流傳范圍極為有限。不過,它可能通過孔子的論述與傳播流傳下來,進(jìn)而影響至漢代。

         

        孔子博學(xué),又曾“適周問禮”。孔子所在的魯國本來就文化積淀豐厚,有豐富的典籍守藏,時人甚至有“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的說法。盡管如此,孔子仍曾專程至周都洛邑考察學(xué)習(xí)?!犊鬃蛹艺Z》記載了孔子此行的收獲:“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fù)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盵4]孔子思考最多的是“周之所以盛”的問題,十分關(guān)注和重視研究周公德業(yè),《孔子家語》又說孔子:“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盵4]孔子向當(dāng)時作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聃請教。司馬貞《史記索隱》曰:“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盵5]孔子觀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4],其中說不定就有對《周禮》的學(xué)習(xí)。

         

        《周禮》是一部古籍,該書在漢代或者也一直在流行,未必像傳統(tǒng)所說的出現(xiàn)很晚。漢代官方有不少圖書收藏,雖經(jīng)秦朝焚書,但民間的收藏依然存在。例如,孔安國敘述《孔子家語》源流時提到一個細(xì)節(jié):“當(dāng)秦昭王時,荀卿入秦,昭王從之問儒術(shù),荀卿以孔子之語及諸國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余篇與之,由此秦悉有焉。……高祖克秦,悉斂得之,皆載于二尺竹簡,多有古文字。及呂氏專漢,取歸藏之,其后被誅亡,而《孔子家語》乃散在人間?!盵6]荀子所攜“百余篇”傳至漢代呂后時而散于民間,其中遠(yuǎn)不僅只有《孔子家語》。由此亦略可見古代典籍流傳之復(fù)雜,不可簡單視之!

         

        關(guān)于《周禮》在漢代的流傳,賈公彥在《序〈周禮〉廢興》中引馬融《周官傳》說該書一直收藏于秘府,因而“五家之儒莫得見焉”,但實際也未必如此,不僅司馬遷《史記》有所引述,而且《周禮》立博士之前也應(yīng)該有古文先師舊傳。其實,如果《周禮》沒有在民間流傳,則《朝事》篇出于孔子議禮舊文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這樣,《朝事》篇等(包括《禮記》)在漢代整理寫定時,就使用漢代的通行語言,是容易理解的。

         

        作為直接為漢代社會政治服務(wù)的《大戴禮記》(或《禮記》),不僅在文字上改為采用當(dāng)時通行的用法,在內(nèi)容表述、思想傳遞中,也特別注意與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政治環(huán)境保持一致與協(xié)調(diào),例如社會上的綱紀(jì)觀念、威權(quán)思想等等,更不用說尤其需要注重的時諱了。從以下兩組文本的對比中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周禮》: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2]

         

        《朝事》:天子之所以撫諸侯者,……十有二歲,天子巡狩殷國。[1]

         

        《周禮》: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2]

         

        《朝事》:凡此五物者,每國別異之,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1]

         

        兩組文字,都把“王”改為“天子”,這當(dāng)然與漢代的時勢是一致的。在《大戴禮記》編撰的時期以及此前,中央與藩王關(guān)系緊張,西漢皇權(quán)不得不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致力于解決諸侯王坐大的問題。戴德改“王”為“天子”,很可能與之有關(guān)。其實,《大戴禮記》其他篇章也是如此,如《孔子家語》的《王言》篇,收入《大戴禮記》時篇名改為《主言》,正文亦隨之更動。

         

        在第一組中,不僅“王”改為“天子”,而且還有意地把“撫邦國諸侯”改為“撫諸侯”,去掉“邦國”?!冻隆菲€有“以同域國之禮”,顯然來自《周禮·秋官·大行人》“以同邦國之禮”。此處改“邦”為“域”,與去掉“邦國”二字相同,皆為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漢代人所作書籍,都會于此特別留意。一般情況下諱“邦”為“國”,這里改為“域”,不過是因原句“邦”“國”二字連言,此處只是技術(shù)上的靈活處理而已。

         

        晚清孫詒讓作《周禮正義》之前,很少有人反對“周公作《周禮》”的傳統(tǒng)觀點?!吨芏Y》記述的政權(quán)架構(gòu)與職官制度,表現(xiàn)了經(jīng)國濟(jì)世的大思維、大手筆、大創(chuàng)制。而今隨著學(xué)術(shù)研究的進(jìn)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在孔子時代以前,中國文化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但近代以來疑古思潮的盛行,卻幾乎把中華文明“攔腰斬斷”,于是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與中國古代文明息息相關(guān)的很多典籍變得可疑難信?!吨芏Y》的成書年代問題也成了糾葛百年的學(xué)術(shù)公案。幸有地下文獻(xiàn)材料問世,激活了許多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材料,不然《周禮》的可靠性問題可能永遠(yuǎn)沒有得到正確認(rèn)識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xiàn)
        [1]王聘珍,王文錦.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目錄8,225-226,226-228,236-237,238,238-239,239,239,目錄8,225,238-239,239,228-231,233,250-251,142,143,144-145,225,225,225,236,236,238-239,237,238.
        [2]孫詒讓.周禮正義[M].王文錦,陳玉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1605-1606,1608-1612,1615,2945-2951,2952,2952,2952-2953,2953,2970-2974,2974-2975,2945-2949,2982,3001-3005,3007,2420-2426,2636-2640,3095,2982,3007.
        [3]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匯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前言28,1264.
        [4]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M].濟(jì)南:齊魯書社,2013:297,308,346,294,297,294,128,125,125.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2140.
        [6]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582.

        注釋
         
        1 參見楊朝明撰寫的《齊魯歷史文化叢書·周公》(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05頁。
         
        2 詳參楊朝明撰寫的《〈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與孔子的治國思想》(收于其所著的《儒家文獻(xiàn)與早期儒學(xué)研究》,齊魯書社,2002年)第274至294頁。
         
        3 詳參楊朝明、崔海鷹撰寫的《〈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與〈周禮〉的可靠性問題》(《濟(jì)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15年第3期)。
         
        4 詳參楊朝明撰寫的《讀〈孔子家語〉札記》(《文史哲》2006年第4期)。
         
        5 詳參楊朝明撰寫的《魯國禮樂傳統(tǒng)研究》(《歷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 詳參楊朝明主編的《孔子家語通解》(齊魯書社,2013年)第291至292頁,楊朝明、崔海鷹撰寫的《〈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與〈周禮〉的可靠性問題》(《濟(jì)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15年第3期)等。